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何加盐
公众IDihejiayan

1915年4月上旬,是那个时代的世界一段难得的清静时光。
一战的硝烟暂歇,下一场战斗的恐惧,要到这个月的第三个星期,才会笼罩在英国和土耳其军队头上;而意大利和奥匈帝国之间,则要到下个月才会开火。
在远东沉睡已久的大国,清政府灭亡已经好几年,军阀混战尚未打响,袁世凯还牢牢控制着局面,日后成为其终身大耻的“二十一条”,要等5月才会被民众知晓。
而太平洋的彼岸,欧亚大陆的阴云似乎对这里毫无影响,一个新的世界正从北美大陆向人们招手。
为了庆祝巴拿马运河的开通,美国在旧金山举办了盛大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全球31个国家的20多万件展品,将在这里展出,参观博览会的人数,将达到1800多万人。
1915年4月9日,来自遥远东方古国的实业考察团,从上海出发,前往旧金山。在此之前,中国选送参展的商品,已经先期抵达,在万博会中国馆向世人展出。
代表团成员都是全国工商界的翘楚,如代表茶业的俞燮,代表漆器业的陈遇春,代表丝织业的陈廉伯,上海总商会会长聂其杰等,秘书是著名学者和教育家黄炎培,而代表团团长,则是全国商业联合会会长、烟台张裕酿酒公司创始人张振勋。
他们的时间赶得很好,5月份抵达旧金山,刚好这个月博览会主办方组成的500余人评审团,评出了参展商品的各种奖项。
其中,中国的张裕酿酒公司选送的可雅白兰地、红玫瑰红葡萄酒、雷司令白葡萄酒、琼瑶浆味美思四款酒,击败了来自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的名酒,一举夺得最高奖章:头等金牌奖章(Grand Prize,亦称甲等大奖章)。
这是中国葡萄酒企业首次在国际上亮相,“出道即巅峰”的奇迹,也被《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会刊》和《旧金山报》,称为“最不可思议之事”。
一时之间,张裕酿酒公司创始人兼中国考察团团长张振勋,成为美国报刊杂志的风云人物,不仅被《芝加哥日报》和《纽约时报》称为“中国的洛克菲勒”和“中国的摩根”,甚至还登上《美国历史杂志》封面,成为第一个登上美国杂志封面的中国企业家。
张振勋,后世称为“张弼士”,是中国近代大实业家。在清末民初,以红顶商人而论,其与胡雪岩同列而稍过之;以实业报国而论,其与张謇并肩而不多让。
当我从尘封的历史中,挖掘到张弼士一生的经历时,不禁深深为之震撼。
从一个放牛娃,到流落南洋,到成为华人首富,到回国兴办实业,到留下张裕葡萄酒的百年基业,他的一生,无不写着“传奇”二字。
今天,我们来一起领略一下,一位经商奇才和爱国实业家的精彩一生。
1
在粤东和闽西交界的群山之中,有一个名叫“大埔”(“埔”念“布”)的县,以前属于潮州府,现为梅州市管辖。由于山多地少,在古代一向是地方贫瘠,民生艰难的地方。不过由于昌黎先生的遗德,文风倒一向很盛。
张弼士的父亲张兰轩就是一个读书人,原本一心想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但不幸的是,16岁那年,张兰轩的父亲去世,他只好挑起家庭的重担,靠设馆收徒和悬壶问诊为生,一直到43岁,才好不容易考中一个秀才。
关于张兰轩,有一个在张家传讲很久的故事。说他在当乡村塾师的时候,曾经有次在一个山间凉亭拣到一个包袱,里面有很多银子。他没有拿回家,而是在凉亭等候许久,物归了原主。物主要酬谢银两,张兰轩怎么都不收。
有人问,当时没有一个人知道,你为什么不拿了包袱走?张兰轩说,我是读书人,不贪意外之财。虽然没人知道,但是天知、地知、鬼知、神知,我自己知。
