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要素化风口之下,数据孤岛等一系列限制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瓶颈有望迎来解决契机,这也催生新的技术服务商加紧跑马圈地。围绕数据规范应用与激发数据要素潜力,金融业界正率先行动。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经营报
近日,中国央行在北京、江苏、浙江、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甘肃、新疆组织商业银行、清算机构、非银行支付等开展金融数据综合应用试点(下称“试点”)。
此次试点旨在探索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隐私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安全合规的前提下推进金融数据高效治理、安全共享,实现跨层级、跨机构、跨行业数据融合应用,充分激活数据要素潜能,着力提升金融核心竞争力和惠民利企能力。

一位参与试点的银行 IT 部门主管人士向记者表示,这令金融机构规范使用分享数据变得有章可循,因为试点对金融机构数据能力建设、促进数据规范共享、深化数据融合应用、提升数字风控水准均提出明确要求。
“但是,要做到金融数据全面综合的应用,仍有相当长的路要走。”这位银行 IT 部门主管直言。目前,数据确权、数据定价、数据交易、数据安全、数据增值与协作等五大操作环节均存在操作痛点,需构建完善的规范操作流程。
在他看来,其中最大的一项挑战,就是数据确权——当前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认为通过客户授权拿到的个人数据,所有权应属于机构;部分银行对此不认同,理由是有些个人数据存在过度采集,或涉及个人隐私,在数据归属方面应列为“个人与平台共有”。这意味着金融机构该选择哪些数据进行共享应用,存在着一定争议。
“若数据确权存在分歧,数据定价,数据交易、数据增值与协作都将遇到一系列操作烦恼。”这位银行 IT 部门主管人士表示。此外,数据安全该如何得到保障,同样是各家试点金融机构高度关注的话题——目前,数据安全保障将涉及众多现行法律法规,其中一些法律法规尚未健全,造成数据安全保障存在“监管盲点漏洞”,某种程度也会影响金融数据综合应用成效。
记者获悉,为了解决金融数据综合应用的操作痛点,越来越多金融机构开始引入区块链技术。
一位欧科云链集团高层向记者表示,区块链具有不可篡改性、动态网络扩展、可扩展权限控制等优势,在数据应用与数据安全方面能实现数据分层及优化网络结构,即将数据写入和读取等权限规则记录到链上,对数据保管进行分层处理,通过其不可篡改和数据冗余等特性,确保数据不会丢失,且实现明确的责任划分,解决事后责任追溯难等问题。
工业和信息化电子第五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区块链创新团队负责人相里朋指出,
针对数据真实性和数据确权溯源等问题,区块链技术可以凭借其最基本的不可篡改特性,为参与数据价值挖掘的各方消除信任壁垒

“目前,我们银行正加强区块链技术在数据综合应用方面的探索。”上述银行 IT 部门主管表示。但是,若要金融数据综合应用试点取得最大化效果,还需各个参与方都拥有相对完善的区块链技术储备与应用能力。
记者获悉,目前一些银行正引入第三方区块链技术研发机构提供底层系统支持,加快区块链技术在数据综合应用等方面的使用进程。其中,部分区块链技术似乎得到监管部门的认可。比如联邦计算技术可以在海量数据的不可见、不触碰的情况下,实现一个结果的输出,去获得相应的商业价值,区块链技术则基于不可篡改性、不可伪造性、可追溯性等特点,通过与联邦计算相结合,为数据隐私保护提供更全面的保障。
此次试点也鼓励商业银行等参与机构运用多方安全计算、联邦学习、联盟链等技术实现多主体间的数据规范共享,确保“数据可用不可见”“数据不动价值动”, 促进数据规范共享。
数据流转应用痛点待解
相里朋指出,无论是数据确权、数据定价、数据交易、数据安全、还是数据增值与协作,每个领域都存在不少操作痛点,可能需要长期努力才能解决。
除了数据确权,数据定价也存在不少操作分歧,比如数据到底由谁定价,如何定价,谁有权定价,如何定价才算合理等。
在数据安全保障方面,监管尺度的松紧同样会带来截然不同的效果,若过分强调数据安全性,可能会给企业增加额外的成本负担与数据使用限制,难以实现数据应用的预期效果;反之数据可能被滥用,甚至存在数据泄露等风险事件。
记者多方了解到,围着这些操作痛点,部分金融科技机构正在探索基于新科技的解决方案。比如隐私计算开始流行
