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2432 篇文章
题图:Photo by Christine Benton on Unsplash.
作者:小悟空,一个 5 岁女娃的爸爸,理工男,程序员,创业者。
01. 缺失的父爱
从懂事起,我便害怕父亲在家。
父亲在家,我看不了电视,玩不了游戏,更别说约小伙伴玩了。每每见到楼下父亲的轿车、门口父亲的皮鞋,我的心都会“咯噔”一下,跌到谷底。来找我玩的小伙伴也总能熟记父亲的车牌,见情况不妙,发出一声暗号,立马转身返回。
父亲在家,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来,汇报一下你的学习情况!”这仿佛是一句紧箍咒,一听便让我头皮发麻,手心冒汗。战战兢兢说完,父亲总会挑几处毛病,教训我一番。
所以高考之后,我便一心要离开家。
我得偿所愿,来到北京学习、工作,一度感觉这里的空气都是甜的。虽然,每年还是不得不面对几通电话,几天相处;虽然,那句紧箍咒、那份紧张,也还在。
是的,工作之后紧箍咒改了两个字——“来,汇报一下你的工作情况!”
我从未觉得这样的状态有什么不好,也从未觉想过这样的状态应该改变。
直到,我也有了自己的孩子,我也成为了一名父亲。
在对待孩子方面,我跟父亲不一样。我没有父亲那种“家长”作风,我喜欢跟我的孩子成为朋友。我也会拒绝我的孩子,也会对孩子失望,也会对她有所约束,但我会照顾她的情绪,跟她一起探讨解决的办法。
我也成了很多人眼中的 “好爸爸”。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
有人说,你缺少什么,就想拥有什么。而缺失的父爱,换了一种方式出现在了我和我的孩子身上。
▲ Photo by Caleb Jones on Unsplash
02. 向外的改变
2021 年春,因为疫情反复,我选择在北京过春节。一算,快两年没有回过家了,每次打电话回家也总是跟母亲说话,我跟父亲的联系就越来越少了。
某天,我和老婆带着孩子去公园玩。看着扯着我的衣角,满脸亲昵叫着 “爸爸、爸爸” 的娃,我竟然有点出神。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在那里很难找出这样的画面。
也许我是个积极的人,也许这个念头埋藏在心里已久。我心中涌起了一股力量:美好的父子关系,我能给我女儿,那我跟我的父亲,为什么不能享有呢?
在父亲这个至亲面前,有什么害怕的?有什么不好意思的?童年的阴影(父亲的严厉)就真的无法走出来么?我为什么不敢挑战一下呢?
于是我鼓起了勇气,拨打了父亲的电话。
没想到刚接通,便迎来了一阵“炮火”,父亲生气地说:“都两三个月没打电话了!你心里还有我这个父亲吗?”砰的一声,电话挂了。我心里很难受,但毕竟自己问题更大,再打过去,是妈妈,她说:“你爸出门了,晚点再回电话吧。”我又想了想,编辑了条长微信,给父亲发了过去。
说到底,儿子还是有点害怕。怕辜负了您对我的期望,怕让您失望。总觉得要做出点成绩,才敢找您说。事实呢,确实一直也没有太大的突破,所以时间越拖越久,越来越不敢主动给您电话,越来越不敢面对您。
是的,这是真话。要放以前,我是不敢这么去袒露自己的,作为男性一直被教育要内敛而坚强。但这几年在诺言社区的学习和耳濡目染,让我渐渐学会去表达真实。
▲ Photo by Alex Avalos on Unsplash
过一会儿,我收到了妈妈的微信:儿子,可以打电话给你爸了。电话过去,父亲的态度温和了许多。聊了快两个小时,主要还是跟我探讨工作的问题。
跟父亲通话,是一个艰难的过程。父亲总会先 “耐心”地让我介绍工作近况,然后打断我,来个全盘否定,并开始他的建议。而我呢,会先 “嗯嗯” 地敷衍,装作认同,然后变得 “忍无可忍”,大声反抗:不要全部否定我!也不要把你的经验往我身上套!