后来张弼士发达后,为了纪念其父的这一行为,便把他在各埠新建的大宅都命名为“五知堂”。此是后话。
由于家贫,张兰轩娶妻也晚。到36岁才有了第一个孩子。而张弼士则还要过16年才出生,那时父亲都52岁了。
张弼士小时候原名张肇燮,字振勋,到上学时才改名张弼士。兰轩希望张弼士能读书入仕,这从“弼士”这个名字也可以看出来。“弼士”者,“辅弼国家之士”也。
但读了三年后,由于家中实在无力供养,张弼士只好辍学,先是在一个篾匠家里帮工,后来又到姑父(也有资料称是姐夫)家里放牛,赚口饭吃。
虽然只是读了三年书,但是对他的一生,影响极其深远。他不仅仅学会了识字、算账,更关键的是,父亲给他讲述的《史记·货殖列传》,给了张弼士最早的商业启蒙。
据时人郑观应(《盛世危言》作者)所著的《张弼士君生平事略》记载,正是司马迁的这篇文章,让张弼士有了经商的志向。后来他向人总结自己经商成功的经验,也说是“效法李克、白圭”,这都是由《货殖列传》上学来。
张弼士长到十五六岁的时候,大埔连年发生大灾。据县志记载:“咸丰六年十月,虫食麦苗殆尽”“咸丰七年,大饥”。由于遭此大灾,张家生活已经难以为继,张弼士便与父亲商量,不如他去南洋谋生。
1858年,张弼士17岁(按当时算法为18岁),刚刚新婚不久,父亲已经72岁。按此情形,本不该是远行之时。但他不远行,家里就可能有人要饿死。所以只好告别新婚妻子与年迈父亲,由汕头搭船南渡,来到了荷属东印度的巴达维亚(现印尼雅加达)。
2
一个17岁的少年,猛然被置身于外国一个人生地不熟之地,而且身无分文,大家可以想象其艰难。好在那些年从大埔到南洋逃荒的人不少,当地有一个大埔会馆,所以暂时可以容身。但是要想立足,就必须去找活干了。
在饭都没得吃的时候,张弼士满腔商业宏图,此时根本无由施展。他只能先去找一些最低等的苦力活,如挖矿、割橡胶、帮佣等。一直到后来成为一家杂货铺的伙计,才总算稳定下来。
这家杂货铺什么都卖,所以在不同的资料中,有的说是米行,有的说是布行,有的说是纸行,有的说是土产店。
从少时学习《货殖列传》到现在,张弼士终于有机会从事真正的商业实践了。由于他头脑灵活,做事勤勉,为人又讲诚信,杂货店的生意在他的操持下越来越好。
当时有两件事情,足见张弼士做人的原则和人品。
一是某天杂货店收到有人从欧洲托船员运来的一个箱子,上面写着“张弼士收”。但是寄件人的名字,张弼士却不认识。他认为这应该是恰好有人和自己同名,不小心寄错了。所以一直没有打开箱子,而是帮人保存了一年多的时间。
二是有一次,老板出远门许久,店铺全由张弼士打理,积攒下5万多荷兰盾(巴达维亚当时是荷兰殖民地,所以用荷兰货币)。有人劝说张弼士卷款逃走,以此为本钱,换个地方当大老板。张弼士不为所动,等到老板回来,把所有钱都如数上交。
见识到张弼士的能力和品性后,老板干脆把自己的女儿也嫁给了他。后来,杂货店老板去世,张弼士便顺理成章地成为新的老板。
做了店铺的主事人之后,张弼士的生意扩展到酒馆和酒业经销,并于1866年成立了垦殖公司,在东印度群岛承包了很多土地,种植米谷、椰子、橡胶等,生意越做越大。据记载,其家里的橡胶园,坐着马车要花四个小时才能从一头走到另一头,而这只是其若干个橡胶园中的一个,橡胶产业又只是其若干个产业中的一个而已。
除了纵横商场以外,张弼士也大力结交当地各方要员,例如,荷兰驻巴达维亚总督还在当军官时,就是张弼士酒肆的常客,得到过张弼士的照应,所以他当总督后也投桃报李,在生意上给了张弼士很多方便。
1869年,张弼士成为荷兰驻巴达维亚陆军和海军的物资供应商,他借此不断拓展新的人脉,成为荷属东印度的大红人。1876年,他又拿到了亚奇省荷兰陆军和海军的物资供应合同。第二年,又承包了亚奇省等地的酒税、烟土税、典当捐税,逐渐成为南洋华商首富。财富全盛时,达到8000万银元之巨,比当时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还要多出1000多万。