根据今年 4 月发布的《腾讯隐私计算白皮书 2021》定义,隐私计算(Privacy Computing)是一种由两个或多个参与方联合计算的技术和系统,参与方在不泄露各自数据的前提下通过协作对双方数据进行联合机器学习和分析。
而赛道风起亦有其特殊的政策背景和技术背景。

首先是政策驱动。2020 年 4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将构建数据要素市场上升为国家政策。在黄奉孝看来,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其性质在发生质变。这也推动了整个行业的技术重心从“数据获取与存储”升级到“数据开放共享”。“过去十年的数据安全重在防御,未来十年的数据安全重在流通。从各地政府到银行,响应政策进行创新探索的动力都在增长。”
而在技术侧,则是算力性能的快速迭代。由于涉及多方计算,此前隐私计算的性能较慢,一个联邦学习模型训练下来往往需要几个小时。但去年以来,密文训练和明文训练的差距不断缩小。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以下简称“信通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近期披露的数据显示,2020 年隐私计算整体速度只比明文计算慢 25 倍,隐私计算技术已接近产业化。
此外,部分地方数据交易所做了大量探索,致力于提供完善的数据交易结算、数据交付安全保障、数据资产管理、投融资等综合服务。但是,目前国内多数数据交易所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位熟悉数据交易所业务进展的知情人士透露,究其原因,数字交易所存在三大发展瓶颈
政策层面而言,数据作为一种资产,如何界定、如何定义,均缺乏必要的评判标准、政策规划与法律支持;
技术层面而言,当前行业尚未构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技术体系,支持数据确权,数据定价、数据交易、数据协同等业务;
业务层面而言,由于数据确权、定价、安全保障均存在操作痛点,数据流转与数据应用生态培育难以开展,其结果是令数据交易应用成功落地的场景不够丰富。
“此次试点,或许能令金融数据综合应用开启新的发展空间。”上述银行 IT 部门主管坦言。毕竟,金融产业不缺数据综合应用场景,无论是个人金融业务(消费贷款与财富管理)、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贸易融资、供应链金融等业务场景、都需要海量多元数据的分享与深入分析。目前金融机构缺乏的,恰恰是数据共享、交易、应用、安全保障、协同增值的具体规范操作准则
一位国有大型银行零售部门主管向记者表示,他们特别期望通过试点,银行能与政府部门实现某些个人数据的“共享”。目前,银行只能借助个人金融数据判断他的消费贷款授信额度,若能获得借款人的公积金缴纳、社保缴纳、个人缴税等数据,银行面向个人、个体户(小微企业)的贷款授信额度与贷款利率定价变得更精准,在更有效控制风险同时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以往,我们会从第三方机构购买这类数据。随着近年个人数据保护监管趋严,我们已不再采购这类数据,导致相应金融服务的数据基础有所缺失。”他指出。
合规压力倒逼金融机构
但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合规压力的驱动可能更为迫切。近年来,在《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即将落地的预期压力下,数据流通市场生态发生深刻改变。
据记者了解,在数据共享过程中,此前的数据市场遭遇了买方和卖方的断裂,“不给做不了,给了不允许”成为金融机构使用数据时的巨大痛点。
合规压力之下最终会导致业务需求倒逼。一位大数据行业资深从业者告诉记者,目前跨机构的数据流动遇到了瓶颈,很多外部数据金融机构在引入时有顾虑,间接导致风控迭代停滞。“一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因为此前遭遇外部数据源切断,针对某一业务的风控模型不再奏效,必须收缩业务,导致去年放款量下滑了 20%。”他透露。
前述隐私计算服务商高管告诉记者,以风控场景为例,金融机构此前想要接入外部数据源时,通常有几种方式:
第一种是金融机构把数据样本拷贝到数据源方,或者部署在数据源进行;第二种是数据源把一些字段的明文信息给金融机构,机构通过调整 API 接口形式来使用;第三种是双方把脱敏后的数据放到一个地方建模,缺陷是性能不好、脱敏后数据失真;第四种是机构直接调用一些信用评分来做模型。
