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人民的野蛮滨江乐园
牛角沱乱步
重庆主城,两江环绕,渝中半岛的山形水势是重庆最资格的城市名片。在重庆,所有诡谲的空间形构和抓马的城市奇景,都以这山水为绝对根本——开山涉水,建起来的是“山城”、“江城”闻名。
有好行事(厉害)?介绍一哈今天的主题:
牛角沱,勒个地方记到起,滨江乱步,只要胆子大点儿、步子稳点儿,带妹儿嘞看山看水绝对霸道,去嘛,哪个儿不得豁你。
重庆制造早说要弄,兴致勃勃,结果一来就拖更了,对不起大家:用重庆话开个篇,打个闹热。
作者、编辑|言西早 :) 
审核|尤加利叶、
特约摄影|圣诞结
本文经授权转自微信号 一只建筑精

现场 / ON SITE
在重庆找个江边,就像下班回家找对象吃饭一样。可能轻松而愉悦、平常而简单,可能得哄、或者挨顿锤、指不定还要费劲出一身汗才能行,不过这也都还好,因为可能你根本就找不着。于是你端了一大只空碗感到自己被生活玩弄、伤害、深深地羞辱。
△ 孤独垂钓在重庆的江岸  摄影 / 言西早
虽然重庆有长江、嘉陵江穿城而过——两条江形成四线江岸,所谓“两江四岸”的城市景观。但要想去,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跟着地图走,即使定位已经身处江心,你仍然被高楼、立交挡住,看不见半星水花;即使你来到江边听涛声滚滚,却发现自己只是踩在高架桥上,离江面还有另外十层楼高度;而就在你已经无心寻江的时候,某个拐角竟赫然立着“禁止游泳”的标识,一只裤头晾晒在上面。
△ 重庆江边的警示语  摄影 / 言西早
去重庆江边就是这么偶然,它要么冲向你,要么完全拒绝。所以你会一直企图找到重庆那片最绝的江滩,以凛然之姿降临:“Veni!Vidi!Vici!”(凯撒说:俺来列!俺看见!俺征服!)并发誓带她和山城啤酒来这里散步、看重庆最劲爆的跳水表演,就着日落展现你全部的温柔。
△ 纯天然游泳爱好者  摄影 / 言西早
在卯足劲想凭一己之力发掘重庆江岸私藏的秘密乐园时,你知道了牛角沱这个地方,它是一个天然回水荡、一个公共交通站点,以及一个俗套的神仙传说。你也知道了城市里并没有真正的所谓“秘密”,总有人比你更早享用城市的失落地带。
他们是嘉陵江泅渡的野外游泳天团、传承江枫渔火的垂钓爱好者,和把排污箱涵手动改造成散步道的热心市民。
△ 排污箱涵成为散步道  摄影 / 言西早
这片地带是天工与人工的矛盾结果,混合了多种交通方式——并且高架于江岸之上成为奇观。作为一个快速转运的枢纽节点本来无意让人停留,在彪悍的山城逻辑看来,也就没有了精细化管理的必要。
△ 简单来说:“严禁靠近”  摄影 / 言西早
不管,结果反而是出人意料的,牛角沱滨江的失落空间——这里成为了重庆人民搞些野生行为的自由乐园。
野能有多野?本文仅仅是不带感情地将其作为一个城市现象加以描述,具体情况以牛角沱实际为准,如果大家(在保护自己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前往体验,本文一概不保证后果,作为严谨的建筑研究平台,不承认内容有诱导**倾向,免责申明。
△ 牛角沱滨江:失落的城市空间  摄影 / 言西早
好了,我们不负责任地抛开都市传说的故事属性,以一个建筑师的理性之光来重新照耀牛角沱这片城市空间。
如果牛角沱是典型的,典型到能够代表重庆滨江普遍的环境品质和空间特征,作为一个“以憨直地对应周遭环境与内容为优先目标的建物。”(引用自《MADE IN TOKYO 东京制造》)来反映重庆的城市现实。那么我们就不能只看到表象,更有必要基于在场的观察来进一步解析了。
解析 /ANALYSIS
尺度:XL
城市整体格局
重庆主城的整体格局是滨江带形成的基础,让我们先从一个超大(XL)的视角来看:
嘉陵江和长江之于重庆是如此重要,以至于我们往往分不清是“一座城中穿过两条江”,还是“两条江环绕一座城”。
△ 重庆主城与两江
(图片来源:地道风物 摄影 / 李冠吾)
两江将重庆主城分为“南-中-北”三大区域,而在最新公示的《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中又提出“五座城”② 的分区概念,分区规划看两条江的走势,城市景观则看两条江形成的四条江岸。
这些都是看地图就能知道的。
但具体到四条江岸,事情就好玩了起来:说重庆的滨江路绝无仅有——谁支持,谁反对?
