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习产业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整个东亚地区都存在着类似于高考这种严苛的大学入学制度,学生之间竞争非常激烈。因为这种超级激列的竞争,导致东亚地区出现了非常特殊的产业,就是补习产业。这个产业催生了好几个巨无霸性质的上市公司,以及各种补习天王。在探讨之前,先拿香港作为样本进行分析。
因为香港是个极端:极端夸张的大学入学率,极端宽松的教育体制,极端夸张的补习行业,极端夸张的补习明星。比如香港的补习天王年薪高达8500万港元!这个收入堪比一家小型上市公司了。
存在就是合理
扭曲的大学录入率
这种疯狂的背后是香港地区极端扭曲的大学录取率。比如香港8所公立高校,每年招生人数固定为1.2万人,加上一些七七八八的学校一年全港招录的本科生也就1.6万人左右。
而香港每年报考人数约为6万,也就是说,录取率不超过30%,这个比例甚至低于大陆的录取率。
这种疯狂的背后是香港大学的低录取率。
录取率很低
不切实际的快乐教育
而另外一方面,香港的学校基本上属于快乐教育。
双语、游学、实践,连放假都和西方看齐。高中阶段,在下午4点,就放学了,这直接导致——想要考出好成绩,就要上补习班。不去补习班,怎么能在大学激烈入学竞争中胜出?
能不能上名牌大学,大概率取决于上的是不是名牌高中,而要上名牌高中,得有名牌初中打底,一层一层往下推,想要孩子考上好大学,家长们得从幼儿园时期就开始发力。补习的军备竞赛早早就拉开了。从头卷到尾。
但是香港这种样本,最直观揭示了疯狂补习背后的逻辑:
宽松的学校教育+严苛的大学入学考试,结果只有一个,补习军备竞赛。
日本补习产业兴衰史
日本走过的路,很多地方中国都在跟着走。日本的补习产业也曾经相当辉煌。
第一次补习班大潮:
团块世代下的“第一次学习塾潮”+第 3次加强型教改
婴儿潮
20 世纪 60 年代,战后第一批婴儿潮一代(第一次生育高峰-团块世代)在 1960 年前后参加初高中 升学考试,考生人数一路增加导致升学竞争加剧

课改:
20 世纪 60年代末,日本开始了中小学生课程的第 3次改革,改革内容是加强课程与教材的科学性, 把现代科学的先进研究成果编入教学计划中,并增设了一些新兴学科课程。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提高 学生的学习质量与学习能力,结果却是中小学中出现了大量“掉队生”,掉队生的补习需求推动了学 习塾发展的浪潮,这一时期被称之为“乱塾时代”。
简单来说,就是教改把教材变难了,又赶上婴儿潮,竞争激烈,催生了第一次补习班大潮。(像不像中国的80后那一代)
1962 年日本中学生入塾率已高达 30.3%。
大学入学率很低
第二次补习班爆发期
还是两个原因:
宽松教育
从“二战”结束到 1977年,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居民生活越来越富裕。人们富裕了就觉得孩子们学的太苦了,开始声讨填鸭式教育导致考试竞争激烈,学生压力大。
既然老乡们意见这么大,那就改革!那就是宽松教育(类似于素质教育)
1977年开始,日本正式实行“宽松教育”,教学内容得到“严格筛选”,涵盖知识点减少了 20%~30%, 课时数也相应减少;
1989 年,文部科学省对《学习指导要领》(日本的中小学教学纲领性文件)进 行修订,把目标修改为“培养能够自主应对社会变化、有丰富人格的日本公民”;
到 1998年,《学习 指导要领》再一次修订。这次修订的目标是精选、严选教育内容,引入了“综合学习时间”的科目, 强调体验,要让学生自己找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是一种新的学习观;
到 2002年,学校规定的学 习内容减少了约 30%,上课时间减少了约 1 成。
录取率
我们可以看到在77年到87年的这个十年中,基本上是一个平台,也就是说在宽松教育的时候,大学录取率并没有增加。也就是你原来每天学10个小时,东大录取率20%,现在学校里教的东西少了,上课时间少了,东大录取率还是20%。那大家肯定都去补课啊。
这就是日本第二次补习班爆发的历史背景:
结果就是日本补习所迎来了爆发式增强。

1970-2000 年大学升学率上升,每年入学人数突破 50万,又碰上 70年代初第二次生育高峰出生儿 的高考时期,每年有 200万左右的高考适龄人口,“宽松教育”和升学压力的矛盾突出,成为补习机 构快速发展的主因,
这一时期爆发了三次“学习塾潮”。据日本总务厅的调查数据显示,1981 年日 本全国有 18683 所学习塾,1986 年迅速增加到 34367 所,到 1991 年已达 45856 所,1981-1991 的 10年间,日本学习塾数量增加了 27173所,年复合增速达 9.4%。
稳定时代
在2003年
日本在 PISA测试中成绩出现大幅下滑,加上对国内学生学 习能力的调查结果也不大理想,社会对“宽松教育”的质疑加深。

2006 年,日本政府意识到宽松教育带来的学校教育“缺失”问题和教育不公平现象,开始实施“脱 宽松教育”政策;
2008 年发布的《学习指导要领》完全脱离了“宽松教育”,对学生的学习内容有 所增加;
2013年推进“周六生存能力教育计划”;
2016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宣布将实行“去宽松教育”, 朝着“教育强劲化”的方向发展,公布的《学习指导要领》以培养扎实的学力为目标进行制定,学 生学习的内容较 2008年进一步增加。
再考虑到日本的老龄化,参加竞争的人少了。
学校教的内容多了。大学变多了,大学的入学率也大幅提升了。
大学数量变多了

录入率也在大幅增加

结果就是日本的的补习班的数量在逐年下降。

在学校内容教的多了一些,参加竞争的人少了一些,大学多了一些,录取率高了一些,现在的日本补习产业出于一个稳定的状态。
小结
从上面日本和香港的例子很明显说清楚了一个问题:
只要18岁以下人口不出现滑坡,
或者学校教学内容不出现大幅难度提升,

或者大学不出现大规模扩招,
或者大学不大规模提高录取率。
那么补习产业不会消亡,只会转到地下。 
周末我们对比一下美国的补习产业模式。
文献:

1. 全球化与日本的大学改革——加强国际竞争力所面临的课题
https://www.nippon.com/cn/in-depth/a02801/
2.回溯日本学习塾发展史,塾校逐步走向融合
http://pg.jrj.com.cn/acc/Res/CN_RES/INDUS/2021/5/17/c4ea9263-ed30-47b8-b00b-1101751b6f7b.pdf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