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学」于当今社会十分流行。
由于996压榨、高昂房价负担等诸多原因,许多年轻人自发地选择躺平,一副「甘做咸鱼,我惹不起,还躺不起吗」的架势。
有人指出,「躺平」是在新的社会环境下所产生的一种全新的表达不满和消极反抗的方式。
◆ 躺平,网络流行词。在当代社会环境中多指瘫倒在地,年轻人不再热血沸腾、渴求成功的一种态度。躺平看似是妥协、放弃,但其实是「向下突破天花板」,选择最无所作为的方式来进行反叛。
图片来源:网易
不过,如果我们纵观中国历史,就会发现躺平这件事其实并不稀奇,不同年代的古人都行过躺平之事,只不过那时的躺平,往往带有「吏隐」或「归隐」的文化滤镜。
历朝历代之中,躺平风潮的全盛期大约是在魏晋。
今日提起魏晋,特别是魏晋名士,许多人脑海中浮现出的都是一幅风雅之景:
一群文人雅士在流觞曲水之间,穿着宽袍大袖,饮酒长啸,谈玄论道,风乎舞雩。
这群人生活中率性而为,艺术上自由奔放,思想上开放豁达,令人心驰神往。
这样的场景,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过呢?
有。
可它的底色并非昂扬向上的盛世意气,而是黑暗与痛苦交织的无奈现实。
◆ 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生动描绘了魏晋文人生活的广阔场景:服用「五石散」后浑身发热,有皮肉发烧之症状,故衣着皆宽松随意;服药后皮肤脆弱,不宜着新衣,所以衣服常年不洗而生虱,「扪虱而谈」便成了后世美谈。《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收录在《而已集》当中。
作者:鲁迅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1973年
在一个时局混乱、民不聊生与政治高压的情况下,许多魏晋士人纷纷选择躺平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或是以待明君,或是韬光养晦,亦或是避祸挡灾。
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士,不仅是阮籍、嵇康等人,还有像诸葛亮、司马懿等等,人生中都有过一段躺平期。
但在「大家一起躺平」的过程中,这些人躺平的原因、程度与方式却不同。
我们不妨按照躺平力度从低到高的顺序,来给他们分分类,排个座次。
仰卧起坐式的小躺选手
第一位出场的是曹魏权臣,同时也是西晋奠基人的司马懿。
◆ 司马懿(179 - 251),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政治家、军事家、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去世后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图片来源:Sina
这位的生平故事想必很多熟读三国的朋友都清楚得很。
司马懿是京兆尹司马防次子,少年时已胸怀大志,周围人也多有夸赞。《晋书·宣帝纪》中便记载汉末名士崔琰曾说他「聪亮明允,刚断英特」。
到了22岁那年(201年),司马懿被曹操看重,征召入仕。
有大志向的司马懿不想屈节于曹操手下,于是诈病不就,谎称自己有风痹病,无法起居。当曹操派人在夜间刺探时,司马懿愣是当起了影帝,真的「躺平」,一动不动,恍若病人。
◆ 影帝司马懿的夫人张春华也是个狠人。据传在司马懿装风痹病期间,某天他家在院中晒书,但忽然天降大雨,司马懿顾不得装病,赶紧起来收书,却不慎被家中婢女看到。张春华担心司马懿装病之事被泄露出去,招致祸患,于是毫不犹豫地杀死婢女灭口。
图片来源:Douban
这一事件使得他正式开启了「韬光养晦」的躺平之旅。
建安十三年(208年),躺了好几年的司马懿被已是丞相的曹操强行征召为文学掾,后又历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簿等职。
对曹操颇有畏惧的司马懿收敛锋芒,在岗位上老老实实干活,并在曹操准许下,开始与曹丕建立联系。
◆ 曹丕(187 - 226),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去世后谥号为文,庙号世祖,安葬于首阳陵。曹丕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建安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
