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末有福利资源,欢迎领取!
经过接近两年的分级绘本阅读,妙妙的英语能力算是赶上来了。虽比不上牛娃,但RAZ好歹读到R(详情请见《我翻译了2000万字,却几乎错过了女儿的英语启蒙黄金期!),所以我平时很少过问她在学校的英语学习
我通常只会每过一段时间,根据老师的要求对单词和句子集中听写一下,巩固一下最基本的书写能力。
但在前段时间的一次听写中,我这个从业十几年的老翻译都被惊呆了。
1
题目是这样的:
1.我们将摘梨吗?
2.是的,我们将要。
3.大明,你也将要去吗?
4.不,我将不去。
要求是根据中文,写出英文。
小学三年级的英语肯定不难,所以我惊讶的不是难度,是这个中文译文我恍惚间仿佛找到了自己职业中最为人诟病的“翻译腔”的真正出处!
01

我在所有谈论英语启蒙的文章里都会反复强调一点:千万千万千万别给孩子生硬翻译,年龄越小越要避免。
因为孩子在初步接触一门语言时,需要从整体上理解意思。换句话说,大多数时候,我们刚开始学习语言都会首先理解整句的意思,而不会去细抠字眼。
这一点在小孩子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我先把外教课没少上,依然没效果?只因没做好这几点……里举的例子搬过来:
熙熙,我家老二,即将满4岁
她所知道的绝大多数单个的单词都是名词。
但很多比较抽象的词,她未必能确切知道什么意思
比如,How old are you?What’s your name?How many dogs are there in the picture?
其中的how old、what’s、how many、are there。
如果我在教她英语的时候对这些词进行字对字翻译和讲解,那会导致完全无法推进
首先,要跟两三岁的孩子解释这些内容就很费劲。其次,这对于理解和运用整句毫无意义
我只要在生活场景中直接融入相应的句子即可。只有当场景无法完全让她理解句子含义时,用中文告诉她整句话的大致意思即可
日后当她听到这句话时,即便并不清楚每个单词的确切含义,也会立刻明白我的意思
其实不光小童,即便是大一点的孩子,甚至成年人,真正的学习语言的方式也是如此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一个人在国内英语即使不好,送到国外去待上几年自然就变好了
背后的原理就在这里。
在学习一门语言时,我们首先会从整体上感知对方表达的意思,而不会去过分在意每个单词的具体含义。越是初级阶段,这种情况就越明显。
真的等到要抠字眼的时候,说明已经有了一定积累,可以脱离“不求甚解”的阶段了。
但国内的传统英语教学却恰恰相反,总是喜欢从一开始就抠细节,而忽视了整体性的理解。比如阅读量不够就开始死抠语法,只能靠死记硬背去套用各种语法公式
这种模式不能说完全无效,但的确效率低下,而且很容易扼杀兴趣
毕竟,语言最重要的意义是当做交流工具来使用,而不是作为知识来学习
02