然而这次,我有了一些变化。我没有被父亲的情绪带走,我努力从他的话中去寻找一些有用的东西,也对一些片面的否定做了心平气和的解释,让他了解了细节,也终于得到了他一两次的肯定。
挂完电话,我发现自己能理解父亲了。他是有些着急的,但出发点是希望我好,希望能尽可能多的给到我有价值的建议;他对我的全盘否定,是因为他认为这种 “当头棒喝” 才能点醒我,让我能有所思考和行动。
可怜父母心。
03. 向内的疗愈
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顺利。
第二次电话,父亲足足 “教训” 了我 55 分钟,最后我勉强压住了内心的躁动。
第三次电话,几乎又是同样的剧本。
我很崩溃。 
▲ Photo by Angelika Agibalova on Unsplash
我在诺言里失望地写道:“到现在还是走不出跟父亲沟通的怪圈,总是被父亲打击、打击、打击……光我改变有什么用?父亲不变,我能忍耐、将就到几时?”
诺言是个神奇的地方。当我陷入了困顿,热心的诺友,甚至一诺和华章都出现了。
有诺友回复:为什么你会认为父亲会 “打击” 你呢?是因为父亲的建议不是你想要的吗?父亲是爱你的,他提出了他的看法,接不接受在你。 
有诺友跟我私信:你的状态让我仿佛看到了两年前的自己,上进焦虑,学了很多道理,但还是摆脱不了固有的循环。可以多试试冥想,一些东西的内化是需要时间的。 
一诺说:你的沟通真了不起,一点点来。爸爸也在自己的困境里……同理就会轻松很多。 
华章说:你很棒啊!我现在想找个人教导我都没有呢……
我陷入了深思。
我又想起了去年在《奴隶社会》发布过一篇带娃文章,当时父亲读了,还给我发了好几条长长的短信。我翻了出来(以下节选): 
读了你的带娃之作,我是在岳阳返回浏阳的高速公路上驾车时,将车靠近在临时停车巷位,一口气读完的,回家已断黑了。读罢感慨良多,虽不乏些许遗憾、歉疚,但更多的是欣慰,是感激,是期盼!
要啰嗦几句的是,你也不要对我这个做老父的“严”有多大的怨言。我这个当年的农村娃,出生在没有任何背景、非常贫困的家庭,能够为你创造比较好的就学环境,能够为你成长关键时刻把握导向,能够为你工作后仍给予经济支撑,这里面有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甚至为不留遗憾,现在仍在一线拼命抗争,这些你是很难理解到的……
以前那段时间搞企业,我十分忙,很少有时间和你交流,你外祖母对你十分溺爱,如果我不严一点,让你没有一点敬畏感,那你会成为飞天蜈蚣了……
带娃总是受到历史背景、知识层次、家庭文化、传统习惯、经济条件等客观条件的制约的。以当今条件,你们带娃是成功范例,值得我们学习。
记得当时收到短信,我是意外,是欣喜,还有更多是不知所措。
我一时不知如何回复,于是习惯性地拖了几天。直到后来跟母亲的视频电话(
主要是看孩子
),父亲匆匆露了个脸,我也匆匆表达了一下感激——现在想来,父亲对我的不置可否,一定非常遗憾、失望吧?

短信我一直留着,而今再读,却是眼泪模糊,思绪万千。
▲ 电影《给我翅膀》
造成我和父亲现在这样的亲子关系,到底是父亲的问题?还是我的问题? 
到底是父亲一直在批评我、评判我?还是我一直在评判父亲? 
到底是我更积极主动?还是父亲更加主动? 
到底是我对父亲爱多一些?还是父亲对我爱多一些? 
到底是父亲不认同我、不接纳我?还是我自己不认同自己,不接纳自己? 
我总是认为父亲 “过时” 了,他的建议不具参考价值;我总是认为父亲有问题,只会那套 “批评教育”;我总是认为父亲就是父亲,不用我去关心,而他对我的帮助、照顾、支持、理解,就应该是天经地义 ……

夜已深,我夜不能寐。打开电脑微信,洋洋洒洒写下了许多想对父亲说的话,发给了父亲(以下节选)。 
自从出来求学,在外漂泊,十多年,我对您、对妈、对家,只有索取,没有贡献。更没有主动维系过什么。我一心想青出于蓝,做出比您更大的成就,却发现,自己离您,离您的期待相距甚远。所以羞愧、害怕、不敢。
但爸您也不用担心我。儿子从小耳濡目染,从您身上是有吸收很多优秀品质的,敢于挑战,坚韧不拔,不轻言放弃。我也越来越能动脑子 ……
我还是相信那句话,您说我是大器晚成,我相信这句依然能应。不管是 30 岁,40 岁,还是 50 岁。
以后我会多打电话,想用文字我也用文字给您多发发,让您能多了解我的情况,也希望听到您更多的建议。祝晚安!