图片来源:Sohu
然而,即便司马懿十分谨慎,曹操还是发现了他「有雄豪志」,且有「狼顾之相」,便对曹丕说「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可与司马懿私交颇好的曹丕却不信这话。
在曹丕帮忙辩解,加上司马懿听闻后更加勤于职守的双重因素下,曹操最终放过了司马懿。
到了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跟随曹操西征张鲁、南讨孙权的司马懿升任为太子中庶子,负责辅佐魏太子曹丕。
躺平多年,只是偶尔呈计献策,大多时间保持仰卧的司马懿终于坐了起来,再也没躺下去。
他开始积极主动地为曹丕谋划。不久后,他便因能力卓著,与陈群、吴质、朱铄并称为「四友」。
之后,司马懿开始在屯田、边防、前线战略等各个方面提出意见,多为曹操采纳。
曹操去世后,司马懿顺利成为尚书,后任督军、御史中丞,被封安国乡侯,得到了曹丕的极大宠信。曹丕甚至在黄初六年(225年)伐吴前,给司马懿下诏:
「吾深以后事为念,故以委卿。曹参虽有战功,而萧何为重。使吾无西顾之忧,不亦可乎!」
这等于是把司马懿比作了萧何。
可司马懿和萧何完全不是一路人。开始努力奋斗的司马懿展现出了一流的能力,在成为辅政大臣、擒杀孟达、力抗诸葛亮北伐、平定辽东之后,位极人臣。
到了此时,昔日的「躺平咸鱼」司马懿终于露出了獠牙,发动了「高平陵之变」,架空了曹魏。
◆ 魏明帝曹叡驾崩前,托孤幼帝曹芳给司马懿和曹爽。曹芳继位两年后的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同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墓之际,起兵政变并控制京城。自此,曹魏大权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之变」。
图片来源:Sina
不知曹丕若泉下有知,是否会后悔当日没有听信父亲之语。
在躺平力度上与司马懿比较近似的,是他的老冤家——诸葛亮。
◆ 诸葛亮(181 - 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去世后被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
插图画家:张风
他们两人都属于青年躺平,到三十岁左右开始奋起的类型。
不过司马懿躺平是在「韬光养晦」,诸葛亮则是「以待明君」。
出身琅琊望族的诸葛亮在叔父诸葛玄去世后,便一直隐居在隆中,与徐庶(徐庶入曹营后也迅速躺平)、崔州平等人交好,以管仲、乐毅自比。
诸葛亮没有自负才高,积极地想要拜某人为主公,而是在动荡的乱世当中,于家中安静躺平,读书耕地,并不为了功名利禄主动掺和世事。
事实上,如果刘备不曾到来,又没有其他诸葛亮认可的仁德明君的话,说不定他会在这混沌的世道中,于隆中自由地躺上一辈子。
至于是否能登上史书工笔,武侯大概是不会在乎的。
不过,刘备到底是来了。
一番《隆中对》之后,诸葛亮「揭被而起」,初出茅庐,自此奋力前行二十七载,不复躺平(关于《隆中对》的战略意义,参见《诸葛亮失败了第一次,就永远失败了)。
另一位在躺平行为上,可比肩诸葛、司马的,是东晋名士谢安。
◆ 谢安(320-385),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东晋时期政治家、名士,太常谢裒第三子。谢安多才多艺,善行书,通音乐。性情闲雅温和,处事公允明断,不专权树私,不居功自傲,有宰相气度。死后获赠太傅、庐陵郡公,谥号「文靖」。
这位老兄也是名门出身,亦被名士桓彝称赞过「此儿风神秀彻,后当不减王东海(王承,东晋初年名士)」。
桓彝的预感没错,谢安到了少年时,已得到众多高官名士的青眼,在文人中享有声誉。
但谢安既不希望过早、也不想仅凭出身和名望入仕,于是称病推辞官职,开始隐居躺平的生活。
谢安选了个好地儿——会稽郡的东山,与王羲之、许询等人频繁交游,捕鱼打猎,吟诗作文,决不当官。哪怕是被扬州刺史三番两次地征召,谢安也只是任职一月,便辞官回家,继续游戏山水间。
面对谢安的做法,有官员曾上疏表示认为谢安被朝廷征召「历年不至」,应「禁锢终身」。
对此,谢安的态度是「我已躺平,你们随意」,继续隐遁山林,教导弟子。
