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看点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虽已逝世,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种子和不尽的精神财富。本文将从袁隆平的生平经历出发,希望为大家提供关于教育方法、科学思想和人物精神方面的启示。
 周二
视野 🌏
全文共5146字,阅读时间13分钟
🌿🎨🌏
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因病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在物资丰盛的消费时代,许多80后、90后以及更年轻的后辈们,对真正的饥饿并无切肤之感。因此,仅凭“杂交水稻之父”这个定语,我们可能很难深切体会到这位科学家的伟大之处。
实际上,我们整个民族距离饥饿结束的历史不到百年。今天,我们能不为吃一口饭而忙活一天,能自由地在喜欢的领域内大放异彩,很大程度上要感谢袁隆平及其背后无数的农业工作者。为了让中国人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为了让粮食的增产赶上人口的增长,袁隆平带领团队从三系法到两系法,从普通杂交稻到超级杂交稻,不断地推动着粮食增产。
袁隆平能取得这么多伟大的成就,与他所处的家庭、学校与时代是密不可分的。这篇文章的重点,不在于展现袁隆平所取得的成就,而在于梳理对袁隆平影响至深的人物与环境,并提炼出袁隆平在科学探索中所表现出的重要品质。
有个农民曾出于感恩之心,想拿出多年积蓄为袁隆平塑一尊汉白玉雕像。袁隆平听到消息后委婉地谢绝了。他应该不希望自己成为被崇拜的偶像或者某个领域的权威。因此,本文将从袁隆平的生平经历出发,希望为大家提供关于教育方法、科学思想和人物精神方面的启示。
优雅知性的母亲和严厉坚韧的父亲
父母是孩子生命最初的引路人,往往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袁隆平兄弟五个,后来出了四个大学生、一个中专生,都与父母的教育密不可分。
袁隆平的母亲叫华静,1902年生于江苏。她在镇江一所英国教会高中毕业后当过教师,是当时少有的知识女性。她知书达理、贤惠慈爱、乐观豁达。每次讲起母亲,袁隆平总是充满深情:
“我的英语是我母亲发蒙的,很小时我就跟着她念:This is a book.How are you……后来上学,我的英语从来不复习就是高分,我觉得很容易,因为我有基础。母亲对我的教育影响了我一辈子,尤其在做人方面,她教导我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她总说,你要博爱,要诚实。”
战争岁月里充满了阴霾,但母亲却像穿透阴霾的阳光,照亮了袁隆平的童年。在袁隆平的印象中,母亲优雅而美丽,她很爱美,喜欢将买来的鲜花或采来的野花野草插在花瓶里,摆在阳台上。阳光、鲜花,还有母亲的笑容,成了他童年里美好的回忆。
母亲身上还有一种难以言说的知性与魅力。在袁隆平很小的时候,他母亲就开始教他念哲学家尼采的书。为了帮助纯真的孩子理解复杂多变的世道人心和人生境遇,母亲还会给孩子们讲故事。像《丑小鸭》《皇帝的新装》之类家喻户晓的普通童话,母亲有着自己独特的讲法——她会问孩子们问题,启发孩子们思考,但不会给孩子们预设标准答案。
她知道,繁复的人生和微妙的人性,并不是用一个简单的哲理就能加以概述的。她希望,孩子们能看到多样的选择和多样的结局。也许,正是从尼采的哲学里,从母亲讲述的故事里,从母亲的言传身教里,袁隆平不知不觉间懂得了博爱、优雅与高贵。
与慈爱、包容的母亲不同,父亲对袁隆平的爱是严厉的。
袁隆平的父亲叫袁兴烈,1905年生于江西德安。他是一位热忱英勇的爱国志士,也是家里不可或缺的顶梁柱。从当时首屈一指的学府国立东南大学毕业后,他担任过小学校长和督学,后来曾供职于平汉铁路局。
小时候的袁隆平很贪玩,喜欢无拘无束地玩耍,身上有一股率性而为的野气。而在教育孩子方面,父亲袁兴烈自有一套严格的规矩。小时候的袁隆平总是不小心就触犯了规矩,屡屡违规,因而屡屡受罚。挨打、下跪、背书、写字、不准吃饭,这些都曾被严父用来处罚这个顽皮的孩子。对于父亲严厉的爱,袁隆平年龄虽小却也能感知到。当父亲惩罚完孩子后,母亲有时候会柔声细语地给孩子讲一些他能听得懂的道理。
除了严厉,袁隆平对父亲的印象,还有忙碌、坚韧与正义。
小时候,父亲总为了养活一大家子人奔波劳碌着,非常辛苦,但回到家后却从不抱怨。有一段时间,父亲总是早出晚归,每次回到家都像刚从战场上回来似的,脸如焦炭,眼睛干涩而发红。后来,袁隆平才知道,那段时间,父亲是在铁路上帮助抗日军队运送军火和战略物资。作为铁路职员的父亲薪水微薄,却冒着生命危险,倾其所能地协助抗日。父亲坚韧的品格、正义的操守和爱国的信念,对袁隆平的影响可能极其深远。