我长舒一口气,合上了电脑。没想到父亲的电话响了!
这次通话,是许久以来,我第一次认认真真的听完了父亲的话。不是“忍耐”,不是敷衍,是倾听,是受益匪浅和感触良多。父亲也换了一个对我更亲昵的儿时称谓,从 “信妹” 变成了 “信仔”(湖南土话,男孩会叫成 “妹” )——再听到,我竟感动无比。
▲ Photo by Jhonatan Saavedra Perales on Unsplash
04. 新的阶段
到现在,一个多月过去了。我和父亲的关系怎么样了呢?
我不好说。父亲还是会批评我,当然稍微温和了一点点;我还是会郁闷,当然也没那么多 “内心戏” 了。可见的变化,是我跟父亲的电话越来越多了,在工作上也开始有了更多的话题和共识。当然,打电话也变得不那么紧张了。
我甚至还学会了自如地转换话题:“是的是的,这一块我确实没处理好,下次会注意。嗯,现在我跟您说下一件事情……”
总结这一段改善关系的过程,我发现秘诀只有三个字:多沟通。
当然,要推动自己行动起来实属不易。我们总有各种 “不沟通” 的理由。
有些人,害怕沟通——他们羞愧、自责、畏惧。于是从小到大,始终停留在原有的相处模式,活在原来的阴影中。
有些人,不屑于沟通——他们愤怒、骄傲。觉得父母们就是老古董,跟他们没有共同语言,就不去费那个劲了。甚至,对他们的父母颐指气使。
有些人,没时间沟通——忙着工作、忙着孩子、忙着名利、忙着玩乐。忙忙碌碌,却忘了远方还有几个心心念念、牵挂着我们的人。
▲ Photo by Priscilla Du Preez on Unsplash
然而,沟通又是简单的。
觉得电话麻烦,一条问候的微信,就是个很好的开始。
不喜欢父母的指点、唠叨,不喜欢总聊自己,你其实可以把话题转到父母身上。问问他们最近发生了什么?有什么开心的事情?谁不喜欢有人关心自己呢?尤其是自己的孩子!
如果你实在懒得发信息沟通,那就逐步打开朋友圈对父母的「屏蔽」吧,或者组建个家庭群,在里面发发自己的照片。很多时候,父母其实只是想知道自己的孩子过得怎么样……
 写在后面
写下这么多,我心中满是感恩和幸福。
过去的我从没有想过,我与父亲“冰封”了几十年的关系,有一天竟然会慢慢溶解。回想一下,这样的变化就是从在诺言发布的一条动态开始的。诺友们温暖的留言,让我感受到了被接纳和鼓舞,于是有勇气开始与父亲的关系重建之旅。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01
02
03
04
其实我们很多时候并不是做不到,只是没有勇气去面对。而面对的勇气往往来源于一个安全接纳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你敢于暴露脆弱,进而获得疗愈和前行的力量。
诺言社区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不仅仅是我,很多诺友都在这里已经修复,或正在修复着亲密关系。而且在这之前,我们需要修复与自己的关系,让自己变得更加真实,也更有力量。
这个周日就是父亲节了,我又想起了小时候父亲对我的教导,还有老家长辈们常说的那句话:“人活一辈子,不就是为了那几个人么!”
祝全天下所有父亲,平安喜乐!
欢迎加入诺言社区,在一个安全接纳的环境里,收获面对的勇气。
-  END  -
推荐阅读
看这个乘风破浪的爸爸,终于,优秀了……
我们终于也成了孩子的原生家庭,怎么办才好?
我的爸爸

各位读者们,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欢迎点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们呀。
因为公众号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如果你还想如常看到我们的文章,记得点一下在看星标哦,期待每个清晨和“不端不装,有趣有梦”的你相遇 :)
点“阅读原文”,加入诺言社区,收获面对的勇气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