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6月7日,2021年全国高考第一天。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距离妙妙高考还有3287天,距离熙熙高考还有5113天。
你看,我一个“小学三年级+幼儿园小班”的俩娃奶爸,竟然已经开始掐指计算孩子的高考时间了。
虽然是玩笑话,但足以见得高考的重要性。
对于体制内的孩子来说,高考始终是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尽管大家现在的焦虑已经从高考下沉到中考、小升初、幼升小……但最终的指挥棒还是在高考手里。
所以,我们今天先把“高考究竟是利是弊”这种宏观问题放在一边,单纯谈谈怎样才能“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努力没效果?
你在瞎努力!
我所在的山东向来都是高考大省,分数一直在全国数一数二。
最近两天接连刷屏的北大“疯人院院长”韦东奕和12科满分直博清华的北科大宋震,都来自山东。
韦东奕是不折不扣的学神,天才中的天才,绝大多数人看了他的经历,都只会感叹,不会奢望。
宋震则稍逊一筹,“只能算”学霸,虽然12门满分这种顶尖成绩非一般人能及,但他的路径却是普通人通过努力可以模仿的。 
我在《别焦虑了,网上那些牛娃配不上你的自责!》一文中总结过:“理论+实操+坚持”是奋斗路上的三板斧
宋震的例子完美演绎了这种模式所能达到的高度。
你可能听过一句话:“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还轮不到拼天赋。”
但你可能也有过非常切身的感受:我明明很努力,为什么总是效果甚微?
因为许多人都在瞎努力!
宋震不是学神
你也可以模仿
我今天就以媒体上有限的宋震的资料来简单还原真正的努力应该是什么样子:
你大概从新闻中听说了宋震刚上大学在分析模考中考过25分,然后痛定思痛一路开挂的故事。最终以12门专业课满分获得清华直博的机会。
但你可能不知道,宋震高中时候也经历过类似的事情
根据我们青岛本地媒体的报道:他高中就读于68中(原崂山二中),在青岛只是二类高中。
而且,“宋震高一时在青岛全区统考中成绩并没有很突出,后来在高二一次考试过后,宋震触动很大,从那时起,他开始全力对待每一学科。
最终,他以635的高考总分考上北京科技大学。
有没有发现这两段经历的共同点?
从高中到大学,两个阶段连续上演了两次down到谷底后痛定思痛的逆势翻盘。
我本人算是半个媒体人,所以深知媒体的套路。
看到这种介绍,很容易让人以为宋震是那种“原来浪浪浪,然后一到大学被25分打击后认真学习,展现天赋,同辈人望尘莫及拿下一大堆满分的人”。
但根据网上宋震的同学和老师的描述
,你可以发现他并不是这样的学神,而是完全靠着努力和坚持连续两次走出谷底。
摒弃三分钟热度
及时建立正反馈
可是,为什么他努力就能走出来,更多的人即使努力了,却依然徘徊在谷底。
再来看一段媒体报道
想要翻盘,必须有坚持下去的毅力,但毅力不会凭空产生和延续。起初的毅力可能来自外界的鼓励或者内心的鸡血,后期必须得到正反馈,才能继续坚持下去。
而宋震在坚持的过程中恰到好处地得到了正反馈,报道写得很清楚,请注意文中标红的内容:“优秀的成绩让他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坚持产生了优秀,而优秀带来了兴趣,兴趣继续激励他坚持下去。
究竟是坚持成就了优秀,还是优秀促进了坚持?这似乎变成了“鸡生蛋还是蛋生鸡”一样的哲学问题。
我们不必纠结于源头,你只要问自己:初期的坚持和毅力,你能否做到?
大多数追求卓越的人都能做到,可是却败在了继续坚持上。
问题就出在没有及时用“优秀的成绩”来激励自己“产生浓厚兴趣”,进而继续坚持下去,难以形成良性循环。
如何建立这样的良性循环?怎样在有了初步的决心和毅力后,及时获得正反馈,为后期的继续坚持提供燃料?
