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看点:经常看到各种以启蒙为旗号的童书以及儿童产品,无一例外都把孩子爱看,一看就停不下来作为宣传点。的确,给孩子选产品,孩子喜欢当然是首要的,但是孩子喜欢就一定是适合用来启蒙吗?
 周四
视野 🌏
全文共4361字,阅读时间11分钟
🌿🎨🌏
为什么孩子喜欢看看不懂的动画?
我女儿两三岁时,很喜欢看英文版的小猪佩奇,有时一天看两集还不过瘾要求增加一集,她能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地看完。不仅看佩奇是这样,给她看英文版的汪汪队她也能从头看到尾。
家里有很多科学实验材料包,她经常是做完一个实验还要求再做一个,一次要做三四个才肯停下来。
手机上的识字软件,她真的很喜欢,每天主动要求识字,一天认一个还不够,总是要求加量。而之前我拿大白卡让她认字,她总是一看见卡片就要求收起来。
孩子的这种喜欢,会让父母形成一种认知:多接触这些资源挺好的,一方面孩子有的玩,减轻了父母陪玩的压力,一方面孩子还可以学到点什么。有的玩倒是真的,但孩子真的可以借此学到点什么吗?
她喜欢那些英文动画。你问她看懂没,她会说看懂了。你要问她里面讲了什么或者里面的具体情节,她磕磕绊绊说不出来,或者说自己忘记了、没听清楚。
那为什么无法完全看懂的东西她还会看下去?我想可能是动态的画面比图书、积木、一个人傻傻地发呆更有意思吧。而且,我家经常就我和她在家,在没有其他小朋友光临的情况下,显然这些东西会让她觉得更有意思。对于她来说,看不看懂不重要,有趣才重要。
她喜欢做实验,但这种喜欢仅仅是因为她可以动手操作,还可以见证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于她而言,这只是一个游戏。
至于那些课程,她喜欢看,其实仔细研究一下不难发现,这些课程中都充满游戏元素和奖励机制,小朋友答对一个题目,送钻石,小朋友得到鼓励会再接再厉。她喜欢玩,并不是对数学或者识字感兴趣,而是对其中的游戏感兴趣。
概括起来,孩子喜欢这些东西只是因为有趣,能给他们带来快乐。在他们眼里,这些东西跟游戏和玩具并没有什么区别。如果家长只是抱着玩一玩的心态去看待也就罢了,怕的是既想让孩子当游戏玩,又想让孩子学到东西这种心态。因为如果是这样想,怕是家长要失望了。
真正的启蒙是一趟启动大脑之旅?
动画片里的每句话、每个人物对白,如果看不懂,就像路人说的一句话一样,听的再多也是吸收不到大脑内部的,更难内化于心,随时输出出来。同理,理解不了的实验、充满游戏色彩的识字游戏,对于孩子来说也就是玩玩而已,丝毫无法转化成大脑的养分。
因为,听过不等于听懂,看过不等于看懂。当大脑输入更多有用的信息后,这部分无法被大脑理解的信息很快就会被清理走,留下更多的空间给那些有用的信息。这就像买来的衣服,如果只是随手扔进衣柜,第一年你可能压箱底,第二年很可能你就会段舍离了。
如何让孩子看过的东西、听过的东西可以存留于大脑内部呢?
首先,输入大脑的信息不能过于难,难易程度要适中。
其次,输入的信息要经过加工咀嚼,才能存留于大脑。
跟孩子看过一本《怎样撬起一头大象》,开篇的图片画着一只大象和两个孩子,两个孩子企图用一个像称一样的东西撬起大象,大象站在秤盘上,两个孩子就像一个秤砣压着秤杆企图撬起大象。
这个场景大人一看就明白,不就是杠杆原理吗?用杠杆当然能撬起大象了。但是,在孩子的已知区域里没有杠杆这个概念。
我突然想到她平时坐的跷跷板,便对她说:你看这像不像跷跷板?两个哥哥想把大象压起,就像你坐在跷跷板的一端,你想压起另外一端的小朋友。她说,是啊,这真像跷跷板,我一使劲,小朋友就翘起来了。对的,所以在这里两个小朋友是用跷跷板一样的东西撬起大象,那当然是可以的。
后面又翻到另外一页,上面画着一幅图,两个小朋友想拖动一只肥胖的熊猫,他们把熊猫放在一张木板上,然后把木板用绳子拴起来,使劲拉着绳子往前拉。我问女儿:你觉得他们能拖动吗?
