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不值得影评,热情地看片,冷静地吐槽。
防雷防烂片,是世界上最快乐的工作之一。
——欢迎关注不值得影评——
从此只看好电影
不定期接收知名导演、演员的专访福利。
作者 | 肖瑶
国产谍战剧《叛逆者》,一鸣惊人。
在央视、爱奇艺首播当天就斩获双收视冠军,6月15日豆瓣开分,逾11万人给出8.4之高分。
▲《叛逆者》豆瓣评分8.4
如其名,这是一个关于“叛逆者”的故事。
初出茅庐的特训营学生林楠笙(朱一龙饰),在动荡的战乱时代,从一个国民党军统特工叛变为一个共产主义革命的追随者,逐渐找到自己内心真正的信仰、理想与报国之路。
▲《叛逆者》海报
叛变,在主流语境下往往是负面的,是有悖道德的。
在特定的历史政治背景里,有一种叛变是为了殊途同归,为了共迎曙光,是一种觉醒。
其实整部中国近代史,又如何能离得开这两个字:觉醒。这个词也成为近年来文艺创作里极具发展潜力的母题。
《觉醒年代》将镜头对准知识分子的觉醒,由此带动了一整个国家、民族的觉醒。
▲电视剧《觉醒年代》海报
但在这背后,必然还存在着无数微小个体的觉醒。
去年在豆瓣收获8. 1分的民国剧《隐秘而伟大》,李易峰饰演的顾耀东,便是一个怀揣善念与正义,却远在政治争斗以外的小人物的觉醒
而再往前看,2017年豆瓣8.6分的《伪装者》中,胡歌饰演的明台是另一种觉醒。他对自身所处的阵营产生质疑,在痛苦的自我否定中去求索新的征途。
▲《隐秘而伟大》和《伪装者》
而《叛逆者》则综合了前两者国产剧主人公的设定:首先归属一个党派,但背景与信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如白纸般单纯。
它描绘了一个在血色年代里,“在无奈中跌跌撞撞”的年轻人。他的彷徨、挣扎与求索与年代相关,与信仰相关,也牵着我们观众的心跳和血脉。
正如文学评论家胡蠡甫对原著小说作出的评价:“当信仰铸就不朽的生活,当灵魂之绚烂战胜人性之恶,哪怕苦痛悲怆,有些伟大的生命,依然能处处吟唱出人性欢歌。”
他不是叛徒
1936年,年轻的复兴社干部训练班学员林楠笙被复兴社特务处上海区区长陈默群(王阳饰)带往上海,参加抓捕潜伏在蓝衣社的地下党活动。
《叛逆者》的故事,从这里展开。
▲林楠笙(朱一龙 饰)
国家局势混乱不堪,战争在即,随后日本人践踏中华大地,汪伪政府嚣张猖狂。
无数个有志青年都和林楠笙一样,誓死报国,却不知力往何处。
林楠笙的指路人,是他在执行任务过程中认识的顾慎言(王志文)、朱怡贞(童瑶)等共产党员,并被这拨人誓死救国救难的精诚态度所深深感染。
▲顾慎言(王志文 饰)
国难逼近,国民党消极与暴戾的态度、内部的涣散,与共产党坚定的心念、团队的极高凝聚力形成鲜明对比。
林楠笙开始自我反思、质问,自己目前所处的团体,真的是那个能带领国家走向光明的团体么?
