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公众号:七喜出国
公众号ID:qixichuguo
移民加拿大是什么类型LGBT小伙伴们的选择?
他们当中有的是希望在法律上得到认可;有的是希望能够像普通夫妻一样抚养孩子;也有的是希望能够在医疗和财产上得到基本保障;但更多选择走出国门的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想在自由、宽松、包容的社会环境中,享受平凡的人生。
在16年前的7月19日晚上8点30分,加拿大参议院里争吵不停,自由派和保守派的议员们针对同性婚姻是否应该合法展开了激辩,面红耳赤,互不相让。在众多保守派宗教领袖反对声中,参议院通过了加拿大“同性婚姻法案”。几个小时后,最高法院大法官,在该法案上签字,法案生效,使加拿大成为了继荷兰、比利时和西班牙之后全世界第四个承认LGBT婚姻合法的国家。
该法案生效后,LGBT伴侣可以拥有和男女夫妻一样的法律意义上的所有权利。但其实LGBT婚姻关系合法化在加拿大也走过了漫长的道路。罗马教派的领袖们和一些反同人士与自由开化的民众们展开了数年的争论。然而人口以移民为主的加拿大正是在长年累月的多元文化教育和包容友爱的氛围培养下,才使得国民最终在同性婚姻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于是我们看到,每年6月开始的“骄傲月”,成为了加拿大这个寒冷国度夏天狂欢季的开始。整个六月的多伦多、温哥华、蒙特利尔等大城市都沉浸在欢乐当中。其中不乏总理特鲁多亲自参与的骄傲月游行活动,多元文化教育展览,各个国家主题日、音乐节大联欢更是全民出动。
从事LGBT群体移民事业的十年间,我们不仅帮助无数的小伙伴来到了加拿大定居,更见证了他们一步步成长以及生活上的改变。一路走来,他们有过开始的不适应,也有事业上的摸爬滚打,也有同孩子们在酸甜苦辣中一同成长。由于今年疫情原因,很多骄傲月活动取消,但我们回访了五对(个)LGBT小伙伴,看一看他们过的怎么样,或许可以给大家更多的启迪和思考。
01
PART One
刚登陆温哥华的C先生
七喜:C先生目前刚登陆加拿大,在一个教育机构工作。作为新移民,他的感受永远是新鲜和充满挑战的。但是他始终相信,目标之所及,都是一步步踏实走出来的。
今年三月,我离开武汉,飞行15个小时,在温哥华这座城市暂时落了脚。终于踏上心心念念的这片土地,那一刻我仍然觉得不太真实。
这里天空湛蓝、空气冷冽,樱花绚烂,最大的乐趣就是周末逛各种各样的超市和开车去各种各样的公园BBQ,还记得第一次在高贵林Belcarra Park用鸭脖子钓起的那只螃蟹,让我兴奋不已;在本拿比Central Park烧烤牛肉、羊肉、玉米和红薯,让我垂涎欲滴;在列治文渔人码头第一次吃到鲜嫩清甜的斑点虾,让我惊艳不已;而在一个朋友家中看到精心打理的后花园,让我感叹这才是真正的生活。
在加拿大,最大的自在也在于工作之余你不用担心老板找你。一个人的生活尽管无趣,但你有更多的时间和自己内心深处对话,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索你的兴趣爱好。
我每天在Deer lake 跑步的时候,会看到弹吉他的老人,和他说一声have a nice day;我独自去看“印象梵高”的艺术展,在闪耀星空和刺眼麦田中沉浸式体验梵高的痛苦与挣扎;我还穿过充满流浪汉的唐人街,去看Gastown的蒸汽钟,只为了圆心中的一个梦。
🍁 · 观“印象梵高”艺术展的我
我时常在想,人的内心有两种针对地方的渴望,一方面渴望有一个给予安全和归属感的乡土之根,同时又向往去遥远而陌生的地方寻找不可预测的体验。若有来生,我是否还要翻跃重洋、继续远行?
