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这是我阅读《西方哲学史》(学术版)时摘抄记录下来的笔记整理,大部分文字摘录的是原文,并注有页码,有时也有我个人评述,可作为阅读这部哲学史巨著的导引纲要。
二、智者派与苏格拉底
读书笔记80:
我们来总结一下赫拉克利特、芝诺、苏格拉底以及智者的辩证法思想有何异同吧:
(1)赫拉克利特第一个认为对立统一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普遍逻各斯(规律),发展出一种深刻的客观辩证法。从后来黑格尔意义的辩证法而言,赫拉克利特确实是辩证法的奠基人,但他的一些论断只是根据对事物现象的直观,还缺乏逻辑内涵的论证。
(2)芝诺的悖论则是一种诉诸理性思维的主观辩证法,在悖论论证的思想矛盾中触及一和多、运动和静止、有限和无限等等客观事物的矛盾,它们不是感官经验所能把握的,只有靠理论思维和逻辑推理才能认识。但他在逻辑分析的推论中却否定了客观存在的矛盾,否定了多和运动,所以在他的辩证法中分析理性和辩证理性是分裂的,这是一种消极否定的主观辩证法,不能成为探究知识的普遍方法论。
(3)智者派对于任意正题的论证都可以提出一个反题的论证涉及一种朴素的二律背反,但他们主张这种矛盾的逻各斯无真假之分,他们也割裂了分析理性和辩证理性,否定了知识的确定性。这必然陷入相对主义。
(4)苏格拉底的对话辩证法则有机的结合分析理性与辩证理性,是一种探究确定知识的积极的辩证法。与芝诺不同,苏格拉底推翻对方的论证是他的一个手段,它要达到的目的是探求认识普遍本质的真理,他也反对智者的相对主义,不承认真理具有特殊的主观性,而是主张有普遍的真理,他以逻辑分析的力量引起对话的思想矛盾运动,是为了让对方从中认识自己的错误,跟他一道去寻求普遍真理。(第495页)
读书笔记81:
苏格拉底最为人知的名言之一就是:“美德即知识。”
在古希腊,美德arete(英译为virtue)这个词原意泛指任何事物的优点、长处和美好的本性,后来指人在生活行为中表现的优良品质,有正义、智慧、勇敢、节制等四种传统美德。
“美德即知识”这个主旋律贯穿苏格拉底的全部道德哲学中。这里他说的“知识”主要是指能认识人自己的本性,人有美德就有“认识你自己”的自我知识,如此立身行事,和他人交往就不会做无知之事,不会犯错误,能获得幸福,避免祸患,并使城邦繁荣昌盛;反之,无知与缺乏美德,就会陷于祸患。(第497页)
读书笔记82:
“善”(agathon)是苏格拉底的最高哲学范畴。
agathon这个词原来有“好”、“优越”、“合理”、“有益”、“有用”等含义。在苏格拉底的哲学中,善既有存在论的意义,也有道德意义。
在《高尔吉亚篇》中,苏格拉底说:“善是我们一切行为的目的,其他一切事情都是为了善而进行的,并不是为了其他目的而行善。”他认为个人的最高利益应当是满足灵魂的需要,而不是身体的情欲,善和知识、真理、美相一致,这是真善美相统一的功利观。苏格拉底的善也就是理性神。(第500~501页)
读书笔记83:
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原则:人皆求善。在普罗泰戈拉篇中苏格拉底论证说:“无人自愿为恶或做他认为是恶的事,趋恶避善是人的天性。”那怎么解释那些作恶的人呢?苏格拉底说是由于对善知识的无知。知识即美德嘛,懂得知识的人怎么会做不道德的事情呢?怎么会去做恶事呢?
苏格拉底的这一观点有点像佛教哲学中所提到的“无明”。无明就是无知,无明心起,因而人陷入贪嗔痴诸念,由此而可能做恶事、造恶业。当然佛教的无明与苏格拉底的无知也并不完全相同。从某种意义上,佛教的立意更高。(第501页)
读书笔记84:
苏格拉底和智者派的普罗泰戈拉都主张美德可教,但二者的立论基础有何不同?
普罗泰戈拉认为美德不是自然天生的本性,而是约定的规则。因此必然导向相对主义。苏格拉底则认为道德应该有共同的、客观绝对的价值标准,美德与善出自人共有的理智本性。美德又是一种知识,知识必然是可教的。在善是全体美德,美德是知识这个共同性上,全部美德结成一种可交流、可教学的整体,这就使得道德人格的教化与培养成为可能。
苏格拉底同时认为,包括正义、自制、勇敢、友爱、虔敬等美德,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一个统一体——它们都源于共同的理智本性。(第502页)
读书笔记85:
苏格拉底是如何批判智者派的情感道德论的?
