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野Zoey是B站的当红up主,同时也是一个有着700万粉丝的健身教练。她拥有积极的生活方式,还拥有长达6年的初恋。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别人看来聪明优秀的女性,却自曝在恋爱里太过依赖男友,觉得自己不够独立,因此提出分手。
很多人觉得十分惊讶,依赖男友就等同于不独立吗?
依赖,似乎是独立的洪水猛兽,仿佛只要开始依赖别人,就会失去独立性。
但这是真的吗?不够独立,真的是因为依赖吗?
对他人的依赖本身并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大家可能对“依恋(attachment)”这个词并不陌生,它指一个人寻求并企图与他人在身体上和情感上保持亲密联系的倾向。
更具体来说,在受到威胁时,我们会向依恋的人寻求帮助和安慰;离开他们时,会感到焦虑。不仅仅是对父母,对朋友、恋人我们也可以产生依恋关系。
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在依赖他人呢?从字面解释上看,似乎一离开他们,我们就无法“独立行走”了:面对威胁的时候不够坚强独立,变得更加害怕独自一人。
依恋 作者:DR
但是,“依恋”的提出者 Bowlby 指出:
在一种健康的依恋中,我们可以通过依恋对象建立健康依赖(dependence)的能力,从而提升自我的独立性,以探索更大的世界,获得成功。
这就很矛盾:为什么依赖他人反倒会变得独立,还能获得成功?
果然,心理学大佬们是不会放过这样的疑点的,一篇篇研究文献喷涌而出,企图证明 Bowlby 在胡扯。
结果,他们都被打脸而归:他们发现这些“亲密关系中的依赖者(下称“依赖者”)”的学业的确更好,事业也更成功。
就在六年后,Bowlby 发现了依赖者获得成功的重要机制:依赖者们很清楚,自己依恋的人会在自己有需要时提供爱的港湾,给予支持、帮助和安慰。这令依赖者们感到安心,更加乐意出去“探险”,因为他们知道,如果遇到困难,将会有人给他们兜底。
这与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是不谋而合的。依赖提供了一种归属和安全感,而爱、归属和安全这三者的需求都被满足的人,自然要比没有的人拥有更少的焦虑,更不汲汲于寻求安全感和归属感,因此更能自我满足和独立自主。
古人说“先成家后立业”,也许不是没有依据的。
马斯洛需求金字塔 作者:DR
又过了半个世纪,Szwedo 发现了依赖者获得成功的另一个机制:在依赖他人的时候,人们获得了寻求支持的好处,因此,他们变得更加乐于依赖他人。良性循环下,他们将拥有更多的人际资源和支持,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
对他人的依赖本身并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即便说了那么多依赖的好处,但想必还是会有一个声音在脑海深处:为什么我们有时候觉得依赖别人那么糟糕?
这个问题的答案跟独立的本质脱不开干系。
BeiwenChen 提出,独立(autonomy)有两种可能的内涵,一种是独自行事(independent),一种是自我认可——能够认可自己做的行为和决定。
如果是“独立行事”,那么也许很多名人都做不到:小到《乘风破浪的姐姐》里,宁静携手队员们,互相帮助,最终突破自己,并夺得成团位;大到不少诺贝尔奖靠团队的力量获得了成功。
但没有人会因此说,他们是不独立的。
Beiwen对亚裔儿童的观察也证明了这一点:自己独自做决定,不仅不会令亚裔儿童更有自主感,反倒会令他们产生内在的紧张感。进一步探究后,Beiwen 发现,亚裔更喜欢先考察外界的想法,然后再决定是参考大众的想法,还是坚持走自己的路。这种决定方式,并不能说是不独立的。
因此,比起独自行事,“自我认可”更能作为独立的真正内涵。
当人们自我认可时,他们的行为是完全建立在自己的价值观之上的,他们做事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因此,我们会非常愿意去实现自己的决定,并不会觉得是被迫的:这时候,我们就感觉真正的独立了。
而这种独立,与是否单独行动无关,因为无论单独行动与否,都是基于自己的内心去行事,而非通过病态地“依赖”别人——寻求他人的认可来获得安心感。
回到开头的问题,依赖别人之所以有时候令我们难受,是因为我们实际上在让渡“自主权”:由于自我的不认可,我们看别人眼色行事,试图从对方的言语中判断自己是否做错了事情,或者为了避免错误而让他人帮助自己做事,这无异将自己行动的决定权交给了别人,做一个任人摆布的傀儡。
在日剧《凪的新生活》里,28 岁的大岛凪是一位不能再优秀的“独立女性”了:在东京有一份体面的工作,独自住一间还不错的公寓,和同事关系相处良好,甚至能让乡下的母亲过上优渥的生活。
但她并不开心。
只有她知道,她和幼时的她没有区别,极度缺乏自我认同感,完全靠别人做决定。虽然可以一个人生活,但无论是选择的工作,平日的打扮,甚至是和他人的交谈内容,都不是她自己决定的。她仅仅是遵从母亲的命令,过上自己并不想要的生活;她仅仅是附和别人的话语,小心翼翼地看别人的脸色,生怕不顺他人的意,遭到他人的讨厌。
