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刀剑笑&叨叨姐
昨夜今晨,两件大事吸引着国际舆论密切关注:
一个就是“神舟十二号”一飞冲天。这是又一个令14亿中国人备感振奋的时刻,不仅继续刷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卓越表现,更称得上是中国发展不可遏制的一个明鉴。
另一件事就是在日内瓦举行的俄美峰会。
在G7、北约和美欧三大峰会中不遗余力地拉拢盟友对抗中国之后,美国总统拜登又试图迈出缓和与“传统对手”俄罗斯紧张关系的第一步。
媒体广泛认为,他是想腾出更多精力遏制中国。
有网友说,中国人正忙着在自主科技创新方面寻求突破,同时也是在为整个人类航天事业做出贡献。同一时刻,美国却仍是在处心积虑给中国下绊子。这样一比,高下立判。
而在“普拜会”中,拜登也延续着欧洲行中“状况频出”的表现。
媒体和网友对他在外交公开场合的一连串出糗场景津津乐道,国内共和党对手借机抨击他在普京面前的“软弱无能”。
但这些窘态和所谓“软弱”,遮挡不住拜登作为外交老手的那一面。对我们来说,这始终是一个不可低估的对手。
1
普拜会的举办地点拉格兰奇别墅,坐落在可以俯瞰日内瓦湖的一座公园里。这座豪华别墅历史悠久,始建于18世纪,据称是美俄双方经过长时间协商才选定的地点。
选在日内瓦谈,很自然地引起历史联想。
1985年11月,美国总统里根和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日内瓦举行著名的“炉边会谈”。那场会谈后来成了冷战史上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时刻,随后美苏冷战坚冰开始加速融化。
但联想归联想,美俄关系现实实在骨感。
BBC驻莫斯科记者在会谈前一天的分析,道出很多人的看法:跟当时的美苏峰会相比,普拜会无论在两国元首个人关系还是政治解冻前景方面,都“没有令人期待之处”。
还有一个“非可比性”因素BBC记者没有挑明,就是78岁的拜登看起来“更软弱”。
里根被认为是“二战后美国最伟大的总统”。较之里根对阵戈尔巴乔夫,一些美国民众、媒体对拜登直面普京时的表现心理没底。拒绝召开联合记者会,更被理解为白宫自己都怕被普京抢了风头。
16日会谈的一些细节也印证着这种“担忧”。
正式会谈还没开始,就有眼尖的媒体捕捉到拜登看手中小卡片的场景。它们形容拜登随身带了小抄,好像马上就要开考的学生。而另一边的普京,则是一派神情自若。
两人会后各自举行的记者会也被拿来对比。
普京非常自信,记者会长达50多分钟,回答了二三十个问题,事先也没对提问进行筛选。而拜登只回答了“精心挑选”的7个问题,记者会半个小时,开始10多分钟还用上了提词器。
推特上一些网友批评拜登,说他在普京面前“软弱无能”。
在日内瓦现场“出糗”之前,拜登已在国内遭到围攻。
在14日晚的黄金时段节目中,福克斯新闻主持人肖恩·汉尼蒂就“预言”,普京“将亲眼目睹乔的软弱”,并称“普京喜欢一个软弱的美国和一个软弱的美国总统”。
国会共和党人最近也不时发出类似的批评。
阿肯色州共和党参议员汤姆•科顿、内布拉斯加州共和党参议员本•萨泽等都站出来反对美俄峰会。他们说“软弱”的拜登根本无法与俄罗斯人匹敌,举行峰会是对普京的“奖励”。
2
冒着现场出糗的“高风险”,顶着国内政治对手和保守派媒体的猛烈攻讦,拜登为何“执意”要见普京?
尤其考虑到,1970年代进入政界以来,拜登身上一直背着“反俄鹰派”标签。有人回顾过去20年来他对普京的态度,说一个没有改变的事实就是:拜登不信任普京。
这个反差,更让拜登这波对俄操作值得琢磨。
一位美国问题学者说,至少在提议举行普拜会这个环节,越是因为年龄和身体原因带来一些窘态和“软弱”表现,越能反衬出拜登作为一个美国外交老手的老谋深算一面。
在长达40多年的政治生涯中,拜登亲眼目睹老布什、克林顿、小布什和奥巴马等美国两党总统都曾试图重启美俄关系,结果都以失败告终。
这也让拜登特别注意“不去犯同样的错误”。
用华盛顿邮报的话说,拜登正在用一种“悲观主义战略”推动对俄关系:
在这次普拜会中,他没像几位前任那样主动提重启美俄关系,也没像当年小布什那样,佯装表达对普京的“信任”。在会后记者会上,拜登直言,“这与信任无关,而是关乎自身利益”。
美媒说,他以一种“现实的语气”描述这次峰会。虽然双方同意恢复互派大使和重启战略稳定问题谈判等等,但拜登并不认为,“突然间一切就都起作用了”。
在被抨击“软弱”背后,拜登竭力实现着他的意图:
普京是他上任后会见的首位非西方领导人。举行美俄峰会,既可强化他所推动的“民主—威权”之争叙事,展现拜登政府捍卫西方价值观的立场,也可减弱俄作为“破坏性力量”的不可预测性。
日本经济新闻16日的文章说,与俄罗斯建立一种“稳定而可预测的关系”,正是拜登期望所在。
迈出与俄罗斯这个“传统竞争对手”紧张关系的第一步后,接下来,拜登及其政府将把更多精力放在遏制中国方面。
事实上,还没离开日内瓦,拜登就已将矛头对准中国。
