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王俊俊
今天是第1399天不断更分享
罗翔的圆,是正圆还是椭圆?
1.超级网红罗翔——不得不演
认识罗翔老师,我才相信互联网依然充满无限可能。
2020年3月9“罗翔说刑法”账号创立,正式入驻B站。
一个视频,一段介绍,一天时间。
粉丝数突破百万,刷新流量速度,打破B站纪录。
入驻B战两个多星期,B站频道粉丝数突破350万。
截止至2020年12月31日,罗翔以1116万粉丝位居排行榜第四,仅次于B站“老UP主@老番茄和两个官方账号。
罗翔作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却能在后浪社区B站斩获1000多万粉,播放量超2.8亿。
不得不承认,这是互联网时代才有的奇迹,但也不可否认,这一切超出了意料。
用罗翔老师自己的话说,命运给你安排的剧本,你不得不演。

罗翔很会演,他上的是刑法课,却宛如一堂堂相声。
讲课时手舞足蹈,表情充分,

课题内容是段子式表达,标题党结构,一看就上头:
我强奸我自己算犯法吗?
我逛黄色网站看到我自己?一夜800,量大从优…
你想做二奶吗?反正我想。
二奶是男的,算不算重婚罪?
母亲、老婆、前女友同时落水,我该救谁?
“熊猫咬我,我能把熊猫打死吗?”
“杀一条眼镜王蛇,直接把头咬了上课嚼着吃!”
“狗咬我,我把狗咬死了算正当防卫吗?”
“看小黄书会被处罚吗?”
“进口了8个集装箱的黄色书籍,你说你自己看?”
“玩游戏开外挂犯罪吗?”

“太空杀人犯法吗?”

“100g冰毒里掺50g面粉,怎么判?”
这一个个令人哭笑不得的视频标题,比《走近科学》脑洞大,
比《今日说法》还敢说,更像翻开一本严肃版的《故事会》。
在一堂课中,罗翔讲了1998年的邓宝驹案
邓宝驹是深圳某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主任。
上任短短三年,就贪污公款2.3亿,光二奶就包了八个。

其中八奶小青,一年就拿到2000多万。
于是罗翔发出灵魂拷问:

「如果是你,你想不想做他二奶?」
一天赚得八九万,用这种赚钱速度大家想不想做他二奶?
你发自内心的问问自己想不想
是吧?
我都想!
说完集体哄笑。但笑声背后藏着现实:
不是二奶,不是赚钱,而是你发自内心的问问自己。
它藏着人性普遍固有的贪婪。
罗翔的刑法课,外皮是喜剧,例证是笑点,内核则是多年的实践和思辨中寻求真理,通透出人性的普遍的设定。
而落脚点,则催人上进,引人反思。
所谓深入浅出,寓教于学,也不过如此。
罗翔并不是主动投入互联网的,早在2019年,就有喜欢他的学生,把他的视频搬运到B站。
后由众多网友UP转发,由于内容深受喜爱,所以频频登上热门。
再后来,2020年3月,罗翔本人入驻b站,万人空巷。
回头看,这确实都是命运的安排——
他反复重复的一句话,不得不演。
在如今市场下沉,娱乐至死,追求短平快流量的互联网市场,他成了一股清流。
2.知识分子不应该高高在上
罗翔的爆红,看似巧合,其实暗合市场规律。
这从他的观念就可以看出来——
技术是为人服务的,知识分子也是。
知识分子不应该高高在上。
在脱口秀反跨年上,罗翔引用了这么一段话:
很多人沉迷于寻找独立的意义和价值
渴望和人类伟大的传承相隔绝
于是幻想着进入到一个黄金时代