重庆的滨江路将四条岸线全线包裹(除江北嘴大剧场预留为城市广场部分)既然是“滨江路”,那就一定在江边上,但不似长江下游城市平缓的江滩,重庆的滨江路能够全线滨江——要么做堡坎、要么立高架,在崖壁之上,还要高于洪水位线。
自1988年的长滨路建设开始,重庆主城滨江路共经历了四期建设(也又称四代滨江路),前三期基本形成了我们熟悉的“长滨路-嘉滨路-九滨路-北滨路-南滨路”道路体系。
正由于重庆滨江路对城市江岸的“全包”,以及由于防洪标准定位过高造成的偏高的路面高程设定(观点来自于罗杰文章《对重庆主城区四代滨江路建设的探讨》):延绵起伏的道路、如柱廊一般的沿岸高架——滨江路本身成为了重庆城市景观的一个构成要素。
△ 滨江路高架的桥下景观  摄影 / 圣诞结
尺度:  L
城市区域格局
接下来我们着重关注渝中半岛的城市区域(L),最早开始建设的长滨路与嘉滨路就分列半岛的南-北两岸。
“半岛”的山形水势解析见下:
渝中半岛的滨江带除了山水自然形成的岸线外,联系江北与南岸的数座大桥也成为江岸景观的一部分。
重庆也因此被称作“桥都”,高架、桥跨在城市中高频出现,物质的形态就渐渐转化为精神的意象被人们记住,进一步地,它们成为城市可供辨识和传播的符号。
左右滑动图片查看
△ 渝澳大桥、鹅公岩大桥、嘉陵江大桥、千厮门大桥  
摄影 / 圣诞结、言西早
更为人们熟知的城市符号则是由城市景点来提供的,在重庆,我们隔江能够看到的这些景点又往往同时处于交通的枢纽。
这是巧合吗?从城市区域格局看到的现象来说,重庆的城市建筑一来面对山水地理的挑战——反映在建筑周围可达的交通上;二则又将山水地理化作使自己地标突显的优势——利用地形塑造起局部景观。
△ 渝中半岛的城市景观  摄影 / 圣诞结
尺度:  M
城市节点格局
牛角沱,还远远算不上重庆的一个“景点”,但作为一个同时占有“沿江”、“山地”、“有桥”、“滨江路”几个重庆城市关键要素的地方,称其为一个“特征节点(M)”恐怕不为过。
如果我们从外部直接观察,这是一个由两座跨江大桥和轻轨枢纽站为最突出物质特征的城市节点。
此地的城市建筑斑块,拥有渝中半岛普遍的高密度和杂处特征,但是却被更为复杂的交通线强势分割。
为甚么牛角沱的交通可以这么强势?它的复杂性又是怎么产生的?我们从三个层次来看看:
1.车行交通
牛角沱区域最早的市政道路是民国时期既有的中山四路,全长约一公里,1937年至1946年间,国民政府行政院等机关设立于此。
建国后在1958年开始建设的嘉陵江大桥成为重庆第一座跨江大桥。
然后90年代到2000年前后陆续建设的嘉滨路渝澳大桥与中山四路、嘉陵江大桥的延线交通相交。
以“井”字形形成当下牛角沱车行交通的主要结构,和区域城市建筑肌理有机融合。
2.轻轨交通
重庆的轻轨线是城市另一特殊景观,作为第二个层次,也被叠入牛角沱。
首先是从2000年开始规划建设,并于2006年最早在重庆通车运营的轻轨2号线,在渝中半岛北岸有一段著名的“江景线”,牛角沱即为其中一站。
经渝澳大桥过江的轻轨3号线,于2011年建成通车,在牛角沱站形成和2号线的垂直交错,3号线在上,2号线在下,轻轨列车往来翕忽。
因为两线轻轨的建成时间不同,车站站乘在地上也就被分作两个独立建筑,并由一个交通连廊进行“站内”换乘。
3.步行交通
与一般平原城市车行道旁就是人行道的普遍情况不同,牛角沱区域的步行交通在车行之外另外自成一个体系。