在记者会结束、准备乘坐“空军一号”离开日内瓦之前,拜登又在机场接受媒体采访,毫不掩饰地渲染中国威胁,挑拨中俄关系,称俄罗斯正在受到中国的“挤压”。
出糗、被批“软弱”背后,是78岁的拜登正一步步推进他的对俄和对华战略盘算。
3
在日内瓦“普拜会”之前,开启上任后首次欧洲之行的拜登,就已多次因为公开场合的“诡异”言行遭遇翻车。
比如当地时间15日的美欧会谈上。
在期期艾艾一连串无意义语符之后,拜登开始介绍美方的随行人员,布林肯、戴琪、雷蒙多……然后又是一串“听不清”,这时他似乎从桌上的疑似讲话稿中找到方向,话锋一转,谈及美欧关系,“欧洲是我们的天然伙伴……”
没说几句,拜登的目光扫到美方代表团一侧,陡然想起自己还没介绍完随行人员。
他神情懊恼地说:“我忘了介绍国务院的沙利文……我漏掉了很多人,我要道歉,我惹上麻烦了……不管怎样,我们以后再说……”
好吧,只是新问题又来了:这么一打岔,拜登又忘记刚才讲到哪里了……
还有之前在G7峰会期间的一次记者会上。
拜登提到希望人道救援被内战蹂躏的叙利亚,但他三次将“叙利亚”错说成“利比亚”。
同一场合,拜登又连续3次将新冠疫苗全球取得机制(COVAX)说成COVID,白宫的后续稿件只得用括号做出更正。
拜登的麻烦,还不只是“失言”。
G7峰会上,英国首相约翰逊刚刚介绍过南非总统拉马福萨,下一秒拜登又提醒要介绍拉马福萨。约翰逊从善如流,但补了一句“我刚刚介绍过”。拜登还一脸疑惑:“有吗?”约翰逊秒回:“有的,我真的有。”
拜登的频繁出错,不少美国人都看不过去了。
福克斯新闻撰稿人塔米·布鲁斯发推文说,“这太可怕了!某些时候,他的认知障碍必须被视为国家安全威胁,因为它会带给我们的敌人信心。”
还有保守派政客嘲讽道:“这个男人应该待在家里,他显然患有痴呆。”
其实,从拜登宣布竞选总统时开始,有关他身体状况下降的传言就一直有。
等到上任后,拜登多次忘记美国官员名字,有时还会用折磨人的句法说话,让困惑的听众怀疑一脸黑人问号。他偶尔还会在讲话中失去思路,或者从一个主题开始,再在另一个主题结束。
拜登对此心知肚明,他自嘲是个“失态机器”,“但是,与一个不能说真话的人比起来,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
是的,虽然拜登多次遭遇“失态”事故,但在很多人眼中,他比前任真诚多了,有点问题,大概是每个人老了都可能碰到的。
4
就是这么一位几近耄耋的老人,带着美国“回来了”。
4年前,也是在欧洲召开的G7峰会上,特朗普的亮相惊了美国的“小伙伴”们:他大喇喇地批评美对德贸易巨额赤字“非常糟糕”,并宣称美国可能退出巴黎气候协议。
此后的G7峰会,被特朗普搞成“以一敌六”的“史上最分裂”。
盟友们被特朗普搞怕了。
相比之下,他们对拜登多了宽容,也有了补偿心理。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所所长崔洪建说,尽管美国和盟友还有很多分歧,但至少现在还被掩盖得比较好,没有出现公开场合的尴尬场面,这和特朗普时期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崔洪建表示,拜登此行为美国造势的意图比较明显。
华盛顿认为,由于中国崛起,还有自身诸如特朗普到疫情等问题,美国的发展势头并不好。因此,拜登政府计划采取一系列动作扭转形势。他们并不追求立刻产生什么效果,而是希望扭转对美国不利的国际氛围,强调美国回来了,西方回来了。
经过拜登此次欧洲之行,至少短期内,美国收到了营造气氛和政治宣誓的目的,西方,包括G7国家对美国的信任感有所恢复。
还有中国。
崔洪建表示,通过这次出访,拜登对华进行长期全面竞争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已经基本成形。
一方面,此次G7+4的格局,不排除是为世界民主峰会试水。
华盛顿在考虑,世界民主峰会怎么搞,才能既体现美国的主导、西方的团结,又不被中国解读为非常负面的东西,减少欧洲等的疑虑。
另一方面,这次北约将中国定位为“系统性挑战”,被一些分析人士认为是拜登的外交胜利,也显示拜登联合盟友共同应对中国的措施取得初步成效。
崔洪建还指出,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欧美表示要在制裁上加强合作,这样的表态是第一次。意图很明显:俄罗斯和中国将会成为欧美制裁的主要对象。
不过,这些只是上半场。
对美国的盟友关系来说,最难的并不在政治宣誓,而是落实的问题。如何落实共识,又落到什么层面,这些将是对拜登政府更大的考验。
图片来自网络
戳我~
戳我~
戳我~
往期精彩回顾:
这件事,要防华盛顿反咬中国一口!
加勒万冲突一周年,印度扩军备战是又想挑事吗?三重剧痛等着它!
拜登为何放下私仇主动约普京?吴大辉:就是想腾出手来对付中国!
来了!中国人期待已久的重拳反击
拜登启程,为“下一场冷战”招募盟友!
过去24小时,华盛顿很忙!
日本外务省资助中国大V风波,到底怎么回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