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小炒特别读者
点击上方「小炒说」→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
二战来临,掌玺大臣有急事求见首相丘吉尔,丘吉尔在厕所里大喊:“我正在忙着拉屎,我一次只能对付一件屎事。”  
1945年,二战结束,丘吉尔成为英国人的英雄,在英国的声望无人能敌,然而,在当年的竞选中,信心满满的丘吉尔收获惨败,令全世界大跌眼镜。
击败他的,正是那位掌玺大臣,一位社会主义者。
1
两条社会主义路线
关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马克思有两个核心观点:
1、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资本主义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之上;
2、资本家与无产阶级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无产阶级要用革命手段推翻资本主义。
随着世界的快速变化,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者对这两个观点的认识出现了分化。

19世纪中期,欧洲正在经历大规模的工业化,释放出人类闻所未闻的能量,在自由平等思想的发酵下,欧洲人民满怀信心地追寻着幸福彼岸,憧憬着个人和社会的美好未来。
但是,有一个人却忧心忡忡,认为事实并没有朝着希望的方向发展。
这个人就是马克思。
马克思认同资本主义的先进性:“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但是,工人更加苦逼了,19世纪的不平等,比过去要明显得多自由成为少数资本家享有的权利,工人被奴役和压榨着,他们成为工厂的生产工具,完全没有实现自身自由的可能。
资本主义把自由异化了
高举自由旗帜的伟大导师
“资本主义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强迫的强制劳动。““工人阶级没有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只有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因此根本就谈不上自由。在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产阶级的自由,没有被剥削者的自由” 
于是,马克思认为,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最终会埋葬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越发展,这种矛盾就越激烈,将不可避免导致一场无产阶级革命,这场革命将实现工人的自由
他督促工人阶级时刻做好革命的准备,迎接革命的到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这就是第一国际,认为武装革命才会实现全人类自由。
马克思晚年,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接踵而至,资本主义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工人阶级的生存状况得到极大的改善,而且资本主义越发蓬勃,那些武装起义无一例外都失败了。
马克思陷入深深的沉思。
19世纪末,恩格斯对无产阶级革命进行了反思,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收官之作《卡尔·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中,恩格斯强调,暴力革命可能错了,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已经陈旧了。
恩格斯理性地评价了德国社会主义民主党有效地利用普选权作为工人阶级的一种崭新的斗争方式,肯定了普选权在工人阶级政党斗争中发挥的作用。
恩格斯认为,争取普选权、利用民主在议会中与资产阶级作斗争,是无产阶级的首要任务之一,可以用这种方式来发展和壮大无产阶级队伍。
这就是第二国际
,可以用议会民主的改良主义达到解放的目的。

于是,出现了两条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武装革命、议会民主
进入20世纪,马克思主义分成两支:列宁继承第一国际的暴力革命思想,
认为可以越过资本主义阶段直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这就是俄国社会主义;西欧的伯恩斯坦和费边社继承第二国际的议会民主思想,认为可以在议会中对资本主义施加压力,促使资本主义的改良,这就是欧洲社会主义。

前者被称为列宁主义或第三国际,后者被称为民主社会主义
这两股思潮都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一定的改造: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资本主义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之上,列宁认为可以提前进入社会主义,再来提升生产力;马克思认为必须暴力推翻资本主义,伯恩斯坦和费边社认为可以用选举权在议会政治中对资本主义进行“和平演变”。
两派都不承认对方。民主社会主义者排斥列宁主义,认为这不是马克思主义,而是沙俄的极权主义;列宁主义者认为民主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妥协和马克思主义的歪曲,称之为反革命的修正主义
1917年,俄国建立苏维埃政权后,苏俄内部对这两种路线进行了激烈讨论,刚开始议会民主的道路占明显优势,后来随着俄国革命的越来越不受控制,列宁主义逐渐占上风,并夺取最高权力。
马克思主义改变俄国的同时,也正在改变英国。

