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院士昨日驾鹤西归,全网悼念。长沙当地的民众更是自发跟随灵车,送袁老最后一程。
昨天在得知消息时,我们全家还在外面吃饭。由于手头资料有限,只能简单跟孩子介绍了袁爷爷最伟大的杂交水稻贡献。但没有展开来说。
回到家后,我四处搜集了一些资料,找出了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个,准备今天跟妙妙好好聊聊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让她更深刻地感受这位国家栋梁的朴实和才华。
1
全程英文演讲
2017年,时年87岁的袁隆平爷爷曾在“一带一路”会议上以流利的英语完成了一次长达20分钟的演讲。
袁老在开场时谦虚地说“I speak broken English”。但实际上,他在演讲全程几乎没有停顿或错误。
我以前曾在网上看到有人说:袁隆平那么高的成就,他可不会英文,说明英文根本不重要。
看了下面的视频,关于“袁隆平不会英文”的谣言肯定会不攻自破。
英文与成就之间并没有绝对的逻辑关系,但最起码,学好英文可以打开更多的窗户。袁老也在下文写给妈妈的信中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下面是袁老当年英文演讲的节选:
其实,袁老飙英文是常见的事情,他之前接受央视采访时,把自己的成功总结为8个字:知识、汗水、灵感、机遇
“知识是基础,汗水要实践,所谓灵感就是思想火花,思想火花人人有,你不要放弃它,机会宠爱有心人。”他说完这句话,还不忘补充一句:“用英文讲就是‘Chance favors the prepared mind’。”
2
他跟妈妈团聚了
2010年,在袁隆平院士80华诞。湖南卫视为他举办了“为了大地的丰收”专场文艺晚会。
袁爷爷那封题为《妈妈,稻子熟了》的散文从字里行间展现出对母亲的思念和愧疚,感动了在场所有观众。
直至今天,仍有许多人在教育中扮演甩手掌柜的角色,以为教育都是学校的事情。
而袁老的传奇一生,恰恰证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展示了母亲对他的重要影响。
尤其是在英语启蒙方面。从这封书信体散文中,我们看到袁老自小就受到母亲英文启蒙的熏陶,才得以用英语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
袁隆平母亲名叫华静,出生在扬州市,自小家境富裕,入读美国教会学校所以能说一口流利的英文。
后来在担任小学英语教师的时候与袁隆平的父亲袁兴烈老先生相识。
她喜爱哲学,尤其是尼采,而且会直接读英文版著作。袁老也在文章里提到了母亲对尼采的热爱。
不难看出,母亲的循循善诱和全面熏陶,与袁院士日后的卓越贡献有着密切关系。
下面是我从网上找到的袁老那篇感人肺腑的《妈妈,稻子熟了》。我会专门打印出来,读给妙妙听,跟她一起讨论其中的文字和情感,体会袁爷爷那份真情流露。
亲爱的妈妈:
   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您了。
   妈妈,您在安江,我在长沙,隔得很远很远。我在梦里总是想着您,想着安江这个地方。
   人事难料啊,您这样一位习惯了繁华都市生活的大家闺秀,最后竟会永远留在这么一个偏远的小山村。
   还记得吗?1953年,我要从重庆的大学分配到这儿,是您陪着我,脸贴着地图,手指顺着密密麻麻的细线,找了很久,才找到地图上这么一个小点点。当时您叹了口气说:“孩子,你到那儿,是要吃苦的呀……”
   我说:“我年轻,我会拉小提琴。”
   没想到的是,为了我,为了帮我带小孩,把您也拖到了安江。最后,受累吃苦的,是妈妈您哪!您哪里走得惯乡间的田埂!我总记得,每次都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您才敢走过屋前屋后的田间小道。
   对一辈子都生活在大城市里的您来说,70岁了,一切还要重新来适应。我从来没有问过您有什么难处,我总以为会有时间的,会有时间的,等我闲一点一定好好地陪陪您……哪想到,直到您走的时候,我还在长沙忙着开会。那天正好是中秋节,全国的同行都来了,搞杂交水稻不容易啊,我又是组织者,怎么着也得陪大家过这个节啊,只是儿子永远亏欠妈妈您了……其实我知道,那个时候已经是您的最后时刻。我总盼望着妈妈您能多撑两天。谁知道,即便是天不亮就往安江赶,我还是没能见上妈妈您最后一面。
   太晚了,一切都太晚了,我真的好后悔,妈妈,当时您一定等了我很久,盼了我很长时间,您一定有很多话要对儿子说,有很多事要交代。可我怎么就那么糊涂呢!这么多年哪,为什么我就不能少下一次田,少做一次试验,少出一天差,坐下来静静地好好陪陪您。哪怕,哪怕就一次也好。
   妈妈,每当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每当我在国际讲坛上谈笑风生,每当我接过一座又一座奖杯,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
   无法想象,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一片闭塞中,我怎么能够用英语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无法想象,在那个颠沛流离的岁月中,从北平到汉口,从桃源到重庆,没有您的执着和鼓励,我怎么能够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在大江大河中自由遨游的胆识?
   无法想象,没有您跟我讲尼采,讲这位昂扬着生命力、意志力的伟大哲人,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稻子熟了,妈妈,您能闻到吗?安江可好?那里的田埂是不是还留着熟悉的欢笑?隔着21年的时光啊,我依稀看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走过稻浪的背影;我还要告诉您,一辈子没有耕种过的母亲,稻芒划过手掌,稻草在场上堆积成垛,谷子在阳光中噼啪作响,水田在夕晒下泛出橙黄的颜色。这都是儿子要跟您说的话,说不完的话啊!……
3
多才多艺,体格强健
许多人可能只知道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知道他是伟大的科学家,却未必知道他其实也是一名游泳健将
袁老年轻时得过汉口预选赛100米和400米两个第一,得过省运会银牌。
这方面还有一件轶事:1952年,贺龙主持西南地区运动会,袁隆平代表川东到成都参赛,但却因为好奇龙抄手等当地小吃,导致拉肚后表现不佳,最终得了第四名——前三名都入选了国家队。
毛主席也一样。他不仅本人酷爱游泳,还曾在《新青年》上发表过《体育之研究》一文,署名“二十八画生”(毛泽东三个字繁体的笔画共二十八画)
习主席也在去年赴陕西考察时用“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激励孩子们要重视体育锻炼。
大家熟悉的抗疫英雄钟南山院士同样也是一名专业级游泳健将。
除了健康的体魄外,袁隆平院士还在上面的散文里提到“
我年轻,我会拉小提琴
”,为的是说明自己的才艺可以为看似苦闷的生活带来许多乐趣。

