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日本NHK拍摄了一部在深圳城郊结合部的纪录片,片名为《三和人才市场,中国日结1500日元的年轻人们》。

不得不说,文化同源的日本,和以往一样对中国的观察远远强过来自欧美的西方外宾,这部围绕三和人才市场的纪录片很快在中国也火了起来,人们给纪录片中的年轻人冠以“三和大神”的称号。
具体来说,“三和大神”是指栖身在深圳市龙华区景乐新村海新信人力资源市场附近的一群打工者,“三和”一词源自该区域最大的人力资源公司名称“三和人才市场”。这些大神们居无定所,以日结薪资的临时工为生,号称“做一天可以玩三天”。这些打工者有的甚至没有身份证,身负债务,与家人鲜有来往。失去身份证无法购票,甚至无法离开三和地区。三和大神的定义同时有精神方面的因素,他们有着过一天算一天的豁达精神,他们不怕穷、不怕苦、也没有寻求改变的上进心。
三和大神:以天为被、以地为席
三年之后,当“躺平”这个词在中国互联网上火起来时,我想起当年的“三和大神”,才意识到他们就是中国第一批“躺平”的年轻人,只是当初“躺平”这个词还没出现而已。

一、不要让奋斗贬值
通过“三和大神”,我们可以看到低学历、低技能的流动人口在中国快速城市化趋势下的迷茫和彷徨。他们没有一分正式、体面的工作,在社会上被孤立、在身份上被歧视,而就当我们大多数人把这些社会边缘人视为笑话、或批判或嘲讽时,很少有人意识到大多数打工人的处境和三和大神一样被动,只是你学历高一点、薪资多一点、压力可能还大一点。当具有一定学历和技能的人开始讨论“躺平”的时候,本质是就是在向三和大神看齐。
躺平最大的原因,就是不躺平(奋斗)开始贬值;如果我们要一个一个找原因的话,房价可能是让奋斗贬值最大的推手。
资产(尤其是房产这种兼有资产和生活必需品双重属性的商品)价格非理性上涨让很多人的奋斗变得失去意义。
现在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绝大多数普通人,哪怕你学历很高能力很强,要赚个100万人民币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事,但100万在热点城市可能连个卧室都买不起。所以100万到底是多还是少呢?从工作的角度看100万很多,从买房的角度看100万算不上什么大钱。所以哪怕一个人赚到100万,他心里的焦虑感会大过获得感,因为这100万并不能买到一套理想的房子,然后他又要想办法防止自己辛辛苦苦赚到的100万不要贬值。
假设一个人在一线城市税后月入有3W,这个水平绝对算得上是整个城市前10%了,但这个收入在房价的上涨面前是相当无力的。注意,我这里说的是房价上涨而不是房价本身,房价上涨是一个动态变化,而不是简单的一个静态高房价。
房价动态的上涨远比一个静态的高房价给人带来的绝望感要大得多。
比如一套500万的房子,你税后年入30万,这时候你觉得五年时间不吃不喝可以攒出一个三成首付(150万)出来,这时候还是可以看到一些希望的。但实际情况很可能是这样的:去年那个500万的房子,今年已经800万了,这个税后年入30万就算不吃不喝,一年时间里存下的钱也只有同期房价增值部分的十分之一这么点... 这个动态变化是最可怕的、也是最伤人心的。当一个人认为自己彻底追不上房价或自己的其他目标时,就会开始认真考虑是不是要躺平了。
前不久我到一个亲戚家做客,聊到房价话题,他们后悔当年没有多买几套房。他们家自住的房子是2004年买的,当时总价94万,现在市价大概2000万。你没看错,十七年的时间里增值1906万,年均112万。相当于这么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有一个税后年薪112万的人在帮忙打工。
当然,2004年的钱比现在难赚多了,但有没有现在2000万这么难呢?我们看一看官方数据,中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04年时是9422元,在2020年是43834元,涨幅365%,同期热点城市房价涨幅平均有十倍,我提到的这套房涨幅20多倍。
而城市化的推进、人口流动导致不同城市间房价的分化,又进一步加剧了贫富分化。比如一个来自北方县城的年轻人,毕业后到大湾区的广州或深圳工作,十年前他老家房子5000/平,深圳2万/平;现在他老家房价可能还是5000,深圳已经到10万了。如果他家条件过得去,在县城可能有额外的房产,但对他来说几乎起不到帮助。
看另一个细节,为什么现在北上广深土著们找对象越来越倾向于其他本地人?说白了就是希望门当户对,因为土著家里基本上都可以做到有房无贷。于房价的间接影响,现在的二代在大城市连择偶都会困难重重,我们也可以感知到现在房价的差异已经到了导致基于房价的地域歧视,这个问题挺值得关注的。
就算一个年轻人学历很高、工作很拼,一天干15个小时,但TA如果没有前一代人的强力支持,他在大城市的奋斗终点很可能比其他土著的起点都差得远。中国人是非常精明的,做事情可以做到极致,当国人想拼的时候可以拼到让外国人难望项背,可一旦失望了或想不开了,躺下来也可以一动不动
总之,当奋斗出现贬值,躺平就很难避免。
二、至少不要输
上面说了这么多,简而言之就是之所以有人躺平,那是因为有人躺赢,这样的鸿沟和流动阻力让奋斗者感觉自己的努力贬值了,看不到改变的希望,于是选择了躺平。
我们现在从竞争和博弈的新角度看躺平,或许会有更深的体会。
当弱势群体面对随时可以躺赢的强势群体时,弱势群体最大的本钱是什么?不是那些越来越不重要的学历、也不是微薄的存款,最重要的是他们的身体健康,这是弱势群体仅存的可以和强势群体PK的东西了。
假设你是一个弱势者,一个原生家庭经济基础薄弱的年轻人,天天加班、整天被烦心事围绕,即便如此最后能在工作地买得起房的概率还是小于身心被摧残的概率,这时候你就彻底输了,因为富二代早就有房有车有存款了,而且就算你最终能买得起房,他的房子也比你更大更好,他的消费和日常享乐也远超过你。
在拼命加班之前,普通人和富二代的差距仅仅在于没有对方有钱,那时普通人的身体健康、精神生活、潜在寿命其实都不输给富二代,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拼命加班后,普通人的身体和心情遭受到了不可逆的损害,这时再和富二代比起来,那就是满盘皆输。
所以当生命的宽度比不过竞争对手时,真就不如另辟蹊径,尽量不要在长度上输给对手,并且在方向上寻找最适合自己的角度。
举个例子,李嘉诚比我有钱得多,我的财富在他面前就好像一只大象面前的蚂蚁。但如果你问我现在愿意和李嘉诚对换一下角色吗?我的回答是绝对不愿意。因为李嘉诚已经92岁了,说难听点他可能没有多少年的时间了,但我还可以再活半个世纪,我还可以去很多李嘉诚也没去过的地方,认识很多有趣的人,这样看,我们普通人是不是比李嘉诚更有优势呢?

