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看点
不少家长都有这样的困惑:孩子文采很好,语文成绩却一般,这是为什么呢?问题可能在于我们对语文的错误认知上。语文学科的教学方向已从注重文学文化转为了注重实践运用,孩子文采出众或拥有某些语文天赋,语文成绩却不好,大概率是因为“重文轻语”,或对语用能力训练不够导致的。希望今天的这篇文章,能帮助你对语用能力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周二
视野 🌏
全文共6438字,阅读时间17分钟
🌿🎨🌏
我因为一直做文字工作的原因,很得亲朋好友的厚爱。谁家孩子语文学习上有情况,不管好了坏了,都喜欢找我聊聊。
最近有件事,很值得讨论一下。
起因是我和一个朋友聊娃,得了她儿子写的短篇小说看。
这一看,好家伙!
文笔老练,自成风格,人物形象鲜明,连标点符号都运用得炉火纯青,乍一看和那些发表的作品也不差个啥了。一问,初一写的,天才呀!
我想着说些漂亮话,就问:“咱孩子小说写得这么好,语文老师肯定很喜欢他吧?”
谁知却引得朋友一声叹息:“他语文成绩其实不太好。”
她很想不通,“照理来说,他这个水平,语文不应该差呀,可每次考试都才将将及格。我算是搞不明白了。”这是她的原话。
我想,这应该是很多家长的疑惑,孩子读书挺多的,文采也挺好,甚至像我朋友家孩子都能写小说了,可语文成绩却不好。问题在哪里呢?
我告诉朋友:问题可能在于我们对语文的错误认知上。
我们这一代,从小学语文,以为语文就是背文化知识、做文学熏陶,努力背课文和背景知识、多积累佳词佳句、找阅读理解的套路、最后融汇成锦绣文章。但其实语文学科经过多年发展,其教学重心和目的历经数变,另一项教育目的已被抬上了与文化积淀同等重要的位置。
那就是最新版的《语文课程标准》里明确指出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实践是什么呢?就是使用语文的能力(语用能力)。
但目前大部分城市的学校和家庭都还是按照传统的模子在理解、教学语文,埋头培养文化素养,忽略了语用能力的锻炼,导致孩子们语文学习的天枰不同程度地倾斜。
而语文考试是对《语文课程标准》的检验,不是对学校教学的检验,若学习的方向与《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不符,自然难以提高成绩。
什么是语用能力?
那“使用语文的能力”指的是哪些能力呢?《语文课程标准》里面都有说明,总结起来,大概是以下几点:
①识文断字
这是语文学科最基础的教学目的:教会学生认字,进一步理解字词的组合,能够读懂长篇文字的意思。所有的语文能力都是建立在识文断字的基础上的。
这也是最容易受到忽略的一项能力:认字嘛,上了学的谁不会?其实好多人识文断字的能力还真挺堪忧,不仅经常见字忘义,白字先生的笑话更是不胜枚举。
所以识文断字的理想状态应该是理解汉字的基本常识、精准理解字词义,掌握更多的词汇量和字词组合方式、能够阅读各类文体。
②语文逻辑
语文逻辑建立在识文断字的基础上,就是逻辑学讲的:分类、归纳、推理、分析。
小学生们做的字词分类、图文连线等题目都是在训练逻辑基础,这些和数理逻辑是相通的。
另外还有语文学科独有的:语义逻辑。
简单来说就是从前提条件、语言环境推断语言的内涵,判断其意义。
修改病句、阅读释义之类的题目就是在做语义逻辑训练。
③信息处理
信息处理建立在语文逻辑能力的基础上,是从大量的语言信息中提炼重点、找到目标信息,以及将碎片信息筛选组合成框架信息的过程。
像新闻写作、论文、策划案、报告、计划之类的读写准备就是在进行信息处理的过程。
语文试题中的看图说话、中心提炼、应用文写作等都是在对信息处理能力进行考察。
④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是在进行信息处理之上,多角度辩证地看待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行深入思考并不断更新思考的能力。
不管学习、生活还是工作中,我们的大脑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思辨。
举个简单的例子:
我们在生活中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交往,就是一个不断透过现象看本质,并反复辩证的过程。
假如我们一开始判断一个人不值得交往,可能又会因为一件事对他改观,变得愿意与他接触。往后,在来来回回的交往中,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了他的优缺点,最后得出什么时候能与他交往,什么事情上不能和他往来,他在何时是个善人,遇到何事不可信任,我应该在不同时刻采取不同策略的结论。这就是思辨的过程。