好像有点不能。女儿回答道。
你看看这个木板像不像快递员叔叔每次拉的小拖车,但是快递员叔叔却能拉得飞快?我引导她。
是呢。快递员叔叔每次都拉好多东西都拉得动。她回答道。
你看齐齐奶奶每次拉好多纸壳下楼是不是很吃力,但是如果她用一个拖车去拉纸壳是不是很快就拉走了。
对呢。
那大熊猫身子下面的板子和齐齐奶奶的拖车、快递员的拖车有什么区别呢?它少了什么呢?
轮子。
对。
要想把大熊猫拖走,我们需要一个轮子。
借助类比以及亲子间的对话,孩子的大脑参与到思考书中的问题,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专注力,还在孩子的已知区域和未知知识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由此完成了她的大脑对所输入的知识的加工咀嚼,从而降低了知识的难度,自然孩子也更容易理解。
当然,大脑并不是这么容易就保留输入的信息,期间也要经过无数次反复。这就像即使这么去讲解绘本,孩子也不可能完全记住或者理解书中的内容,总要无数次反复,他们的大脑才能存留一点我们输入的内容。
而如果我们只是读书中的内容,孩子也只是听,亲子之间没有对话与信息的流动,我们不知道孩子听懂没有,孩子也没有提出任何问题,那么输入大脑的信息就像喝凉水一样,很快就流走了。大脑越不工作,就变得越懒惰,这样的输入自然也无法在大脑中存留下来。
大脑就像优秀的领导者,它总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总能检查到哪个信息没必要存在需要马上剔除,而哪些信息是有用的必须存留下来。大脑为什么要坚持不懈地做这种工作呢?是因为大脑的存量有限,如果闲置信息过多,很可能超载,这样大脑会极不舒服。
生活中如何让孩子的大脑开动起来?
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利用这种亲子对话,激发孩子的大脑工作,从而促进大脑不断存留新鲜的知识与信息。
某一次,孩子问我:为什么我关上了水管,水龙头还能摸到水滴?
你关紧了吗?我问。
关紧了啊!
哦, 那妈妈明白怎么回事了。你来想一个问题:你骑滑板的时候,是不是并不是你想停下来它就能马上停下来?
是啊。她回答道。
水管关上了还有水滴,就跟骑滑板想停下不能马上停一样,很多正在运行的东西想马上停止工作,都得再工作一会儿才能停下,这是惯性的力量。你想一想,我们还有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会想停下但就是不能马上停下?
她想了想说:跑步的时候我想停下可能停不下来,其实我也挺想马上停下来的。
对,确实是这样。还有,骑自行车的时候是不是也是这样?想停下来就是停不下来?我继续启发她。
是的,妈妈,我明白了。惯性。她回答道。
在促使孩子大脑工作时,也还可以用“假如不是这样……”的问题启发孩子思考身边的世界。
比如,你可以让孩子观察自己的手,然后问孩子:你知道为什么你长了五个手指吗?她可能会反问一句:是啊,为什么啊?
你可以继续反问:假如你的手不是五个手指,你觉得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比如,你长两个手指。我们用两个手指拿起一本书,哦,勉强可以托起来。我们再试试拿起一个苹果,是不是太难了,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
所以,我们长五根手指,是为了抓住像苹果这样圆圆的东西,五个手指协作,手才能完成这个工作。
孩子可能对自己长五个手指习以为常,当你以此为问题进行发问,也就启发了她对自己的身体感兴趣,并由此开始了一场探索之旅。
这种随时在亲子互动中启发诱导孩子的模式,会让知识在孩子面前变得不再那么抽象,会让学习变得有趣、生动、可视化,会让孩子对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充满好奇,而不是以一颗俗人之心去面对这个世界,而世界终将在他们面前变得丰富、有趣、值得探索。
而好奇是一切学习的起点,也是学习的根本驱动力。这种好奇拓宽了世界在孩子眼中的宽度和深度,孩子的学习根本不需要外在动力来驱动,而代之以发自内心的喜欢,一切学习中的困难都不再那么深不可攀。
那么这种模式是否与现行的学校教育模式可以接轨呢?