战火连天,孩子的教育却没有中断
在战乱年代,一个孩子要在颠沛流离的环境中坚持念书是很困难的。但袁隆平的父母非常看重孩子上学这件事,不希望孩子因为战火而中断学习。走过了北平、江西德安、湖北汉口、湖南沅江、重庆和南京,伴随着曲折坎坷的迁徙,袁隆平一共念过三所小学、三所初中、两所高中和一所大学。
在上过的中小学里,博学中学是袁隆平感到最亲切的母校。这所学校坐落于湖北汉口,是一所集大学、中学、师范、经学于一身的综合性学校。学校以“勤朴博学”为校训,具体的诠释是,“勤为常,为恒,为毅,不言苦,不言厌,乐教乐学;朴为实,为廉,为静,为谦,不狂妄,不浮躁,不计得失名利;博为广,为多,为争,不坐井底,不作短视,不服输;学为敏,为钻,为成,不迟钝,不浮浅,不独学。”
博学中学有着严格的纪律和规定。比如,它要求学生六点早起,十分钟内洗漱完毕后,全校师生在操场集合做操。袁隆平天性自由散漫,这种紧张而有规律的学校生活,对他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不过,这里的师生关系并没有因严格的纪律而变得不融洽。学生们还会乐呵呵地和老师开玩笑。
在博学中学,袁隆平广泛的兴趣爱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大家常常能在排球场、足球场和游泳池这些运动场地里,看到他神采飞扬的身影。在各种运动项目中,袁隆平最喜欢自由泳,还拿过武汉市第一名、湖北省第二名的好成绩。对此,他也说:“感谢母校,给了我一副好体魄!”热爱运动、兴趣广泛对他后来从事研究工作也大有裨益。在艰苦的环境下,袁隆平总能通过游泳、下象棋、打扑克、拉小提琴等方式调剂生活,给大家带去欢乐。
在接触过的中学老师中,让袁隆平印象深刻的是一位高中数学老师,黄泰。黄泰先生虽教数学,却有深厚的国学基础。他的粉笔板书做得很漂亮,授课方式生动有趣,鼓励学生思考和提问,而且会耐心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在遇到黄泰之前,袁隆平其实对数学早已失去了兴趣。因为在初一学有理数的知识点时,他的数学老师只要求他死记数学规则,并不鼓励、也不回答袁隆平提出的问题——正数乘正数得到正数,可是负数乘负数的绝对值为什么也是正数呢?
那个老师要求学生牢记“负负得正”的规则,而不回答为什么,这在袁隆平看来是没道理的。他希望自己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而那个老师的教学方式,扼杀了袁隆平对数学的兴趣。后来成了老师后,袁隆平一直很反对那种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
学生时代的袁隆平总是跟着兴趣走,对喜欢的科目会认真学习,对不喜欢的科目则力求及格或者中等。他大一下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显示,国文64分,植物学65分,普通化学60分,农场实习67分,地质学88分,农业概论88分、气象学84分,英文93分。
也就是说,他在那一学期有4门科目的成绩处于及格水平,3门科目的成绩处于良好水平,1门科目的成绩达到优秀水平。这样看,袁隆平当年的学业成绩应该处于中等排名。不过我们不能忽视的是,这份成绩单仅是一个少年在某个阶段取得的成绩,无法完全体现他的好奇与兴趣、他的才智与热情。
相比于学习成绩,袁隆平在校园里表现出的自主探索、敢于质疑的精神更为引人注目。在那个一切向苏联看齐的年代,西方科学家孟德尔、摩尔根的遗传学观点备受打压。教遗传学的老师们只能按照教学大纲,把苏联生物学家米丘林、李森科的遗传学观点教给学生。
但袁隆平并不轻信某一方的观点,而是想尽办法查阅资料、进行比较,并积极向恩师管相恒请教。当时,袁隆平周围有许多同学凭着米丘林、李森科的遗传学观点考得高分,但他隐隐约约觉得,孟德尔和摩尔根的遗传学观点才是真正科学的。因此,他并不在意其他人比自己多了多少分,正如他所说,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他“只求及格就行”。
禾下乘凉梦与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袁隆平曾说自己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对此,很多人会好奇:袁隆平为何会产生这两个梦?他为何会走上探索农业科技的道路?是谁在他心里播下了研究杂交水稻的种子?