结果却掉进了粪坑里。
——奥威尔
被误解是人生常态,理解本身是稀缺的,有时候你自己都理解不了自己,何况让别人都理解你?
其次也不要带有一种知识的优越感——你怎么连奥威尔都不知道?这就会陷入到苏格拉底所批评的——学者的傲慢。
罗翔一直认为学者的傲慢只是一种不学无术的体现。
因为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读书,也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机会读书,哲学取决于闲暇。
说实话,知识分子,是有很多时间去阅读的,但有些人是没有时间阅读的,你不能指望一个外卖小哥阅读,他没有那么多时间。
凭什么我们就能够坐在我们这种温暖的环境下喝着咖啡看书,凭什么别人就要在大街上顶着寒风送外卖?
所以当你拥有了阅读的知识,要有一种责任感,而不是带着论断和清高,去瞧不起没有知识的人。
贾樟柯也说过同样一句话:
我觉得中国需要一些非常彪悍性格的人,彪悍到可以独立的与这个时代共舞,参与到里面,改变它,影响它。而不是穿上盔甲,说我是独立的,眼睁睁看着所有的事情覆水难收。
罗翔可能是最符合贾樟柯口中那个,参与而不是逃避的知识分子。
在2020年12月许知远的《十三邀》中。
他也给出了再进一步的承诺——

“我不能够弃演。”
为什么不能弃演?
因为他是为人服务的,他要听从命运和观众的安排与期待。
在这一点上,罗翔可谓是我见过最通透、最谦逊的网红了。
不仅罗翔本人是为群众服务的,罗翔还认为,技术法治,技术是为人服务的,法律也不例外。
法律也不应该高高在上!
法律不是高高在上的,不能认为我们获得的是专业性的意见,就忽视民众平凡的智慧。奥威尔说过,这个世界上有些观点是如此愚蠢,以至于只有一些知识分子相信。
法律的基础应该是“以人为本”,法律是为人服务,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类更好地生存,而不是反过来。所以如果未来某天法律阻碍了人类进一步发展,就应当被毫不犹豫地抛弃。
康德的名言:
人是目的,不是纯粹的手段”
法律学习千万不要陷入技术主义,很多法律的学生学习了法律之后,就带有一种强烈的傲慢,瞧不起老百姓,觉得我们是法律人。
但提醒同学们注意,法律永远不能超越社会常识的限制。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起著名的“粪坑案”
“粪坑案”的主题是探讨正当防卫。
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个冬天,一名妇女干部在半山腰碰到了歹徒,歹徒想要对其进行强暴。
该妇女一盘算,打也打不过,荒山野岭呼救也没人能听见,于是先假意答应下来,将歹徒带到了一个“平坦的地方”
——一个结冰的粪坑边上。
到了地点,女子叫歹徒脱衣服,歹徒欣喜照办。脱衣服的时候人的眼睛会暂时被蒙住,趁着这个间隙,女子飞起一脚将男子踢下了粪坑。
男子试图往外爬,女子在他手上跺了一脚,男子又掉了进去。
又往上爬,又跺一脚,又掉了进去。
男子在粪坑和被踩手之间被迫反复竖跳,如此来回三次,男子彻底掉了进去,再也没能爬出来。
当年,这个案件引起了诸多争议,不少学者认为,跺第一脚属于正当防卫,第二脚第三脚就属于事后防卫,过当了。
对这种显然囿于书本,脱离实践的说法,罗翔显得痛心疾首。
“什么叫危险排除?什么叫一般人标准?你把你自己代入一下,如果你是这个女的,你踩几脚?”
紧接着,他语调升起,大呼:“我踩了四脚,老子还得拿块砖往他头上砸。”
随后,他还不忘补充一句“砸的时候别把粪溅到自己身上”,话音未落,又做了一个整理衣服的动作。
弹幕里,则是一片“哈哈哈哈哈哈”的快活空气。
在这个案子里,就有一个经典的
“理性人”陷阱。
认为粪坑案妇女干部“事后防卫”“防卫过当”,就在于要求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保持理性,心思缜密,打几下是正当防卫,多打一下就是防卫过当。
但这要求完全不合理,属于过分苛求。因为人不是机器,不是事后诸葛亮。

受害者在危机情况,还要顾忌打几下,就好比打团战还要让人头——只会招来团灭。

这个时候每个人想的都是,赢了就行。
因为法律是为人服务的,是手段,而不是反过来妨碍人的。
当法律明显不合理的时候,需要改革法律,而不是让人遭受委屈。

3.在人性和法律之间寻找平衡
这时候就有聪明的小伙伴问了:
既然法律不完善,那为什么还要法律呢?你这就是提倡人治嘛!