最为奇异的步行通道是前文提及:由江岸上的排污箱涵“拓展用途”变成的城市滨江步道,虽然它并不被官方承认,但除了嘉滨路旁窄小且时断时续的人行道外,这一“野生”步道已被纳入重庆的步行体系之中。
并随着车行、轻轨、步行交通的三层叠合,以一种极为实用的逻辑产生出极其复杂的城市景观。
左右滑动图片查看
△ 车行、轻轨、步行交通的复杂叠合 
摄影 / 圣诞结、言西早
牛角沱作为一个光荣的“特征节点”,它就像一个切片(模型也意图展现这种切片感),将重庆城市的特征要素摘选出来集中展现给人们,如果你感到惊奇——普通城市要素在有限空间内的高密度重合,复杂性就是惊奇的原因。
这也是重庆城市奇观营造屡试不爽的绝招了。
尺度:  S
城市建筑格局
从城市节点格局继续收缩,我们就要来看具体建筑(S),如果说《东京制造》这本书留给我们什么理论遗产,那一定就是“滥建筑”④ 这个概念:无关审美、无关历史,产生于和现实直接的相互作用之中的建筑。
轻轨2号线&3号线牛角沱站的站乘综合体建筑就是这个研究对象。具体的,这个综合体又可以拆分为三个建筑:
1.轻轨#02牛角沱站厅
我们效仿《东京制造》对这个“滥建筑”进行评级,为了使结果更简单直观,我们隐藏了根据“開/関(ON/OFF)”评价机制⑤ 做出的运算,直接将结果以“野性级别(Rough Level)”公布。
轻轨2号线牛角沱站厅建筑的生成逻辑进行推演,在约8m柱跨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下,建筑的内部空间生成完全由轻轨交通线和应对不同出口组织的步行流线决定。
相比3号线的站厅建筑,它所应对的复杂问题相对较少,这也反映在建筑外部形态的方正规矩上,其立面元素甚至是对称分布的。
△ 轻轨#02牛角沱站厅立面  航拍 / 圣诞结
2.轻轨#03牛角沱站厅
轻轨3号线牛角沱站厅在功能上纯粹为轻轨站乘,其结构顺应轻轨3号线走势转向,并且需要同时兼顾避让轻轨2号线轨道。
在模型中没有表达的是3号线站厅建筑与旁边一处烂尾楼的“寄生”关系,推测为同期建设。3号线站厅建筑的复杂性和“寡廉鲜耻”是极高水平的。
△ 轻轨#03牛角沱站厅与“寄生”烂尾楼  航拍 / 圣诞结
3.轻轨换乘连廊
在轻轨2号线与3号线站厅建筑之间,相隔有约50m的距离,并且之间有渝澳大桥的车行道从中穿过。
为保证两条轻轨线之间能够“站内”换乘,就只能另外建设一条轻轨换乘连廊沟通两处站厅,建设过程中考虑这个豁口节点能够看到汽车-两条轻轨列车共同“出镜”的奇观景象,专门设置了观景区。
轻轨换乘连廊相比两处站厅,其“构筑物”特征明显,以部分预制立交桥墩柱和混凝土框架结构结合,支撑连廊平台。考虑交通枢纽站的高人流量,以一个锐角空间分流来往方向,保证安全和秩序。
左右滑动图片查看
△ 轻轨换乘连廊内景、外景、结构及鸟瞰
摄影 / 圣诞结、言西早
而我们把三处建筑合成为完成的站乘综合体,其交通枢纽的特征从出口设置交通流线的考察中展露无遗。通过在综合体建筑的不同层设置出口,使其可以联系城市不同标高的人流,这就使得除了前往站台层乘坐轻轨外,人们可以借由这个综合体进行山地城市的复杂步行。
这也印证了重庆城市建筑的实用与否,一定无法回避对其步行可达性、连通性的考察:建筑内、外步行体系的建构是重庆城市建筑设计永恒的课题。
制造 /MADE IN...
