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平观世界(ID:pingview) 作者 | 老平整理
自2020年以来,部分西方媒体非常热衷污名化中国的扶贫和边疆建设;但却总因“尬黑过度”,被读者们疯狂嘲笑。
这不,就在这几天,英国《经济学人》又给大家提供了一个新鲜的案例。
《经济学人》的这次找茬对象,是最近刚刚开通的川藏铁路“拉萨-林芝”段。
就如其他抹黑报道一样,这篇文章也是从“耗资巨大”入手,不仅在小标题里强调这一工程是“全球耗资最大的项目之一”;
而且,还非常庸俗地把这一消息与建党百年联系起来,称这是“中共最奢靡的生日礼物之一”。
对,中国公知们的惯常套路方向传播了,一口咬定是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
图源:《经济学人》
为了能在抹黑中国这事上自圆其说,除了强调“花钱多”这个常规操作外,文章作者还给川藏铁路量身定做了两大“罪状”:
其一,指责这条铁路导致外地进入西藏的游客激增,破坏了“藏区的传统文化”;
另一条罪名,则称中国军队可以借助这条铁路快速进入西藏,威胁印度。
各位,要单纯说论误导读者,《经济学人》这招其实还挺高明的,绝对高分。
文章先告诉你这个工程造价极高,暗示这是“面子工程”;然后再剥离掉这个工程对人民群众的各种好处(比如旅游便利及当地经济发展),给这条铁路安插上似是而非的“两大罪名”。
这样一来,假如是对西藏历史和现状不够了解,看完这篇报道后,读者就会因此对我们在西藏修铁路留下“穷兵黩武、好大喜功”的负面印象。
只不过,《经济学人》这招却选错了对象。
别忘了,正是拜它们所赐,很长时间以来,西藏的民族与宗教问题一直是许多西方媒体广泛炒作的重点话题,早已众人皆知
再加上此前的中印边界冲突,很多网友对中国西藏的情况都有了大致的了解,也就不可能被这篇文章忽悠,来个“说啥信啥”。
更要命的是,或许是黑起中国来太得意忘形,这篇文章指控中国的一句话居然写道:
“对中国共产党来说,为了把西藏这片幅员辽阔的封闭区域和内地连接起来,他们可以不惜任何代价。”
哈哈哈,问题就出在这里,豁口太大了。
在评论区,马上就有欧洲读者揪住了这句话反问:“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难道要像美国和加拿大这样,让当地居民生活在封闭、缺少基建的环境,才是‘保护当地社区自由’吗?”(如下图)
哈哈哈,英美的世界驰名双标,遇上了天敌啊。
至于扯这条入藏铁路会对印度造成安全威胁,更是莫名其妙。
于是有网友称,中国有权在自己领土上修路并驻军,并反问英国媒体——担心中国在藏区驻军,是因为“英国有意入侵西藏”吗?
另一位欧洲网友则嘲笑《经济学人》称,对于这家有200年历史、一直给富人阶级当传声筒的杂志,你觉得他们会怎么评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如下图)
另外一位自称来自美国的网友,也非常感慨道:
我们的国家也可以把钱花在干这种好事上,而不是在第三世界搞所谓的“性别研究”这种议题。
在这条留言下,来自中东的网友则补充道:
相信我,这些钱大概率没花在“性别研究”上,更有可能是用在给我们国家制造动荡上了。
如下图,灵魂拷问啊。
而获得点赞最多的,是一条来自中国网友的留言,他抓住了西方媒体对中国边疆地区报道口径的自相矛盾,质问道:
“你们西方总是指责中国没有善待新疆和西藏的居民,让当地人生活在贫穷之中;但现在又要抹黑中国政府为当地人民花钱搞基建,你们是在指责中国对当地居民‘太好了’吗?”
至于有日本网民顺着《经济学人》的逻辑,歪曲中国在西藏驻军是“威胁印度”......,日印果然是一家亲啊。
然后,就有其他网友反驳道:“怎么?一个国家无权在自己的领土上驻军吗?”、“你那么担心中国驻军的事,是因为你们国家想入侵西藏吗?”(如下图)
我们知道,虽然《经济学人》近年来屡屡参与政治话题;但毕竟还套着“财经媒体”这层皮,凡事都喜欢从“经济”做文章,这个我们都能理解。
可是一个国家的发展战略,不能只算“经济账”,作为一个建国时曾庄严承诺过要为人民谋福利的政党,在自己百年华诞之际,更不会因为技术和经济上的困难,就放弃了提升人民福祉这个最根本的任务。
这又有何不妥呢?难怪评论区翻车。
长期以来,以BBC为首的英国媒体,挖空心思抹黑中国,已是司空见惯且无耻到了极点。
不过,在网络信息极为发达的今天,尽管西方把控主要舆论传播渠道,可并没有完全封锁住世界人民的认知,还是有无数人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此次“翻车”,正是因为英媒诋毁中国用力过猛,以及中国做得太好的见证。
分析来看,这事吧,首先应当是近年来中国日新月异的经济建设成就,以及藏区经济的飞速发展令外国网民折服。
1950年代末,即藏区解放之前,该地区社会制度还是极为落后的农奴制!
此前,农奴们过着暗无天日、牛马不如的悲惨生活;不仅衣食无着,还受尽上层社会的掠夺。
藏区解放之后,农奴喜迎大翻身,一度将毛主席奉为“神”。

