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看点
提到科学精神,我们首先会想到100年前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从西方传播到中国,从此科学精神才在中国落地生根。那么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难道真的没有科学精神吗?并非如此绝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仍然存在科学精神的宝贵遗产。有一位特立独行的“千古奇人”,拥有超脱世俗的闯荡精神,他志在四方游历大半个中国,他用自己的双脚丈量祖国的大好河山,他用三十载岁月60万文字记录了众多山水名胜、奇观异景乃至风俗民情,他便是明朝旅行家、地理学家和文学家——徐霞客。今天这篇文章,将会带我们走近徐霞客,了解“科学精神”,希望能够让你有所收获~
 周五
思维 🌏
全文共3657字,阅读时间10分钟
🌿🎨🌏
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同时也是一名教育观察者,我常常在思考,现代教育的核心是什么,我们这代孩子最终将成长为怎样的人?关于孩子的未来画像虽然千差万别,“科学精神”却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究竟怎样才能将虚幻飘渺的科学精神化无形为有形、走入孩子内心呢?如何寻找榜样的力量,让理性与实证性的种子在孩子内心的肥沃土壤中生根发芽?
提到科学精神,我们首先会想到100年前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从西方传播到中国,从此科学精神才在中国落地生根。那么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难道真的没有科学精神吗?
针对这个问题,英国学者李约瑟提出,“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爱因斯坦曾指出,西方近现代科学是以两个伟大成就为基础的:古希腊的形式逻辑体系,以及通过实验试错发现因果关系。诚然,西方技术是以实证知识的科学作为基础的,中国古代在这方面处于完全缺失的状态,所以,近现代科学不可能诞生在当时的中国。
关于中国古代缺乏科学精神的批评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道理,受制于特定的封建官僚制度和科举制度等复杂历史环境,中国古代赫赫有名的科学家确实屈指可数。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不存在科学精神的宝贵遗产。有一位特立独行的“千古奇人”,拥有超脱世俗的闯荡精神,他志在四方游历大半个中国,他用自己的双脚丈量祖国的大好河山,他用三十载岁月60万文字记录了众多山水名胜、奇观异景乃至风俗民情,他便是明朝旅行家、地理学家和文学家——徐霞客
不尽信古书,不人云亦云。最为宝贵的,是徐霞客身上体现出来的远远超越那个时代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实证主义精神。别人说好男儿当建功立业光宗耀祖,徐霞客却说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且亲身践行;道听途说的趣闻轶事,他却本着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信念,实地探访还原事实,破除神话传说或传言误导;人们说这座山危险陡峭甚至山洞里有妖怪出没,游圣却只身深入洞穴一探究竟;史书记载着“岷山导江,东别为沱”,他却望着滚滚长江水感叹“只知其大,不知其远”,励志寻找长江的源头。
历经近二十年的实地考察,徐霞客最终写下不可多得的科学论文《溯江纪源》,用严谨充分的论述和严密流畅的逻辑质疑了“长江的源头是岷江”这个流传已久的观点,即便这个观点已经被认可了几千年,即便这个观点是孔圣人在他编撰的《尚书》中提出的。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是徐霞客的真实写照,正因如此,他才能够“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这种不畏艰险探索未知、不信谣言亲身验证的精神,即便时至今日依然是现代科学精神里面最宝贵的,值得我们引以为傲,值得我们发扬光大,继续传承下去。
如何把徐霞客的精神精髓传递给孩子,继承这份科学探究的精神呢?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重视自然教育,给孩子创造亲近大自然、拥抱大自然的机会。但是更多的家长可能有着跟我一样的困惑,仅仅带着孩子去游山玩水就够了吗?如何才能把徐霞客的精神潜移默化渗入到孩子的旅途中?带着这些疑问,我有幸请教了童行学院的教研老师,原来我所想到的难题,教研老师们更早就反复思考探讨过,关于课程设计打磨的细节,给予了我全面细致的解答。