语文课的议论文写作就是最典型的对思辨能力的锻炼及检验。
⑤书面及口语表达
书面和口语表达就是组织文字语言向他人表达思想观点,是以上四种能力的综合体现。说话、写字大家都会,但要组合得巧妙就很难了。这两种方式有其共通性,也有很大的差异性,需要掌握的能力不尽相同。
他们的共同点在于:
1、都需要架构能力,不管是书面表达还是口语表达,都讲究谋篇布局。
2、都需要深入浅出讲问题的能力,不管是书面还是口语,能够把复杂的问题用简单的话讲出来,才能取得更好的传达效果。
3、都需要感染能力,优秀的文章和演讲,均是用语言文字打动观众的。
不同点主要在于:
书面表达依靠对字词的选择、框架逻辑来完成表达。口语表达对词汇等的雕琢、逻辑性等没有书面表达高,但会借助外力,比如利用肢体、语气、甚至音乐等去完成、加深表达效果。
书面表达从小学起就不断用阅读、造句、作文的方式进行锻炼,而口语表达是语文学习中的薄弱环节,除了课堂发言之外或少数演讲发言之外,几乎没有专门训练。
综上,语用能力其实就是我们获取信息和输出信息的必备条件,可以用一张图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如果把语用能力比作造房子,那识文断字就是地基,语文逻辑和信息处理就是搭框架,思辨能力就是布局设计,表达就是门窗设施家具家电,这几个点联系紧密,互相成就,必须要所有的点都集齐才能建成合格的房子供人居住,只要其中有一个环节有所缺失,就会导致这所房子作用打折,甚至无法使用。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很有文采,有的孩子文化知识丰富,有的孩子逻辑能力很强,但是整体语文成绩却不好的原因,就是因为它们在优势外的其它必备能力不足,才会表现为成绩不佳。
语用能力为什么重要?
现在提的“大语文”概念,说语文太重要了,是学习各科的基础,搞出了一阵语文热。其实这个重要的基础,指的就是语用能力。
比如阅读各学科的教科书就需要学生能够高效阅读和理解各种文体,而不仅仅是语文课外阅读提倡的文学阅读;
做试卷就是阅读能力、快速信息处理能力、思辨能力、书面表达的结合;而听课就需要对语音信息进行处理和思辨。学生语用能力不够,就直接影响其它学科的学习效率。
有名的“三年级现象”就是语用能力不足的问题。比如数学题,不是不会做,而是困于对题目的理解,导致做题时间不够或解题方向出错等。这类学习困难都是因为对字词义无法精准理解,对词句组合的累积不够,语文逻辑差,无法从语义中提取信息重点导致的。
语用能力不仅仅在学习上起着关键作用,在工作和生活中也至关重要。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在2010年针对3269名受访者做的一项有关汉语能力的调查,结果显示:
64.8%的人认为自己词语储备不够,经常感觉词穷;
28.6%的人认为自己词语使用、搭配存在问题;
27.8%的人认为自己行文格式存在问题;
17.4%的人认为自己语法错误较多;
16.4%的人认为自己不认识的汉字太多。
另一个是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贺阳教授对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中央戏剧学院的319名学生进行的测试。
结果显示,在语言文字能力上,30%的学生不及格,68%的学生得分在70分以下。
学生出校后,不一定会从事文化相关的工作,但大概率会从事涉及到做方案、写报告、公文、计划等应用文体的工作。从上面两个数据来看,大部分人的语用能力是无法支撑他们工作使用的。
即便是不涉及书写,当我们在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脑子里响起的也是母语,所依靠的也是我们的语文思维。
在生活和工作中,时刻都需要处理大量信息、主动表达,而如提案演讲、谈判对话等口语表达能力,许多人都是在工作中才开始逐渐磨练出来,其中相当大一部分人别说做精彩演讲和激烈辩论,就是日常交流都词不达意,毫无逻辑。
我从前工作时,有面试过不少人。
不管是应届毕业生还是工作经验丰富的职场老人,都少不了“谈话困难户”。就是对提出的问题,他们get不到重点,东拉西扯说一通,方向全歪了。
工作、生活中也会遇到不少人,一讲事就叽里咕噜一大堆,3分钟的内容需要10分钟来表述。我原来以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笨,现在知道了,是因为语文没学好。