有钱、有影响力之后,荷兰和英国的殖民当局都来延揽他担任官职,但张弼士都婉拒了。有人问他为何,他说:“生为中华民族,当效力于中华民众。”
3
“效力于中华民众”,说起来很容易,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却很难。因为清政府实施严格的海禁。海禁本来是顺治、康熙年间制定,当时由于海寇猖獗,所以“不准出番华民回藉”,但迁延日久,到咸丰、光绪,两百年过去了,原来的律令还在用。
在此情形下,张弼士想要为祖国效力,就很难找到合适的门道。不过,只要有心报国,总有能做的事情。1889年前后,国内接连发生水旱等灾害,张弼士慷慨捐资救灾,得到清廷的关注。不仅授予其知府官衔,还专门赠送了一块“义昭推解”的匾额。
其后,张弼士为海防、旱灾、办学等事,又多次捐出巨额,获得清廷和地方上的赞扬与表彰,至今在其南洋老宅和大埔故乡都还留着当时政府赠与的牌匾。
更重要的是,张弼士在清政府的重要人士那里,都挂上了号。上到慈禧、光绪,中到李鸿章,下到盛宣怀,都对他有所耳闻,知道他是南洋华人巨富。
当时,盛宣怀还只是正四品的“山东登莱青兵备道道台”兼“东海关监督”,但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职务,叫“招商局督办”。所以他是当时清廷内部经办商业和工业的重臣,很清楚张弼士的重要性和能量,便发电报邀请张弼士到其驻地烟台,商谈矿务、铁路等事。
张弼士欣然起行。除了和盛宣怀商谈商务要事之外,他还怀有另一个重大使命。
此事还要从20年前说起。1871年,张弼士30岁,还在巴达维亚经商。当时法国驻巴达维亚的领事要卸任回国,举办了一个宴会,张弼士作为当地名流,也受邀参加。
在宴会上,他对由法国运来的葡萄酒赞不绝口。法国领事说,你们中国的烟台有很好的葡萄,如果能用来酿酒,一定不会比这个差。
原来,当初英法联军侵华的时候,这个法国领事是法国军队的军官,他们的船曾在烟台登陆。随船军士看到烟台有很多野生葡萄,便采摘下来,用便携仪器酿成葡萄酒,一喝之下非常美味,所以他一直记在心上。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自那以后,张弼士就一直想着,如果有一天能回国办实业,一定要在烟台办一个葡萄酒厂。所以20年后,当他有机会到烟台时,便趁机好好考察了烟台的水土和气候,并和盛宣怀讨论了来烟台办葡萄酒厂的可行性。
恰好,1892年,清朝驻英法意比钦差大臣薛福成向清廷上书,提议取消海禁,准许海外侨民“往来自便”。张弼士向清廷申请在烟台开办酒厂,竟获同意。由于清朝取消海禁的敕令要到第二年才正式发布,所以张弼士成为开放海禁的首开先河者。
而他在烟台建立的张裕酿酒公司,成为了中国第一家现代葡萄酒厂,也是中国海外侨民在中国本土开办的第一家重要的实业企业。
108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首都北京兴建的中华世纪坛落成,其中有一条青铜甬道,上面铭刻着中华民族的重要历史。1892年这一年,记录了四件事。其中一件,就是“华侨张弼士在山东烟台创办张裕葡萄酒公司”。
图源:何加盐摄于中华世纪坛
而由“张裕”这个名字,也可以说明这项事业在张弼士心中的重要性。他创办的公司很多都带有一个“裕”字,但只有一家以其姓冠之,即是张裕。
在呈给朝廷的奏折中,张弼士写道:
“尝考法兰西国葡萄制酒之利,岁合华银数万万两,为全国出口货物之大宗。而法之国用,多资酒税,岁入甚巨。如此大利,实堪惊骇。我国倘能仿而行之,讲求种植制造之法,既塞漏卮,兼能富国,是亦开辟利源之一道乎!”
