前两个月开始,二年级的毛豆突然再也没有带回来笔头作业过。他每天放了学后,本就在学校附近的小公园和同学痛痛快快玩上一个多小时,这下子他玩的更爽了。
同学的妈妈说,这可能是教育部在减负,禁止给一二年级孩子留笔头作业只是政策组合拳的一种。
接下来,我就看到了“教育部禁止课外补习班”这个最近很热的新闻。
我想用简短的1500字左右分析一下。
先说结论:
教育部好心未必能办好事。
这个政策的最终结局可能是很尴尬的——没啥卵用。
轰轰烈烈宣传一场以后,不知不觉,在风头过后的某个季节,课外补习班会春风吹又生。
为什么?
就如同十年前左右政府想抑制房价,但是那十年从来没有成功过一样,高昂的房价背后,是城镇化居民真实的需求。
十年后,大城市和小城市能量分化,小城市没有外来人口引入,房价自然会偃旗息鼓,再也涨不动了。
大城市该涨还在涨,人口净流入最猛的广东涨的最厉害,这跟政策干了什么/没干什么无关。
所以这次教育部出的“禁止课外补习班,给孩子减负”本质上和十年前想抑制房价过快增长,是一模一样的。
需求在那里明摆着,打压供给端有什么用呢?
补习班只会偷偷转入地下,且愈演愈烈,并不会消失。
一个段子——“以后课外班老师,就是地下工作者了”。
教育部也真是两头为难。不禁吧?很多底层家长反映教育不公,禁吧?好像又没有什么效果。
如果拿教育部拟人,那它应该是个哭唧唧的小女孩,好像怎么做都是错。
不过是因为,上补习班这件事,需求比房价增长的逻辑还坚挺。
教育部也想管好,但是他说了真不算。
房价增长毕竟只是个经济现象,而上补习班背后,与中国人的文化、民族性格有深层次关系。要知道,文化一旦形成,几千年都不会改变。
因为几千年来,中国人人数众多,靠农业吃饭,而农业产粮十分有限.人一多,就照顾不了所有人,肯定就有吃不饱的,就可能闹饥荒。
(也可以理解为,几千年来我们就一直内卷过来的)
有一位企业家说,他去南极旅游的时候,路过阿根廷,那边的华人导游说一个中国人的效率相当于3到5个阿根廷人的效率。
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人的勤劳与拼搏就是被逼成才。
资源就那么点,人又多,不快跑去抢,就可能没饭吃。
这就很像很多父母抱怨过的段子——
一个剧场,大家都在安安静静看戏。
突然,某人为了看清楚点,站起来看了。
后排人看不清了,没办法,只好一边抱怨着,一边也站起来看。
逐渐的,所有人都更辛苦的站着看。
中国人太多了,好资源又总是稀缺的——
大城市的住房是稀缺的;
公务员的在编职位是稀缺的;
更高职位、更好福利是稀缺的;
学区房背后的教育投入是稀缺的;
职业女性的精力用到工作上就不能用到孩子上,也是稀缺的。
扪心自问,谁不在拼命抢?
尤其是好的教育资源,永远是稀缺的,不可能普惠到所有人。
那在这个时代,很多父母的唯一选择,也只有带着孩子(一边鸡娃一边自鸡)拼命往前跑了。
全国14亿人都想教育好他们的孩子,需求如此坚挺,课外班又怎么可能被杜绝呢?
光给大家解释原因,也不太厚道,不妨给出一些对策。
这个政策对富人的影响为零。因为他们可以雇私人家教,贴身一对一私人指导。
大家可能听说过前一阵沸沸扬扬“清华毕业生年薪50万应聘保姆”的假新闻。
这个新闻最后被证实是假的,但大家可能不知道,就连年薪也是假的,因为真实的私人家教比这个薪资高多了。
我听说过一位大佬的点评。他说,清华保姆这个案例中,用一个老师就能代替各科老师绝大部分的作用。而同时她又身兼“保姆”的名义,还能做一些轻度简单的照顾孩子的事情。对比之下,一年五十万是一个扰乱市场的定价,实际上市场价是60到100万。
好了,我们就不去操富人的心了。
就说说我们绝大多数人,小康到中产的阶层。
孩子该教育还是得教育,不能因为教育部禁止就一点课外班不上,因为课外班禁止了,内卷并不会停止,仍然还要坚持以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方式去长期教育。
当然也不要因为内卷就焦虑万分,这一代孩子和我们都是终(不)身(能)学(躺)习(平)的选手,在童年和少年时代,精上课、有张有弛、打好亲子关系的基础,让学习持续一生,才是正道。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