自身原有认知被先后颠覆、打破,这是一个迷茫而痛苦的过程。心中的“忠心”受到考验后,继而感受到外界一股新声的强烈冲击与入侵。
先打破,再重生。
林楠笙面对的打破,是入职第一天就在审讯室里看到的冷漠而残酷的刑审;
是国民党特工对国难置之不顾,反而毫不留情地毙掉一个共产党人;
是自己所在组织杀人不眨眼的凶残,甚至是滥杀无辜的行事作风。
而林楠笙面临的冲击和重建,是共产党交通员在数秒之间做下牺牲决定,并迅速引爆手榴弹,毫不犹豫地迎接死亡;
是女大学生朱怡贞舍弃千金大小姐的舒适生活,毅然投身学运,且有着坚定明晰的心念。
▲朱怡贞(童谣 饰)
这股潜藏在地下的信仰血脉,与林楠笙心中那股翻腾着的报国热血,不谋而汇。
“有志青年”林楠笙是注定要归共的,“我做这一行,不仅是为了前途”,不是为谋一份工的精致利己主义。
从进入特训营的第一天,从还未接触政治那一天开始,他的根本理想就是为让这个国家变得更好,且不惜祭出自己的鲜血与余生。
觉醒,只是时间问题。
当然,觉醒的过程不都是阳光的、明媚的与温暖的。在漫长而曲折的近现代史上,个体的觉醒,始终经受着严峻的考验与挣扎。
林楠笙的叛逆之路,也不是一路顺遂的。
刚和共党打了个照面,紧接着,时间线就来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国内的主要矛盾转移了,个体的理想与征途不得不随着国势奔流。
直到后面汪伪政府成立后,林楠笙最信任的国民党上级、亲手带领自己加入报国阵营的陈默群,竟也叛变投向日军傀儡政权,他心里最后的防线崩塌了。
▲林楠笙在报纸上看到陈默群叛变时的震惊与悲恸
陈默群这号角色的人物弧线,也更进一步立起来了。
当初在复兴社的工作有多么卖力,后面被冤枉时产生的恨意就有多重,他对救国信念的叛变,也只是时间问题。
我们都知道革命终将胜利,但这漫长曲折过程中,一个个小人物如何在战火中坚定下来,走下去,如何处理自己与家、国之间的关系,燃烧或背叛自己,这一路上经过的挑战,都在个体身上留下血与火的印迹。
顾慎言的一席话,精确地概括与挑明了这层过程的必要性:
你的信仰,不应该依附于任何一个人。信仰就是要在不断的实践和战斗中得到检验,方能达到坚定。”
▲“你的信仰,不应该依附于任何一个人”
真正的觉醒,是在理性真诚的思虑后奔赴自己的信念,而不是奔着虚渺的精神、口号,去尝试一个新事物。
这条前后对比鲜明成长线,成为整部剧人物刻画最成功的部分,之一。
这脑子,它不够用啊
最精彩的谍战剧、悬疑剧,永远是智力的对决,是各方势力心理战的角斗场。
如果真的尊重历史,就会知道在特工的世界里一个微表情都可能让自己命丧黄泉。
因此,人物的智商、敏锐度与反应能力都必须保持高度在线,任何线索都应该做到见微知著,任何意外都能自圆其说。
先说节奏,《叛逆者》第一集开场十分钟,弹幕被“节奏快”的感慨覆盖
一场深夜抓捕戏,每一分钟都紧密相连,不能有丝毫多余的拖沓。
把剧里的一分钟当作历史上真实的一分钟,再辅以适当的艺术处理,这就是《叛逆者》的烹饪方式,保持原味,但不粗粝。
再看人物。
从第一集挑选学员开始,站长陈默群之所以挑中林楠笙,看中的是他实打实的观察推理能力,而不是空有一腔衷心热血的精神小伙。
要选的是特工而不是秘书,看重的是脑子而不是精神。
只这一点,就已超过不少“营造声势第一名,侦探推理样样不行”的同类剧。
除了人设天生为特工而生、心思缜密观察能力超强的林楠笙,还有在温和与缜密两副面孔之间切换自如的顾慎言,杀伐决断的冷面站长陈默群,胆大心细坦率真挚的女主角朱怡贞,都是实实在在用脑子做任务。
▲陈默群(王阳 饰)
观众能从荧幕中感受到时时刻刻紧绷着的气氛,也不难体会到“下一秒就可能丧命”的命悬一线感。
甚至全剧最小的配角、仅出场十几秒的特工,没有一个是无脑工具人,都在推进剧情方面发挥着切实的、严肃的作用。
不给任何一个角色降智,也是一份对观众智商的基本尊重。
作为一部谍战剧,死亡和鲜血,是必然且必要的元素。
就像《亮剑》真实地亮了剑,以鲜血和战场来唤醒精神。
在敌我对峙面前,在家国命运的大是大非面前,艺术处理不是用来拖沓剧情的
《叛逆者》里前几集,反派(军统)始终占上风。第二集就抓住共党,言行逼供出接线人,第三集就有重要同志自爆就义,前十集内,地下党人重要角色说落网就落网,说牺牲就牺牲,说杀就杀,说炸就炸。
残酷故事、明快节奏,带来追剧的心理紧张感,和精神上不由自主地共鸣。
而这其中的小角色,比如牺牲的共党特工阿木、孙福安,虽然都只出现了几集,但绝不是一闪而过的工具人,而是通过有限而饱满的情节刻画,与观众建立起一定感情。
出场2集,说完最后一句台词,仅数秒后就引爆手榴弹殉职
他们的死亡,必然能给荧幕外的观众带来一定冲击——这就死了?