到了升平三年(359年),谢安已四十余岁时,谢氏家族朝中权势衰落,加之桓温的诚意邀请,深孚众望的谢安终于起身离开东山,任征西大将军司马。
东山再起」一词,便由此而来。
◆ 谢安离开东山时,御史中丞高崧对他说:「卿累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苍生今亦将如卿何?」谢安听到这话,深感惭愧。「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也成为了名句。图为谢安的雕塑。
图片来源:腾讯新闻
东山再起」的谢安,很快就证明了自己绝非草包,历任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职。
在淝水之战中,谢安作为东晋的总帅,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军队,延续了东晋的国祚。
由司马懿、诸葛亮和谢安三位名士可以看出,「小躺型选手」多爱行「仰卧起坐」之事。
他们有相对显赫的家族门楣,躺平也大多是阶段式的;
他们的躺平固然有时代因素,但更多是出于个人选择;
他们本人并不缺衣少食,躺平是为了凝聚力量,等待时机,以做出一番大事业。
到了「中度躺平人士」这里,情况就不同了,时代与社会问题成为了主导因素。
中度躺平人士
说到「中度躺平」,不得不提的两位便是「竹林七贤」中的代表人物——阮籍和嵇康。
◆ 
「竹林七贤」指三国魏正始年间,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因七人常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中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

插图画家:傅抱石
相比起前面早年躺平、中年之后建功立业、最终史书立传、成为风云人物的三位,这两位仁兄的情况完全不同。
他们躺平的力度更大,但并不是为了等待机遇,而是为了在保全自身的同时反抗黑暗的政治。
阮籍与嵇康的躺平各自代表了一种传统:
白眼传统」与「广陵传统」,也就是两种不同的躺法。
两种传统甚至延续到了后世,每到政治黑暗之时,便会有文人效法他们的躺平姿势,以表态度。
不过这两种传统的来源是相似的,都起始于同为躺平人的司马懿。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发生了「高平陵之变」,司马懿诈病赚曹爽,成为了曹魏的实际掌控者。数千名与曹氏存在利害关系的人,在此事变中被司马懿杀害。
阮籍和嵇康没有被杀,但作为名声在外,且与曹氏宗亲关从甚密的人,他们必须谨言慎行,以防遭遇杀身之祸。
于是乎,两人选择退却,深居竹林,双双躺平,尽量不触怒司马氏。
然而,一时的躺平可以帮助他们免遭杀害,不被司马氏的夺命镰刀收割,却无法一世抑制他们心中的抑郁和悲痛。
同在悲痛中,他们的态度和做法也不尽相同。
狷狂的阮籍瞧不起那些依附于司马氏的所谓「礼法之士」。
◆ 阮籍(210 - 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省开封市)人,三国时期魏国文学家,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著有《咏怀八十二首》《大人先生传》等诗文作品,收录在《阮籍集》中。
图片来源:Sohu
面对瞧不起的人,他的态度很简单,直接露出白眼视之,等面对欣赏之人时,才露出青眼: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常言『礼岂为我设耶?』时有丧母,嵇喜来吊,阮作白眼,喜不怿而去;喜弟康闻之,乃备酒挟琴造焉,阮大悦,遂见青眼。」
——(《晋书·阮籍传》)
此外,在阮籍的很多文章中,如《达庄论》《大人先生传》,他极尽讽刺之能事,把礼法之士骂了个狗血淋头;
在《猕猴赋》里,阮籍甚至将礼法之士比作「人面而兽身的猕猴」,以至于嵇康都说他「至为礼法之士所绳,疾之如仇」。
但对于「朝廷有法」,阮籍却不敢痛骂,反而是努力规避,乃至顺从。他自请做过步兵校尉一职,也做过司马懿、司马师的从事中郎,甚至代笔写过劝进书。
这种违背本心的行为当然令阮籍很痛苦,所以他纵情饮酒,驾驶着马车漫无目的地行驶,走到一处死路,便「穷途而哭」。
然而,他终究不敢直面司马氏,只能以「青白眼」和唾骂「礼法之士」的方式,来婉转地表达自己对司马氏的憎恶。
