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不知何时起,互联网上悄然兴起了一股“提肛”运动风潮,成为年轻人们保持肛肠健康的秘密武器。作为一种隐秘性疾病,痔疮的发病率素有“十男九痔,十女十痔”的说法。而根据上世纪70年的一次大型流行病学调查,痔疮在我国的发病率高达46.3%,且随着年龄超过30岁,发病率将上升,孕妇患病率尤其高。
作为痔疮治疗的手段之一,手术是一些严重的痔疮患者选择的治疗手段。但即便是在医疗技术已经高度发达的今天,痔疮手术带来的疼痛仍然超乎许多人的想象。而如何对待疼痛,处理疼痛,则显示出医生和患者之间微妙的差异。
文|珞珈
01
在痔疮手术后的第14天,我终于可以坐在电脑桌前,克服头些天的错觉。手术后,你误以为全身只剩两个器官——肛门以及大脑,前者负责各种花式疼痛,后者负责清醒地感知疼痛的存在。身体和内心感受越丰富的人,手术后面临的痛苦可能就越多。
“你这个情况应该做手术。手术也没有网上传说的那么疼”。戴着花头巾的崔大夫是个中年男性,语调极为温和。我在痔疮严重发作后,有些不愿去医院,觉得让男大夫看病很难为情。但分诊台的护士铁面无私。
《举重妖精金福珠》剧照
给我看的第一个男大夫比较委婉,我们对话的画风是这样的:
“你肛门处有东西掉出来吗?”
“有的。”
“那你能够推进去吗?”
“啊,我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家属没来啊,你介意让我看一下吗?”
这个大夫诊断了一下,说严重程度应该做手术,然后给我约了肛肠科的专家崔主任。周五见到崔大夫,他的语调平静坚决,拿着一张A4打印纸,上边是他的微信二维码。他让我加上微信,马上去做术前检查,然后下周一就能收我住院。
一听崔大夫的轻描淡写,他说的那句“也没有网上传说的那么疼”,以及我自己脑补的“医学手段正在飞速发展,止疼药的运用也很广泛”,周末两天我狠狠地玩了一趟,周日夜里十二点才回到家。第二天我带着逛商场的心情住进了医院,还信誓旦旦地跟朋友说,“我先体验一下,如果感受好,推荐给大家”。我还糊里糊涂进了一个试验组,这个试验组是要观测我手术中植入的长效止疼药,到底药效有多明显。
《装台》剧照
能有多疼呢?我自诩经历过生孩子的疼痛和牙疼,生孩子的疼痛都接近重度烧伤的疼痛了,一个预期只需要二三十分钟的痔疮手术,能有多疼呢?我后来才意识到,手术本身是没什么感觉,但恢复期的痛苦,才是痔疮手术折磨人的精髓。它伤害性不大,疼痛性极高,持续时间比生孩子长太多。
手术的时间比预期长,达到了一个小时。我只大概知道自己是混合痔、环状痔,麻药醒来后,我的理解是,肛门处被环状切除了一下,然后大夫给一针针缝了伤口。对疼痛的理解,是伴随着麻药褪去一步步加深的。大夫查房的时候,我问我缝了多少针,年轻大夫茫然地说,“不缝针的啊”。啥?上网一查,果真是不缝针的,据说是大便要一次次经过伤口,如果缝针容易引起感染,所以伤口是在裸奔。