她并不认同自己的生活,但长久以来对他人意见的病态依赖,已经令她不会、也没有胆子做自己了。而这样的病态依赖对于她来说也并非愉快的,长期以来压抑自己的想法,放弃对人生的自主权的做法,令她被同事当作工具人,被母亲当作摇钱罐,被男友当作发泄欲望的工具……终于,她患上过呼吸,晕倒在挖苦她的男友面前。
《凪的新生活》剧照
能够独自行动并不代表着独立;提升自我认同感,从而获得自主感,我们才能与真正的独立相遇。
提升自我认可,只需要一点小小的改变
要独立起来,必须要做到的是增加自我认可,但这并不代表放弃去依赖他人。前面我们提到了依赖的诸多好处,因此情感上健康的依赖是必要的。Feeney也指出,不应该看不起“依赖”这件事,因为“依赖”,本就是人的天性。
我们没必要为了独立,而对依赖他人这件事避之不及,相反,为了更加独立,我们可以适当地在情感上依赖值得的人。
而为了变得独立,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提升自我认可:
1.意识到别人也不一定是对的,停止追求别人的评价。
人无完人,无论是他人做的决定、他人的看法,都不一定是对的;无论是多么有权威的人都有犯错的可能。同样的,自己也并非永远都是错的,要学会相信自己的判断。
除此之外,一百个读者便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看法都不甚相同,太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和评价,只会让我们寸步难行,因为我们无法同时满足所有人的看法。我们应该看重的是自己真实的想法和追求,依照自己的价值观行事。
2.练习自我肯定
(1)肯定自己做好的事
当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一件事做好时,不妨夸一夸自己,甚至可以准备一本“夸奖本”,每天睡前将自己认为自己做得好的地方写在本子上。哪怕是感觉“毫无建设”的一天,也可以肯定自己:“今天也真的很努力了。”
(2)区分“我不好”与“我没做好”
自我认可低的人往往习惯于贬低自己,混淆“我不好”与“我没做好”。他们往往倾向于将自己没做好的事“灾难化”,将偶尔一次失败上升为自己的无能。
如果将失败的原因归因为“我不好”,则一切事情就变得无能为力起来:“因为我天生就很菜,所以我什么事情都做不好,那我只能依赖别人帮我做事。”
但绝大多时候失败只是因为“我没做好”,或是技能没掌握好,或是经验不足;通过下次的努力,我们还是有机会获得成功的:这时,我们就会相信自己可以独立将事情做好,而不是企图依赖别人。
(3)接纳自己的不足
接纳自己的不足,并非是要否认缺点的存在,而是欣赏具有不足之处的自己。
完美的人并不存在,人正因有缺陷才显得真实。
拥有不足并不代表我们是失败的。要知道,我们除了不足还拥有长处。当我们陷入思维的误区,无法把眼光从自己的不足抽离时,不妨看看前面提到的“夸奖本”,或者询问身边亲近的人自己的优点:要知道,你的优点令你熠熠生辉,缺点都显得不值一提。
3.从小事做起,建立自我认可
也许一开始在大事上自主做决定会有点困难,我们不妨从小事提升自我认可,从而走向独立。例如不征求他人的意见,自己决定购买喜欢的衣服;或者遵循自己的想法,决定是否加入一个长期的志愿者活动中去;等等。正是从这一件件小事中获得小小的成果,我们可以体验自主感,建立起自我认可,有勇气做真正的自己。
《西瓜》剧照
[1] Szwedo D E , Hessel E T , Loeb E L, et al. Adolescent Support Seeking as a Path to Adult FunctionalIndependence.[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17, 53(5):949-961.
[2] Chen B , Vansteenkiste M , Beyers W, et al. Autonomy in Family Decision Making for Chinese Adolescents:Disentangling the Dual Meaning of Autonomy[J].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Psychology, 2013, 44(7):1184-1209.
[3]Feeney, Brooke C . The dependency paradox in closerelationships: accepting dependence promotes independence.[J]. Journal of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2007, 92(2):268-85.
作者:DR
编辑:静瑶
你可能还喜欢:
为努力做到内心独立的自己点个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