可以说,秉持着「白眼传统」,相对识时务的阮籍,反抗的激烈程度要小一点,躺得也更加平一些。
而被触犯底线后,敢于与司马氏直接碰撞的嵇康,则还是可以弹坐起来的。
◆ 嵇康(223/224 - 262/263年),字叔夜,谯国铚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嵇康自幼聪颖,身长七尺八寸,容止出众,《世说新语》中记载其「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妻子为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拜官郎中,授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景元四年(263年),遭到司马氏杀害。今有《嵇康集》传世。
图片来源:Sohu
喜欢在树下打铁的嵇康一般不会直接怒骂那些用「礼俗」、「名教」来合法化司马氏政权的「礼法之士」,不与他们发生正面冲突,哪怕是在《与山巨源绝交书》当中,措辞也相对客气,没有像阮籍那样下笔如刀。
可在「朝廷有法」上,嵇康的态度是鲜明的: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步,但不会没有止境地屈服。
相比起阮籍,嵇康说自己「刚肠嫉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他的《太师箴》《管蔡论》等文,标靶都不是礼法之士,而是直接怼向司马氏。
加之嵇康曾经介入毌丘俭起兵,在行动上反对司马氏「朝廷有法」,故而在司马氏眼中,态度鲜明的嵇康躺得还是不够平,威胁仍旧非常大。
于是,在吕安事件中,与嵇康有矛盾的钟会趁机进谗言,早就看嵇康不顺眼的司马昭就坡下驴,让嵇康引颈就戮,只留下一句「广陵散于今绝矣」的遗言。
◆ 吕安事件,指嵇康好友吕安的妻子徐氏被吕安兄长吕巽迷奸一事。吕安愤恨之下,欲状告吕巽。嵇康与吕巽、吕安兄弟均有交往,劝吕安不要揭发家丑,以保全门第清誉,但吕巽害怕被报复,于是先发制人,反而诬告吕安不孝,使得吕安被官府收捕。嵇康因而非常愤怒,出面为吕安作证,结果触怒了司马昭。与嵇康素有恩怨的钟会便趁机作梗,陷害嵇康。怒极的司马昭便下令处死嵇康与吕安。
图片来源:知乎
但嵇康并没有白白死去,他的「广陵传统」对后来人非常重要。
它意味着,无论时代如何黑暗,士人们如何妥协躺平,不可跨越的底线都始终存在
当最后的底线被触及时,哪怕以卵击石,慷慨赴死,也要在最后坐起来与黑暗激烈碰撞,奋力反抗。
相比起「微躺」的三位,阮籍和嵇康的身份没有那么显赫,也无甚实权,只能以更高超的躺平技巧在政治压力与身家性命之间,勉力维系平衡。
这种平衡十分脆弱,稍有不慎便会丧了性命,但政治清明的理想与个人的修养节操始终支撑着他们,让他们的躺平始终带有着鲜明的反抗意味。
不过,与已经完全躺平的顶级达人相比,他们两位的功力还是稍逊一筹。
躺平之王
坊间常有戏谑之语讲「众所周知,中国排名第一的大学有两所」,那么魏晋躺平界的王者自然也可以有两人——刘伶与陶渊明。
刘伶的事迹,《晋书·刘伶传》中写得非常精彩:
「刘伶,字伯伦,沛国人也。身长六尺,容貌甚陋。放情肆志,常以细宇宙齐万物为心。澹默少言,不妄交游,与阮籍、嵇康相遇,欣然神解,携手入林。初不以家产有无介意。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其遗形骸如此。」
◆ 刘伶(221 - 300),字伯伦,沛国(今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临涣镇)人,魏晋时期名士,因嗜酒不羁,被称为「醉侯」,好老庄之学,追求自由逍遥、无为而治。现存作品有《酒德颂》和《北芒客舍》。后世以刘伶为蔑视礼法、纵酒避世的典型。
插图画家:孙位
这位老哥的形象是「高富帅」的反义词:身高不足一米五(那时一尺约合23.5厘米),长得贼丑,没有特别显赫的家世;喜好老庄之学,追求自由逍遥;不喜欢凑热闹,只与「竹林七贤」中的另外几位(主要是阮籍、嵇康)交好;不好钱财,有没有钱都无所谓。
刘伶整天坐着鹿车晃悠,还让人拿一把铁锹跟着他,如果什么时候他死了,就随便挖个坑把他埋了。
如此惊人的行径,值得后来的所有躺平人鞠躬致敬。
不过刘伶也出过一次仕,史书记载,他「尝为建威参军」(在王戎的幕府里担任参军)。
可他做事的方式与一般人完全不同。崇尚老庄的刘伶推崇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因而他基本什么具体事务都没做过。