“都市观察开始透过定义而产生明确的姿态,而将观察与定义间的相互依存性回馈到建物生产方式上。”(引用自《MADE IN TOKYO 东京制造》),在本文写作开始之前,甚至在本次观察计划的初期,我们的预想都是要完成一个从“城市观察”“城市建筑(此处建筑为动词性)的完整的生产过程。
从对重庆主城四种尺度格局的考察研究,不断提取城市建筑特征,如山水条件下高架、桥跨的形式多层次叠合的有机形态步行体系的立体组织...并将其归于一个合理的生成机制。
我们可以将这一过程形容为从城市总体性中摘取果实,果实本身是局部自洽的,吃了可以提升设计能力(狗头),但果实的生长成熟源于城市总体这棵大果树。
所以这一期(作为『 MADE IN CHONGQING重庆制造 』正南齐北的首期)我们制造了什么?
我们什么也没有制造,我们只得出了两条暂定的结论:
1.将复杂性进行逻辑组织
如果我们认可今天的城市处于一种“后现代的状况”⑥ 之中,并且接纳“后现代”根本特征之一的不确定性,以及由不确定性导致的模糊性、间断性、弥散性、多元性和游戏性等等一系列解构而非建构的特征(引自后现代理论家易哈卜·哈桑在文章《Towards a Concept of Postmodern》中作出的判断),那么我们在城市设计之中就需要首先将城市作为一个复杂前提来理解。
从空间形态上的复杂延申到空间生产机制的复杂,面对复杂性我们并不是全然束手无策的——城市“滥建筑”就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复杂性做出了自己的回应,牛角沱区域的立交和轻轨站厅都在不同程度上回应了复杂性,同时它们在形态、功能上又建构了这一区域的复杂。
“打不赢就加入他们。”是这一结论的俗话版,但如果我们想要用实际的设计操作来驾驭城市的复杂性,或者说化用城市复杂性带来的奇观效果,就像本文解析部分做出的个中分析一样,仍然需要以一种逻辑性的思考来组织。
逻辑性——理性之一,也是现代性话语的构成之物,所以如果我们还相信设计是一种介入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意图,我们就应该认同吉登斯(Anthony Giddens,英国社会学家)的著名结论:“现代性自由地漂移着”(引自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后现代性并不是一个正在取代现代性的过程,相反我们当代城市所表现出的种种特征正更为全面地展示了现代性本身。
我们的设计要带出的就是它内在的反思性。
2.乐园就是回归完整身体
让我们来想一想,重庆的滨江路建设为城市带来了什么?又使城市失去了什么?
