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77个字 阅读时长:8分钟
洞见时代 | 发现价值 |讲述生活

关于大学教育和职业教育,人口学家梁建章最近发表了一个观点:
普及大学教育,很有必要。
以下是正文:
- 1 -
最近发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使得低生育率在中国进一步成为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年轻夫妇不愿意生小孩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教育的深度内卷——教育孩子实在太费力费钱了!至于近来的教育新政,又加剧了家长的焦虑感。一些地区要限制高中的招生人数,并且把职业高中的比例提高到50%,这非但让家长继续担心孩子考不上好大学,甚至还要担心考不上高中了
关于限制高中人数的目的,据说是为了培养更多的职业技术人才,例如更多的工人和服务员,方式则是通过职业高中来培养这些就业人员。按照这种逻辑,如果所有年轻人都上了大学,似乎就没人从事工人、服务员等职业,所以必须阻止一半左右的年轻人上大学。但上述逻辑其实是似是而非的,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只要薪资足够高,一定可以找到工人和服务员。对于劳动者来说,即使拥有大学文凭,只要能拿到的工资足够高,他们还是愿意做工人、服务员甚至农民。如果所有年轻人都上了大学,不会没人去做服务员和工人,只是这些职业的工资或许会比现在更高。所以换句话说,限制大学生数量所产生的后果,实际是不让服务员和工人的工资涨的太高
显而易见,不应当为了维持工人和服务员低工资而限制大学生数量,因为这些劳动者的工资提高并不是一件坏事。如果工人和服务员的工资接近专业人士,反而有利于减缓贫富差距。有人说,工人的工资过高,恐怕会导致中国的产业失去竞争力。这种想法,其实颠倒了经济发展的目的和手段。我们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最终目的,不就是要全民共同富裕吗?实际情况是,工人的素质会因此得到提高,虽然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转移了,但是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却增强了。
十几年前的大学生扩招政策曾饱受争议,但是事后看来,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拥有数量庞大的高素质劳动力,正是中国目前的优势所在。其实在大学扩招以后,大学生起薪和工人的差距的确越来越小,甚至发生了逆转。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在其他发达国家那里也很普遍。但即便如此,学生和家长上大学的热情却丝毫没有减少,这是理性的吗?我在博士论文就研究了这个现象,发现这是家长和学生的理性选择,即便大学生的起薪低,但是以后几年却是涨的快,从整个职业生涯来看,上大学的回报还是很高的。
有人会说,大学教育对于很多职业来说是浪费,做一个工人和服务员不需要大学教育。的确,大学很多课程对于部分职业比如餐馆服务员的确没有多大用,但是按照这样的思路,高中教育甚至初中教育对于做餐馆服务员也基本没用,为什么我们要坚持中学教育呢?同样的道理,也不能轻易得出“大学无用论”的判断。
- 2 -
我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论证普及大学教育的必要性。
职业生涯的需要
现代社会里,个人一生要换好多岗位和职业。很多老的行业会消失,很多新的行业会诞生。即使在同一个行业和企业中,劳动者也有晋升和换岗的机会,这远远不是一个职业学校可以培养的,需要综合的管理技能和学习能力,从整个职业生涯的收入来看,大学的回报是很高的。而且大学教育所拥有的优势,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以及专业人士职业年限的延长,还将变得越来越大。
未来职业的智能化
有人预测,未来二十年会有大部分的工作会被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取代或部分取代,几乎所有工作都会受到智能化的影响。这样的未来,对于工人、服务员和农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需要理解复杂的系统,擅长解决问题和自我学习,甚至需要掌握计算机算法和编程能力。以这些能力需求而言,我们现在的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随着工厂智能化和复杂程度的上升,就连一直标榜职业教育的德国,如今也在开始反思,认为高级工人仅仅有职业教育可能是不够的。只有具备更好的综合能力,一线的服务和生产人员才有可能为创新和改进做出贡献,未来有机会被提拔成管理和研发人员。我们讨论教育政策,必须具有二十年以上的前瞻性,因为现在的孩子距离他们的职业黄金期至少还有二十年时间。