确实,如果法律也有不合理的地方,那为什么要提倡法治而不是人治呢?
因为法律虽不完善,人更不完善!
法治本身不是一种最优选择,而是一种次优选择。
人类始终想追求最优选择,但往往适得其反,这就是为什么柏拉图会从人治走向法治。
人治看似更加随机应变,更加合情合理。但是世上并没有一个完美的圣人,可以完美执行这个规则——到最后人治只会被利用,遭来更大的不公平,更大的灾难。
所以,我们要选择法制——它虽然不完美,虽然不是一制定就永垂万世的,但它肯定可以不断的修改进步。
而罗翔寻找的,就是这样一个平衡点。
让法律专家的技术,和民间智慧清理,结合起来。
他巧妙地打开了封锁的学术壁垒,打破了法律“高阶化”的偏见。
从疫情时期被广泛关注的民生问题,到引起重大讨论的社会现象,从热门影视剧的延伸讨论,甚至是一些无关法律的网络热点,Up主罗翔往往能交出一份满分作文。
“张玉环案”的相关视频中,罗翔指出了部分司法机关“因超过时效而不追溯刑讯逼供”的问题。
他首先承认法律天然存在的滞后性,并用详细的法条解释,法理论证。
解释这种行为的不正当性。
马丁·路德·金有一段话我引用过很多次

“手段代表着正在形成中的正义
和正在实现中的理想

人无法通过不正义的手段去实现正义的目标
因为手段是种子,而目的是树”
刑讯逼供无疑是有毒的种子
从那里长不出正义的大树

法律是不完善的,那么人们心中的正义,就完美吗?
罗翔并没有媚俗的迎合,而是提出了反省和警惕。
民众很多时候,更希望撇开程序,去追求他心中的一种正义。
而这种朴素的正义,反而会导致非正义……
只不过这警惕和反省,也是从自己开始,以身作则。
其实罗翔心中一直都有狭义。
所以他到现在还能张口就背出李白的《侠客行》: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接着一声感叹:那多爽啊!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痛快吗?
当你觉得自己可以裁决正义,全凭自己感觉执行杀伐时。
是痛快。
但这种正义的种子,却终于也长出了恶的果实。
去年“名媛拼单”被炒得火热,在所有人嘲笑、指责的时候,罗翔却靠这样一条自省视频,爬上了全榜第一。
“一个指头指向别人的时候,四个指头指向了自己。”
我们很容易轻易地对他人进行道德上的指责
因为这能够满足我们想象中的道德优越
甚至可以掩饰我们事实上的道德败坏
现实呢?
没有谁的道德,经得起光洁无暇的检视;
侠义无权越过法律,掩盖道德瑕疵。
罗翔喜欢的武侠小说,并没有推荐给学生。
相反,他推荐了陀翁的《罪与罚》
人能从洁白里拷打出罪恶,也能从罪恶中拷打出洁白。
罗翔所说:“有时往往是善良的愿望,把人们带入人间地狱的。”
警惕一时之快的正义和善良。

