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完,孩子解放了,父母也解放了
“我跟你爸打算离婚了。”
每年高考刚结束,就有不少孩子得到这样的通知。

又到一年高考后,又是一年离婚潮。
高考后的民政局,迅速冲上热搜:
曾有民政局的人说:如果有年轻人来离婚,我们还会劝劝;如果等孩子高考完离婚的,不用劝了,那一定是心死了
的确,每年的6月份,是考试季,也是离婚季。
2020年,高考结束3天,全国出现离婚潮,以广州为例,9号到12号离婚600家,离婚预约已经排到8月底。
多地6月到9月离婚登记处档期都被预约爆满了。
去年高考结束以后的十多天时间,关于“离婚协议书” 的百度指数搜索,环比提升了124%

有的女方,甚至为了孩子高考,隐忍了两年多了。
如今,高考完,孩子解放了,家长也解放了。
明明过不下去了,为什么不离呢?
《奇葩说》里曾有一期《决意离婚的夫妻要坚持到孩子高考结束吗?》

现场大部分父母,选择的都是要坚持。
因为高考前离婚会耽误孩子的情绪,这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
节目组问道:那你们的幸福不重要吗?
这位妈妈的回答是:我们的幸福,应该在孩子后面

不得不说,家长们的这种“牺牲自己,保全孩子”的想法实在是太坚定了。
所以在《奇葩说》这一期,出现了一个很神奇的现象。
那就是不管孩子那边说出什么舌灿莲花,坚持要等孩子高考完再离婚的家长,就是不动票
坚持在孩子高考之后离婚,一直是个朴素的常识。
就像一位家长说的:
我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如果我面临选择,我还是会选择高考后。这种感觉不是凭理智,而是孩子的眼神。
在父母眼里,责任大于开心,家庭大于自己
中国的应试教育的压力是非常巨大的,受影响的不仅仅是学生,还有家长,还有家庭。
可以说是一人高考,全家备战。
如果没离婚,孩子考砸了,父母会很难受。
如果离了婚,孩子考砸了,父母就会内疚一辈子
你不可能觉得自己没有影响孩子,你不可能不怪罪自己。
就算是孩子自己忘了带准考证,你都会觉得是因为自己害孩子心情不好,是因为自己孩子才忘记带的。
最可怕的是孩子差2分没考上,这不会压垮孩子,但这2分一下子就压垮了你。
你的脑子里会一直有个声音跟你说,差的这2分,就是咱们做爸妈的这两分。
但哪怕父母那么努力,孩子还是会成为离婚大战中最无辜的受害者
据统计,70%的离婚会因为争孩子起冲突。
没错,离婚最惨烈的是争孩子
离婚律师储殷讲了他亲身经历的一个真实的案例:
离婚官司到最后,女方崩溃了:“我什么都不要了,把孩子给我。”
男方也号啕痛哭:“你把房子拿走,把孩子给我。”
双方争执不下,法官让家长离庭,律师留下,让14岁的少年自己选择:
“你跟阿姨说,你是要爸爸,还是跟妈妈?”
孩子从头到尾一脸茫然,眼泪哗哗往下淌,不说话
法官只好再问第二遍:“同学,你是要爸爸,还是要妈妈。”
孩子再也忍不住了,嚎啕大哭
为什么高考离婚潮会成为一个普遍的事实,就是因为很多父母,他们深知离婚对孩子的伤害,不希望自己离婚的时候,对孩子有亏欠感。
而孩子把高考这件人生大事完成之后,伤害也能降到最低。

就像有句话说的那样:
结婚你都要看日子,离婚为什么不行。早晚都是离,那么找一个相对来讲,伤害更小的时间点不是很好吗?
中国父母都是这样,他们宁愿委屈自己,也要保全孩子。
“要不是为了孩子,我早离婚了”
这句话比离婚更伤孩子
为什么对于有些家庭,离婚对孩子来说是最大的救赎?
因为在父母“自我牺牲保护自己”的时候,孩子承受着太大的心理负担了。
曾经看过一句话,要是孩子可以选择父母,会有很多父母没有孩子。
这是不是很扎心? 
血浓于水,对很多人而言,是一种无奈。
因为真正塑造亲密关系的,不是血缘,而是尊重与认可。
yo从我记事起,我的父母就经常打架,尤其是夜深人静,最怕他们撕扯到一起。
漆黑的夜里弱小的孩子,找不到求助的对象,只能惊恐地抱在一起低声啜泣……
那种绝望的感觉至今记忆尤深。
初中的时候,我写过一篇作文,表达了想要他们离婚的愿望。
当老师把作文拿给父母看,他们却不以为然。
尤其是母亲,她说,“要不是因为你们,早就跟你爸离婚了,我还吃这苦受这气?
母爱是很伟大,但作为孩子,我们却很委屈
我们突然觉得是我们拖累父母过不了幸福的生活,简直是一个个罪人
虽然他们打了好,好了打,至今也没有分开,但这种内疚感却伴随我一直到了今天。
而这一切都往往都原自那句话:“要不是因为你,我跟你爸早离了。”
这句父母争吵时脱口而出的话,让孩子觉得自己的存在好像是父母婚姻不幸的原罪。
这其实是父母一种自我牺牲式绑架

