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是全世界科学界的一大盛事,同时也是中国人每年固定的满腹酸水羡慕嫉妒恨的日子。
迄今为止,在包括医学在内的自然科学方面,中国只有屠呦呦作为青蒿素的发现者得以中奖。
而我们的近邻日本则表现的非常出色,至2019年,已有27名日本人获得了诺贝尔奖(包括2名美籍日裔诺贝尔奖获得者)。除欧美诸国之外,日本是获诺奖人数最多的国家,其中绝大部分是自然科学类奖。2019年,日本人更是创下了在19年内摘取了19个诺贝尔奖的骄人成绩。
两相对比,国人的苦涩和不甘也就不难理解。
这种苦涩和不甘,在我看来是很正常的,甚至可以说是一件好事。古人讲知耻若勇,承认不足并反思原因,是奋起直追的前提。
按理说:面对诺奖所展示出来的巨大科研差距,我们应该奋发图强,进一步加强教育,让孩子们更加勤奋的学习,更加努力的学习,让他们用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去一点点追平历史的差距,并最终实现超越!
然而,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奇怪事情出现了。
有一些鬼迷心窍的人,看看日本令人羡慕的科研成果,再看看中国校园里刻苦学习的孩子,脑袋一拍,得出了一个神奇的结论:中国人得不了诺奖,是因为中国的中小学教育有问题,是中国的应试型教育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
他们坚信:中国得不了诺贝尔奖,是因为中国孩子学习太辛苦。
他们坚信:中国得不了诺贝尔奖,是因为中国教育不够“快乐”。
他们坚信:中国得不了诺贝尔奖,是因为中国孩子学奥数做难题怪题偏题。
他们坚信:我们得不了诺贝尔奖,是因为中国孩子学习负担太重了,是因为中国孩子压力太大了,因为孩子玩乐的太少了。
他们坚信:勤奋学习是错误的,给孩子彻底减负,让孩子多多玩乐才是对的。
他们坚信:孩子的创造力是玩出来的,而不是经过严格而艰苦的训练培养出来的。
他们坚信:只要中国的中小学生每天无忧无虑的快乐玩耍,他们就会迸发出蓬勃的创造力,最终玩出一个繁荣富强的发达国家,玩出无数的诺贝尔奖。
他们坚信:诸如“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之类的列祖列宗千百年的教诲,全部都是错的,是封建遗毒。
于是,中国出现了一个几千年来没有过的现象:我们国家的有关部门竟然理直气壮的明令限制孩子学习的时间和学习的内容,理直气壮的强行阻止孩子用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下午三点放学,不许留作业,不许上晚自习,不许老师课外辅导,不许公布成绩和排名,不许超纲学习,不许提前学习,不许学奥数,不许补课……
让孩子们好好玩吧,只要他们不刻苦学习而是耽于玩乐,那中国距离诺贝尔奖就指日可待了。
可是:中国得不了诺贝尔奖,真的是这些小学生的责任吗?真的是传统教育模式的责任吗?真的是因为中国教育不够“快乐”吗?
看看我们东邻日本最近几位诺奖获得者的年龄:
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吉野彰,生于1948年,得奖时年龄71岁。
2018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获得者本庶佑,生于1942年,得奖时年龄76岁。
2016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获得者大隅良典,生于1945年,得奖时年龄71岁。
2015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获得者大村智,生于1935年,得奖时的年龄80岁。
76岁的本庶佑身穿和服领奖
上述这些日本诺奖得主接受中小学教育的年代,大都是日本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那个时代的日本,是没有什么“快乐教育”、“素质教育”、“减负教育”的。
在以那个时代为背景的日剧中,我们经常看到学生们为了考上心仪的高中和大学,悬梁刺股不眠不休往死里学的镜头。有的家长为了孩子的健康,甚至含着泪抽孩子嘴巴逼孩子去睡觉。
这些日本的诺奖得主,有任何一个是被所谓的“快乐教育”、“素质教育”、“减负教育”培养出来的吗?
和中国一样,日本也刮起过“快乐教育”的歪风,不过他们称为“宽松教育”。
从本世纪初开始,日本政府推行“宽松教育”,内容包括降低课业难度,减轻学生负担,不公布成绩,不对学生进行排名,学习内容减少三成,上课时间缩减一成,等等。
是不是很眼熟?
日本搞宽松教育的理由是:出于对填鸭式教育的反省和国际教育形式的判断,日本政府认为应该培养创新型人才,即从知识教育向创造力教育、创新教育的方向转型。
是不是也很眼熟?