跟一些目前处于教育一线的老师接触过,他们中大多数认为现行的考试其实主要注重理解,也就是首先你得知道这个知识点,然后最重要的是你要会运用。而要达到这种能力,无一例外前提就是你要理解知识。
理解知识靠的不是背诵,背诵就像搬家,只是把知识从一个地方挪到另外一个地方,知识还是原来的样子,没有成为你大脑的一部分知识储备,无法随时取存。
而借助亲子间互动对话、引导,可以让知识很好地被大脑理解,而这种模式也会成为孩子学习新知识的模式,孩子会围绕一个问题不断学习、不断吸收。
孩子怎样才能踏上真正的启蒙之旅?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很多针对幼儿的课程都采用了AI模式,表面看孩子也可以参与互动,而且也降低了学习的成本和家长的负担,但这种模式下很多问题都是预设好的,答案也是固定的。
孩子只有答对题目,符合标准答案,才能得分。答案对的上,得分率就高。这跟考试没什么区别,追求的仍然是得分率,并不能形成启发问题式思维,也难以形成好的学习习惯。更重要的是,不利于大脑参与工作,甚至大脑并不需要工作。
亲子之间的对话,不仅是一种学习的模式,而且还带着父母的温暖与鼓励,这远非机器所能做到的。至于弊端,那当然是费妈费爹了。对于接受过填鸭式教育的我们来说,当然这种模式的运用并不是那么习惯,甚至有些费劲。但如果想让孩子有好的开始,这样做还是非常值得的。
启蒙,更多的是一种思维模式的引导,而非知识的灌输,而这种思维模式除了靠父母引导,似乎也无它法。
孩子看看动画、玩玩游戏,这都是很正常的,也是孩子追求快乐的一种方式。但若以此为启蒙手段,恐怕是要大失所望了。真正的启蒙需要父母的身体力行,努力推动。
真正的启蒙,引导的是孩子对某一学科的好奇之心,希望不断探索发现其中更复杂的细微之处。这种驱动力,并不是表层的感兴趣和喜欢,而是深层的好奇和探索之心。
深层的好奇和探索之心,大多以孩子问“为什么”为起点,对同一个问题的发问为过程,进而展开各种角度的探索之旅,不以答对某个题目为标准,而且答案都是开放式的。所给予孩子的奖赏并不是你答对了我给你一颗钻石,而是我更愿意看到你大脑思考的过程,你的努力与你的困惑。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提早启动未来的学习之旅,赢在起跑线,但真正赢得的方式并不是“孩子会数数数到100”,“孩子会十以内的加减法”,“孩子认识1000个汉字”这些显性的部分,我们更愿意看到的是孩子对知识的好奇之心,喜欢问“为什么”,喜欢研究“怎么办”,而这将是孩子赢得未来的隐性优势。
真正的启蒙也会夹杂着游戏、动画这些孩子喜欢的方式,但不仅仅限于这些方式,更多的则是引导孩子探索,对更深层次的知识产生好奇之心。
真正的启蒙,借助的不是人机互动,更多的是真人,我们对他们的有效引导。愿每个父母都能引导好孩子的这份好奇和探索之心,让孩子踏上真正的启蒙之旅。
在家自己引导孩子做思维启蒙却不知从何入手?
向您推荐,源自国际最前沿项目制教学法课程
7天简单有效的学习,真实老师引导上课,和孩子有更多互动式思考
限时29.9元
还送价值199元教辅材料包
扫码限时购👇
互动话题
你是怎样给孩子启蒙的?在启蒙的过程中你有怎样的疑问和经验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跟我们分享你的看法~
作者介绍
作者 | 萌小果
四岁女孩的妈妈,看见孩子的情绪,成为更好的妈妈。
拓展阅读
✏ 投稿 | 欢迎投递原创稿件,来稿请投邮箱:[email protected]
📖 转载 | 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方式
童行学院
系统性通识教育
长按关注 一起童行

点击“在看”,与好友共享!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