1918年,英国工党通过了一部正式的社会主义党章《工党与新社会秩序》,理论基础是费边社的民主社会主义目标是实现公有制和生产分配的社会化,手段是在议会民主体制中争取最广大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党歌是《红旗歌》,当年赵一曼烈士就是唱着这首歌走向刑场的
这是一个标准的社会主义政党
1922年,苏联成立,是世界上第一个列宁主义国家;1923年,英国工党首次上台执政,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践民主社会主义的国家
哈弟:工党创始人之一
分布欧洲两端的两国,不约而同地进行着两条社会主义路线试验,双方将在两条跑道上竭力证明自身的正确性。
从社资的角度讲,苏联的竞争者是美国;从马克思主义的内部角度讲,英国才是苏联的竞争者
2
初生的牛犊
如今的英国有三大政党:保守党、工党和自由民主党。保守党和自由民主党都是资产阶级政党,在政策主张上,保守党主张“小政府”,看重自由竞争,类似于美国共和党;自由民主党主张“大政府”,看重社会公平,类似美国民主党。
与美国的关键不同在于,英国的第二大党工党,是一个代表工人阶级的社会主义政党,成立于1900年。这是美国没有的,也是美国的一大问题
当时英国是全球最发达的国家和世界金融中心,大英帝国处于全球霸权的顶峰时期,已经度过了工业化的早期阶段,但统治阶级的富贵财富与广大劳工的悲惨遭遇形成鲜明对比,英国总人口4500万,12.5万名富豪占据总财富的1/3,3800万人的收入总和只占全国1/2。罢工时常发生,政府时常用军队镇压。
这深深刺痛了英国的精英人士,一部分精英开始觉醒,试图改变英国工人的困境。他们信奉民主社会主义,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工党应运而生。
比英国工人更悲惨、比英国贫富差距更大的国家有很多,但当时只有英国做出了改变的实际行动,并不是英国问题多么严重,而是英国精英醒悟了,工党的创始人是知识分子和贵族富人。依然是小炒的那句老话,社会变革,只能由觉醒的精英推动
如果没有一战,工党会一直是在野党。一战促进了沙俄的倒台,也促进了工党的上台,经济的破碎和工人的大面积失业,使得工党的支持力量剧增,党员人数激增至300万。一战一结束,工党就通过了社会主义党章。
在早期,英国工党与苏维埃有种惺惺相惜的兄弟感觉,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后,工党领袖麦克唐纳致敬俄国,赞扬其鼓舞了世界各地的马克思主义运动,还倡导英国仿照苏俄建立工兵委员会。

1924年,列宁去世,
斯大林掌权的同时,工党首次执政
,麦克唐纳出任英国首相。英国不仅与苏联确立外交关系,而且订立商业合作协议。在当时流行非理性反共思潮的西方,英国的做法无异是个另类。

还是有点革命友谊的。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工党成为英国第二大党,持续至今。

可惜,由于非理性反共思潮,工党干了10个月就被捅下台了。
1929年,苏联刚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英国举行人类首次男女平权的选举。由于妇女的经济地位普遍较低,工党毫无悬念地成为第一大党,麦克唐纳再任首相。但生不逢时,碰到了史无前例的世界经济危机。
1931年,英国财政破产,三个党联合组阁,但工党逐渐在议会失去优势。
从1931-1945年,经济危机与二战,整整14年里英国没有进行过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选举。
经济打击叠加战争破坏,英国跌落神坛,
苏联成长为令整个欧洲胆寒的庞然大物
。在这个过程中,苏联高举列宁主义的伟大旗帜,而英国工党始终没有机会去践行民主社会主义。

很快,机会就来了。
3
实践
正如一战让工党快速壮大,二战直接把工党送进唐宁街10号。1945年,击败丘吉尔的掌玺大臣正是工党领袖艾德礼
工党的竞选纲领十分鲜明:工党是社会主义的党,社会主义的英国不再是乌托邦,而是一个非常现实的目标。
从艾德礼开始,1945-2019年,工党牢牢把守着第大政党的地位,英国总共出了15位首相,工党有6位;74年时间,工党执政总共30年。
毫无疑问,社会主义路线在英国得到了较好的实践。
艾德礼是一名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牛津大学毕业,第一份工作是律师。年轻的他在敦伦东区接触到了大量的贫民,开始反对资本主义、相信社会主义,加入费边社和工党,成为英国的民主社会主义先辈之一。
当上首相后,艾德礼率先在英国实行“福利国家”,保障普罗大众的经济权利。英国议会在1946年通过《国家保险法》,覆盖了疾病、养老和失业三大保险,之后又推出《国家医疗服务法》,实行全民医保
该福利模式很快就被法国、德国等欧陆国家直接效仿。
在经济政策方面,工党大力推行国有化。当时的英国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可以说百废待兴,单靠私人资本主义无法恢复正常,英国普遍担心30年代的经济萧条会重演,渴望全新的改革措施。
作为解决资源配置和重启经济的强力手段,国有化成为工党的杀手锏,保守党也认为,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主义都强调国家干预,国有化未尝不可。英格兰银行、铁路、煤矿、电力纷纷纳入到国家控制,政府给予足够的经济补偿,从而将全国20%的私营企业国有化
工党率领的英国,没有沉浸于殖民地独立浪潮和帝国不断衰弱的余晖里不能自拔,而是集中精力进行社会主义改革,促使英国经济在战后迎来复苏,国内就业得到保证。1946-1951年,英国工业产量年均增长6.7%,1948年就恢复至战前水平,依然是世界第二大工业国。
50年代的英国
1951年工党下台时,针对当时的英国社会,1956年著名社会主义学者克里斯兰的《社会主义的未来》指出:英国已不再是传统意义的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的某些目标,英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特殊阶段
工党改变了英国,让它在战后和平地从一个殖民帝国转化成一个福利国家,将平等、公正、共同富裕这些社会主义理想付诸实践。英国不再刻意谋求大国地位,转而寻求国民的安逸生活,工党让英国人明白:
这个国,是谁的国
2014年,英国《每日邮报》进行战后首相的评选活动,艾德礼以较大优势名列榜首,撒切尔夫人排第二。
艾德礼执政期间,也维护了社会主义友谊,工党与苏联改善关系,1946年他邀请一批苏联科学家到英国到访劳斯莱斯的飞机发动机制造工厂,在斯大林都认为没有痴愿意售卖自己的秘密”时,苏联获得了发动机的核心资料,然后应用于朝鲜战争。
1951年,英国走出了经济危机的阴影,工党的使命完成,保守党上台,丘吉尔重任首相。

