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评论家、作家、诗人、画家、政治评论家和公共知识分子,约翰·伯格(John Berger)有着很多身份。
约翰·伯格,1926年出生于伦敦,2017年逝世于巴黎,享年90岁。
作为艺术批评家的他,讲着大胆而犀利的论断,1972年伯格的电视系列片《观看之道》以及出版的同名书籍,影响了西方几代人对艺术的观看方式。
作为作家的他,结合摄影展现社会温度,《第七人》里关注欧洲劳工移民,记录下那个史无前例的变动时代里容易被人们忽略的声音。
他也写小说,小说《G.》在1972年获得布克奖。而他却在获奖致辞里批评了奖项的赞助方,指责他们对劳工的压榨,并用此次获得的奖金作为了接下来研究欧洲流动劳工的资金,出版了《第七人》。
他是苏珊·桑塔格眼中的“翘楚” ,“他为世间真正重要之事写作,而非随兴所至;自劳伦斯以来,再无人像伯格这般关注感觉世界,并赋之以良心的紧迫性。”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在文化界中备受尊敬,也是大众领域的名人。但比起那一长串头衔,伯格更愿意称自己为一个“讲故事的人”。
“我去过很多地方。我活过一些年头。”
“我们走过的道路会在我们身后卷起来,就像胶卷一样卷成一卷。因此,当一个人到达了终点,他就会发现他的背上携带着、黏贴着他曾经历过的整个生命的卷轴。”
讲述别人的故事,以免它们消失。伯格一生都在这样做。
约翰·伯格的观看之道
凌乱的头发,用锐利的眼睛注视着镜头,经常皱着眉头。这是约翰·伯格在《观看之道》里给大多数人的最初印象。
在节目里,他矛盾而有魅力。他向传统的艺术思维方式宣战,为观看者揭开艺术的神秘面纱,教人们用新的角度打量自己所处的世界,也为当时的大众带来超前的启发。
谈及裸体和裸像的区别,裸像并非只是一幅画,而是一种观赏方式:
“一般欧洲裸像油画中,主角从不出现,他是作品前的观赏者,而且被假定为男子。画面的一切都因他在场而出现。为了他,画中人才摆出裸像的姿态。
谈及女性作为被观看的对象:
“在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里,女性培养出一种男性的目光随时随地审度自身,以期符合这种目光制定的标准,所以女性爱美,为悦己者容。而男性以力量、财富、地位、权力为追逐目标,成为拥有者,进而拥有女性。久而久之,女性囚禁在男性的目光之下。或是自觉,或是不自觉。
谈及广告的本质:
广告的目的在于使观赏者对他当前的生活方式萌生不满,但并非使他不满意社会的生活方式,而是让他对此中自己的生活方式感到不满。”
“观看”是伯格的重要概念。“观看先于言语。观看确立了我们在周围世界的地位。”
摄影则是观看的重要形式。伯格这个“门外汉”的摄影观也影响着很多的摄影师。
“每一影像都体现一种观看方式:摄影师在无数可供选择的景观中,选择了眼前的角度。”
“摄影承载了一种见证,人类正在给定条件下实施自己的选择。一张照片所昭告出来的并非事件自身也非视觉自身。一张照片是它所记录的事件的一条讯息...这条讯息若被解码出来就是:我已做出决定,我之所见是值得被记录下来的
——《理解一张照片》
与记忆不同,照片并不保存意义,而是从时间之流里捕捉过去确切存在的事实,所有的照片都是一种逝去之物,人们可以随意创造其中的故事,创造意义。
“摄影和其他视觉影像不同之处在于,照片不是对主题的一种描写,模仿或诠释,而是它所留下的痕迹。任何一种油画或素描,不管它是如何的写实,都无法像照片一样属于它的主题。”
“意义是经过理解之后的结果。”
——《看》
对伯格来说,他享受着仅通过一张照片,去推理拍摄“瞬间”,并引导观看之人理解的过程。