答案是肯定的。
为了自己想过的生活,就要勇于放弃一些东西,若要愉悦,就无须计较身边人的态度;若要前行,就得离开你现在停留的地方。未来,我还要做行者,看尽这片荒凉壮美、文化多元的土地。
02
PART Two
在多伦多生活的小麦君
七喜:小麦君来加拿大四年了,在两个省份住过,搬了好几次家,最后在多伦多落脚。目前在一家大公司里做会计工作。工作之余最大的烦恼就是希望能找个陪伴自己一生的灵魂伴侣。
又到了一年骄傲月,来加拿大也快4年了,如果有朋友问我:“你觉得加拿大好不好?”我会回答,对于我个人来说是好的。我来的时间短,可能并没有什么发言权,但我愿意站在LGBT群体一员的角度去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好主要分两方面,一方面是基于同志身份的,另一方面是生活和职业相关的。
第一方面
作为LGBT群体的一员,在加拿大生活真的可以勇敢做自己,不用在意别人的看法。19年我参加了一次彩虹游行,和我一起去的也有直人朋友,队伍里也有直人朋友,市长还致了辞,整场都充满着欢乐和骄傲,当然也拿了不少小礼物,最喜欢宜家的彩虹购物袋!我一直觉得只有勇于面对真实的自己,才能活得通透,活得脚踏实地。
第二方面
我没有像其他一起移民的小伙伴那样,来了加拿大后完全换了职业,从头来过。我依旧拾起老本行,考起了CPA,虽然过程很痛苦,但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也是觉得每天踏实充实,觉得未来可期。期间也换了一次工作,也体会到了加拿大这边找工作靠人脉比靠实力更重要,当然前提是也得有实力,再加上人脉就妥妥的了。
我从来了加拿大后就决定以后要去多伦多发展。虽然落地不是在安省,但是给自己立好目标,一步一步向目标靠近,任务完成后再设立下一个目标,一点一点前进。如果让我选一个我不愿再在加拿大做的事情,那无疑是搬家,一次跨省搬家,两次省内搬家真的是身累加心累!
其实,最让我觉得愿意生活在加拿大的理由是这里的生活节奏不快不慢,你有自己的时间去思考你想怎么过自己的日子,并且你只要付出就一定有回报。我在19年开了自己的Youtube和b站频道,分享一些自己生活的趣事和自己的爱好。闲暇时去公园trail上走走,买票看看自己喜欢的体育赛事,或者去小伙伴家做做饭,八卦一下。
很多人都觉得生活在加拿大很无聊,没有国内点外卖方便,只能说见仁见智,至少对于我来说,对于一名LGBT群体的一员来说,我对于自己当初做的决定不后悔,也希望能和更多的小伙伴在加拿大相见。
03
PART Three
同志家庭的曼省新生活
七喜:Ivan一家是典型的同志家庭。两个爸爸带着一个宝宝,生活在加拿大的曼尼托巴。我与他们相识是在上海的一次宣讲会上,清楚地记得Ivan和我说,两个人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孩子未来能在一个宽松和包容的环境里生活。如今他们在曼省生活快两年了,遇到了哪些故事呢?
作为一个孩子的父亲,我比较想分享一下这边就医和学前儿童上学的那些事。首先在没取得身份之前,要确保宝宝得有保险,否则就医的费用就得自己承担,会相当昂贵。
保险有两种:
第一种是相当于我们国内的医疗保险,由政府负担,如果父母能够申请健康卡,那么申请的时候把宝宝一起加进去就行;
第二种就是商业保险,如果父母还不满足申请健康卡的条件,那么非常有必要帮宝宝购买一份商业保险,加拿大是保险非常健全的国家,可以过来这边之后再挑选合适的公司购买保险,出险理赔相当便捷。
普通门诊
可以直接去walk-in的诊所,也可以预约家庭医生。去walk-in的诊所通常到了之后再等30分钟至1个多小时就能看上。预约家庭医生的话,要看对方是否有档期,往往很难约到当天的,所以如果紧急的话,可以直接去walk-in的诊所或去急诊。
急诊
宝宝有一次高烧40℃,我采用了各种方法都没降下来,于是晚上实在着急就去了儿童医院的急诊中心。就医体验还不错,就诊前做了一些常规性的检查和问诊,然后门诊护士会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安排就诊顺序。