所以可以这样说:躺平的人肯定不会赢,但也不会输。

工作奋斗和投资是挺像的,专业的投资者不光看绝对收益,更讲究超额收益,当基准(比如沪深300指数)在一年时间里下跌20%,一个基金经理空仓于是不赚不赔,这时候他相对市场基准的超额收益就是20%,一年20%的超额收益是非常牛逼的成绩...行情不好的时候,少亏就是赢。如今一部分年轻人选择躺平也有这方面的目的,当竞争太残酷、努力换来的回报又太少时,少付出就是赚。
三、把坏事变成好事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也就是说我们不太可能再有过去那种每年10%以上的GDP增速或是两三年薪资翻番的涨薪幅度。
中国人均GDP在2021年很可能将超过1.2万美元,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的人均GDP将超过2万美元,在这个基数上再强调过去那样的高速度已经不太现实,这就好像一个孩子不可能永远保持青春期每年长高10厘米的成长速度。但未来中国在调整经济结构和收入分配方面大有可为,这些问题过去被很多人忽略,因为过去无论收入高低,大多数人都感受到了高增长带来的好处,但现在速度放缓了,一部分人开始有痛感了,这个问题不得不解决了。如果我们把“躺平”和“内卷”等等现象视作是一个提醒的信号,那它们的出现就不是坏事。
农民工与成长居民收入同比增速 2009-2020
只要中国在下一步可以把经济结构转型和收入分配改革做好,打破阶层固化、对劳动者权益加以更多保护、对创造财富的过程适当减税、对持有资产的过程适当加税,进一步强化法治精神、促进人人平等,那么普通人得到的幸福感将绝不亚于当年的高速增长时代。

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躺平肯定不是一件好事,我本人也非常不建议大家选择躺平,但每个人也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其他人无权干涉。去年B站爆红的视频《后浪》,主旨就是称赞当下年轻人拥有了选择的权利,而放在我们这个话题里,奋斗和躺平皆是选择。
说到底,后浪们最大的资本就是年轻,这决定了时间在年轻人这一边,你有希望笑到最后甚至熬死那些让你不爽的人和事。所以年轻人在战略上一定要有足够的乐观主义精神,无论你是想奋斗还是想躺平,都应该摆正心态、顺势而为、平衡自己的工作、生活与健康。
欢迎点在看、转发朋友圈、点击上方公众号名片关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