保守党连续执政13年,一直干到了1964年。保守党废除国有化,执行私有化的自由市场经济。英国民主社会主义告一段落,但苏联的赫鲁晓夫完全否定斯大林,学习民主社会主义实行宽松改革,走上了修正主义的“不归路”
在保守党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下,英国经济更加快速的发展,但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如期而至,1964年,工党再次上台执政。这一年赫鲁晓夫下台,苏联告别修正主义,回到列宁主义。
工党一上台就提高弱势群体的工资标准,制定《同酬法案》,规定妇女与男人同工同酬,加强公立教育,避免教育上的阶级分化。在经济政策上,继续推进国有化,最大的成就是将英国石油公司国有化,在以后的岁月里,工党和保守党围绕英国石油公司的国有化和私有化展开激烈博弈。
在工党与保守党的轮换执政下,国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化进程中走得最远,在社会发展的同时,英国保持了很好的连续性,经济成果没有集中到少数人,而是惠及尽可能多的群体,其非凡的政治和社会稳定令人印象深刻。
进入到70年代,英国工党和国际社会主义发生了深刻变化。
70年代,英国的社会结构迎来根本性变化:工人阶级日益减少和中产阶级明显增加,也就是工人中产阶级化。在1972年的社会调查中,20%的体力劳动者认为自己是中产阶级,工人阶级与中产阶级的界限开始模糊。有了稳定工作和个人资产的中产阶级,转而相信资本主义私有制。
工党自己革自己的命,通过提高支持群体的生活水平,将他们送给了保守党。这是工党的“不幸”,却是英国人的大幸。
英国70年代的朋克青年
1979年大选,工党遭遇滑铁卢惨败。保守党赢得工人阶级选票的36%,特别是在发达的英格兰,支持工党的工人阶级只有30%,低于保守党,与第三大党自由民主党持平。

很显然,此英国非彼英国,工党的支持基础,无论是选票还是意识形态,已经发生了动摇。工党必须进行深刻的调整。
在国际上,1975年“欧洲共产主义”一词首次出现在媒体,他们对苏联残酷镇压国内和东欧的行动感到震惊不已,彻底抛弃了苏联路线,不再将暴力革命当成可选项,而是愿意与议会联合。
民主社会主义在西欧大地全面取代列宁主义,他们决心通过民主社会主义理论来促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走向社会主义。
4

新工党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成为帝国由盛而衰的标志。
这一年,撒切尔夫人赢得大选,一上台就强势镇压工人罢工;1980年,里根赢得大选。两人逢人便推销哈耶克理论,标志着西方世界全面右转,自由主义成为主流
世界右转,也影响了苏联。1982年,勃列日涅夫逝世,此后苏联开始宽松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将这场改革带到高潮。
1991年,苏联解体,英国工党即将迎来凤凰涅槃。

1997年,戴安娜王妃在巴黎地下通道去世,英国人厌倦了已执政18年的保守党,工党以压倒性的胜利姿态上台,迎来自己的巅峰时刻,一直执政到2010年。
英国的工人阶级越来越少,中产阶级越来越大,工党反而取得了更大胜利,原因就在于工党领袖布莱尔提出了全新理念:超越左与右的第三条道路
工党试图在传统民主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之外,探索一条折衷超越的道路。传统民主社会主义压抑了自由,但自由主义容易造成贫富差距和不平等,工党的“第三条道路”实际上要去实现自由与平等的平衡。
这里要说明,我们现在脱口而出的自由与平等,实际上硬币的两面,强调自由必然导致不平等,强调平等必要压制自由。
随着英国工人阶级的大面积中产阶级化,工党不可能再打“解放无产阶级”的牌,工党必须同时解决自由与平等这两大难题。只有这样,工党才能吸引中产阶级,扩大和重构自己的选民基础,否则,就是亡党
正是因此,工党开始抛弃意识形态争论,将自己从一个“意识形态型政党”改造成一个“选举机器型政党”,争取将民意基础从单个工人阶级扩大到广泛的中间选民,删掉党章中关于公有制的条款,将自由、自治这些理念吸收到自己的纲领中。
一个新工党应运而生,这是历史的必然。