在另一个奏折中,他又写道:
“中国之酒类,用稻、粱、黍、麦为之,岁耗民食不下四分之一,而其味之美、价之高反不敌洋酒。若中国能仿造种植,以其上品之酒出洋,岁可省米麦之属亦不少。”
从这些奏折我们可以看出,张弼士创立张裕酿酒公司,不仅是为了酿美酒,更是把它当成了一项为国兴利、为民节财的大事业。
而后来的张裕,也确确实实起到了这方面的作用,成为中国商人实业报国的典范之作。
张裕酿酒公司旧照/图源:张裕官网
这是张弼士倾注最多心血的企业,日后也会成为最成功的一家企业。
4
1892年,原四川布政使龚照瑗接任薛福成,成为新的驻英法意比钦差大臣,船经南洋槟榔屿(现马来西亚槟城)时,张弼士前往拜会。
张弼士谈到自己经商的经历和理念,让龚照瑗大为倾倒,称赞道“君非商道中人,乃天下奇才也,现中国贫弱,盍归救祖国乎?”。当即修书给李鸿章,推荐重用张弼士。
于是,1893年,清廷便将张弼士任命为中国驻槟榔屿领事,后来又升任驻新加坡总领事(其前任就是著名的诗人和外交家黄遵宪),从此开始了在清政府担任官职的经历。
在中国古代社会,按照儒家传统,社会主要阶层的排序是“士农工商”,商人的地位是受打压的。尽管商人有钱,但是很难在官僚体系里获得认可。只有从清末开始,由于受到外界的剧烈冲击,清政府才不得不重视工商业。所以有极少数的商人,在政府体系里获得了位置,他们被称为“红顶商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胡雪岩。
但是以海外侨商身份,在政府担任高层职位的,张弼士是第一人,而且其恩遇之隆,比胡雪岩还高。
1896年,李鸿章远赴欧美访问考察,船经新加坡时,专程接见张弼士,对其留下深刻印象。其后保荐其成为筹备中的中国通商银行董事,后又延聘为总经理。1898年,李鸿章更是电召张弼士回国,委以粤汉铁路总办的重任。
后来,张弼士受到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多次接见,先授“侍郎”衔,再授“太仆寺卿”衔,赏给“头品顶戴”(胡雪岩是“二品顶戴”),特许面圣时“免跪”特权。从职位上,他也被任命为“督办闽广农工路矿大臣”和“考察南洋商务大臣”。
为官之余,张弼士也在国内大兴实业。除张裕酿酒公司以外,由张弼士兴办的其他实业还包括铁路、矿务、银行、药行、织布局、拖拉机厂、农垦公司、砖瓦厂、玻璃厂、轮船公司、人寿保险公司等。
历来很多号称爱国而做生意的,都是从国家把钱搞出去,而张弼士则反过来,他是从国外赚了钱,回到国内来投资兴业,并且把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引进来,其中很多都是开创国内先河的。除了第一家现代葡萄酒厂外,还有第一家拖拉机厂,第一家商业银行,第一家人寿保险公司,第一家农垦公司等等。
除了亲自投入资本,他还在南洋华侨中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大力“劝募资本”,带动了一波南洋华侨回国兴办实业的风潮。例如中国第一条民营铁路“潮汕铁路”,就是张弼士的同乡兼下属,也是南洋巨富的张榕轩、张耀轩兄弟在张弼士的劝说之下修建的。
张弼士之所以如此大力地推动中国的实业发展,是希望实业能够带动中国的富强。因为他长期在南洋,深切感受到了祖国不富强,国人在外面就没有尊严的屈辱。
在张弼士担任驻新加坡总领事期间,曾经有事需要坐船,但是去买船票的时候,其随从的一位德国医生可以买头等舱的票,而张弼士等人就只能买大统舱票。张弼士问明缘由,原来这家船运公司是德国的,其规定中国人不得购买头等舱的票。
张弼士怒不可遏地撕掉船票,然后马上动用资本购买了船只和人员,开办了一家轮船公司,承办与这家德国公司同样的航线,并且规定票价只有对方的一半。后来这家公司的生意大受影响,在了解原因后,专程登门向张弼士道歉,并取消了歧视华人的规定。
另一次,一位英国商人很不屑地说中国人这不好那不好。张弼士怒斥对方道:你毕业于英国名校的商学专业,拥有公司的大资本支撑,你们国家还有强大的领事保护和军事实力,而这些我都没有。但我敢和你打赌,我们每人用20万资本起步,用5年时间经商,看看谁的成就更大。如果我比不过你,我情愿躺在路上让车马轧死。
