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篇。
是Sir专门写给你的特别汇报。
(且涉及部分人的独居隐私。)
都知道吧,广州疫情让很多人宅在家。
Sir公司也是,Sir就住在荔湾区,加上Sir在内有好几位同学,现在都在隔离区生活。
不管你在不在广州,今天聊的事都会有意思。

因为这些天所见所闻所历。
不是电影,就像电影。
01
应该都了解了?

本次的新冠病毒Delta变种,潜伏期短,传染力更强,对付抗体更狡猾,全球54个国家地区已深受其害。
广州各区域的上班外出,也已接连按下暂停键。

大新闻Sir就不播报了,说一说我司小伙伴们经历的日常吧。
我司,有7人被困荔湾。
这几天我们拉了个小群,叫“关爱留守儿童”。
没法出门的日子里,有两件大事。
最重要的,吃。
为了怕彼此无聊,群里有各种陪聊,又因为都是夜猫子,所以能做到24小时深度陪伴,一餐不落
我们中间有些人,比较有提前意识,被封前就囤了各种肉菜零食(甚至连奶茶都准备了即溶的)。

喏,就是群里这位羞愧晒虾的小姐姐珊珊
她家在这次疫情属于中高风险地区,叫广船鹤园小区,门口安保的阵势有点酷,简直像杜琪峰的《枪火》站姿。
最早封区时,外卖进不来,小区能每天提前定“盲盒”。
说是盲盒,其实是50块的物资包,肉菜蛋随机组。
当然……她也不是天天都(懒得)做饭的那种人。
所以最幸福的事,就是超市能!送!货!(粮油米面基础物资)
以及,还淘到了好多加臭加辣的螺蛳粉。

拿到货的那一刻,简直感天动地。
插播一句,鹤园女孩宅家,但没有放弃运动!
而对于一贯慢性子、说话像0.25龟速播放的广钢女孩小白。
考验她人生的,是手速。
肉和菜足够,倒是能抢到。
可是,每天100份的水果,真·手慢无。

这几天她狗屎运爆棚,居然给大家汇报说,抢到了一箱牛奶。
……是平台发重了。
身为独霸24盒牛奶的大户人家小姐。
不管食材多简单,都挡不住她摆盘的倔强
第三位是男士,可能你都见过。
我们公司的资深编辑+直播小腕儿,钢铁直男王阿姨
在此提醒各位男性打工人,家里还是得备点厨具啊……
否则就会像王阿姨,在吹水群里晒美食,只能重复一样……
方便面。
不过relax。
他所在的小区内,有兰州拉面或螺蛳粉(扳回一城),还有士多店(便利店)提供各种零食鲜虾片。
每个人的隐私就汇报这么多,你问有没有解决单身需求的小技巧?
……那个不方便告诉你。

来,说说小环境里的大环境。
被封小区里,只有两处地方有人气儿。
领物资集中点。
图片来源于小区业主群
以及,测核酸处。

除了领物资,被封居民只有在做核酸时,才会沿着警戒线,在规定的区域下楼。

大家看看这频率。
原本三天一验,从6月9日开始,一天一验。
路被封了,但好像平日里捂着的心被打开了。

居民志愿者帮忙分配物资,提醒大家照顾独居老人,还有慢性药配送……

当然了,路封了,美不能封。
鱼,也还是要摸的。

限于篇幅,Sir就不一个个汇报了。
集体回复一下留言里你们的热情关心:
身为中年男士,我冰箱里有啤酒花生米,客厅有投影和硬盘,夫复何求。
02
其实,这次Sir有点小感动。
我们每个人的隔离生活,好比一次抽样调查,放大了看,应该也靠近各个隔离区的生活原样。
在广州住这么多年,吸引Sir的一直是一种广式的细致。
这一次的操作,又让Sir看到了什么是“网格式排查”,什么是精细化的“微操”。
为防你对广州没概念,先说点冷知识哈。
在乐迷心中,广州素来有个称号:
核都(core city)。
因为早期广州的地下音乐,大多以核为主。
金属核、电子核、后核、死核、硬核……
但就在最近,百度知道给出了新“解释”——

核,核酸检测的核。
△ 这个百度外行了......
本来,广州是第一防线。

华南地区最大枢纽,每天入境人员90%会经过广东。
白云机场,吞吐量全国第一。

△ 图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人口流动如此之大。
但广州没有轻易说什么……难管理,那就一刀切吧。

为了无死角排查风险,6月5日,广州十一个区开始了全员核酸检测
从72小时一测,到48小时一测。

两周时间,做核酸,成了广州人新的生活日常。
之前,令其他省份人惊奇的广州某种“身份”,莫过于穿着背心、大裤衩、人字拖、头顶微秃,看似貌不惊人实则名下房产若干钥匙成串的低调收租人。