“语文实践”没搞好,学生学了十几年语文,在今后的人生中无法实际运用。所以语文学科才不断改革调整,把语用训练提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逐渐明确了语用训练的核心方向。
作为义务教育“终极战场”的高考,也在不断变化中,把语文考试的考察方向从过去的文本理论,逐渐转向了信息处理、逻辑思辨、审美鉴赏、探究创新、语言表达这些语用能力上去了。
查阅近年关于语文高考的报道能够发现明显的转变脉络:
2013年尚在个别题目中进行改革尝试,比如全国乙卷的“解析中国环境标志图案”题目,要求学生70字内写出图案要素及其含义,就是在结合热点及生活经验,考察学生的探究能力。
到2019年,范围扩大到全国1、2、3卷均在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文学类文本及文言文类文本专门设题,重点考察学生在面对不同问题情景时的信息处理能力,甚至具体到了对一则新闻报道进行关键词提炼。江苏卷的作文题目“五味调和”,即是在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书写感受,考察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论述能力。
2020年全国1卷实用类阅读聚焦“新基建”,要求学生从大量信息中捋出政策出台背景、基本内涵、发展前景和国际反响等相关信息,进一步强化了对信息整理能力的考察。文学阅读也从我们熟悉的“归纳中心思想”转为了对文本技法的解析、人物心理分析等鉴赏能力上去了。作文题目也出现了“节目主持词”之类的实际应用文写作。
语用能力决定各科学习的效率。
语用能力成为语文高考的重要考点。
语用能力影响孩子一生的生活质量、职场竞争力。
我们不得不重视对孩子语用能力的培养。
然而,翻翻现在的语文课本,竟然和《语文课程标准》是脱节的,和语文考试及语文实践的目标是脱节的。
课本完全是“文学化”的,绝大多数学校的教学办法也还是老一套的关起门来“背、默、写”,导致语文课听起来“虚无缥缈”,脱离实际,学生们学到大学毕业,简历词不达意,论文憋到吐血,更别说对特定问题的深刻洞察和阐述的能力。
这是语文学科现目前不可调和的矛盾,也是我们要帮助孩子抓住,并攻克的问题。
如何帮助孩子提高语用能力?
语用和文学文化不同,和兴趣无关,是一种需要大量训练的能力,相当于语文里面的数学,需要不断练习,掌握技巧。
在学校训练不足的情况下,就需要家庭自己想办法补足。好在语用能力是实践派的,而家庭生活就是最好的实践基地。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去开展:
01.
文字游戏
对字词义的理解和组合是语文基础中的基础。这是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重点。我们在学校的学习范围外,玩儿一些家庭的文字游戏可以有效地巩固学习效果。这里推荐两个游戏:
1、词语归类游戏。
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准备词语卡牌和词性卡牌,家庭成员一人念词或词性,其它成员抢应对的卡牌。词性归类是对字词义理解最好的检验,孩子只有对一个词语的意思精准理解了,才不会在词性归类上出错,反之,那就是没理解到位。游戏的过程就是不断试错、更正的过程。
2、对对子游戏。
对对子是绝佳的语言训练方式。对于词义理解、词性判断、字词组合、语文逻辑都能进行全方位的训练。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可以随意地和孩子玩儿两句,比如在餐厅吃饭等待的时候,外出的车上,均可就地取材玩儿起来。在家中也可做为亲子互动,每日一较量。
对对子需要由简入繁,字数从一个字到一整句循序渐进,词性也从简单的名词、量词开始。要依据孩子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进度调整,不可盲目加大难度。
02.
广泛阅读
家庭必须引导孩子进行广泛阅读,不要局限于文学作品或作文精选之类的书籍。文学、历史、科学、社科、新闻、人文、小说、漫画、网络辩论等等都要读;
另外,影视剧、纪录片、动画片,甚至被很多父母看如蛇蝎的游戏、原创视频等都要涉猎,数字阅读也是阅读,而且将是新时代的主流阅读方式。
广泛阅读的目的一是要培养孩子阅读各类文体和内容形式的能力,二是要打开孩子的视野,让他们看见这个世界的过去与将来。阅读绝不是一种兴趣,而是实实在在的能力。
家长首先要把思维打开,不要对阅读的形式存偏见,才能有效地引导孩子踏入文明之窗,进而思考世界。
03.