这位英国人嗫嗫嚅嚅,不敢接茬,后来问别人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张弼士。
正是因为如此种种之经历,给张弼士以强烈的刺激,令他比任何人都更希望自己的祖国能够强大起来。
在呈给光绪帝和慈禧的奏章里,张弼士专门提出了“商战”这个概念。他认为,西方国家“藉商战,以争利于中原”。正是由于他们的商业厉害,在双边贸易中占据优势地位,所以导致中国的财力渐渐输往外国,其结果就是外国越富而中国越穷。他忧心忡忡地指出:“此诚危急存亡之所关,不可不亟筹挽救者也。”
基于这一认识,他向清廷提出了很多振兴商业的建议。例如开办农工路矿,大力招揽侨商回国发展商务,收回此前由洋人把持的矿权和路权等等。他自己更是身体力行地践行“实业兴邦”这一理念,把几十年来积攒的财富,大部分都投资到了国内。
5
但张弼士个人的努力,没有办法挽救清朝这座大厦之将倾。到1910年前后,他觉察到清朝溃败的形势已无法挽回,便一方面在表面上维持与清廷的关系,另一方面让自己的儿子加入同盟会,并暗中捐资支援孙中山的反清革命。
1910年7月,孙中山在南洋槟榔屿开会,筹划黄花岗起义,同时向南洋华侨募集革命资金。张弼士捐资颇多,为半年后发动的黄花岗起义立下大功。
后来民国成立,孙中山北上进京与袁世凯会晤途中,专门在烟台下船,到张裕酿酒公司,并给张裕葡萄酒留下“品重醴泉”的赞誉。这是孙中山一生中,甚少有的一次为一家企业题词。
图源:《张弼士研究资料第一辑》,广东历史学会张弼士研究专业委员会
袁世凯担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后,也专门聘任张弼士为工商部高等顾问,后又任命他为约法会议员和参政院参政,赏给“二等嘉禾勋章”。据载,袁世凯对张弼士非常倚重,“凡有关侨民之生计,实业之企划,无不诹访于君”。
在社会上,张弼士也担任了全国商业联合会会长等职,居于当时全国商界领袖的位置。
1915年,中国组建赴美“实业考察团”时,张弼士已经74岁高龄,但他感于当时中国工商业和美国的差距,还是踏上了太平洋的万顷波涛,远渡重洋,以求实业报国之策。
在美期间,张弼士一行受到美国总统威尔逊的超规格接待。威尔逊不仅与考察团在白宫座谈,甚至还亲自陪同张弼士等人乘坐总统专舰,前往弗吉尼亚的弗农山庄,拜谒华盛顿墓。
张弼士本人也成为美国报章杂志的宠儿。一时之间,“John D. of China”的名声,传遍了整个美国。John D.,是美国人对美国实业巨头和首富约翰·戴维森·洛克菲特的惯称。由此可见张弼士在美国人心中的地位。
图源:原载芝加哥《The Day Book》报,转引自陈耀明著中国新闻网文章《“中国的洛克菲勒”张弼士到底多有钱?》
但在张弼士心中,此行分量最重的,还是张裕葡萄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大放异彩。
这是中国产品在全世界第一次获得如此殊荣。在当时中国积贫积弱,工业实力备受外国人歧视的背景下,张裕葡萄酒的夺魁,给中国带来了自1840年以来从未有过的荣光。也让张弼士一辈子追求的实业报国理想,得到了最好的证明。
如果大家记得若干年后,许海峰在1984年的洛杉矶获得中国第一块奥运金牌时国人的兴奋与疯狂,就应当能理解1915年张裕葡萄酒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大奖章对当时中国的意义,也就能理解张弼士当时的心情。
在其后举行的华侨宴会上,张弼士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讲。他说:
“亲爱的同胞们!炎黄的子孙们!在这盛大的酒宴中,一眼望去,锦绣华堂,全是令人自豪的东西:一种是早就世界驰名的中国大菜,一种是享誉环球的中国瓷器,还有一种是新近获得国际金奖的中国名酒。这些都是举世无双的东西,唐人是了不起的,只要发愤图强,后来居上,祖家的产品都要成为世界名牌!