上面这几句听写内容相信所有人都读得懂,可是却没有一个中国人会这样说话。
其中最严重的问题,就是过分突出will的中文含义
我明白,之所以要在每句话里面生硬地加上这个字,完全是因为刚刚开始学习will,所以为了突出这个“一般将来时”的标志性词汇而特意强调。
初心虽好,但却办了坏事。
1
如果是地道一点中文表达,应该这个样子:
1.我们去不去摘梨?
2.去啊。
3.大明,你也去吗?
4.我不去。
是不是舒服多了?(根据课本内容1、2句是一对;3、4句是一对。)
这样做是不是会加大考察难度?确实有一点,这涉及到两种语言思维的转换
但如果把眼光放长远,后面这种模式其实反而有利于今后更加深入的英语学习。
首先,原始的译文是完全字对字翻译,为的是给孩子做一定的提示,算是变相降低难度。
但孩子们在理解句子的时候却会因此而生硬地用字对字的方式去理解英文,造成了英文和中文可以字对字对应的错觉
这种弊端在初期还显现不出来,以后学的句子越复杂,就会越明显
比如,我在修正后的译文里用“去”来表达英文中“will”的意思,并没有过于直白地使用“将”来翻译,而且还用了“去不去”代替了“吗”这个疑问词
单独来看,每一种表达其实都是符合中文习惯,但在不同场合下需要灵活使用。
这也是我们做翻译的基本功——碰到同一个原文词汇,需要根据上下文去决定译文中究竟要用哪个词来表示。
在单个词讲解的时候,专门突出“将”与“will”的对应关系无可厚非。但如果到了句子中依然这这样对应,就会给初学英语的孩子形成一种错觉:只有“将”才对应“will”。
假如孩子只在学校里接触英语,或者也只是上了一些对应校内的课外补习班,而没有进行大量原版英文阅读,那么当他看到“去不去”这种表述的时候,脑子恐怕需要拐上好几个弯才能想到“will”
事实上,始终使用这种方法学习英语的孩子,看到“去不去”的时候,“go”肯定比“will”更早从脑子里跳出来
03

这其实都是直译造成的弊端。很多英语不过关的人,在本质上都是受到了这种学习模式的影响
只有从一开始就只给孩子强调句子的意思,而不去逐一对应单词,才能真正体会英语思维
简单说,无论面对什么中文翻译,只要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孩子都应该可以还原回同样一句英文,因为他学习时记忆的并不是某一句句中文译文,而是英文所对应的“意思
译文是唯一的,而“意思”则可以用不同的“译文”来表达。
但凡在学习英文上有一点心得的人,都会强调四个字:英语思维
所谓英语思维,本质上就是碰到某个“意思”时,脑子中思考的如何用地道的英语去表达,而不是思考那个英文词汇应该对应哪个中文字词。
而这种字对字的记忆方式,从一开始就像一把枷锁限制了思维,后期再要培养就只能事倍功半。
这还只是英文层面的弊端。要知道,这个阶段的孩子的语文水平本身也不高,长期背诵这样译文后,甚至有可能会干扰他们的语文表达能力。
事实上,孩子阅读原版绘本时也应当遵循相同的原则。阅读时难免会有生词或不懂的句子,但在解释时,尽可能不要字对字翻译。

单词肯定要解释,但不懂的句子只要告诉他们整体意思即可
我随手拿起妙妙之前读的RAZ Q级里面介绍墨西哥裔美国劳工运动领袖凯撒·查韦斯的一本。
第7页最后有这样一句话:
Even though they harvested tons of fruit and vegetables, they barely earned enough to feed themselves, let alone enough to save and get ahead.
其中的barely、let alone和get ahead有可能需要拿出来单独解释一下。剩余的部分,只需要说清全句的意思即可:即使水果蔬菜大丰收,但他们的生活依然艰难,想要存钱和出人头地就更没门了。
关键词的意思说到位就行,不需要每个词都精准到位——这是职业翻译该做的事情。
家长要做的,就是明确“意思”。首先要理解整本书的意思,其次是句子的意思,最后才是单词的具体翻译。
重点是意思,不是翻译。
重点是意思,不是翻译。
重点是意思,不是翻译。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学校里的这种考察有学校的考虑,在现行英语教育制度下无可厚非,也无力改变。
但如果真的重视孩子的英语能力,一定要在课外重视这个问题,尽可能引导孩子在原版阅读中从意思的层面去阅读
最后附上妙妙那个听写本的答案:
1. Will we pick pears?
2. Yes, we will.
3. Will you go ,too, Daming?
4. No, I won’t.
最后的最后,是福利时间:对于刚刚开始从句子层面学习英语的孩子,我为大家提供了一份小资料,是英美孩子初期用来分解句子成分的一个练习册,都采用卡通形象制作。
下面是其中一页的截图。
可以直接到公众号后台回复“句子成分”四个字即可下载,打印出来就可以给孩子做练习了。
欢迎点赞
分享
给更多朋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