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衲读”
1936年5月12日,胡汉民去世
图为(左起)蒋介石、王宠惠、胡汉民、伍朝枢,1929年摄于南京汤山温泉
原载:《同舟共进》2008年第9期
作者:黄波
胡汉民是中国现代史的重要人物。这位国民党的理论家文采风流,曾是孙中山极为倚重的左膀右臂,在国民党内位高权重,其资格之老、声望之隆,远非后生辈蒋介石能比,蒋介石也正是在胡汉民的支持下,才得以在党内竞争中一骑绝尘。然而,胡汉民在国民政府立法院院长任上,因约法问题与蒋介石闹翻,被不按牌理出牌的对手软禁,后虽得释,却几乎失去影响力,竟以一个不得志的寓公郁郁而终。
胡汉民的命运,对国民党意味着什么?放到近代中国的背景下,又有着怎样的意义?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惜乎由于各种因素,中国人对胡汉民这个人物越来越陌生了,即使是在专业领域,关于胡汉民的研究也是一个冷门。
从书生到“党国大佬”
在近代中国政坛上,因为独特的地域和文化,“广东帮”是一个非常活跃、地位举足轻重的群体。胡汉民就是这个群体中的出类拔萃者。
胡汉民,广东番禺人,字展堂,别号不匮室主人。“汉民”是清末主编同盟会机关报《民报》时所用的笔名,因当时文名盛极一时,这个排满兴汉的笔名遂不胫而走,原名反为所掩。
胡汉民生于1879年,时为光绪五年。胡家门第并不显赫,他的父亲以给官员做幕僚为生,家中颇富藏书,少年胡汉民曾对传统儒家经典下过一番功夫。稍长,又考入学海堂读书。学海堂是清代巨宦兼著名学者阮元于1824年创办的,师资力量雄厚,堪称广东最高学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学海堂在清末内忧外患中倡导经世致用之学,胡汉民同学中不乏耽读顾炎武、王夫之著作的同好,以民族气节相尚,这对培育早年胡氏的民族主义思想起到了重要作用。
1902年后,和当时大多数热血青年一样,胡汉民两度赴日留学。特别是第二次东渡研习法学,结识了后来影响自己一生命运的几个人,如汪精卫、朱执信等,后来更有孙中山。胡汉民与孙中山第一次晤面时,同盟会已成立,孙中山以其特有的雄辩和激情以及为中国未来规划的一整套蓝图,深深折服了胡汉民。胡后来在《自传》中说:“余等未见先生时,几疑先生为汉高、明太一流;及亲闻先生之议论,与见其处事接物之态度,不涉矜持,而自然崇高博大乃叹其素养为不可及……余等真正认识革命之意义,实由先生之指导。”
胡汉民在孙中山身上,看到了迥异于昔日帝王的革命领袖的崭新风貌和气质,他完全拜倒在孙中山的超凡魅力之下。终孙中山一生,不论其事业遇到什么困难,陷入怎样的低谷,胡汉民都是他的坚决拥护者和坚定支持者。虽然在具体的事务上,胡汉民的书生气也会偶尔发作,如《胡汉民评传》一书所记,1921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胡汉民任总参议,“虽无宰相之名,却有其实”。一天,孙中山忽然来到胡氏办公室,顺手打开一口公事箱,取出几件公事,都有他的手令,顿时大怒,严词责问胡汉民为何扣住他的手令不办?长达半小时,胡氏一声不吭,等孙中山说完后,即以最快的动作,将满箱手令公文全部倒在桌子上,略作整理,便开始口若悬河地答辩:不是某项手令处置不当,不应颁发,便是某一项调兵遣将不合时宜,势将贻误战机,或者是某项款项不宜立即支取。胡氏条分缕析,从容解释,无不合情合理,孙中山一时为之语塞。胡汉民更咄咄逼人:“即使是在专制时代,也有大臣封驳诏书,皇帝收回成命的故事!”这场风波最后以孙中山认错,请同事吃肥鸽结束。然而,这不过是具体事务上的纷争,而作为“符号”的孙中山,胡汉民却是要死力维护其绝对权威,不容任何人的任何挑衅。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