很快我被带去了一个单人间,抱着宝宝就在诊室里等医生。先是一个类似我们国内规培的医生来进行诊断,然后会有一个主管医生再来确认情况,最后下医嘱。全程,医生没有因为我们是两个爸爸而有什么异样的眼光。
关于家庭医生,本来我们想约一个我们觉得比较靠谱的印度裔医生做家庭医生,可惜前后问了几次都没有名额空出来,最后经过这边朋友的推荐选了个华人医生,优势就是沟通比较方便。
因为毕业后我就得工作,白天不能陪宝宝,虽然他还没满两岁,但还是被我送去day-care。公立的day-care我从2020年1月份就开始预约,可是直到现在我都没有收到入学通知,一是因为疫情,二是因为提供正常2岁以下day-care的机构也比较少。
最后我送宝宝去了一个私立的学校。私立学校的好处就是家长可以不用给孩子准备午餐,如果父母工作忙,也可以很早就送去学校,学校也有提供早餐。另外,接送孩子的时间会比较自由,尤其是晚上,最晚可以到6点半才去接孩子。而公立学校的好处也很明显,费用会比私立的低很多。
当然这边的幼儿园不会因为是同志家庭对孩子有不一样的待遇。无论公立还是私立,只需要和老师说明情况就可以了。我们也会和其他家庭一样参加学校和社区的活动。周末的时候,我们会尽量多带孩子出去玩玩,比如一些城市公园,动物园,还有参加不定期举办的儿童活动。
本来想找专业的早教中心,结果只找到一家,就是让小朋友去玩各种玩具,最后我也只能本着让孩子多接触同龄宝宝的目的报名了这个早教中心。有时候我在想,为了孩子出国的父母,当然希望孩子快乐,但肯定不希望孩子落后于同龄人。
因为我和我男朋友要在曼省等最后的枫叶卡,枫叶卡下来后,我们会带着宝宝去多伦多或者温哥华,那时候我们会计牌照应该也下来了,找工作问题不大,但更多的是考虑宝宝的教育问题。
两个爸爸带宝宝虽然很辛苦,但是既然有了他,就要对他负责任。我们两个人远渡重洋来到这里,就是为了能让他健康快乐地成长。记得刚来加拿大的时候他才是那么小小的一只,在飞机上睡的很香甜,如今两年过去了,也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而我们也在陪着他慢慢长大。学会做一个合格的父亲。
04
PART Four
在多伦多生活的小姐姐
七喜:认识小姐姐大概是五年前了,在北京。当时她找到我时候我很惊讶,因为她在北京做着拿年薪百万的工作,却毅然决然地想要远渡重洋去生活。在中国,男孩子大一些不结婚很正常,而女同志群体面临着更多的家庭压力。在加拿大这么多年,生活步入正轨的她们已经在酝酿二胎了。
四年前一个人,一条狗,两个行李箱来到了这个陌生的城市。现在1+1+1=3个人,一条狗,以及搬家需要搬一天的家当。我已经在这个城市安家、立业、生子。对于我这个无趣的码农来说,生活在多伦多要休闲于北京,并且能做自己。
首先对于我这个没有海外留学经历,只有海外出差和旅行经验的人来说,想要适应这里的生活,难,也不难。难点在于“陌生的恐惧”。不难是因为,只要你踏出第一步,就再无畏惧。感谢我的伴侣给我的指引。
想当年我可是连咖啡店点餐都不敢去的人。现在已经可以驾驭这里的一切,无论在工作方面还是生活方面。我也想对一直畏惧迈出国门的同胞说一句,世上无难事。要知道我拿到工签后两星期内就收到两个金闪闪的offer。只要你相信自己,就没什么不可以的!
说说加拿大值得向往和留恋的地方吧:
开放、包容的环境
我们是同性伴侣带个娃。就不用对比国内的情况了,我觉得加拿大是LGBT的天堂。在这里我毫无压力的与保险经纪公开我们的关系,我的爱人也是我保险的第一顺位法定继承人。加拿大的保险比国内好太多太多,遗憾的是如果没有本地身份,你买不到。 
我也敢对我的税务顾问公开关系,告诉他我们是同性家庭带个宝宝,同样没有任何惊讶和歧视。我不是一个open guy,只是某些特定场合需要声明自己的情况。
当我和宝宝的家庭医生沟通家庭背景的时候,她没有任何惊讶,就很顺其自然的帮忙登记。而且,有时候特殊群体是被关照的(我遇到了太多的nice的人)。我记得我的宝宝出生的时候因为早产需要住院,医院不给“父亲”提供床位,而我这个“第二个妈妈” 占了便宜得到了医院的特殊照顾,安排了床位。
总之作为LGBT群体,我在这个城市享受到了自由,自由,自由!包容,包容,包容!