实际上,上述方式或多或少都存在合规瑕疵,在个人隐私保护背景下都有需要规避的部分,而隐私计算解决的就是这类数据的安全流动。
解决的问题日渐清晰,但银行也不是全无顾虑。许振告诉记者,银行更关注安全性和技术的成熟度,整体看目前大行、头部股份行要比腰部股份行和城商行接受程度高,零售、风控等对外部数据需求多的银行部门比其他部门需求大。目前整个行业还在不断摸索,从技术迭代到场景的落地能力都在明显加强。
区块链技术的新使命
记者多方了解到,随着金融数据综合应用试点推进,越来越多金融机构对区块链技术应用有着较高的期望值。
上述欧科云链集团高层表示,以往,业界普遍担心区块链的吞吐量制约,令其难以胜任大数据处理,目前这个问题已得到妥善解决。具体而言,区块数据层仅保存少量信息,通过密码学技术获得数据摘要,反向保证上层数据不会被二次篡改。运行数据层则通过写到链上的计算逻辑,保存运行时所需要的数据。当计算逻辑固定且入参相同,运行结果自然相同,如此操作可以将数据计算结果摘要写到底层,从而大幅度降低网络传输压力,且脱链数据层与传统系统进行对接,快速将需要计算的核心数据推到运行层
此外,区块链技术在数据定价,数据协同增值等方面正发挥新的效果
在数据交易层面,由数据资产供应方在基于区块链的数据资产交易平台发布数据资产并创建智能合约,通过求购方触发智能合约,购买支付完成数据交易;且在数据资产交易过程,对数据资产信息上链、数据资产交易用户上链、数据资产交易信息上链,以及分布式存储,可以实时将数据同步到各个端点。
在数据增值与协作层面,数据流通市场可借助基于区块链的通证协同机制,包括发行价值通证,撮合权益通证等,相关通证都将作为价值载体助力各数据权益方高效协作,发掘其价值。
这位欧科云链集团高层向记者坦言,当数据价值在数据生产、流转使用、收益分配的三大流程得到真正释放,将很大程度推动金融机构、个人与政府部门愿意推进数据流动,从而形成更大范畴的数据综合应用效果。
一位国有大型银行技术部门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围绕区块链在金融数据综合应用的使用,他们已做了不少探索,比如针对数据隐私保护,他们正引入联邦学习、多方安全、可信环境等隐私计算技术。
此外,部分银行则正在区块链技术平台尝试创建智能合约,通过智能合约触发数据交易并实现动态监管,以及采取数据资产上链、分布式存储等方式,进一步提升数据交易效率与降低操作成本
“以往,我们对此比较低调,主要原因是担心相关技术存在监管不确定性。但此次试点明确提出金融机构可运用多方安全计算、联邦学习、联盟链等技术实现多主体间数据规范共享,这些新技术将在金融数据综合应用试点方面会有很大作为。”他指出。目前,他所在银行正与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针对基于联邦学习技术的数据分享开展合作,寻找行之有效的操作机制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与“数据不动价值动”。

在他看来,未来银行面临的较大挑战,是如何进一步提升数字风控水准。此次试点明确提出,金融机构应有效运用跨领域数据丰富风险特征维度、进一步优化风险评价模型并增强风险多渠道态势感知、综合性分析评估和差异化处置能力。
“以往,银行内部主要侧重数据安全保障,包括建立机制防范数据泄露,规范业务流流避免过度采集用户数据,构建智能化操作系统按不同业务特点设定差异化的用户数据使用权限,但在如何应用海量数据防范金融业务风险方面,显得相对落后。”一家城商行合规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
究其原因,一是银行缺乏足够丰富的数据,导致风险评价模型优化难度加大,二是银行对机器学习等 AI 技术的投入相当有限,令风控模型效能提升速度趋缓。通过此次试点,银行高层已决定加大在数据综合应用方面投入,目前他们正联合IT技术部门正积极了解各业务部门在提升数字风控能力方面的各类数据需求,在合规合法情况下尽可能全地获取相应数据,为业务风险防范构筑更强防火墙。
易燎咨询
「易燎咨询」成立于 2019 年底,作为易居中国旗下控股的区块链子公司,基于克而瑞的中国房地产大数据,为不动产行业提供区块链+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及链改咨询服务,探索利用区块链数据共享模式,培育数据交易市场,致力于打通产业的创新链、应用链、价值链。目前服务客户包括中国 100 强房企和建筑企业、政府/国企/行业协会、产业园区及头部互联网及区块链公司,正在成为不动产和区块链行业沟通合作的链接桥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