手术第二天,大夫抽出纱布,就告诉你大便自由了,尽量早点恢复排便。可是恢复期面对的问题是,你得一次次使用伤口,使用的时候把它拉扯撕裂一遍,不使用的时候它能愈合一点。而我手术前外痔比较多,疼痛感就更强烈。住院前两天的玩耍,在我头脑中还残留着一些愉快记忆,疼痛难忍时,拿手机上的照片刷刷,告诉自己生活很美好,即使疼得想死也不能真死。
即使不上厕所,也经常感到就好像有一堆钢针,扎在屁股眼上,火辣辣。手术后的坠胀感,会让人老觉得有便意,一趟趟往走廊尽头的厕所跑。伤口处稍微一用力,撕裂的疼痛排山倒海,仿佛有人拿着钢筛子在捅你的患处。真是连放一个屁,都能瞬间疼得把自己送上天堂。
《请回答1988》剧照
住院楼的条件实在不怎么行,它和开阔平坦的门诊楼连在一起,但它本身是个老楼,一屋三个人,没有厕所。所以三十多个病人中的女病人,只能抢女厕里的三个位置,其中只有一个是马桶,两个蹲坑。走廊上很容易辨别肛肠科的病人,裤子上的屁股处都是血迹斑斑。
手术后的头两天,我是不敢体会蹲下去的疼痛的,只能一边倒吸冷气忍着疼,一边等着马桶能空出来。作为有痔中年,我有严重的便秘史,手术之前的灌肠,居然也没让我排便。所以手术后一旦清醒过来,我就记着自己的任务,要对抗便秘,尽早排便。
伤口的疼痛实在难受,这会让人本能地不敢使用它,我跟护士磨了一会,她同意找大夫给我开一针吗啡,舒缓一下疼痛。吗啡打下去不久,困意袭来,但我不断提醒自己,不能睡不能睡,赶紧趁吗啡有效的这几个小时“窗口期”,克服疼痛,完成任务。
但是,伤口严重的疼痛,使得我即使一次次跑厕所,也完全没有排便的真实动力。往往是伴随着撕裂性疼痛的放屁,漏出来一点点很稀的大便。都没法用干纸巾去擦伤口,好在同屋的女孩给了我一大包湿纸巾,能让我小心翼翼地往那个地方蘸蘸。一坐上马桶,体内的压力冲向肛门,疼痛难忍,接着我发现自己连小便都不会了。手术后第二天,在一整天无法自主地排尿后,傍晚时分,值班医生让护士给我插上了尿管。十年前生孩子时,插尿管的经历让我很不舒服,但没想到这次肛门的疼痛,使得我插尿管时基本没什么感觉。
病房里,是病人互助模式。由于对新冠疫情的谨慎,病房里完全不让探视,家属也进不来。整个病区有几位护工为所有人服务,他们负责简单的打水、送饭,其余的事情,就得病人自己去张罗。所以大家穿着不合身的病号服,蓬头垢面,裤子上血屎模糊,像我还要一手提着尿袋,一趟趟跑厕所。
手术后要尽快大便,成了快要压垮我这个便秘患者的执念。于是在住院的一周里,我吃了平时三四倍的泻药,接受了两次灌肠和一次使用开塞露,可就是排不出来,同屋的病友笑我是“罕见的钢铁肠胃”。我也说自己怎么成了个貔貅,只进不出。一遍遍跑厕所带来的副作用是,我的伤口一次次用力,很难得到休息,疼痛感难以摆脱。又到查房的时候,一位姓郑的主任言语豪爽,爱开玩笑,我们诉说自己的种种不适,他大嗓门喊了一声,“都追剧去,忘了你们还有屁股!”
