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提个醒,想及时获取最新科研成果报道?关注上面“国际科学”公号,时时关注科学进展情况!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年级:2017级博士生
专业:材料学
职务:曾任17级博士党支部书记、年级长
家乡:河南省周口市
人生格言:机会只会眷顾有准备的人
自2011年背起行囊懵懂踏进校园,到2021年博士即将毕业开启新征程,我人生中最美好的十年是在郑州大学度过。这十年间,接受了材料院系统的科研训练、也获得过国内外很多交流学习的机会。十年郑大校园时光令我收获满满!走过弯路,也经过坦途,谨以此文将我的科研经历以及一些心得体会分享给师弟师妹们,与君共勉。
初识科研
我的科研之路,始于本科阶段。作为本硕连读生,从大二开始有机会走进实验室接触科研实验。实际上,刚入实验室就是帮助老师、师兄师姐打下手。我深深地记得我的硕士导师王玉东教授,从我进入实验室的第一天,就要求我先把实验室给全部打扫一遍。
当我把实验室全部打扫干净后,王玉东教授语重心长地嘱咐我,“刚进实验室就要多干活,才能多学东西”。正是打下手的经历让从最初的科研小白迅速成长起来。在实验室的这段时间里,课题组的师兄师姐教会我很多,再加上闲余时间多学多问,很快就能掌握所在实验室的科研精髓。
所以,我经常跟带过的师弟师妹们讲,刚进实验室就是要多干活、多想多问,只有这样才能快速融入实验室、快速进入科研状态。也是基于这些经历,即便后来到了其他新的环境中,也都是以小白的心态要求自己这样做,这样才能学到更多。
王老师为人很好,经常带着我一起见很多合作的老师和企业家,这让我对工业领域有了更多了解。我真正意义上接触的第一个课题是在大四学期(也是研一时期)负责王老师的一个企业横向项目。
一年多的时间,我跟平煤神马集团张晓鹏高工合作,在王老师指导下经常在实验室加班加点做测试,最终成功完成了小试,我们俩也因此成了并肩作战的战友。现在项目也进入了中试阶段。至此,我的科研之路算是正式开启。
进阶之路
在王老师与我现在的博士导师庞新厂教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了硕士课题。庞老师为人随和、通晓历史人文,经常跟我们聊历史、畅谈人生哲学。庞老师开创了一种聚合物纳米反应器作为模板制备无机纳米材料的新方法,发过Science、Nature子刊,这对于当时的郑大是非常难得的。
我对庞老师一直充满崇拜,下定决心跟随着他踏上了攻读博士学位的科研征程。在读博初期我也围绕与之相关的课题展开研究。虽说在本硕阶段也做过尼龙,但对活性聚合技术却知之甚少。
因此,在硕士毕业后暑期,先进入曹少魁教授课题组,跟着当时做有机合成很厉害的杨海涛同学进行了为时两个月的有机合成和聚合的初步学习。这段学习对我后续博士阶段开展实验帮助很大,很快就可以直接上手开始课题。
我常常感慨,学愈进而愈惘。伴随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地接触科研、走进科研,越发觉得自己懂得越少,甚至觉得自己还是个科研白痴。每当我接触新的科研环境或者遇到学术圈大牛时,总是情不自禁的激动,为自己能够学到新知识、对某个领域能够获取更深入的了解而兴奋。
2018年夏,申请到复旦大学潘翔城课题组学习交流,期间完成了对上转换辅助的近红外催化ATRP的课题,并在高分子领域的顶级期刊Macromolecules发表了论文。经潘老师引荐还有幸结识了世界著名科学家ATRP的创始人Krzysztof Matyjaszewski教授。潘老师课题组的科研氛围很好,从不push大家,学生们却都特别拼,经常凌晨一两点还在做实验,不到十二点谁都不愿意提前离开。刚去的时候深感压力山大,渐渐地也适应且沉浸其中。
为了学习纳米材料合成的技术,2019年刚过完新年,在学校和学院共同资助下,我到新加坡国立大学谢建平老师课题组进行交流学习。谢老师是纳米团簇领域的顶尖科学家,为人nice、经验丰富,对我一直很关心。
新加坡交流结束,我回国后紧接着为申请CSC去美国纳米领域的顶尖科学家殷亚东老师组学习做准备,在我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收到一条谢老师的微信,说是帮我写了一封很strong的推荐信,当时真的是既意外又感动。
如偿所愿,殷老师欣然接收了我。虽然最后由于疫情影响未能成行,但谢老师的恩情令我终身难忘。在NUS期间,从见面伊始和谢老师讨论确定研究方向,到完成初步试验,并在回国后经庞老师指导继续完善,其中的一个工作目前已发表在Chemistry of Materials期刊,另外几个工作也都在整理撰写阶段。
谢老师课题组那绝对是藏龙卧虎,尤其是博后师兄师姐们,个顶个是领域新星,一堆JACS、Angew、NC这样的顶刊在手。能够结识这么多领域内的顶尖人才,也是我在NUS期间最大的收获。
当然,重点要提到的是在NUS读博的,我的本硕同学杨海涛,也就是我之前跟着他学习有机的同学。在新加坡期间,我们经常一起喝酒吃饭,一起谈心互相鼓励、一起去马来西亚旅游、一起分享海涛的一堆顶尖论文接受的喜讯。