工作
LGBT在每个公司都被尊重,虽然我不是一个open的人,但是我能看到大家对于特殊群体平和的态度,甚至每个人办公电脑的背景画面在六月都被后台自动设定成彩虹图片。更让人感动的是,很多人的视频背景也设置了Pride。虽然我没有在公司出柜,但是每次看到其他部门的同事在为整个群体加油的时候,我内心无比感动,感激。
灵活的办公时间,让我可以三点下班。要知道下午三点到太阳落山有五六个小时的家庭时间可以享受,下班后我可以带着娃在社区里的公园散步,可以和家人一起享受晚餐,可以在院子里浇花种菜,也可以业余时间来搞一搞副业。悠哉悠哉,生活太美好。
生活
我的宝宝马上要到去幼儿园的年纪了,因为疫情的原因我打算一年之后再报名。但是我和爱人一直在研究去哪里上学。虽然比不上国内的虎妈,我们打算在这里鸡娃!因为家庭收入属于中产阶级,既然得不到政府的补贴,就不去争抢那些免费的幼儿园的资源了。
多伦多有很多普通私校以及顶级私校(所谓的贵族学校),鉴于口袋里的钢镚儿有限,我也就不考虑顶私了。而备受华人推崇的蒙特梭利教学理念的学校是我们的重点选择对象。打听下来,蒙特梭利学校的学费相比国内一线城市来说性价比也高了很多。
我不太会讲话,不善言辞…但有问必答…就分享这么多吧…享受多伦多的夏天~分享我的喜事:六月我升职了,七月酝酿二宝。
撒花~~~
05
PART Five
在温哥华工作的小哥哥
七喜:这对情侣也是和我在北京相识的。记得和他们第一次见面就去吃了酒店对面的一家烤鸭。他们两个特别喜欢笑,我问他们放弃北京土著的身份,地位高待遇好的工作值得吗?他们斩钉截铁地说值得。
那会儿我就说他们一定可以过得很好。他们选择曼省留学的方式,拿到了身份以后顺利的在温哥华找到了工作。我找他分享生活的时候,他们两个正在温哥华的码头散步,随手发给了我一张风景照,感叹天气真好!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同志骄傲月。身为LGBT一份子,想想我们在国内的时候,从来都没有把6月看得很特殊,也没有搜索和参与过关于这方面的活动,更没有当成节日来庆祝,因为大家都懂的原因,我们尽量扮演好“我”和“他”就好,同志的辛苦和压力也没有什么让我们感到骄傲的。
直到,2018年...
由于机缘巧合,“我”和“他”来到了加拿大。按照加国法律只要两个人,无论男女,男男或者女女,只要同居一年以上就可视作common-law关系,与结婚等同。因此,“我”和“他”终于成为了法律认可的“我们”,我们组成的"家"也被社会接纳。这种感觉无法形容,但是可以用心感受得到的自在。
×××
来加国最初的两年,我们是在曼省度过的。我上学,他工作,时间长了,我们都有了自己的交际圈,渐渐的,我们互相再把各自的好友彼此分享,组成更大的朋友圈。同志身份终于不再是社交的障碍,我们也非常乐于大方地分享我们的恋爱故事。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在2018年6月,挂在学校主教学楼的彩虹旗总是那么显眼,每次路过都要不经意地多看几眼。
一天,我的英文老师在课堂上说,明天周六就是我们一年一度的同志骄傲月大游行活动了,咱们学校也会组成一个方队,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游行队伍中找到我们加入。第二天,我不仅在游行的方队中见到了我的校长、我的老师们、我的邻居们还有我的房东。大家对视后马上就认出了“我们”。
"Happy Pride!""Happy Pride!"