而现在,“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的检测结果,才是新一代广州人品质生活的象征。

甚至包括不那么正规的摩的小哥。
检查健康码,也成为他们从业必须在意的一道手续。
集中排队测核酸,是一种奇妙体验。

它明明与疫情有关,一聚集,总免不了提心吊胆,与他人保持距离;
想起来应该也会枯燥,因为广州的日头毒啊暴雨大,30多度阳光下的煎熬、暴晒、等待,似乎令人心力交瘁。
可在广州。
这座城市所独具的城市精神,让这本来令人顾虑的集体活动,搞出了太多
“广式花样”

首先,排队测核酸最重要一点:
不要站错队。
“排队请看清队伍是排核酸检查,还是排牛肉火锅。”
这样的提醒,在吃货大省尤为必要。

排队排了半天,才发现队伍在卖叉烧,这样的遭遇不止一例。
毕竟是广州。

在风险相对较低的区域,一条街上两条队,一条测核酸,另一条全是吃货。
这象征了广州人防疫战略上的高度紧张,和战术上的气定神闲。

无论打疫苗还是排核酸,为了对抗恶劣天气,避免交叉感染,新式排队方法也跟着闪亮出炉。
一人挨晒,全家绿码。

队伍移动。
宛如运动员入场般秩序井然。

队伍不动。
那就读书、看报、处理工作,套出来个鞋垫也能绣上个两小时。
小风扇、小板凳,都是入门装备。

对抗恶劣环境,广东人甚至拿起了魔法武器。

而不甘寂寞的街道工作人员,也将通知任务搞成了接地气的亲切行为艺术。

敲锣、打鼓、大声公。
这些只是外表。
更贴心的,是一句句广式的“街坊们唔好训啦,出黎做核酸了喂”……
听来不禁会心一笑。
群里,有喊测核酸表情包,线下,各家各户拿出绝活,普通话、粤语、客家话三种语言自由切换。
如果你觉得还不够秀,那么请欣赏老广纵情一嗓。
前方高能,做好准备!
△ 由顺德人翁永辉演唱、改编自粤曲《荔枝颂》

效果怎样?
一个字:掂!
疫情的紧张尚未结束,可我们广州人,已经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截至6月7日,广州累计完成2157万人次的核酸筛查采样,其中6月4日至6日3天完成采样1869.67万人份。

广州人看上去漫不经心。
其实广州人的执着和较真,都用在低调的地方。
最初感染的郭阿婆。
行走的美食导航,引来无数吃货。
阿婆恢复的消息公布后,评论区没有谩骂和质疑。
只有一句句祝好。

别以为这只是客气话。
这是历史遗留的习惯,是友好的仪式,温馨的传统。
是广州人的宽容与豁达。
也是广州人面对再多困难,也不会失去的活力。

沉着、冷静、不抱怨,高效、变通、有效率。
姿态散漫,而立场坚定。

“一系唔做,要做就做到最好。”
广州人想得很简单,不搞形式主义一刀切的同时。
在乎自己,事情做好。
也在乎别人,责任做尽。
众志成城,也不忽略每一个个体。
请注意:肚子太饿了吃了饭再来


△ 图源:广东共青团

03
一件小事——
“阿婆你好,麻烦你擘大个口,撩撩个喉咙,会有d唔舒服,已经搞掂啦多谢你,可以翻屋企啦拜拜。”
这是一线检测的医务人员在休息时间学的粤语,为了方便听不懂普通话的老人家。
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冲到一线的医护人员,肩负了最重的重担。
疫情紧急,任务艰巨,像Sir所在的街道,就开启了通宵检测
真正用体能扛起责任的,还是他们。
不仅工作过劳,还要面对恶劣气候。
现在的广州,不仅气候闷热,还是每年“龙舟水”的雨季。

烈日暴雨中,排队人群已经有点煎熬,更别说被封印在密闭防护服内的医护人员。

△ 图源:广州日报
一场暴雨过去。
防护服里面汗水,外面是雨水。

3天内,全市完成采样1869.67万人份。
那些被防护服遮蔽的背后,是被手套和消毒水浸到发白的手,以及被面罩压出痕迹的脸。
△ 
图源:广州日报

这是嘻嘻哈哈背后的真相——
每一个身在广州的人,无疑都在尽力维持日常的运转。
不止医护人员。
全市各行各业,都在团结一致。

从疫情手中,夺回我们日常的生活,夺回早茶肠粉叉烧牛肉火锅......
小区里塞满的垃圾桶,还是会被环卫大叔逐一清空。
快递小哥和外卖小哥,加紧跑在送下一单的路上。
这几天他们活多了不少,有时速度赶不上封锁,干脆就地搭个帐篷过夜。
△ 图源:沸点新闻