在1915年的中国和世界,这是多么振聋发聩的声音,又是多么美好的心愿。
可惜的是,张弼士已经没有时间来实现这个心愿,也没有机会目睹这个心愿在未来被国人实现了。
1916年夏,为了筹办在美期间与美国谈妥的“中美银行”事宜,张弼士冒着酷暑赴南洋筹款,因积劳成疾引发心绞痛,病逝于巴达维亚,时年75岁。
根据张弼士遗愿,其灵柩运回家乡安葬。1858年,他从大埔来到巴达维亚;1916年,又从巴达维亚回到大埔。他的生命用了58年回到原点,但是在世间留下了璀璨的光芒。
其灵柩由巴达维亚经新加坡、香港等地北上时,沿途经过的荷兰和英国殖民属地政府,均下半旗致哀。到大埔安葬后,时任中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写下祭文,委派广东省省长朱庆澜专程前往灵前致祭。
孙中山、章太炎等当世名人,都为张弼士写下了挽联。其中广东省长朱庆澜写的一则,最能代表张弼士的贡献及时人的惋惜,其联曰:
念粤中实业萧条,惜彼苍不留此老!
比汉代输边踊跃,问当世更有何人?
6
随着岁月流逝,很多人被人忘记,但有些人被人永远记得。
1939年,上海《东方日报》如此写道:
“在民族实业界,南通的张謇,烟台的张弼士,都是近百年来历史上留有不朽地位的创造家。”
令人惋惜的是,张弼士牵头兴办的很多实业,有一些已经随着世事变迁而不复存在。
但其中有一桩,却穿越时空,傲立百年。那就是张弼士1892年回国时开办的第一家企业,也是他生命中最重视、最骄傲的一家企业:张裕酿酒公司。
张弼士去世后,一代又一代张裕人,继承了他的遗志。他们一方面坚持对葡萄酒品质的追求;另一方面,也坚持着以产业报国的情怀。“爱国”二字,甚至被放在企业文化的第一条,成为公司的立业之本。
1951年,周总理制定中央政府接待工作的改进方面,明确批示:“酒用国产葡萄酒……烟台张裕的白兰地。”(见《我们的周总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
1952年,百废待兴的年轻共和国搞了一个全国名酒评选,选出中国八大名酒,张裕旗下的“红玫瑰”、“味美思”和“金奖白兰地”三款酒入选,与茅台、泸州老窖、西风、汾酒、绍兴黄酒并驾齐驱。而在随后的1963年的第二届及1979年的第三届国家名酒评比上,张裕的“红玫瑰”、“味美思”和“金奖白兰地”继续蝉联“国家名酒”称号。
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周总理专门从国内带去烟台的金奖白兰地、香槟和葡萄酒,用于在瑞奇蒙旅馆的酒会上招待各国贵宾。(见《日内瓦会议散记》,刘思慕,《世界知识》半月刊1954年第11期)
1956年,张裕公司向毛泽东主席呈写了《烟台张裕葡萄酒酿酒公司生产情况报告》,主席指示:“要大力发展葡萄与葡萄酒生产,让人民多喝一点葡萄酒”。
1958年,张裕公司创办张裕酿酒大学,为中国葡萄酒业培养了大批人才,堪称中国葡萄酒界的黄埔军校。
……
2013年以来,随着国家推行“一带一路”战略,张裕公司率先响应,先后在法国、西班牙、智利、澳大利亚等地控股收购六家酒企,国际布局初见规模。至此,张裕公司完成了4大洲、14座专业化酒庄的布局,成为全球布局最广最深的葡萄酒企业。
张裕在全球布局的14座酒庄/图源:张裕官网
2020年,全球顶级的独立品牌评级机构Brand Finance把张裕葡萄酒列为“2020全球葡萄酒&香槟酒品牌价值十强”的第二名。
2021年度,中国张裕又以11.74亿美元的品牌价值,蝉联最具价值葡萄酒和香槟酒品牌第二名,仅次于法国酩悦(Moët & Chandon)。
此时,离张弼士说出“唐人是了不起的,只要发愤图强,后来居上,祖家的产品都要成为世界名牌”已经105年,离他去世也已经104年。