——那首著名的《翻身农奴把歌唱》,绝对是真实的写照。
而随着一系列援藏政策的实施,藏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翻天覆地的改善。
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相信每一个入藏旅游过的外国网友,对藏区如今的经济繁荣都有实际体会,不是任何舆论宣传能蒙蔽的。
咱们以实际数据为例。
2020年5月下旬,我国国新办公布数十年来,中央政府对援藏建设投入超过1.6万亿元,建成了包括公路、铁路、机场、水电站等在内的大批惠民工程。
此举也让藏区的发展迎来了人间奇迹式的改观——这些大手笔的少数民族经济建设,试问由资本把控的西方世界里面,有哪个国家做得到?
另外,藏区的脱贫成果也极为喜人。
截至2020年年底,藏区74个贫困区(县)都已被“摘帽”,原有的接近63万贫困人口都已实现脱贫,连牧区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已达到了近15000元。
最奇迹的是,去年这个疫情年,藏区GDP竟然逆势增长7.8%,领跑全国,更是惊艳了全世界。
众所周知,这些年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目共睹。
与此同时,欧美等发达国家近些年来的经济停滞,以及社会混乱状态同样遮掩不住。
比如英国,贫富差距日益拉大,便只得在外部事务上反复折腾,利用其国际话语权转移视线,转移内部矛盾!
大疫之下,在国家综合治理方面,美英等西方国家也表现得极为糟糕。
截至目前,英国确诊新冠病例人数已增至450多万人,死亡人数超过12万;而美国确诊病例更是早就突破了3400万大关,死亡超过61万。
除了疫情防控方面的糟糕表现外,欧美西方国家的其它社会危机,也正在不时爆发,枪击事件层出不穷,社会暴乱此起彼伏……几,乎每天都有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在上演。
如此强烈的对比,西方媒体再怎么混淆是非,终究也蒙不住人们的双眼。
当然,这早已不是《经济学人》第一次涉华报道翻车了,上一次比较著名的是2018年10月,封面如下图。

那次,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刊登了一个大篇幅的专题报道《中国的欧洲计划》,宣称中国在欧洲的投资是为了分裂欧洲,通过花钱收买一些欧洲国家的政府,让欧洲在对待中国的政策上无法形成统一,更会危及到欧洲的安全。
为了推广这篇报道用了五个版面,《经济学人》还专门录制了一段视频,介绍几个西方媒体常见的故事,并发到了视频分享网站Youtube上。
可尴尬的是,还没等咱中国这边说啥,视频就已经引起了很多外国网友的反感和鄙视,评论区也成了“大型翻车现场”……
为啥呢?因为《经济学人》无非就是陈词滥调,说中国想“分裂”欧洲并“分而治之”。
要知道,这些话早已经被西方政客和媒体说滥,早听腻了;甚至《经济学人》还用一种“受迫害妄想症”式的“脑补”,宣称中国是想把欧洲当作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新霸主”的垫脚石……。
然而,《经济学人》的精心谋划显然失策了,外国网友并不买账。
一位名叫“The Minion”的印度网友说:“中国常常喜欢对别国‘分而治之’?——作为印度人的我,听到一个英国人这么说别的国家,真是令我发笑……”
尴尬的是,这个评论获得了大量点赞。
更有趣的是,《经济学人》在视频旁白中强调,“美国珍惜与欧洲的盟友关系”,结果有网友善意地提醒:
别忘了,是美国一直在支持你们英国脱欧,是美国一直在对欧洲搞“分而治之”的政策。
另外,有来自印尼的网友则表示,中国的投资没啥不好,“因为所有东西都变便宜了”(如下图),他的这段评论也获得了很高的点赞。
还有网友进一步给解释说:尤其是汽车和手机,给印尼的中产阶级省了不少钱。
哎,看来西方媒体急需提高编辑水平啊,因为网友们现在不好忽悠了。

BBC和《经济学人》的多次“翻车”,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比如前不久,《BBC本想带节奏,结果带到了中国主旋律上!》,超级尴尬。
据德媒报道,美国总统拜登6月9日启程前往欧洲,将到访英国、比利时和瑞士,参加七国集团(G7)峰会、北约峰会、美欧峰会和美俄峰会。
众所周知,拜登上台以来,丝毫没有放松对中国的打压,甚至在香港、台湾、新疆,以及人权问题上,相比特朗普,有过之而无不及。
根据拜登的行程安排,外界普遍认为,中俄将是拜登此次欧洲行的重点
不过,对于拜登和他的美国同僚极为看重的G7峰会联合声明,由于有意大利的存在,估计很难达专门针对中国的内容。
最后奉劝拜登一句,当心翻车哟!
另:还有不少粉丝还没有养成阅读后点赞的习惯,希望大家在阅读后顺便点赞和转发,以示鼓励!如有不同看法可留言探讨,感谢一路支持。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平观世界。文章观点不代表
视野环球立场,仅供参考!点击下方关注可接收更多前沿财经资讯解读。
点赞在看”,是我们进步的动力

👇  👇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