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三孩生育政策的出台,网上关于生育孩子的讨论又多了起来。
这一举措显然是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保持人力资源优势,在此政策下,一对夫妇可以生育三个子女。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生育孩子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因此这一政策迅速引发热议也是可想而知。
先不论“生”门这一关有多难闯,教育孩子本身就是一场漫长的征途。身为父母,我们时常反思自己,真的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了吗?最近看到了一则故事,想分享给大家。
01
故事很简单,讲述者是一位知乎用户。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中国式”教育场景,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曾亲历过。
或许是在饭桌上,父母随口提起“你看咱家生活水平,你补个数学都够我们吃好几星期了,一定要好好学啊”;
或许是在商场里,父母苦口婆心劝诫“咱家经济条件不好,和同学要比就比成绩,别攀比衣服鞋子这些没用的”;
又或许是在某个橱窗前,父母暗暗敲打“爸妈养你不容易,还要供你念书,你该懂点事了,不要乱花钱”。
在父母眼里,这是多么高明的教育手段。一来可以教育孩子勤俭节约,不乱花钱;二来又让孩子明白自己付出了很多,对自己心存感激,日后孝顺。
但是在孩子心里,这些话语却像铅块一样压在心头。他们理解到的意思是,都是因为自己,爸妈才吃了这么多苦,受了这么多罪,自己亏欠了爸妈很多,来到这世上就是为了报答他们,否则自己就是白眼狼。
带着这样的愧疚和压力,他们逐渐封闭起自己的内心,不敢开口要自己喜欢的东西,也不会表达自己的需求,渐渐成为了别人口中的“乖孩子”。
他们又做错了什么呢?要背负着这样沉重的愧疚和压力成长,要用剩下的余生来偿还自以为“欠”父母的债。
02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的确有部分家庭经济条件不理想,特别是上一辈父母。但是大多数说这些话的家长,并不是真的贫困到需要砸锅卖铁来供孩子念书的程度,他们仅仅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付出感”和“牺牲感”罢了。
有一个流传度很广的故事,相信大家小时候都有听过。
一位母亲为了让孩子多吃点鱼肉,谎称自己爱吃鱼头,久而久之,孩子真的信了。然而在临终前,她却告诉孩子:自己并不喜欢吃鱼头,之所以这么说,都是为了省给你吃。
可想而知,孩子如五雷轰顶。这个故事本意是想表达母爱的无私,但设身处地想一想,故事里的孩子该多憋屈啊。
母亲委屈了一辈子,牺牲了一辈子,自己却再也没机会弥补了。每当吃鱼时,都会想起这件事,怕是余生都没办法再心安理得地享用一顿鱼肉了。
然而,鱼肉算不上多么名贵的珍馐,这位母亲真的连和孩子一起享用鱼肉都办不到吗?也不一定。她可能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醒孩子,我都是为了你。
03
在这种氛围中生活的孩子们,心理学上有一个词来描述他们,叫做“小大人症候群”,指的就是那些用隐忍来适应环境,将内心封闭换来“刻意成熟”的孩子。
他们觉得自己是个负担,丝毫没有尊严。
或是因为父母哭穷而变得自卑畏缩,却在后来意识到家境并没有那么差,于是开始叛逆。然而又迷茫缺爱,认为自己不配得到幸福。
即便是长成了普通的大人,也往往带着讨好型人格,过度在意别人的情绪,压抑自己的感受。无法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善意,总想要以十分去报答,总认为自己不配。
04
哭穷教育不可取,打肿脸充胖子当然更不可行,告诉孩子家中的真实经济情况就好。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财商,也能让孩子有参与家庭事务的权利,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其实哭穷教育的不可取之处在于对孩子的打压,“穷”不是重点,让孩子对生活对未来失去希望才是。
有一部感动无数人的高分电影《当幸福来敲门》,里面有一对很落魄的父子。当他们不得不去救济站甚至在公厕过夜时,父亲也从未对孩子抱怨过、哭穷过,而是小心翼翼维护着孩子的自尊,告诉孩子是为了要躲避恐龙,所以才住进山洞。
虽然生活潦倒,但是父亲始终坚持理想,鼓励孩子。
或许我们的生活中都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我们可以教会孩子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看待生活。物质上的窘境,可以通过日后的努力来改变,但如果因此对孩子哭穷,给孩子精神上烙下贫穷的印迹,那必将伴随他一生,难以泯灭。
让我们再回到最初的那个场景,或许下次可以换种说法:
“你吃这一顿饭,就花了我半天辛苦工作的钱。
虽然贵了点,但是咱们一起享受一下生活也挺好的。
你看生活中还有很多很美好的事物,想要体验的话就要努力加油啦!
爸爸加油工作,你加油学习,未来还有大把的美好时光在等我们呢!”
Notice
关注育儿网视频号
与您共享育儿及育儿有关的生活方式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