用当下的话来讲,他考核时估计是全幕府KPI倒数第一,人人皆知的摸鱼大王。所以「时辈皆以高第得调,伶独以无用罢」。
其他人都升官调职了,只有刘伶因无所作为而罢官。
他也不在乎这个,真正能引起他兴趣的除了谈玄论道外,只有一件事——饮酒。
喜爱饮酒并不稀奇,阮籍、嵇康也喜爱饮酒,也经常喝得半醉半醒、晕晕乎乎。
但刘伶的特殊之处在于,他对酒的喜爱已经达到了「病酒」的程度。
◆ 《世说新语·任诞》中记录了「刘伶病酒」的典故:「刘伶病酒,渴甚,从妇求酒。妇捐酒毁器,涕泣谏曰:『君饮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伶曰:『甚善。我不能自禁,唯当祝鬼神自誓断之耳便可具酒肉。』妇曰:『敬闻命。』供酒肉于神前,请伶祝誓。伶跪而祝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便引酒进肉,隗然已醉矣。」
插图画家:徐乐乐
刘伶曾作《酒德颂》,言「唯酒是务,焉知其余」。他鄙视名教礼法,唾弃政治黑暗,而酒就成了他躲避一切相关问题的最好方式。
据说,刘伶在得知朝中又有人来邀请他出仕时,便开始狂饮不止,将自己灌得酩酊大醉,然后脱光衣服,裸奔出去。朝廷特使见到此情此景,觉得他是个酒疯子,便作罢。
由此可见,若说其他人的躺平还是躺在床上,那么刘伶已然更进一步,整个人都泡在了酒缸里,谁叫也不出来的那种。
纵观刘伶的一生,在躺平一道上,他属于「天才派」。从古到今,恐怕没几个人比他更能躺,可谓是「一躺到底的躺平天才」,足可谓「躺平之王」。
另一位人们更熟悉的躺平界大佬陶渊明则不同,他更像是一个「努力派」人士,是「从努力到躺平的隐逸之士」。
◆ 
陶渊明(约365 - 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一作宜丰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存有《陶渊明集》。

图片来源:网易
陶渊明祖上为东晋太尉陶侃,声名赫赫。可到了陶渊明这一代,家道中落,「弱年逢家乏」,不复望族的声势(关于陶渊明的心灵世界,参见《这首诗,800年后才被人读懂)。
不过名门的底蕴毕竟不同于平常人家,即便如此,陶渊明年幼时还是有书可读,有志可发:
「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
早年的陶渊明是一位标准的奋斗者。
在二十岁时,他为了谋求生路与一展抱负,开始了游宦奋斗生涯,成为了低级别的官吏。
工作几年后,他辞职归家,但蛰居不久后又出任江州祭酒,后二次辞官。
到了三十多岁,陶渊明应邀进入桓玄幕中。不过很快又因母亲去世而回乡丁忧三年。
丁忧期满,陶渊明以「四十无闻,斯不足畏」的观念再度出仕,成为刘裕的参军。但出仕后不久,他便厌倦了官场,开始怀念起单纯美好的田园生活:
「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
「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到了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年已届四十的陶渊明担任彭泽令,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加之庶妹程氏妹去世,他写下《归去来兮辞》,正式解印辞官。
◆ 陶渊明在彭泽令任上遇到浔阳郡督邮刘云来以巡视为名索要贿赂时,不肯趋炎附势,表示「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意为「不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便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辞官而去,成就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图片来源:Sohu
屡次出仕的陶渊明看透了魏晋这浑浊的世道,对改变这已经烂到根里的社会不再抱有希望,选择了彻底的「独善其身」,回家躺平,不再多问世事。
这一躺,便躺了二十余年,直到逝世。
然而,陶渊明留给后人最宝贵的财富——他广受赞誉的田园诗歌与纯朴自然的生活作风,正是这一躺平阶段练就的。
