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去哈佛、牛津读硕读博?关注上面公众号“国外硕博招生”,每天获取奖学金多、爱招中国学生的国外名校招录信息,千万别错过!

前面提个醒,给大家推荐一位特别靠谱的英文校对翻译老师,扫码加他微信,以作备用哦。
(一定要标注“需要润色”否则通不过!)
1985年9月7日,我作为一名新生,走进了河北隆尧师范学校的大门。我们那个年级一共六个班,每个班50名学生,来自邢台地区下辖的8个县市(隆尧、宁晋、巨鹿、新河、任县、沙河、内丘、临城)。
我们县一共录取了47名学生,可以肯定地说,这47名学生的中考成绩绝对在本县考生的前100名之内。我毕业的中学当时是全县最好的中学——隆尧县城关初级中学,中考前学校先进行初选,我们班70多个学生,只有4名学生被初选上。
那一年,我们全校的毕业生有四个班,每个班都有70多人,再加上一个多达100人的复习班,全校将近400人,但是,只有25个人在初选中脱颖而出,其他人连报考中专的资格都没有。而我是我们班4个被初选上的学生中的幸运者,因为那年只有我一个人考上了中师,其他人只能选择复读,好在他们第二年也都考上了。

我不厌其烦地列出这些数据,只是想说明一点,那就是:在当年,能够以应届毕业生的身份,考上中专或者中师的学生,实在是凤毛麟角。
80年代中期,很多学生选择优先报考中专都不外乎以下两个原因,家庭条件不好,或者是急于跳出农门,而我显然属于前者,因为父亲英年早逝,不久,母亲又中风,行走不便,她不愿意让我成为两个哥哥的负担,所以,即使有老师提醒母亲,说我很有潜力,应该读高中,考大学,但是,母亲还是坚定地让我报考中专,因为她知道,考上中专以后,我就不需要家里负担我的上学费用了。
说实话,考上师范之后,我并不快乐。也许,跟那些历尽艰辛才考上师范的学生相比(我的同学中,有人复读了三年考上师范,也有人复读了四年,考上中专,也有很多人,在复读多年之后,终未考取),我的成功来得太容易了。
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我没有喜极而泣;报到入学之后,我有差不多一年的时间,徘徊在忧郁和痛苦的边缘,因为我总是忍不住想,三年之后,我只是一个中师毕业生,而那些成绩不如我的人,也许就进了大学深造。不过,从二年级开始,我似乎找到了自己的努力方向,一切开始步入正轨。我相信,我当时的刻苦,绝对不亚于正在上高中的同学。
师范学校开的课很全面,但是,唯独没有英语课。很多学生入校后,都会坚持自学一段时间,但是,能坚持到毕业的,估计不多。而我引以为豪的是,师范三年,我利用课余时间,把高中三年的英语课本全部学了一遍。我估计,我是我们那届毕业生中唯一把高中英语全部学完的学生,甚至还在后来的高考中取得了74分的成绩。
中师毕业之后,仅仅一年,我就又开始了漫长的求学和奔波之旅。我先参加河北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的函授学习,之后又脱产在河北教育学院和北京外国语大学读书,直到1998年9月,我把自己送进北京语言大学研究生院的大门,才最后摆脱了“师范”和“成人教育”的梦魇。
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工作三年。2004年9月,我的人生又一次从安定走向不安定,因为我踏上了出国留学的不归路。这一去,竟然长达7年之久。
2011年,当我拿着几乎是用生命换来的博士毕业证书回国找工作的时候,竟然有一所大学的人事处以我的第一学历不是211大学而拒绝了我的工作申请,还有一所大学的人事处工作人员竟然当面问我,中师是什么学历?我无语,因为“中师”这个名称背后所承载的种种实在是一言难尽。
至此,我本来引以为傲的中师毕业生的身份成了我讳莫如深的污点。曾经几何时,初中毕业生趋之若鹜,争相跨进它的大门?曾经几何时,中师毕业生是周围众多民办老师眼中艳羡的对象?也曾经几何时,中师毕业生的第一学历成了他们就业和晋升的门槛?难道只是因为我们的国家发展得太快了吗?难道我们的共和国母亲不应该铭记这段历史吗?
多少农家孩子因为考上中师,而断送了进一步深造的前程,终身局限在农村教育的第一线,成为低学历、低职称的代表?他们也曾经是当年毕业生中的佼佼者啊!可是,现在,又有谁为他们的现状买单呢?我们的国家确实很大,我们的社会也确实问题多多,但是,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不应该漠视这段历史,无视这段历史中的幸或不幸者。
事隔多年,当我回顾自己走过的路时,我深感庆幸,因为我已经远远地跳出了中师毕业生的窠臼。周围认识我的人大都知道我是海归博士,而很少有人知道我早年也曾经是一名中师毕业生。
曾经也有人责备我的母亲没有远见,我大哥也曾经对人感叹,“谁知道她有这么大的潜力啊!”言外之意,如果他早知道我能把书读到这个地步,他是断断不会让我考师范的。可是,凭心而论,我从来没有埋怨过母亲,我也理解她的良苦用心,农家孩子,尤其是早早没了父亲的孩子,还是早些自立的好。
我也感谢隆师三年的师范教育,在我经济上无以为继的时候,为我提供了一个避风的港湾。我只是希望,我们国家的人事政策能够尊重历史,尊重过去,不要总是一刀切或者大跃进,给予每一个生活于其中的个人一份理解,一份他们配得的尊重!
作者简介:国荣,河北隆尧人,早年毕业于河北隆尧师范学校,后又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及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读书,获阿尔伯塔大学比较文学专业博士学位,现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外语系工作,主要研究兴趣是后殖民理论、华裔美国文学与流散写作。出版有译著《在不确定中游走:本雅明传》(2013)、《萌在他乡:米勒中国演讲集》(2016)、《城市与全球资本主义》(2020),专著Approaching History:The Fictional Worlds of Ha Jin and Yan Geling(《走近历史:哈金和严歌苓的小说世界》)等。
来源 | 王新芳工作室
作者 | 国荣
编辑/审核:Andy

现在工作难找,何不考个编制?
关注下方“我要考编制”——
关注上面“我要考编制”
获取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重要报考信息
更多重要优质信息,敬请关注:
本站分平台-人民网/人民号“中外学术情报”;新浪微博“学术与高校”。
更多信息,请关注本号,回复以下关键词获取:学位论文 | 科研计划书 | 投稿经验 | NVivo | C刊核心 | 顶刊CNS | 科研奖项 | 论文排版 | 科研绘图 | 文书写作 | 考博申博 | 读博建议 | 高校求职 | 顶尖科学家| 知名院士 | 学界新秀 | 大学排名 | 学术排名 | 影响因子 | ESI排名 | 科学家创富 | 学术争端 | 学术不端 | 科研奇葩 | 学界丑闻 | 硕博清退 | 考研趋势 | 国外机会 | 硕博交友 | 趣味发现 | 
说明:本平台多数文章为原创或首发编译,或获授权转发。部分优选文章无法联系作者,若有不当,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商务合作、开通专栏、发布成果、应聘求职、提出建议等可以后台回复“”获取本站编辑联系方式。
想读博/发论文?点下面阅读原文: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