“要让孩子们跟随徐霞客的脚步游山玩水之余,帮助大师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教研老师们秉持一贯的严谨作风,首先查阅大量的资料,《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旅行路线图》、纪录片《徐霞客》、《霞客滇游记》、《徐霞客在丽江》等等,更查阅了数十篇关于徐霞客研究的专业论文。根据他在山脉、水道、地质和地貌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成果进行筛选,选出符合孩子认知能力范围的知识点,根据PBL的教学理念来搭建项目制课程体系,将没有系统的、零散的课程内容通过一个充满趣味性、驱动型的项目任务建立紧密的联系,以游戏作为载体,搭建了经典之旅APP中自然地理模块的知识线。
以主题“考辨长江正源”为例,教研老师在课程设计优化整合后,最终通过“谣言粉碎机”的游戏形式,将《溯江纪源》文章中运用的对比、假设、迁移、论证等探究方法和思维方式转化为具体的闯关关卡,逐一对于金沙江和岷江的长度、面积、流量、走向甚至历史习惯等诸多因素进行对比,带领孩子们在全面而轻松的思考中完成对于长江溯源的探索。
徐霞客人生中最后的几年,脚步几乎布满了云南各地。为了重温这段历史足迹,教研老师专门设计了云南腾冲打鹰山的主题灾难传闻这节课。
为还原历史真相和确保目标情景的真实性,教研老师们查阅了《徐霞客游记》中对打鹰山灾难传闻的山体形态记载描述,针对文言文中一些晦涩难懂的知识细节问题,不但购买了岩石标本进行研究,还专程请教了中国地质科学院的地质专家一对一进行答疑解难。
设置任务目标时,关于山体地貌的学习,最开始是想让孩子通过徐霞客对山脉的考察经历认识丹霞地貌、火山地貌、花岗岩地貌这些比较专业的地质科学知识,到最终确定下来的舍弃对地质概念的学习,围绕岩石与山体地貌的联系了解每个山体的形态,观察岩石的特征去推理打鹰山的山体地貌,从课程设计的视角向孩子的视角的转变。
我陪孩子一起浏览经典之旅APP的过程中确实看到,每一个场景的设计,都包含了孩子与科学大家的神交互动;每一项可操作的游戏环节,都不仅在传递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思考的逻辑。可见从孩子视角出发的理念,贯穿始终。
考虑到孩子们在线上课程中不如实地考察山体的地貌特征印象深刻,如何让孩子有机会切身体验大师的身心历程呢?
童行的老师介绍,今年暑假线下营地课程贴心设置了云南腾冲这一站,带领孩子们追寻徐霞客足迹,像徐霞客一样做研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寻找大自然的规律
在徒步打鹰山的过程中,切身体验火山地貌的特点,在几天的行程中认识构成火山的岩石;在参观热海景区的同时,了解地热是如何形成的,讨论地热与火山的关系;学习“分析比较”的研究方法,对比不同的火山口特征,对比不同的地热特点,有硫磺的,有高中低温度的;更让孩子们在大自然中打开五感,用心体会,学习如何把旅程中的所见所感运用到具体的写作和演讲中学以致用。
童行教研老师们如此用心,是想通过营地课程传递给孩子徐霞客对自然地理的实地考察方法、不畏惧艰难险阻探索,考察陡峭的山峰和急流险河成因的毅力,以及不尽信古书、亲自探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引发他们对于地理探索的兴趣。
相信孩子学习完整个项目之后收获的不仅仅是通过有趣好玩的游戏获得的知识和思维和探究方法,重要的是会在他们心中埋下一颗踏遍万水千山、考察自然的种子,爬山的时候不再是只关注周围的美景,而是想采集一些岩石,去对比发现岩石的特征,去推理分析山体的形成过程和原因,去观察描述山脉的形态特点,去破解关于某个地区的谣言传闻,探寻背后的科学原理。
孩子们会发现纯玩和带着任务目标的考察旅行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在以后的旅行中,他们会带着徐霞客游历的思维方式进行自己的自然探索之旅,也许会像徐霞客一样培养出写游记的爱好,不再是走马观花的游玩,甚至出一本属于自己的旅行游记。这一切不正契合了家长最希望孩子具备的科学精神?童行老师的理念,让我感觉终于解决了最初的困惑,看到了信心与方向。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与李约瑟难题一脉相承的,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这个问题是教育工作者都在关心的话题,并不是几句话能够回答的,但是我们可以回归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其实就是让人学会独立思考,客观地认识自然世界和人类行为的规律。面对未来的多元社会,身为家长的我们可以做出更多选择,为孩子创造更多向大自然学习的自由机会,为孩子搭建像徐霞客一样科学辩证思考的脚手架。
这个暑假你我与童行一道,开启充满科学精神的同行之旅吧!
作者 | 明月妈
北大光华金融本科
新加坡国立大学硕士
国际大型银行、央企金融机构10年工作经验
7年中美教育观察与践行者
疫情后成为海淀二胎全职妈妈
信奉育儿不如育己,努力做与子女共同成长的妈妈
互动话题
你认为科学精神对孩子的成长来说重要吗?你有没有什么培养孩子科学精神的好方法呢?欢迎和我们留言分享!
拓展阅读
✏ 投稿 | 欢迎投递原创稿件,来稿请投邮箱:[email protected]
📖 转载 | 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方式
童行学院
系统性通识教育
长按关注 一起童行

点击“在看”,与好友共享!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