核酸检测需求一天天加大,各种雨伞连成的长队,成了广州雨季一道奇观。
为了保证人群安全和秩序,民警们拉起一条条被吹垮的警戒线,街道工作者和检测人员相互配合,在风雨飘摇中搭起帐篷。
△ 图源:B站@新华社快看
各大医院,全副武装的“白衣战士”奔赴广州为核酸检测焦急的各个角落。
听说载的是一线检测人员,快车司机顺手送了免单人情。
没事,给个好评就行
而6月7-9号这三天赶上了高考,全国学子的大日子。

就算是疫情,也不能耽误学子前程。
司机穿上护甲,驶入隔离区,“一对一”护送学子出入考场。
3天内,他们是考生的专属司机;3天后,他们要自行接受检测、隔离。
△ 图源:广州日报

不止团结,不止奉献。
更让Sir感动的,是危急关头不放弃每一个人的温暖。
说白了,人性化。

一个也不能少。
在被隔离的无症状者中,有两位正好是今年应届高考生。
都这样了,还考什么考?
不。
广州说,别那么早说放弃。

教育局和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特别设置了专用考场。
考前优先医生查房,评估考生身体状况。
考后试卷单独消毒封装,杜绝安全隐患。
医生、监考、安保、押运,近百人全体协作。
你相信吗?

危机时期,如此大费周章,就为了让两个孩子顺利完成考试。
这,就是广州。
△ 图源:羊城晚报
04
不是地域吹。

上世纪80年代,汉学家傅高义总结过广州人长久的文化基因:
广州人是善于处理世俗事务的人、精明的讨价还价者,长于技术,批评直率,勇于保护自己的利益。他们敏捷、活泼,擅长掌握新的技巧……
勇于拼搏,善于苦中作乐,不会放弃对美好的追求。
拿广东人最擅长的来说,生意要做活,就不能死磕一条路。
老广的谚语时刻都在教你,做人做生意,要变通,要看得开。
一般做生意的会同你讲:“遇着红灯绕路走”“水路不通走陆路”。
最经典的,请黄子华来给你解释。
什么叫“马死落地行”。
马死了,你就自己到地上走咯。
意思你懂了,都别忽略这个“咯”。
语气里,藏着广州人特有的举重若轻。
而广州人的拼搏,也永远接地气,永远紧握生活。
既不会故意充门面,也不愿意牺牲自我过度内卷。

老一辈的广州人,最喜欢念叨这句话——
龙床不如狗窦(狗窝)。
借钟南山院士当年“非典”时期的一句话总结:
“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最大的政治。”
而乐天、知足的另一面——
是无论何种生活方式,都能充分得到尊重。
说白了,包容。
在广州,有高楼林立的珠江新城CBD,那是现代商业的引擎;有古色古香的老城区,那是历史文化的存留。

当然,也还有几座城中村。
它们接纳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无名者。
有人维生,有人追梦。
无论你想在这“爱拼才会赢”,还是想混一个“阿珍爱阿强”,广州,包容着所有人对城市的期待和幻觉。
所以,请大家放心。
广州没问题。
借一位网友所说的,下次热搜,麻烦把这个哭唧唧的表情去掉。
坦然处之的精神,给予了每个广州人度过疫情的底气。
也让每个广州人,期盼着城市的日常,羊城烟火气的回归。
荔湾曾经的美味,成了当地人坚持下去的念想。
芳村里滋滋作响的鸡煲、焦香四溢的煲仔饭。
以及芳村特有的“窝蓝肠粉”,顺滑鲜香,熬过这阵子,一定要吃个饱。
△ 好味广州

西华路上,一口心心念念的云吞面。
手打的细面,三七肥瘦肉制成的云吞,配上鱼骨猪骨熬制的汤头。
有了这一口热气,广州人的一天才算舒心。
△ 舌尖上的中国
流下的口水,正在提醒着Sir的跑题。
那些被封闭的街道,也在等着居民的再次相聚。
货物齐全的西塱市场,少了砍价声,总觉得不习惯。
外地人必去的沙面一条街、永庆坊,还期待着游客打卡。
当地人乐此不疲的各个茶楼,还等着老广们去“叹茶”“吹水”。

△ 舌尖上的中国

有热闹的地方,才有广州的风味。

而暂时的隔离,是为了更好的相逢。
这几天,很多人问Sir:
广州还有多久才恢复?会不会更严重啊?
其实多久才恢复,谁都不能准确下判断。

现在能做的,是少一点冲动,管住想逛街的腿,管住想吃喝的嘴,做好细节的防护,自由的那一天就会越来越近。
其实。

Sir不是广州人,顶多算一个新广州人。
十几年待在广州,似乎有一根看不见摸不着的,细细的红线,把我和广州越缠越紧。
外地的朋友们,感谢你们的关心与问候。
家里的日子,书够读运动够做游戏够打,电影更是够看。
也请你放心广州。

说白了。
广州人的佛系。
不是不把疫情当回事。
而是要把每个人,都当回事。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阿童木木酱
还不过瘾?试试它们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