黄执中在《奇葩说》的辩场上也讲到:
“自我牺牲的牺牲感,会让一个人觉得自己很不错,可是它在亲密关系中,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
心理学上有一种概念叫做“内疚感控制”是指子女感到父母有恩于他们,因此无法反对他们,拒绝他们,最终顺从他们的意愿。
就像歌曲《不透风的房间》中唱那样:“妈妈为了你这个家,永远不会散。”
这种牺牲自我的爱,太沉重,也太窒息
这样貌合神离的家庭,对孩子以后的发展也产生了永久的伤害。
1991年,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在全国抽样 13000多名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对他们的心理和家庭状况进行研究。
研究发现,有76%的问题孩子来自于婚姻结构完整,但是充满矛盾的家庭。
在这份研究报告的结尾,心理学家写到:

“不要太注意家庭的外观及形式,最主要的,是注重家庭里特有的,充满了爱、温暖与明朗的气氛。”
离婚不可怕,不爱孩子才可怕
孩子越小,他们更敏感,更在意家长的情绪。
曼彻斯特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德.特洛尼克,曾经做过一个非常有名的静止脸实验。
他让一个母亲先和孩子互动,孩子非常开心,积极响应;然后让母亲再换成一个没有表情的脸,无论孩子怎样做,母亲都一直面无表情。
试验之初,母亲与孩子互动,孩子很开心
静止脸实验开始,母亲立刻收敛起愉悦情绪,开始面目表情。孩子发现母亲的不对劲,想办法引起母亲注意
孩子继续尝试与母亲互动,但是母亲仍面无表情。
最后,孩子开始崩溃大哭
由此实验得出结果:在母亲对孩子毫无反应的这段时间,他的心跳加速,体内压力激素增加,如果持续下去,他大脑关键部位的细胞可能死亡。
所以我们的孩子生来就有一种本能,他能分辨父母的表情,感受父母的情绪,感知是否被爱
父母如果幸福,他便快乐。
父母如果痛苦,他自然活得压抑,小的时候难以挣脱,大了自然想着快点逃离。
每年高考后,许多孩子填报志愿,他们倔强选择远离家乡的大学,这也许是原因之一。
如果父母真的爱孩子?会给孩子选择什么样的生活?
曾经有位妈妈分享过她的经历:
她本打算委曲自己在儿子高考后再离婚,后来没有等到。
因为有一次和丈夫吵架后他破门而出,儿子看到后劝我离婚
那年儿子读初一,现在儿子在名校读大三准备考研,他性格开朗,我很欣慰,我们都感觉很幸福。
所以说“为了孩子不离婚”只是一种借口,幸福是怎么也伪装不了的。
来源:《少年派》
同样作家池莉也讲过她和女儿的故事。
每天都捏着笔趴在桌子上认真地写。
她和老公早在女儿10多岁就已分开,但是一直瞒着女儿。
直到女儿中考结束考上当地最好的高中,她才想和女儿摊牌。
谁料她的女儿早无意见看到了他们的离婚协议书,却没吭气成全了父母的一番苦心。
她女儿后来考入了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成为了克林顿,曼德拉的校友。事实证明,池莉的离婚对孩子并没有造成什么影响。
所以,如果不爱了,好聚好散才是对孩子最好的保护
即使彼此分开,也不要互相诋毁。
只要告诉孩子,父母仍然爱他,只是已经不适合在一起生活了……
完整的爱>完整的“家”
我们总说对孩子最好的“爱的教育”,父母相爱,家庭和睦。
但我们也知道,生活不是诗,现实也不尽完美。
如果你的婚姻已经千疮百孔,却在自我牺牲说为了孩子保持了家庭的完整,这只会让无辜的孩子心灵留下阴影,背上沉重的心理枷锁。
尹建莉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里面曾写道:
在家庭中,父母如果不快乐,孩子是没法快乐的;父母如果活在不幸里,孩子也没法幸福
对孩子来说,最大的伤害,
不是家的不完整,而是爱的不完整
所以生活不需要演戏,不要为了孩子强撑一个没有爱的家,而是为了孩子,为了自己,我们要真实地活着,真实地爱我们的小孩!
要相信,我们全心全意爱着的那个小孩,他并不脆弱,
请不要让他感觉孤独地活在大人自以为是的世界里。

大家都在看

资料来源:木槿说、凯叔讲故事、摆渡人

关于我们
加拿大之声是汉加风平台之子品牌,聚焦于加拿大政治、财经资讯、社区动态。致力揭示事件背后的深度、温度;传递正义、担当;体现社会责任。旗下品牌栏目:《加拿大骗子曝光台》揭露各类大小骗子、骗术;《汉加风系列》为时事评论;传递百姓之声,为华裔融入加国社会而奔走努力。
新闻线索:[email protected]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