复杂社会的需要
不仅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我们整个社会也越来越复杂。各种消费产品、各种药品、各种真假新闻和各种理财产品层出不穷。每个人每天面临各种选择,商品、投资和职业都需要我们做出选择。当各种选择都变得越来越复杂时,个人如果不能深入理解整个社会的运行,就会错失很多机会,还会踩坑、被割韭菜甚至被骗。
家庭成员、朋友和公民
大学教育不仅可以自己受益,也可以让周边的人和社会受益。一个知识丰富且对世界和社会有更好理解的人,会是一个更好的朋友或更好的伴侣,也是更好的父亲或母亲,还会是一个更有素质的网民和更好的公民。有经济学家统计,大学教育对社会(他人)的回报和对自己的回报在一个数量级
大学教育需要通识化
如上所述,大学教育主要培养学习能力和生活在复杂社会的各种技能。所以不分专业和文理,都应该学习大量的基础必修课——即实现所谓通识化。其实世界一些顶尖大学已经这么做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前两年的大学课程,基本不分专业都要需要学习基础的必修课。现在大部分企业在招聘时并不在乎大学生的专业,而更看重综合学习能力,因为企业对于岗位的技能要求变化非常快。大学本科只能提供一个基础,大部分技能要在岗位上学习,或者要在专业的硕士和博士阶段学习,所以现在很多顶级公司的校园招聘已经以招硕士研究生为主。
大学教育资源稀缺吗?
的确在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或者在几十年前的中国,是没有能力普及大学教育的。所以必须通过严苛的考试来筛选生源,把大学教育搞成精英教育。但现在的情况已经完全不同,中国的大学资源已经足够让每个人都上大学。当然,我这里说的大学资源并不稀缺,是指大学的基础课,大学的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的教育资源依然处于稀缺状态。但至少大学的通识教育资源是充足的,尤其通识教育的很多课程可以实现标准化,即使用标准的课程、作业、教材和测评等等。实现了标准化以后,就可以在不影响质量的情况下大幅度降低成本,例如通过开大课甚至网课的形式,来大幅度降低大学通识教育成本。澄清一下,普及大学教育不是强制所有的人上大学,也不是免费上大学,而是让有意愿有能力的年轻人都能上大学,对于那些经济有困难的学生则可以给与低息贷款或者奖学金或者助学金的帮助。在自然状态下,中国应该和大多数发达国家类似,大约百分之八十的适龄人口选择上大学。事实上,在不远的将来,我们面临的问题不是大学不足而是大学过剩,因为低生育率会导致生源的持续减少。
减少贫富差距
普及大学通识教育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缓解贫富差距,以前大学教育资源是稀缺的,最好的大学必须匹配最好的生源,资质差的学生就只能少上学了。这是一种教育资源稀缺时的无奈选择,至于让资质差的学生少上学,显然会加剧贫富差距。当教育资源不再稀缺以后,家长本身就存在强烈的希望子女上大学的理性需求,就可以让现在被认为资质差的那些学生获得更多上学机会。于是在大学阶段,会尽量向所有人教授复杂社会的生活技能和未来职业发展所必须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给所有人公平的机会,从而减缓贫富差距。
普及大学教育和高考改革
普及通识大学教育给高考改革带来一种可能性,即用大学生能力考试来代替现有的高考制度。如今中国的“鸡娃”现象尤其严重,已经成了低生育率的最大病因,中国的家长为了孩子的高考实在是太费心费力了,而且这种压力已经传递到了早期的基础教育。如果能够把大学教育通识化和普及化,就有可能进一步改革,取消或者弱化高考,取而代之的可以是大学生能力考试,作为就业和研究生录取的依据。把考试延后到大学毕业时,可以大大减轻高考的压力,也减少基础教育阶段各个年龄段择校的压力。如果没有高考的压力,不需要复习高考和复习中考,中学阶段的教育可以提速两年,大幅度降低教育的成本。
- 3 -
总结
普及大学通识教育对于未来复杂的智能社会很有必要,而且当今中国完全有能力和资源普及大学通识教育。大学教育普及和通识化以后,可以让年轻人拥有更好的职业发展的机会,更适应智能化社会的转型,成为更好的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也有利于中国的产业升级和缓解贫富差距。普及大学通识教育还会给高考改革创造有利条件,弱化高考竞争进而提升教育效率,减轻教育的负担,也将帮助中国提升低迷的生育率。
我的一个看法:

真正的职业化教育,其实要和大学教育一样的标准
,而不是从差生中分流去职业学校,另外还应该从收入乃至社会地位上体现价值,否则改革就真的就没有啥新意了。

去年至今,有人说这是10年来最坏的一年,但也是未来10年最好的一年。谁曾想到,这一年的经济发展轨迹,居然被一篇此前的文章,用2万字看透一切?其分析之透彻,令人叹为观止。如何看待我们现在的处境?点击下方关注,回复“雄文”即可查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