然后我们被他们搂到行进的队伍中。那一刻的感觉就像是和一群老友在一起聊天,和自己爱的人在大街上手牵手,或者和家人在野外BBQ的自在。
×××
来加国的第三年,我们搬到了温哥华。经过一番颠沛流离之后,终于买了房,落下脚,扎下根,有了久违的归属感。
期间,我们还见了相识至少十年的一对拉拉老朋友——阿乃和琳。想当初,我们都在北京,也是为了形婚才遇见对方,后来她们先有了移民的想法就雷厉风行地行动了,再然后就早我们五年成功登陆了加国。
回想起来整个过程都很drama, 好在5年后,她们终于等到了我们在温哥华的“团聚”,而更让我们感到drama的是,阿奶和琳已经是两个三岁宝宝的妈妈了。
×××
如果让我用两个词形容温哥华的城市面貌,就是艺术和原始。艺术的感觉很直接,从城市走一遭就能看到建筑设计、城市涂鸦、街头雕像、民间艺人;原始需要待久一点才能体会到,尤其是当你翻阅地图跟着导航打卡一个又一个公园之后,更深有体会到原始的"土味”,但我们并没有就此放弃探索,心血来潮的时候一人挂一个相机像个游客一样用脚丈量每一寸陌生的区域是我们的常态。
印象最深刻的一天,是误打误撞地闯入位于UBC西海岸的一片天体海滩。海滩的入口就在UBC大学一栋教学楼的对面,普普通通标志牌和普通景点无任何差别,但要到达海滩需要穿过丛林,下几百阶台阶的徒步栈道,才能来到这个隐秘的沙滩。
虽然隐蔽,但是前来沙滩的人可算是络绎不绝。沿着下山的台阶栈道走到一大半时,就看到了提示的牌子,上面写着“Clothing optional beach ahead”,正当我们激动的心,颤抖的手,羞羞的面面相觑的时候,走在我们前面的人已经迫不及待地边走边脱了...
再下一段弯道,整个沙滩就一下子映入眼帘了,同时入眼的还有沙滩上成双成对的亚当夏娃们,还有单打独斗的“行为艺术家”们。有的坐在岩石旁的阴凉处冥想;有些年轻人在一起与浪花玩耍;还有些人干脆就躺在沙滩上享受日光浴;一位杵着拐杖的老人从我身边走过,顺着她走过去的方向,我看到了更远方的正在礁石上打坐的“大师”,所有这些人都是赤身裸体一丝不挂的。此时此地,穿着衣服的那几个零零星星,包括我们在内,反而是沙滩上最突兀的。
“这可是官方法定的正儿八经的天体海滩,来都来了,反正也没人认识我们。”我们故作淡定的互相打气。终于,从扭捏忐忑到放飞自我,我们不仅绕着沙滩走了一圈,还徒步穿越了丛林来到另一个更私密的插着彩虹旗的天体海滩。亲近自然的方式有很多,这可能是最原始最尽兴的一种吧。
出国最大的意义就是尝试换了一种幸福的模式,还多了一种生活的选择。我们虽然都是平凡的人,但我们并没有平庸的过。
Web&LEE
🍁 · 在温哥华生活的我们
找到五位小伙伴的时候,他们都欣然答应分享自己的生活。虽然都只是简单的片段,但是能看出来他们都在这片土地上,享受着自己别样的人生。有的人当了爸爸,有的人是妈妈,有的还在为考试烦恼,有的还期待遇到那个对的人。所有的一切,都是人间百态,也真实地活在我们中间。
我想,今天他们五个人的故事不仅可以给LGBT小伙伴们启发,还可以鼓舞更多想要远渡重洋的你们。人的一生有很多种活法儿,没有人的生活方式需要被一种可能所定义。充满爱的世界不只是LGBT的专属,更要感谢所有看到这篇文章的你们。一个充满爱和包容的世界,是多么的美好啊~
写在2021年的骄傲月。
点击阅读原文,看更多平时看不到的内容
关键词“外交杂志”,提取——中美创新之战,美国的问题出在哪里?这点上理解错了
必读头条二条大征稿
求移民与留学经历,加拿大、美国华人生活感悟,亲历和采访均可,头条稿费最高可达千元。要求事实准确,逻辑清楚,只要是真情实感,文字朴素最好。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北美学、移民、海外生活读者交流群请先加小编微信ID:yiqijianada 转发必读文章并截图,验证后可入群。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