与智者同行,你才会不同凡响;与高人为伍,你才能登上巅峰。海涛是我学习的榜样,整天听到他各种论文被接收的消息,不由得也勉励自己要抓紧努力。最近海涛就要到西交大当教授了,打心眼里为他高兴。
初尝科研收获
我在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或共同一作发表SCI论文8篇,其中包括Chemistry of Materials、Macromolecules等材料及高分子领域比较好的期刊。另外,还有6篇一作及共同一作论文在审或准备中。当收到论文Accept邮件的时候,那种快乐是无与伦比的。当然,相比于论文发表的快乐,我更享受跟大牛们交流学习的快乐,那是一种不断充实自己,就像在饥饿的时候吃到大餐一样的快乐。
在发表的论文中,有三篇论文,老师都给了我很好的锻炼机会,从论文撰写到投稿,再到修改直至最后接收,在老师指导下全程自己操作。这一经历使我收获了很多学生难以学习到的论文投稿经验。再加上老师给的一些审稿机会,让我更加全面的接受科研及发表论文的训练。这就是庞老师经常跟我们讲的,要全面锻炼我们的科研能力。
另外,庞老师很支持我们去别的学校或者国外学习,只要我们提,他就会答应。有时还会主动跟我们讲,让我们找机会出去学习。所以,导师的支持以及对自己的训练很重要!
家庭科研两不误
在复旦学习期间,与女友结束了长达六年的恋爱长跑期,携手走进幸福婚姻的殿堂。如今她已经是我可爱女儿的妈妈了。妻子临产时,我刚好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交流学习,很幸运,在这么重要的时刻能够陪伴在她身边,见证两人爱情结晶的诞生。
由此也常常被友人打趣道:在复旦学个习,顺道把婚给结了;在NUS学个习,顺道把娃给生了,妥妥的科研家庭两不误啊。话糙理不糙,除了本身对科研的浓厚兴趣,家庭更是我可以放心去拼、踏实去钻研的坚强后盾。没有我妻子跟爸妈的大力支持,也不会成就今天的我。感谢我的家人!
再赴科研征程
眼下临近博士毕业,就要离开这个我曾经无限热爱和努力奋斗过的地方了。我现在正在申请博士后职位,博士期间的工作受到了许多业界老师的认可,手头拿到一些不错的offer。“内卷”一词风靡各行各业,高校科研圈也没能免俗,青椒竞争十分激烈,但是我仍旧义无反顾地想投身科研人的洪流中。
有时也会感叹科研太累,甚至想干脆逃离科研圈。但很快这个念头就被打消了,抚心自问,不做科研,我还想去做什么呢?一时间居然想不起能提起兴趣的事情,更别提作为终身事业了。虽说也曾有一些待遇优厚的工作机会摆在我的面前,但依旧坚持听从自己的内心,选择走自己喜欢的学术之路。
正如张文宏在上纽大毕业典礼致辞中说:“当你找到你适合的职业的时候,你会有感觉”。Follow your heart , just keep running.我希望在接下来的博后科研经历中能够继续提升自己、做出一些更有意义的科研成果。
十年郑大科研之路,他日少年已是而立。郑州大学的十年学习科研经历让我受益良多,也让我逐渐成长成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科研人。十年前,一颗梦想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由此打开向往科学研究的大门。
一所大学是否伟大,最终还是取决于它的毕业生是否能够为世界的平等和发展做出贡献。
希望多年后仍旧能在这片孕育过我成长的土地继续生长,未来我会坚持科研工作,为国家、为人民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而我也正在朝着这个目标不懈努力!科学大道100号,肆意过无悔青春、挥洒过辛勤汗水的一方热土,风华正茂,未来可期!
来源 | 郑大材料研究生
编辑/审核:Andy

毕业想当老师?关注下方
公号“教师考试与招聘”!
关注“教师考试与招聘”
获取高薪中小学教师招考信息
更多重要优质信息,敬请关注:
本站分平台-人民网/人民号“中外学术情报”;新浪微博“学术与高校”。
更多信息,请关注本号,回复以下关键词获取:学位论文 | 科研计划书 | 投稿经验 | NVivo | C刊核心 | 顶刊CNS | 科研奖项 | 论文排版 | 科研绘图 | 文书写作 | 考博申博 | 读博建议 | 高校求职 | 顶尖科学家| 知名院士 | 学界新秀 | 大学排名 | 学术排名 | 影响因子 | ESI排名 | 科学家创富 | 学术争端 | 学术不端 | 科研奇葩 | 学界丑闻 | 硕博清退 | 考研趋势 | 国外机会 | 硕博交友 | 趣味发现 | 
说明:本平台多数文章为原创或首发编译,或获授权转发。部分优选文章无法联系作者,若有不当,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商务合作、开通专栏、发布成果、应聘求职、提出建议等可以后台回复“”获取本站编辑联系方式。
想读博/发论文?点下面阅读原文: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