其中,《归园田居》五首简直可以视为躺平人的宣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归园田居》(其一))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一不小心落到了尘世当中,去争夺权财名利,耗费了三十年的时间。到了现在才发现,这些都是浮云啊!不如回家安静地生活,躺平了好好休息。
当然,对于陶渊明来讲,躺平的日子也比较辛苦。与一般的有钱地主不同,陶渊明是真的穷,需要亲力亲为去耕种。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非是虚言,而是他生活的真实的写照,这种生活更接近于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
但身为士大夫的陶渊明并不后悔,反而坦然接受。
比起官场上勾心斗角为了名利的「奋斗岁月」,「躺平生活」才是陶渊明真正向往的。
于是乎,此种隐逸人格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便延续了下来。陶渊明也由此成了历朝历代躺平人的宗师与精神旗帜,正如苏轼在《书李简夫诗集后》中评价的:
「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 
苏轼行书《归去来兮辞》(局部)。

图片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看到诸位魏晋名士的躺平风姿之后,是否觉得当代人的躺平也没什么特别?
事实上,历史是一个圈,会经历一个又一个循环。
在魏晋这样的艰难岁月当中,很多人的理想、志向乃至对生活的的渴望都在现实面前被碾为齑粉。
不幸、愤怒、绝望。
昂扬向上的进取不再有意义,奋斗带来的不是富足而是一身病痛,那么人自然不会再努力,会逃亡山河湖海,窝在温暖尚存的家中,聊以自慰。
《大学》中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可谓是中国古代文人们的至高追求。
有几人不想要「立德」、「立功」、「立言」,留名青史,为后人敬仰祭拜呢?
然而,躺平还是发生了。
躺平意味着遭受过痛苦。
就魏晋而言,在司马氏面前,文人因理想无法实现而失落,因现实黑暗无道而愤怒,却又无可奈何。
除了躺平之外,别无选择。
◆ 
因政治斗争死于司马氏之手的魏晋士人不计其数,除了嵇康外,还有何晏、夏侯玄、邓飏、诸葛诞等。

图片来源:Sina
竹林七贤」在山水之间弹琴论道,看似逍遥自在,内核却是悲愤不平的。
他们的躺平,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陶渊明亦是如此。要知道,陶渊明在《杂诗》(其五)中写过: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这是何等的壮志凌云与逸兴遄飞!
然而,面对权贵们不管天下苍生死活,只为一己之私的争权夺利,能保持自身的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已属不易,想要改革世事,非一人之力可为。
因而,陶渊明虽说是主动归去,实则也是迫不得已。
◆ 
明末清初的学术大家王夫之曾在《读通鉴论》中说「其上申韩者,其下必佛老」。在一个历史时期,若是政治黑暗,上位者严刑峻法过甚,下位者必然会行道家之学以逃遁现实。

图片来源:Sohu
哪个名士不希望在政治清明的盛世一展宏图?
便是后来成天叫唤着「躺平」,写下「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的李白,在盛唐时又何曾真的躺平过?不还是日日渴望着建功立业吗?
对这些名士来说,躺平本身不是目的,也不代表他们真的消极颓废,这只是表象。
他们在做的,是用躺平来捍卫自己的尊严,坚守自己的名节,抵抗黑暗的政治侵袭,等待可以一展抱负的时机。
通过躺平,他们真正在表达的是「我可以被毁灭,但绝不会被打败」。
身已平,心未平。
那余音袅袅的《咏怀八十二首》《广陵散》与《归去来兮辞》,永远向后世之人诉说着这一切。
日本如何走上现代化之路?
涩泽荣一又扮演了什么角色?
知鸦特邀日本史专家、北大教授王新生老师
带来涩泽荣一与日本现代化之路大课
从涩泽荣一波澜传奇的一生
透视日本现代化进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