滨江路当然使重庆真正成为一个现代都市,这个判断回应了现代城市由车行主导的现象特征,而这个现象特征的背后是现代都市对更为快捷、可控的劳动力及商品流通的需要。
同时滨江路的建设也割断了人们由内陆向江边的通达,人们失去了完整享受山水自然的可能。这与上一个判断是不矛盾的:能自由“上山下江”的重庆是前工业时期的、历史之中的重庆,虽然也说不上多么便利,但那时去江边是一种城市生活的日常必须:要取水、洗衣。
这恰恰证明了滨江路作为一个现代都市的产物,同步于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没有必要再去江边了。
但我们的身体仍然向往自然,身体作为一种内部关系拥有其自在的完整性。虽然现代生产方式下的劳动必然是频繁地违背、损害、抑制、残骸并消灭我们身体的完整性(异化的发生,劳动者必然就是异化的),但我们在城市中的生活仍然需要对自然的感受,在对自然的感受中我们能够重新回归片刻的完整身体。
所以牛角沱因为其残存有连通城市内陆-江岸的可能,而成为一个重庆人孜孜不倦的野蛮乐园。在此处我们用的是“乐园”一词,乐园在西方建筑理论中的原型是伊甸园,伊甸园中的亚当、夏娃可能就是理论层面异化之前两个绝对完整的人类(狗头×2)
牛角沱滨江不是欢乐谷、方特、迪士尼、重庆魔法城堡那样的“主题游乐园”——那是另一个话题、另一种城市现象,其内核是消费主义的。
在我们看来,属于重庆人民的牛角沱滨江,应该是重庆的“侏罗纪公园”——诞生于现代技术,又对其加以反讽。
▽ 转动手机横屏查看(横屏上下滑动有彩蛋噢~)
△  牛角沱滨江完整拼贴  航拍 / 圣诞结,制图 / 言西早
注释:
① 【建物】概念在《MADE IN TOKYO东京制造》中被定义为不是受文化熏陶的“建筑”,而是被当成事物的“建物”,只有机能、或是无他人意志干涉的欲求。本期”建物“资料信息详见下方。
机能 = 交通枢纽 + 滨江公园
场所 = 牛角沱
◎ 嘉陵江大桥与渝澳大桥段之间 ◎ 轻轨2号线与轻轨3号线站乘枢纽,轻轨站厅经连廊联系 ◎ 嘉滨路沿嘉陵江江岸高架穿越,与两座大桥在桥头形成复杂立交 ◎ 高架桥下用于市政排污的2m×2m混凝土箱涵成为无保护的野蛮散步道,有残破楼梯可下到江边
②【重庆主城中心城区五座城】概念在《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中规划为中部历史母城、东部生态之城、西部科学之城、南部人文之城、北部智慧之城。

③【重庆主城滨江路建设概况】详见下表,资料来源参考文献[4]。
④【滥建筑】概念在《MADE IN TOKYO东京制造》中被定义为事件的建筑,其连结将浮现出都市空间的特质。

⑤【開/関,ON/OFF评价机制】在《MADE IN TOKYO东京制造》中将整合后的秩序视为開(ON)、没形成秩序的视为関(OFF),也即“滥建筑”在传统建筑常识上类型、构造、功能三个方面几乎全是関(OFF),相反明星事务所或大院建造出的“干净建筑”则几乎是全開(ON)。
⑥【后现代的状况】一词引用于法国后现代哲学家利奥塔(Jean-Francois Lyotard)的著作《后现代的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
参考文献:
[1] (日)贝岛桃代、黑田润三、塚本由晴著.MADE IN TOKYO东京制造 [M].田园城市,2007
[2] 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都市文化理论[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3] 对重庆主城区四代滨江路建设的探讨_罗杰[J]. 
[4] 重庆主城核心区滨江高架桥下部空间利用的调查与研究_陈梦椰[J]. :
图片说明:
1.本文引用图片已注明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本文相关模型渲染图、分析图及GIF动图均为作者自绘,转载请注明出处
3.本文相关头图及海报均为作者自制,转载请注明出处
另:
1.本文城市观察及建筑分析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如有雷同,很好
2.本文研究重庆牛角沱滨江排污箱涵为市政排污设施,不具备相关上人保护措施,请小心前往
 THE END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访问建道设计小店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