新工党在民主社会主义的基础上,肯定自由市场的价值,强调解除管制、增加地方自治。
布莱尔主张权力下放,首次成立威尔士地方议会,伦敦首次直接选举市长。他同时废除议会里的大量世袭议员,将原有的750名世袭议员减少到91名;允许120名妇女参加议会选举投票,这是英国历史首次。
英格兰银行获得了独立制定货币政策的权力,但布莱尔也强调“不会把一切都交给市场”。
工党抛弃条条框框的限制,一切以执政效果为检验的唯一标准,工党执政的13年里,英国经济是欧盟中最有活力的,低通胀、低失业、经济增速平稳。作为贫富差距的核心指标,英国基尼系数常年维持在0.33的超低水平,而美国则高达0.46(数值越低,贫富差距越小)。
经济发展使得工人阶级进一步萎缩。
2008年,英国工党已经执政11年,在当年的地方选举上,当工党推出有利于工人的政策时,英国工人居然抗议:“我现在有房有车,我女儿上大学,我还坐飞机出国旅行,我根本就不是工人阶级了!
工党收获惨败,得票率连第三党自由民主党都不如,是战后新低。一时之间,工党阵营一片哀叹。随着英国社会的中产阶级化,工党的社会基础再也回不到过去的黄金时代了。
果不其然,2010年的全国大选,工党惨败。
2010年英国工党领袖戈登·布朗(右)
当工党在实践第三条道路时,苏联早已灰飞烟灭,俄罗斯既没有走资本主义道路,也没有继续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而是回到了沙俄历史的专制统治。

2010年,英国人均GDP4万美元,俄罗斯刚刚1万美元,在民众生活水平上,早已不在一个层次。
2013年4月,在莫斯科举行的俄罗斯论坛上,布莱尔用一句话归纳了苏联解体的原因——经济制度的僵化落后。
5
未来
传统上,工党是无产阶级的代表,保守党是资产阶级的“代言人”。随着英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以中产阶级为主的橄榄型社会逐步形成,选民的左右意识形态区分越来越少,英国大选中阶级与选票之间的联系大大减弱。
英国选民不再重视那种虚幻的阶级身份和意识形态标记,而是更多考虑自身实际利益,选民出现多元化、碎片化趋势。英国人现在对外交政策的不关心程度之高,超乎想象,他们现在基本上只在乎自己选的代表和政党能不能让我过得更好,将工党在战后开启的“不要大国崛起,只要小民幸福”享乐主义思潮发挥得淋漓尽致。
社会在进步,选民也在进步,这就对工党提出了严峻挑战。
在2019年的全国大选中,
工党获得203席,保守党获365席
,工党的选票分布出现两个特点:

1、离工人阶级越来越远了。在原本属于工党“票仓”的英格兰中部、东北部和约克郡,保守党的支持率上升4%,而工党的支持率下降10%。
2、受到年轻人的青睐。65岁以上的选民中,支持保守党的约占60%,支持工党的仅有17%;而在35岁以下的选民中,支持工党的将近50%,支持保守党的则不到25%。
基本上可以说,随着英国社会的中产阶级化,工党进行了自我革命,将自己从无产阶级政党转变成中产阶级政党。它的施政纲领依然偏左,比如2019年竞选纲领是将铁路、邮政、能源等公司国有化,会增加公共开支、改善福利,在全球左转的态势下,工党得到了英国年轻人的拥护。
谁赢得了年轻人,谁就赢得了未来。
基本可以断定,工党将继续探索第三条道路,不纠结于姓社还是姓资,而是看执政效果,怎样让更多的人分享社会成果。毕竟,无论是资本主义的个体解放,还是社会主义的人类解放,都是殊途同归:自由与平等
小结
在英国,由于工党的存在,极左翼和极右翼没有存在的空间,几乎听不到“阶级斗争”“阶级政治”这样的词汇,马克思主义在英国已经属于后现代理论的范畴。现在,英国无论在经济、科技,还是社会公正、福利保障,包括民众幸福指数,都是全球顶尖的存在
自由与平等,在英国实现了很好的结合。
作为资本主义的鼻祖,英国却最早开始实践民主社会主义,试图去找到一条通向自由平等的康庄大道。在社会主义的探索上,苏联失败了,英国依然在路上。
社会主义从不过时。
END
版权所有,欢迎转载
美国  | 从世界工厂到全球帝国:入关与大国崛起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小炒和他的朋友们知识星球。长文在公号,精华在星球。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