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妙最近迷上了一部电视剧,《西游记》。
没错,就是30多年前六小龄童主演的82版《西游记》
片源是B站大神做的AI复原高清版。清晰度虽比不上现在新拍摄的高清内容,但对于一部30多年前的电视剧来说,效果算是相当不错了。(资源见文末)
如今大语文盛行,四大名著已经算是刚需。对小学生来说,《西游记》是最容易上手的一部。
可是,我为什么放着如今那么多丰富多彩的资料不用,非要用那么老掉牙的资料呢?仅仅为了满足自己的童年回忆?
我每次基本都会陪着孩子一起看,所以这的确是原因之一。但也只是很小的一个原因。主要还是为了弥补如今大语文资料的一个重要缺陷。
缺点:不够形象
这些年,封神演义、三国、水浒、西游,甚至小孩子可能压根听不懂的红楼梦,都通过各大顶流平台,在小学生甚至幼儿园的孩子中普及开来。

除了古代名著和特定时期的历史故事外,还有一些帮助儿童把整个历史脉络穿起来的“鸿篇巨制”。除此之外,各种各样的儿童历史读物和动画片更是令人应接不暇。
相比于我们小时候,如今的资料之多,真的可以用眼花缭乱来形容了。
其中的很多内容的确制作精良,无论趣味性还是丰富性,似乎都可以秒杀我们的童年那少得可怜的内容。
其实妙妙也听过不少类似的音频内容,也看过《如果历史是一群喵》这样的动画片。
然而,虽说她的确从中吸收了不少知识,对名著和历史框架有了简单而模糊的认识。但我却总是感觉差那么点意思。
直到有一天,妙妙跟我说起有个同学在家里看老版《西游记》,我才猛然意识到究竟差了“哪点意思”。
这些音频、动画、绘本大都缺乏两个重要元素,那就是形象化和代入感
对许多人来说,脑海中的历史人物形象,很多时候都来自一部部经典的电视剧。就像陈宝国在《大明王朝1566》中所饰的嘉靖皇帝:
文史不分家,这句话许多人都听过。
文字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思维方式,而文化和思维方式又是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二者在学习方法上也存在许多共性。
所以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多学一点历史知识,确实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即便是在我们当初的“小语文”教学中,涉及到古文时,老师也多半会介绍一些时代背景和人物特点。
在“大语文”盛行后,这些背景知识的比重越来越大,重要性甚至盖过了文章本身。
所以随着大语文的兴起,历史作为“小语文”向“大语文”过渡过程中最明显的扩充方向,也成了如今最炙手可热的教育领域之一。
从我对周围孩子的观察来看,无论是妙妙自己还是周围的同学,在学习历史知识时似乎都过于侧重“知识”,而忽视了文化中最难以言表的“感觉”。
比如,有那么一段时间,我在给妙妙和熙熙提供历史资料时,往往更注重通过抽象的音频和绘画让她们吸收某朝某代的某件事情,让她们知道历史上发生了什么。
这本身其实很好,对年龄较小的孩子尤其适用。毕竟他们还是喜欢活泼可爱的任务形象。
所以,通过有趣的故事和解说,把多少有点枯燥的历史故事呈现给她们,然后慢慢打开历史的大门。绝对是一条正路。
但有利就有弊。在这种模式下,她们脑子却往往只会留下一个个不太丰满的故事
我甚至怀疑,如果音频听多了,他俩脑海里勾勒出的可能是穿着现代服装演绎的古代故事
像《如果历史是一群喵》这种比较极端的例子,甚至会完全用猫来代替所有的人物。
从这个角度来讲,感受历史文化跟学习语言知识其实是一个道理。
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光靠听肯定不够,需要辅以很多具象化的内容。
比如,跟孩子说100遍“apple就是苹果”,都不如直接指着一个真的苹果说10遍apple来得有用
历史故事要真正丰满起来,同样需要相对真实的人物和场景呈现。
解决:多看电视
其实问题并不在于这些内容本身,而在于选材和组合方式上。
无论是音频、动画,还是绘本,做家长的本意都是为了让孩子吸收知识的渠道更加多元,能融会贯通,以趣味的故事讲述历史和文化。