是的,牺牲说来就来,半点不含糊。
真正的革命从不是耍耍帅、谈谈恋爱就可能完成的。
这条路上的每一个人都可能看不到明天的太阳,每一步都可能即刻落入深渊,他们的牺牲,让革命的代价变得更深刻、沉痛。
在真实的历史上,这样牺牲的无名个体实在太多了。
在那个时代,一颗子弹注入无辜者,就像一颗石子投入水面,很快沉寂下去。

当然,明显的逻辑弱点也不是没有。最基本的,就是陈站长竟放心让一个还未建立明确立场的愣头青去潜伏共党,处处谨慎、不信任任何人的他,按理说也不该如此草率用人。
不过,看下去,会发现这其实也算得上剧中人设的一部分。
陈默群就是那样一个人:走过北伐战场的他,有着过强的胜负欲,却几乎没有人性的温度。傲慢、自信甚至自大,既相信自己看人的眼光,又在底色上谁也不信任。
▲《叛逆者》海报
在无论乱世或盛世的职场,这种过于自信的态度,终究容易招徕小人。这也导致了原本深明民族大义的陈默群后来被迫倒戈、腹背受敌的下场。
重复一遍,《叛逆者》的主角,是一个个乱世中的人,而不是一个具体的政治任务。
把每一个独立的个体生动刻画出来,再深入这些个体构成的一个个小型社会,才是这部剧的着力点。
这是一个喋血生死的革命江湖,也是一个盘综复杂的人情社会。
危险的浪漫派
还是得再提一句《觉醒年代》。身为历史正剧,这作品带给人的情感震撼不仅有宏大的历史壮阔感,还存在着许多引人入微的温柔细节,比如雪天的会面、写真与戏台,无处不在的蚂蚁的隐喻,等等。
▲《觉醒年代》中雪中陶然亭相会
对历史有着一股浪漫的情怀,将其揉入艺术巧妙处理,再严肃宏大的题材,也可以呈现一股细腻的温柔。
要找到并正确运用那股藏在历史脉络里的浪漫,考验的不仅是编剧与导演,还是荧幕外观众对整部历史的理解与感悟。
再回到《叛逆者》,在整个叙事层面,它侧重的就是人物心理与智谋方面的极致碰撞,上帝视角的对决交锋,反而显得退居其次。
前文说了,好的谍战剧不仅需要对史实的尊重,更需要一种叙事层面的精巧雕琢。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感情戏。
如果一定要有男主角和女主角,如果一部戏里一定要有爱情,“如何去刻画爱情”成为如今最值得思虑和琢磨,却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创作环节。
▲《叛逆者》剧照
过去的爱情戏专用套路太多了。
青春偶像剧、古偶、包括打着职场剧名号的一众国产剧,不厌其烦地使用“无巧不成书”的粗暴戏剧逻辑,与“日久生情”的现实逻辑,二者纵容下,爱情的发生变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国产编剧们越来越习惯把心动变成像初级通关一样瞬间信手而来之事,却越来越少见刻画出两颗心灵,翻山越岭抵达对方跟前的那种浪漫。
《叛逆者》是如何让两位主角第一次互相产生情愫的?
注意,是情愫,不是爱情,也不是懵懂的好感或心动。
复杂动荡的局势下,身份不同的两个人,各自产生的情愫包含很多内容:提防,好奇,真诚和欣喜。
林、朱之间心理情感距离的拉近,也不是通过“必不可少”的物理接触,而是通过共读前苏联作家亚历山大·绥拉菲靡维奇的书《铁流》、共同探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等等,对国家、工人命运的反思,让两人的心被共通的革命理想串联起来,被一种年轻的、浪漫的政治情怀串联起来。
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好的感情建立在“知音难觅”之上,一定是不会错的。
徐立文在舞厅潜伏时遇到朱怡贞,朱忍不住吐露自己不喜欢跳舞的原因:哪怕在华尔兹这种象征现代和进步的舞蹈场所,男士邀请女士是一种绅士行为,但同时也是一种“挑选”行为,愉悦也好,情趣也罢,女性始终是被动的。
没想到,作为男人的徐立文竟不仅能理解朱小姐这种思虑,且深以为然地补充阐释:“很多事情,没有人意识到,不意味着它没有问题。”
两人情不自禁地对视,齐声念起了惠特曼在《草叶集》里的诗句:
“我平等地歌唱,女性和男性!”