陶冶情操本就是音乐和其他各种艺术最重要的意义之一
。而多才多艺,也的确帮助袁院士在“
一盏孤灯照终身
”的艰苦环境中看到了更多光明。

反观当今学习艺术的功利心态,我们真的应该自省,让孩子们脱离机械的训练,回归艺术的本质,帮助他们体会其中的乐趣。

4
纪录片还原质朴生活
上面的资料,要么停留在文字层面,要么是高大上的国际会议。似乎都距离我们有些遥远。
下面这部由腾讯新闻出品的关于袁隆平的纪录片,却可以
瞬间拉近孩子与这位工程巨匠的距离,让他从遥不可及变得像邻家爷爷一样和蔼亲切

透过这部纪录片,我们可以从许多日常视角看到他的童趣、他的固执、他的简朴,以及他对科研工作的孜孜以求。
给孩子看看这样的纪录片,看看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日常,非常有助于加深他们对袁爷爷的了解。
5
杂交水稻的战略意义
昨天我跟妙妙讲袁爷爷的贡献时,她问了我一个问题:
我们现在吃的大米都是袁爷爷种的“杂交水稻”吗?

相信许多人都有相同的疑问,毕竟我们现在好像很少吃到杂交水稻了。
我把查阅资料后总结的信息分享给大家如有不当欢迎指正)
确实,随着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对大米的口感要求越来越高。而且,大米可以进口,替代品种同样很多。所以杂交水稻的稻田少了许多。
可是,杂交水稻真正的战略意义并不在于富足时期的日常餐桌。
在贫困时期,这种技术帮助我们填饱了肚子。现在生活好了,我们日常吃到它的机会也少了,但它的战略意义反而更大。
要知道,一般的水稻亩产最多六七百公斤,而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却能达到普通水稻亩产的两倍
和平时代,我们感受不到粮食的重要性。可在战时,这样的技术可以却能在遭遇敌国封锁时避免陷入粮食问题。所以,袁老的技术就成了我们国家粮食安全的绝对保障
最后,关于我们国家如何用全球7%的耕地养活22%的世界人口,央视还专门出品了一部纪录片:《超级工程:食物供应》
我们也可以放给孩子看看,让他们了解更多的知识,更好地认识袁爷爷的伟大贡献。
但因为版权问题,无法嵌入文章。请在后台回复“超级工程”四个字,获取这部纪录片的观看地址。
欢迎大家分享
、点赞
、点
把资料分享给更多朋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