深度阅读
深度阅读即我们要多和孩子一起观察世界、讨论世界。
我们要带着孩子“读人”,多与孩子分析人际交往中的行为心理;和孩子一起追剧、看小说,和他们一起分析人物心理,思考虚构和现实之间的异同;
我们还要带着孩子“读书”,学着以评论的目光读书,发现文字作品及数字作品中的技法与疏漏。还要多就某一事或疑问做主题阅读,做亲子阅读报告。
我们还应带着孩子“读社会”,比如对大家都很关注的社会新闻进行追踪记录,了解其发生原因、发展过程、构成结果的因素等,并做讨论。
“读人”“读书”“读社会”可以很好地锻炼孩子的文艺鉴赏能力、对人与社会的洞察能力以及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我们可以鼓励孩子开设自己的公众号或知乎账号,把自己的思考成果发布其上,进行输出锻炼。
04.
家庭活动
我们应当多让孩子参与到家庭活动的策划及执行中,比如宴席、家庭出行之类都可以让孩子参与进去。
以旅游为例,我们可以和孩子共同(初中的孩子可以独立)完成包括选择目的地、制定旅行路线、行李安排、食宿安排、费用计算、状况预估、备选方案等的详细出行计划,并记录过程,总结经验。
办理实际事务可以很好地锻炼孩子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形成语文逻辑,并锻炼实用文体写作的能力。
05.
家庭冲突
我们需要营造一个开放的,鼓励充分表达自我、挑战权威的家庭环境。
在这个环境中,家庭成员可就权益冲突展开辩论,可就欲望及权益与他人谈判,我们有必要教会孩子掌握有效的辩论及谈判技巧,自己当他们的练习对手。
同时,也可鼓励孩子在网络上与别人发生观点碰撞,实时辩论,还可充当他们的狗头军师。
在实时辩论中,可以很好地锻炼孩子听和说的能力。需要他们快速抓取和整合谈话信息和谈话情绪,并根据信息快速思辨并调整情绪和表达方式,掌握与人谈话的技巧。
06.
家庭会议
家庭会议是《正面管教》和《PET》都推荐的家教方法,我觉得对于语文学习也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家庭可定期开设家庭会议讨论家庭事务,随时开展家庭会议来解决家庭纷争。
谈论家庭事务时,家庭成员应完整地发表意见,设法说服他人。以旅行为例,家庭成员间各有想法,便可各自做出方案,在家庭会议中轮流说明方案并投票,或家庭成员轮流制作方案并说明。
解决家庭纷争时,可设置中间人做辩论裁决,可引导孩子整理思路、寻找证据等做辩论准备。
每次家庭会议需要一人做笔录。
这些过程可很好地锻炼孩子的长篇讲述能力和口语逻辑,也能发展孩子的信息收集与处理,抓取、整理即时信息重点的能力。
关于语用能力的叙述就到此为止了。最后总结一下:
语文学科的教学方向已从注重文学文化转为了注重实践运用,孩子文采出众或拥有某些语文天赋,语文成绩却不好,大概率是因为“重文轻语”,或对语用能力训练不够导致的。
语用能力是指:识文断字、语文逻辑、信息处理、思辨能力、书面及口语表达这几项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游戏、广泛阅读、深度阅读、家庭活动、家庭冲突、家庭会议,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孩子有效训练语用能力。
整理一圈下来,我发现,说起来是要安排多少内容,训练多少能力,看起来好像是个复杂的工程。其实说透了,就只用做好一件事,那就是营造一个开朗积极,富于行动力的家庭环境。有了这样的环境,不拘于用什么形式方法,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
教育的最终,是家庭的映射,语文也不例外。
作者 | 殷泽莎
全职妈妈,家有3岁半男孩儿一枚。在鸡飞狗跳中努力学习中。
互动话题
在语文学习上,你的孩子有没有遇到过什么问题或瓶颈?欢迎和我们留言分享你的经历和想法!
拓展阅读
✏ 投稿 | 欢迎投递原创稿件,来稿请投邮箱:[email protected]
📖 转载 | 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方式
童行学院
系统性通识教育
长按关注 一起童行

点击“在看”,与好友共享!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