这样的台词,出现在1936年的民国与2021年的荧幕里,都足以令人感念与震撼。
你看,编剧多聪明,不滥用摔跤、救美、误会来营造羁绊,而是把这份青涩懵懂的心动,放置在了看似与政治无关,却与历来百年社会都息息相关的框架里——女性主义。
既讨好了当代观众,也在格局上将不少情不知所起的撒糖剧甩开几条街。
然而,战火年代里的爱情、浪漫都算是奢侈品,即便二人“殊途同归”,各自身不由己的使命,让爱情随时可能成为政治的炮灰。
同样,革命爱情之所以好看,一大原因就是它从不“不知所起”。
在温饱难安、国将不国的年代,没有浪漫主义的文化土壤,没有弹琴说爱的文艺条件,唯有信仰和精神,让一切真挚的感情合理化,也足够感染这段戏剧与历史以外的观众。
▲林楠笙和朱仪贞重逢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第二集,一名抢劫者,让男女主的确有了一次擦肩而过的初见,但因两人都怀揣着紧急的政治任务,他们的目光并未在彼此身上停留。
此去一别,唯有真正的理想和真情,能让两颗心再次靠近。
林楠笙与朱怡贞之间乍现的单纯革命爱情,也为两人彼此的成长留下了一根心动引线。
这些都是时代洪荒下个人命运的身不由己,也是一种对于个人的历史之浪漫主义关怀。
他的眼里常含泪水
最后誊出几句,讲讲令人耳目一新的朱一龙。
到了这次的《叛逆者》,从造型到表演,1988年生的演员朱一龙,演技有目共睹。
他算得上是跳出了“流量明星”的标签,让人在看剧时只能想起这是“叛逆者”朱一龙——这又何尝不是演员对自身定位的一次彻底而坚决的反叛。
林楠笙是个复杂的人物,从最初的单纯、天真,到一步步变得老练、成熟,情绪与思想都在不断成长的道路上递进。
朱一龙的演技,总体上做到了情绪的涌动与表现的克制
自开播后,对林楠笙的戏份,大量划过弹幕与评论区的啧赞是:“眼”技真好
一双大而饱满的桃花眼,赋予朱一龙层次更丰富的情绪发挥层次。没有一种眼神是用“瞪”来完成的,而其他肢体语言与微表情,昭示着他对角色与感情的用功、琢磨。
第一次在审讯室看见严刑逼供的场景,林楠笙脸上的平静被打破,瞬时涨红,青筋与血管跟着凸出,汗水挂在鬓角和眉梢,却并不悬落。
整剧前半段的不少情节里,林楠笙的眼神却总像是蒙了一层水雾,在委屈、脉脉地含着泪光。
要被送回南京时,为不能留在前线报国而感到的委屈;
在不得不对喜欢的女孩朱怡贞暴露自己特工身份时,表情里克制压抑的悲情,为了任务而不得不的冷血;
在两年后独自带队对峙敌军,为兄弟的丧命感到悲愤:
这些片段里,林楠笙的眼里似乎都浮着一层厚厚的水雾,这是一个青年在报国无路时、看到前路崎岖时的悲恸。
拍谍战剧与纯粹的偶像剧、古偶不一样,人物除了外形须与角色相符,他的眼神戏必须有深度,藏得住秘密。
这对演员的演技与信念感同时提出了挑战,纵便青筋、泪水与颤抖可以训练,眼里的坚定、挣扎,却扎扎实实地依赖对人物本身的理解与消化。
实际上,还在《叛逆者》宣传阶段时,观众对演员阵营并不看好。
朱一龙+童瑶,两个人的名字放在一起,第一时间让人想起是偶像剧、都市剧,而不是谍战剧。更何况,与他们演对手戏的,是王志文、王阳等实力派老演员。
目前,随着剧播至一半,说一声众声叫好不为过。
童瑶刚刚在白玉兰奖拿了视后,她以后的路还长,戏路也将更宽。
而朱一龙,“流量”的标签随着年龄、潮流可以慢慢去掉,他能不能做一个好演员,《叛逆者》或许足够让人看见。
作者 | 肖瑶
编辑 | 季洁
排版 | 文月
投稿、投简历:[email protected]
广告、商务合作:
nfcnewmedia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