02
痔疮手术如果有精细的护理,不知道疼痛感会不会减轻。但我所在的普外科病区,所有外科病人是住一起的,并没有专门护理肛肠病人的护士。护士们的整体思维方式,我马上就理解了,她们希望病人尽量省事,不要说感受,不要提要求。你说你很疼,她们往往会说,当然疼,都疼。我说我想要止疼药,一个护士看了我一眼,“你还能走到我跟前,那说明你还不是重度疼痛”。那重度疼痛应该怎么样?“在床上打滚”。我倒是希望自己是个没有感受的机器,我也不用痛苦,护士也省得麻烦。
试验组的两个工作人员,手术后每天要来问好几遍我给自己疼痛的评分,不怎么疼的时候,我给两三分,但是一旦疼痛炸裂,我的分数能评到七八分。关于疼痛评分,是患者自己的主观感受,我说自己有多疼,就有多疼。
但是实际操作起来,你会发现医护人员并不信任患者,“真有那么疼吗?”当我找护士要止疼药的时候,试验组的工作人员明显有些不情愿,好像我作为病人太娇气太矫情了。可是就我的感受而言,手术中所谓的长效止疼药,手术后疼起来的时候,真的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啊。后来门诊复查的时候,我们几个混合痔病人凑到一起,一个看上去还挺强壮的大学生小伙子说,“我手术后第二天是真的疼晕过去了”。
而我手术后折腾了五六天的无法排便,最后被大夫判定为,因为我吃得太少,根本就没有多少可拉的!崔大夫好几次说,你太紧张了,不要太紧张。但是,身体的疼痛决定了我是否能放松,身体对精神的控制,力量太强大。
终于挨到出院了,在家里我觉得更容易放松,恢复起来也更快。住院期间,要颗止疼药太难。出院后我在网上买到了止疼药,并且四天里吃了八颗,暂时体会了一下止疼药自由的心理快感。
我之前做记者的时候,采访过镇痛的问题,了解到中国医护对止疼药的使用,普遍是过于谨慎的。少量的止疼药并不会让人上瘾,而像痔疮手术这种疼痛性强的,病人本身的感受,难道不应该是评估手术作用的一个重要指标吗?与止疼药的效果比,现在我们普通推广的用高锰酸钾坐浴、用纱布蘸着黄色药水敷一下伤口,作用真的很微弱。
后来我和朋友们又聊到,十年前我在公立医院生孩子的时候,医护人员不太意愿给产妇用无痛分娩,一个原因是无痛分娩会拉长产程,增加医护人员的工作量。所以大家往往说,生孩子的时候是没有尊严的,你疼不疼,是整个分娩过程最被忽视的问题。据说现在的医院更愿意使用无痛分娩了,随着年轻人生孩子的意愿降低,有些妇产科甚至要出动出击去抢病人。我们忍不住感慨一句,“如何生孩子的时候不被当人对待,更没人愿意生了”。病人是否疼痛,真是一个值得医护人员更加重视的问题。回家的第五天,伤口更舒服一些,我也就不吃止疼药了。
待到手术后一周多后,终于拉出有形的大便,我几乎要喜极而泣。这种把握便意的节奏,怎么样利用括约肌的张力与之相协调,与生孩子时候的用力节奏还挺像。而伤口的疼痛,我是到了术后第十天才明显觉得缓解。回过头去想,如果手术后前几天不是执着于大便,让伤口有更多时间休息,也许我能恢复得更快。
身体一旦舒缓了,我想起住院时候护士们的不尽如人意,倒是宽容了不少。对于病人来说,我们很不喜欢的住院环境,就是护士们每天的工作环境。病人换了一茬又一茬,护士们并不会跟病人建立长期联系,也就缺乏工作的正面反馈,缺乏成就感。这样说来,想起我这位温和的崔大夫,主动加我们的微信,并且我们一旦给他发信息,他总是快速反馈,真是一位很负责任的好医生了。我打算给他送一面感谢锦旗,给予他成就感,他就有更大的动力去善待病人。
一趟痔疮手术下来,无心插柳,我瘦了好几斤。我上网翻看,才发现全网呼声极高的提肛运动,群众缘好广泛。如果早几年有人天天组织我参加此项运动,恐怕我就不用忍着疼痛来写这篇文章了。
除了医学上的必要性,我觉得痔疮手术适合两类人,一种是如果你活得浑浑噩噩,感受不到身体的真实存在,你可以考虑一下痔疮手术,会让你在疼到飞起的同时,感受疼痛怎样从一个小孔爬向全身,冲向你的脑门。疼痛让人清醒地感知存活。另一种就是如果你家孩子爸特别不食人间烟火,不体谅妇女的不易,建议可以撺掇他去试试这个手术,体会一下我们女人生孩子遭受的痛苦。
END
本文作者:珞珈
微信排版:然宁
微信审核:L.L.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
大家都在看
本周新刊「隐私焦虑」
点击文字链接,一键订阅数字刊
点击图片,一键下单纸刊!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下单本期新刊「隐私焦虑」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