在日本宽松教育下培养出来的新一代,有一个很响亮的外号“平成废宅”!

懒惰自私没有上进心的“平成废宅”们在茁壮成长,上一代勤奋刻苦责任心强的“昭和男儿”拼死拼活为日本打下的基业,却已经逐渐开始衰败。最近几年,日本多家机构不断发出警告:日本创造力各项指标的国际排名都在快速下跌。
让我们来看一看,全世界范围内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的平均年龄:
我们可以看到:1981年至2004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平均获奖年龄为61.33岁,平均每位获奖者经历了33.93年的专业积累,其研究成果从发明到获奖有长达20.64年的时间差。
中国人得不了诺贝尔奖的锅,要扣在现在还在中小学读书的几岁十几岁孩子头上吗?要扣到“应试教育”的头上吗?要扣到现在中国教育不够快乐的头上吗?
中国得不了诺贝尔奖的原因,不是现在在学校读书的小学生水平不行,不是中国现在的教育不行!
中国现在得不了诺贝尔奖,问题出在60岁这个年龄段的科研人员身上;或者说,出在中国1960年前后出生的那些人身上。
首先声明一下:我绝对无意贬低这些先辈在自己岗位上为中国兢兢业业做出的巨大贡献。他们之所以没有能力冲击诺奖,并非是资质不够或者不够努力,而是因为时代的原因。
中国的十年浩劫,是1966年-1976年。
60后这代人童年到青年的整个学校教育,整体而言被彻底的毁掉了。同样,50后和40后的科技工作者,也在这场浩劫中损失了宝贵的青春年华。
有些东西,并不是靠个人努力就可以弥补的。
现在本应该冲击诺奖的这代人,恰恰是没有完整系统的接受万恶的应试教育一代人。
他们接受的是货真价实的减负教育(停课闹革命)、快乐教育(白卷英雄)、以及素质教育(学工学农)的一代人。
而结果,就是他们整体而言彻底失去了冲击诺奖的能力。
中国的教育恢复正轨,是在70年代末期。中国第一代从小学开始就接受了全面规范系统的现代教育的人,现在的年龄仅有40岁左右。
以诺奖的平均获奖年龄是61.33岁计算的话,他们尚需要20年左右的积累。考虑到中国科研体系曾经被十年浩劫严重摧残,这个时间可能还要延长。毕竟,他们的起点比国外同行低了太多。
当然,影响诺奖得奖的因素非常多,中国科研机构(各大学为主)与发达国家的实力差距,国家对科研的投入不足等等,都是导致中国总是与诺奖无缘的重要原因。

中国得不了诺奖,不是因为我们现在的中小学教育水平不行,而是因为我们现在的大学科研水平不行。
而我们大学科研水平不行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很多60岁左右的科研人员缺失了系统规范的中小学教育,这一致命缺憾并不是靠后期的努力能够完全补偿的。
这些缺失了万恶的“应试教育”的人,恰恰现在中国的科研带头人,恰恰是中国科研的精华力量,恰恰是本该现在冲击诺奖却有心无力的人。
中国文革后第一批从小接受了严格规范教育的孩子,要达到诺奖获得者平均获奖年龄,得到2040年。如果没有意外,那也将是中国大规模摘取诺奖的时间。

冲击诺奖的时间可能会更早一些,乐观估计的话至少也在2030年左右。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自然规律,无可抗拒。
创造力来源于什么?来源于对知识扎实而充分的掌握,来源于严格的专业技能训练,来源于勤奋刻苦,来源于在长期的枯燥的重复性劳动中保持专注的能力,而绝不是来源于玩乐。
中国得不了诺奖,不是因为我们的小学生水平不行,不是因为我们现在的中小学教育不够快乐!
中国得不了诺奖,不是因为我们现在这帮孩子接受的教育是错误的,而是中国六七十年代的孩子没有机会接受系统规范教育的恶果。
可悲的是,很多人并不认为中国得不了诺奖的原因是他们那代人的教育出了问题,却愚蠢而偏执的坚信中国得不了诺奖的原因是现在这些小孩子的教育出了问题。
更可悲的是,他们在这个判断的基础上,很多人极力的鼓吹所谓的快乐教育和素质教育,阻止孩子勤学苦读,让现在的孩子向他们那代人小时候的教育水平看齐。
老人得不了诺贝尔奖,你却来怪孩子?
你拉不出屎来怎么不怪地心引力呢?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