答案在于学习方法。
成功不是直线
理论需要迭代
套用我的三板斧理论,前面一直都在谈“坚持”,而如何让自己能够真正坚持,就需要用到“理论+实操”打磨出来的学习方法。
宋震的学习方法其实也能从网上找到蛛丝马迹:
宋震在网上给出的这两个回答都表明,他在学习过程中非常看重“框架”,也就是整体的知识脉络。
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从整体到部分。
我不是学数学出身,没法用宋震的那些数学科目继续举例。
但却可以套用到我这些年在妙妙身上实践的英语启蒙来加以说明。
事实上,如何将学霸的经验应用到自家孩子身上,才是我们大部分家长真正关心的问题:
我们在给孩子做英语启蒙的时候,首先要从宏观上了解大致的语言习得思路,了解听力领先、高频输入的意义,这就是基本的“脉络”和“框架”,也就是我所说的“三板斧”里面的“理论”。
但理论是泛泛而谈,具体到每个人都不一样,这就需要继续通过实操来迭代方法,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进行细致的修正。 
如上图所示,左边那条成功路径只存在于理想状态中,韦东奕那样的学神或许可以做到,所以我们只能膜拜。
但这对普通人来说也并非没有意义,因为它为我们指明了大致方向,让我们在右边的实践中陷入各种弯弯曲曲的迷茫时,依然不会完全跑偏。
我始终倡导从模糊到细致,从整体到部分的学习方法:从最开始把握大致的模糊方向,再在具体的实践中探索每个细小的方向。
虽然中间难免有偏差,但就像暂时迷航的轮船一样:只要罗盘不坏,无论暂时经历多少曲折,最终依然可以到达成功的彼岸。
当然,在孩子小的时候,这种迭代工作都要通过家长来完成。
其实这也完全符合人类思维模式的基本模式。这些年大火的思维导图也是遵循了从整体到部分的思路。
先从中心派生出大的框架,了解了大框架之后,再逐一思考小的知识点,如此逐步完善。
通过这种方法,就不至于一上来就不顾大局,死扣细节,学到最后依然是一头雾水。
无论学霸还是学渣
优秀的人都“爱学习”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真正的学霸往往不只是学习好,而是方方面面都很优秀。
原因就在于:他们掌握了真正通用的学习法宝——这里的“学习”不仅限于书本。
无论是学渣还是学霸,只要在自己的领域有所成就的人,都不会否认“学习”的重要性。
只不过,更擅长书本学习的人成了学霸,而不太擅长的人虽然成了学渣,但“会学习的学渣”最终还是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成就一番事业。
所以,我们经常听到“培养孩子的过程中,真正应该重视的是底层思维和学习习惯”,就是这个道理。
只不过,在学校学习期间,大部分的“学习能力”都是通过课内考试的分数展现出来的。
所以,你可以不重视课内学习,但真正的底层能力却不应忽视,因为这才是决定一个人最终能否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向,并为之努力奋斗、做出成就的决定性因素。
TED曾经有一个著名的演讲,叫做《20小时就能学会任何东西》
它的原理也基本类似,本质上就是首先了解宏观框架/脉络,然后对任务进行切分,通过掌握相应的理论开始实践,而在实践过程中尽可能减少障碍,并给予自己激励,最终通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快速学会任何事情。
由此可见,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无论是学文化还是练体育,所有的“学习”都要遵循类似的原理,而奋斗路上的“三板斧”则是帮助我们披荆斩棘的利器。
每年高考过后,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高分学霸被媒体报道。作为家长,我们除了对“别人家的孩子”投以羡慕的目光之外,还应该花点时间寻找这些学霸身上的闪光点,思考有哪些经验可以用到自家孩子身上。
用自己的思考和行动为孩子的未来助力。
也希望正在求学和人生路上不断奋斗的孩子和家长们,能够用好自己的三板斧,开辟出真正属于自己的成功道路。
最后,祝愿所有参加高考的学子们考出高分,考进理想的学校!
欢迎点赞
分享
给更多朋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