‍‍‍‍‍‍‍‍‍‍用观看干预世界

“观看”也是伯格观察和介入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视角,挖掘更多观看这个世界的角度。对周遭世界和自我生活的观察,是他的灵感来源。
“从五六岁起,我就开始担心父母的死亡。死亡之不可避免是我凭着自己发现的关于世界的最早认识之一。”
“你和我,我们都在这世上,为了修补一些已经破损的东西。这就是我们为何会出现的原因。”
年轻时与年老时的约翰·伯格
他出生在他所谓的工人阶级家庭中,在一种温和舒适环境中长大,没接触什么高雅文化。14岁时开始写诗、画画,16岁离家出走,开始学习艺术。
最初,伯格想成为一名画家,但发现他的写作水平要高得多。十余年的时间里,他一直是《新政治家》的评论家,优美简洁、精确但严厉的评论让他迅速成为英国颇具争议性的艺术批评家。 
或许正是这样的经历,加之感知世界的敏感,让他少了许多写作上的束缚。他不用学院的方式写作,而是始终探索各种各样的文体。
《第七人》里背井离乡的移民工人,他们既是当时欧洲经济强国依赖的劳动力,也是被压迫的苦难者。
他还曾与摄影师一同深入英格兰乡村三个月,记录下乡村医生约翰·萨塞尔的日常生活,展现医生在面对徘徊在死亡边缘、对疾病和死亡充满恐惧的病人时,对生命的思索。
《第七人》
他的观看不限于人,还有动物,“它们被驯服同时被崇拜,被豢养同时被祭献。宠物可以提供给主人一面镜子,照见任何其他地方所无法反映的部分。”
《昆西四季》
他一路走,一路观看,一路记录下那些想记录的故事,“如果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那是因为我在倾听。
“我认为一个写作的人,应该勤于见证身边正在发生的重要事情;即使书写所立即产生的力量,可能看似微不足道、或一时被人忽略,但不要顾虑这些,还是要写。‘书写’有着一种非常潜沉的生命,它蓄积着能量,在某个时刻,会对读者产生一些微小或不小的改变。”
至于别人怎么看待这些“故事”,他也不在意:
“送给你们一个故事,你们爱怎么想就怎么想吧。故事之所以是故事,就是因为我们并不完全确定,因为我们对其充满怀疑。而生命最终只能用体验的方式去充盈神秘,丰满智慧。”
他不强求给出一个答案,而是希望人们永远“保持怀疑”,自己为自己“画下那条线”:
“生命中的每一件事都是画线问题,你得自己决定你要把线画在哪里。你不能帮别人画那条线。当然啦,你可以试试,但不会有用的。遵守别人定下的规矩可不等于尊重生命。如果你想尊重生命,你就得自己画那条线。”

回到自己的世界

2016年,约翰·伯格的90岁生日之际,演员蒂尔达·斯文顿等人曾为他拍摄了一部纪录片《昆西四季》,而这也成了他生前最后的记录。
影片由四部风格迥异的短片构成,串联起一年四季,背景则是在伯格生前所居住过的小镇昆西。
《昆西四季》
1974年,伯格把生活搬到了阿尔卑斯山脚下的一个名为昆西的法国小村庄中。那里濒临消亡的传统山区生活方式令他着迷,农夫与牧羊工是他的邻居,耕种与放牧是日常劳作的一部分。
影片里,他与蒂尔达亲切谈论,即便是高龄,依旧思维清晰,有着如同过去一般有力的眼神。这个最时髦的“老头子”,八十岁还在骑摩托车、骑马和游泳,并且始终保持着写作。
伯格在自己昆西的家中创作
以激进出名的伯格,温柔和有趣的一面常常不为人所知。淳朴的民风和自然的生活带着锋芒的伯格,变得温柔且充满爱意,并将其放在自己的作品中。
他有三个孩子,五个孙辈,但他几乎不在大众面前提及他们。唯独在一次接受采访时,他主动拿出了那时13岁大的孙女梅丽娜的画像。
孙女梅丽娜的画像,拍摄:Jules Linglin/Kate Kellaway
油画上的面孔目光平静得令人不安,“就好像她知道的比她可能知道或看到的要多”。伯格有时会在午饭的时候把这张画拿出来,放在旁边。
“如果你问我是谁,”伯格说,“我希望通过她看我的方式,看到她眼中的自己。”
伯格拿着蒂尔达女儿为他画的画像
2016年10月的某一天,当约翰·伯格被他的出版人问及将怎样度过他的90岁生日时,伯格回答,“那天(2016年11月5日),我们应该保持平常;就像任何一个普通的一天那样。”
2017年1月2日,伯格在巴黎郊区的家中去世,那同样是个普通的一天。
《昆西四季》中,在白雪皑皑的季节,约翰·伯格与蒂尔达走在昆西山间。
📚

点击购买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