历史追踪者们总想为某个事件寻找背后的原因。教育工作者、心理学家和家长们也总希望,从伟人身上找到立志成才的原动力。而一个人的人生轨迹就像一条河流,在某个节点流向何处,往往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就袁隆平的志业而言,母亲带他去拜谒造福于民的神农、他对学科专业的热爱与好奇、饥荒岁月里饿殍遍野的残酷现实、以国家富强为己任的使命感、对农民乃至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等等,都自然而然地为他指明了科学探索的方向。
很多时候,选择某个人生方向并不难,难的是坚持不懈地探索。从1953年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开始,袁隆平便矢志不移地将一生用在了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上。
在开始探索杂交水稻时,袁隆平有两项关键的发现:一是发现天然杂交稻,并把它命名为“鹤立鸡群”;二是根据“鹤立鸡群”第二代的分离现象,推断其为天然杂交稻。对此,有些人会说:有什么了不起,这不就是从自然界中找出已有的东西吗?这种说法其实大大低估了科学发现的难度。
同一自然现象,在门外汉和专业人士看来是有区别的,只有后者能透过现象找到本质规律,并赋予它科学的意义与重大的价值。数学家华罗庚对此有更中肯的评价:“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
因此,在看到这两项重大发现的同时,我们不能忽略的是袁隆平背后的付出:他虚心学习并批判性吸收了前辈们的遗传学理论,在前人的基础上带着自己的思考重新出发;在无数个烈日当头的中午,他挎着一个水壶,揣着两个馒头便直奔稻田,寻找天然杂交稻;他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拿着镊子,低着头、弯着腰认真地观察和挑选着种子;他不断地用实验去检验理论和猜想,又用理论去指导实践……
犹如大海捞针般的寻觅非常枯燥,但他就这样一天天坚持着。学习理论知识、带着批判性思维去思考、坚持不懈地寻找,都是他能够超越日美等发达国家的无数专业同行,得以解出别人探索多年却尚未突破的世界性难题的原因。
当然,杂交水稻的育种、制种和推广并非袁隆平一人之功,背后还有全国几十个科研单位和无数农民的鼎力协助。淡泊名利的袁隆平也一再强调团队协作精神之于现代科研的重要性:“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才是巨大的,在团队的智慧面前,任何天才都显得微不足道。”“如果没有这样的大协作,杂交水稻研究绝不会取得今天这样世界瞩目的成果。”
袁隆平不仅对自己的名利、得失看得很淡,而且有着成熟的成败观,对失败和成功的辩证关系有很深的理解。比如,在一次试验中,前期保持喜人长势的杂交水稻,在产量上非但没有超过对照品种,比对照品种还要低,而且杂交水稻的稻草还比常规品种增加了七成。看到这种“失败的”结果,很多人纷纷冷嘲热讽,开始为杂交水稻的命运下宣判。但他却从减产的表面现象中看到了本质,看到了试验的成功之处。
他向大家解释,这个试验结果恰好证明了水稻具有强大的杂种优势,但因为人的经验不足、在杂交优势组合上配组不当,结果使杂交稻的优势表现在稻草上,而不是稻谷上,因此不能从根本上否定杂交水稻,而应该通过改进技术,选择优良品种重新配组,使其优势发挥在稻谷上。
再比如,对于发达国家为何无法率先在生产上利用杂交水稻的优势,袁隆平没有用“失败”去评价他们的探索和试验,而会从地理、气候、品种、技术路线等方面去做出科学的分析。可以说,在科学的道路上,袁隆平一直保持着这种求真务实、理性思辨的精神。
一个人的经历、思想和精神,无法通过一篇文章被完整地呈现。大家可以通过《袁隆平的世界》这本书,以及相关的论文和书籍去更深地理解他。诚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每个人也不会重复先辈们的人生路径。但每位伟人就像一颗永不陨落的巨星,指引着后辈们向光明前进。相信从袁隆平这位伟大先辈的生平经历中,我们都能获得某种宝贵的经验、深刻的启示和源源不断的心灵力量。
12
邱思齐
童行学院编辑
曾在儿童动画公司和出版社工作,爱好阅读与写作,喜欢观察生活、书写生活。

互动话题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生平经历有让你产生什么感悟和想法吗?欢迎和我们留言分享!
拓展阅读
✏ 投稿 | 欢迎投递原创稿件,来稿请投邮箱:[email protected]
📖 转载 | 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方式
童行学院
系统性通识教育
长按关注 一起童行

点击“在看”,与好友共享!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