时至今日,无论是葡萄酒还是白兰地,中国都拥有了比肩世界的顶级产品。如张裕的高端葡萄酒酒“龙谕”,近年来就累计获得88项世界葡萄酒大赛金奖,并斩获“最佳中国葡萄酒”称号;诞生于1931年的张裕解百纳,在去年斩获“全球葡萄酒品牌盲品赛”冠军。在白兰地板块,一百年前就名扬世界的“可雅”,在2019年就拿下“全球XO盲品赛”冠军,领先于法国干邑产区的人头马XO、法拉宾XO、马爹利XO、拿破仑XO、轩尼诗XO等名酒。
虽然张弼士老先生无缘亲眼目睹这一盛况,但是想必,泉下的他,应该也能含笑了吧。
2021年,是张弼士诞辰180周年。如今的中国,与当年他所处的时代,已经截然不同。中国的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有了大幅的提高,民族自信心也空前增强。
现在,中国的品牌已经走向了全世界,而中国人民也逐渐摆脱了以往更认可“洋牌子”的心理,开始为我们自己的产品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张裕,无疑是中国人可以、而且应该为之自豪的国货品牌。不论是从历史传承,精神内核,产品品质,还是现实地位,其都称得上是中国制造的骄傲。
2020年7月,习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讲到:
优秀企业家必须对国家、对民族怀有崇高使命感和强烈责任感,把企业发展同国家繁荣、民族兴盛、人民幸福紧密结合在一起,主动为国担当、为国分忧,正所谓“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企业家爱国有多种实现形式,但首先是办好一流企业。
张弼士的一生,无疑就是“主动为国担当、为国分忧”的一生。而他留下的张裕,也没有辜负他“办一流企业,以实业救国”的愿望,成长为了一个国际一流的企业,始终站在为国争光,为民造福的前列。从这一点上,百年张裕无疑是民族企业的一面旗帜。
当前,中华民族已经走到了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时代在呼唤敢为人先企业家精神,呼唤实业兴邦的实干精神,呼唤涌现出更多的一流企业。在这样的背景下,张弼士其人尤为值得我们铭记,而张裕公司也尤为值得我们学习。
为国人做出贡献者,国人也不会忘记他。
在广东大埔县,张弼士故居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张弼士故居为核心景点的旅游区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在张弼士诞辰180周年之际,为了纪念其功绩,传承其精神,张裕公司与当地政府专门修建了张弼士博物馆。
今年5月20日,张弼士博物馆已经盛大开幕,向世人讲述着张弼士一生的传奇故事和不朽功勋。
位于梅州大埔的张弼士博物馆/图源:微信公众号“张裕葡萄酒”
他创立的张裕公司依然傲立在世界品牌之林,继续给世人带来美酒,给国人带来惊喜与自豪。
他力倡并力行的“国人当自强”的爱国精神、“实业救国”的企业家精神,也还在造福着我们,并将永远激励着我们。
---end---
主要参考资料:
【1】《张弼士研究资料第一、第二辑》,广东历史学会张弼士研究专业委员会编印,2006年7月。其中含郑观应《张弼士君生平事略》、《广东省志·人物篇·张振勋》《梅州市志·张弼士》《大埔县志·张弼士》、《张弼士侍郎振兴商务条仪》等。
【2】《晚清华侨与中国经济现代化研究》,向军,暨南大学博士论文,2007
【3】《论张弼士在晚清发展民用工业中的历史作用》,陈民,《华人华侨历史研究》,1992年第3期
【4】《张弼士》,徐松荣,广东人民出版社
【5】《“金奖白兰地”创始人张弼士事略》,李松庵,《文史春秋》1994年4月,原载《广州文史资料》第十辑
酷玩实验室经授权转载
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分享给朋友或朋友圈请随意
爱国者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