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反而变成了另外一种单一化:所有内容都以音频和动画形式呈现,缺少了真人的演绎。
比如,同样是三国演义,电视剧是这个样子:
而米小圈却是这个样子:
电视剧是由真人扮演的,呈现了仿真场景,还原度极高。在剧情的配合下,可以营造很好的代入感。
米小圈则完全以卡通人物代替。虽然趣味性更强,但却完全把知识从历史的视觉体验中抽离出来,成了孤立知识完全没有了“感觉”。
米小圈这类读物确实有它的积极意义,可以把原本枯燥的内容,以有趣的方式呈献给孩子,让他们感受到乐趣。妙妙至今仍会对米小圈的各种图书爱不释手。
但在感受了乐趣后,我还是决定在恰当的时候引入一些影视作品,让她俩更好地感受相对真实的历史风貌。
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多元化学习。
如今的很多历史影视作品确实有一些不够严谨的地方,但整体来说,都能通过衣着和场景大致传达出应有的感觉。
比如,提起汉朝、唐朝、宋朝、清朝,普通人未必能清晰地用语言说出这些时代的衣着特点,但大部分人却因为看过许多真人扮演的影视作品,而能够大致分辨出对应的图像和场景。
当然,为了补充更加真实的素材,我也会时不时带着她们去逛逛博物馆。
但这些方法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应该相互补充,让孩子对历史文化形成更全面、更真切的感知。
通过这种多维度的刺激,让一个个历史故事更好地扎根在脑海中。
而对于很多半文半白的表达方式,如果能配合着影视剧中人物、场景和动作,其实也更加便于孩子理解。这样就不必在阅读过程中用文字去解释文字。
这同样也与语言学习遵循了相同的原理。
电视不是洪水猛兽
这就是我让妙妙看《西游记》的主要原因
尤其是在听了西游记的音频故事,又看了一些相关的动画片之后,对其中的人物已经有了大致的印象。这时再通过电视剧的视觉强化,就更容易理解整部作品的脉络。
这样一来,唐僧师徒在她的脑海中已经不再虚无缥缈,而是变成了一个个活灵活现的真实人物。
虽然《西游记》中包含的历史内容不算太多,但同样的原理也可以适用于其他所有的历史作品。
这种模式对孩子了解近代史也同样适用,甚至更加重要。
比如日本鬼子这种形象,我们小时候都是通过《地雷战》和《地道战》之类的电影获得了最真切的印象。
尽管有些刻板,但却非常深刻。
而现在的孩子,虽然可以了解更多知识,但脑子里对所谓的“日本鬼子”却很难建立起直观的感受。
这绝对是一种缺陷,必须补齐!
如今的孩子接触电子产品远远多于我们小时候,为了保护视力,我们都难免会对孩子看电视的时间严格限制。
这无可厚非,但我真心希望可以通过这篇文章,把某些历史剧在家长心目中的优先级稍微提高一些。让他们在听了生动的故事,看了有趣的动画后,能够再更近距离地感受真人演绎的历史剧集。
电视不是洪水猛兽,乱看电视才是。
最后,除了文中提到的几部影视作品,再推荐几部我个人认为不错的经典历史剧(建议小学中高年级以后再看效果更好)
1.《大明王朝1566》:明朝嘉靖皇帝跟海瑞的故事。这部剧对我个人影响巨大。剧中很多人物都没有单纯以好人和坏人来定性,而是怀着一种辩证的思想看待历史。
2.
《汉刘邦》
:讲述了刘邦的历史足迹。

3.《赵氏孤儿案》:古典名著改编,剧情跌宕起伏,演员演技精湛。
4.《走向共和》:近代片,相比于古装片,近现代史其实更需要补充。
5.《康熙王朝》/《雍正王朝》:清宫戏少看点戏说,这一类的正片更值得一看。
6.《觉醒年代》:这部最近新剧很受追捧,讲述了新文化运动到建党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堪称教科书式的一流好剧。强烈推荐。
文章开头提到的B站AI修复版高清《西游记》,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西游记”三个字,即可获取地址。
点亮
,告诉大家你也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