第一,情感道德论主张快乐和痛苦支配人,所以知善而不为,知恶而故犯;但同时又主张快乐即善,痛苦即恶,这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
第二,如果主张为了追求快乐,明知善而不为,明知恶而故犯,却又主张快乐和痛苦等同于善和恶,那么在逻辑上可以做出荒谬的推断:这种行为是为了善而作恶,是由爱善的情感支配的恶行。
第三,道德生活中快乐痛苦等情感是复杂波动的,道德行为需要选择面对各种现实的和可能的快乐和痛苦,人们总是选择较大分量和程度的快乐,较小分量和程度的痛苦。人们在选择时必须对快乐和痛苦作出衡量和测度,这种测度本身就是知识,只有知识才能保证做出正确的选择,保证我们获得善的生活,使恶的生活得到拯救,因此恰恰是知识支配着快乐和痛苦等情感。有些人明知恶而故犯,明知善而不为,并不是由于情感统治了知识,而是在测度快乐和痛苦时缺乏正确的知识,做了错误的选择,是一种严重的无知。
第四,既然由于无知才做错事,因此可以推断:自愿从恶避善不是人的本性,无人自愿为恶,明知而故犯的说法不能成立。所谓明知恶而故犯,不过是在道德行为的选择中因无知而做恶罢了。
这就是苏格拉底的理性主义道德哲学,也就是理智道德论。(第504页)
读书笔记86:
但苏格拉底的理智道德论也不是没有问题,亚里士多德对此有两点批评:
(1)将美德只归结为理性知识,不研究美德在人的生活行为中是怎样产生和实现的,这就抹杀了伦理学的经验性内容。“涉及美德至少不只是要知道美德是什么,而且要知道美德从哪里产生才是最高尚的,因为我们不只是要知道勇敢是什么,而是要成为勇敢的人,不只是要知道正义是什么,而是要成为正义的人。”亚里士多德认为,伦理学是和生活经验紧密结合的实践性知识。
(2)否定情感在道德中的作用。亚里士多德在《大伦理学》第一卷中说:“在他(苏格拉底)看来所有美德都在于灵魂的理性部分,他遗弃了灵魂的非理性部分,因而也就遗弃了情感和性格。后来柏拉图将灵魂分为理性部分和非理性部分,并赋予各自相应的美德,他这样做是对的。”(第505页)
读书笔记87:
苏格拉底的政治见解是怎样的呢?
第一,道德是政治的基础,道德沦丧是城邦政治危机的根源,道德是振邦救国的根本。
第二,政治是知识,政治家应当是智德兼备的专家。苏格拉底心目中的理想政治家后来变演变完善为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哲学王。
第三,法是普遍正义,应严格以法治帮,“守法就是正义”。
第四,建立贤人政治制度。他不反对民主制,倒是强调遵守并致死尊奉民主政体下制定的一切法律,他明确反对僭主政体。它支持的是改善民主制的贤人政制(aristocracy)。把苏格拉底的主张理解为是支持贵族政制是不确切的。柏拉图的主张才是与民主制分离的、独特的政制。
总的来说,苏格拉底将道德立为政治之本与我们儒家的孔子也很相似。(第508页)
读书笔记88:
那么孔子和苏格拉底的伦理学说有什么差异呢?
第一,孔子强调家族本位,注重宗法等级秩序和家族血缘关系,因而他详细论述忠君尊贵和父子夫妻兄弟的家族伦常关系。苏格拉底所生活的时代,古希腊的氏族关系脆弱,雅典民主生活活跃,所以苏格拉底注重城邦的公共伦理,是一种城邦社群本位和原子式个人结合的德性伦理。
第二,孔子建构伦理学说的方法是用理智的洞察力和直觉,结合易经中已蕴含的辩证理性解释一些古典文本的意义,这是中国的一种古典解释学方法。苏格拉底用其辩证法探讨德性的定义和其他课题时含有浓重的逻辑分析思想,这种辩证理性渗透了分析理性的特征。
读书笔记89:
苏格拉底的逻辑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初步揭示形式逻辑规律。在《欧绪德谟篇》中,他说:“在同一时间内同一事物不能既是又不是。”这就是同一律的朴素表述。他在《高尔基亚篇》中,还提到了要遵循不矛盾律和排中律的思想。
第二,追问概念的定义。他使用归纳的方法,探究实质定义(也即事物是其所是的原因),并注重探究概念之间的逻辑分析。
第三,在论辩中已开始运用多种形式的逻辑论证,如归纳论、演绎论证等。
第四,运用以上方法驳斥智者派的诡辩。(第525~527页)
书  名:形而上学之思
王维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11
ISBN:9787108068552 定价:59.00元
购买链接如下
⬇️扫码即从当当下单购买⬇️
⬇️扫码即从京东单购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