我在朴素的正义与偏狭的情绪中, 寻找一种分寸

民众的愤怒是有合理的成分,民众朴素的正义感是要被尊重的。但法律人要超越民众的偏见和偏狭,这其实就是一种分寸。
“法律的一个重要功能,正是在偏见中寻找平衡之道。”
聊到这里,突然想到了《李狗嗨》里同样的道理,瞬间肃然起敬。
罗翔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他也不是李狗嗨这样的胜利为王主义。
不,这只是一个曾经被现实击退的理想主义者,不断寻找法律与现实间的平衡,最后终于说出“心里话”。
4.理想无法实现的沉默
细看罗翔,不再是那个表面喜剧,内里专业的老师。
对自己,对专业,对观众,对理想,他都具有一种复杂性。
在《十三邀》里,许知远多次问到敏感话题。
诸如你认为这些社会问题需要如何解决?
而罗翔要么低头不语,要么猛吃菜。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许知远和罗翔的沉默,其实只是一句心照不宣,却不敢说出口的话。
我认为,这句话其实可以从史书上找到:
百姓之所以不信法,豪强之所以不惧法,是因为法在上而不在下。
很多人喜欢《十三邀》罗翔这期,好在哪?
好就好在那几秒钟的沉默。
越是学习专业,罗翔就越通透。
他明白了法律永远只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只能是带有滞后性的。
罗翔明白了哈耶克所说的警惕人们的乐观,我们只能尊重现实世界的规则。
罗翔和许知远,年轻时候的天真热血的理想,是无法实现的。
提起大学时期,年轻的罗翔热爱尼采,读《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快感连连,感人肺腑。
但如今的罗翔,“发现这些哲学家都不过正常日子”,说完带着几分苦涩的笑容。
当理想被现实击败,我们还剩下什么?

我们还能坚守什么?
整个采访,印象最深刻的,是罗翔和许知远提起答应帮亲戚排队挂号的事。
今天亲戚要来北京看病,挂不着号,让罗翔找人帮忙。
亲戚想,罗翔现在是大人物了,应该不是难事。
罗翔哪里找的到人呢?他左想又想,找了个号贩子。
终于挂上的,但依旧悬而未决,因为罗翔不知道号贩子有没有骗他。
明天才能取号,亲戚今天已经来了,罗翔只好硬着头皮说挂上了。
但万一明天去了,发现号没挂上,被号贩子骗了,
那我要不要告号贩子呀?
笑。
我真的挂不着号啊。
我。。我。。我每天都在那个点,我抢啊,我抢了好几天啊,我抢不着啊。
那你说我怎么办啊。
我不知道啊。
一个政法教授,一个在互联网有千万粉丝的网红,说到激动的时候,还有点结巴,有点语无伦次。
他说着说着笑了,笑着笑着又沉默了。
5.为什么渊博的学者不够勇敢
罗翔小时候曾经说话结巴。
考研究生的时候缺钱,他做家教,做网课赚取学费,生活费。
长年的讲课训练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刚开始时,他还十分紧张。
为了防止上台时磕磕巴巴,他要先把讲课内容,每一个字都写在纸上。
甚至细致到「下课了」这样简单的话,也要写出来。
那时的他,远没有现在讲课时收放自如。
但正是这样长年累月的训练,才锻炼了他讲课的功底。
根据公开资料,他28岁就获得了北京大学法学院刑法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到中国政法大学执教,现任中国政法大学刑法学教授,刑法学研究所所长。
其间笔耕不辍,独自出版了四本专著,在法学期刊上撰写发表了二十余篇文章,又在光明日报、法制日报、人民法院报、澎湃新闻发表法律时评五十余篇。
大家都知道,很多时候老师自己水平高,但学生并不一定能听懂。
而罗翔就是一位既满腹经纶,又能活学活用的老师。
所以,早在出名之前,他就已经成为校园里的「明星教授」。
这样的老师能够大受欢迎,一点儿也不奇怪。
而如今,因为互联网,罗翔的课程得以让更多的网友看到。
他那非凡的魅力,进一步被扩散到全国各地。
他学识渊博,常常会花整整一期视频的时间,来讨论“人为什么要讲诚信”的话题,先后对比论述道德主义、功利主义、相对主义和柏拉图的调和论;
也会探讨法律的哲学定义,否定“相对主义的虚无”;
还会引用古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德的名言“我们登上并非我们所选择的舞台”,借此鼓励学生,不管拿到多么烂的人生剧本,都应该努力把它演好,在痛苦中找到人生精彩。
不少失意者在弹幕里齐刷刷地回复“泪目了”。
聊起法律,比如前文提到的“邓宝驹包养案”,罗翔嘴上说着我都想被包养,但结尾却大胆的提出犯罪是可怕的,但比犯罪更可怕的,是不受约束的刑罚权力。
聊起自由,虽然刚刚看见他和许知远说,我们只能尊重现实。
但打开他的网课,却又看见他说:
「如果自由不加限制的话,一定会导致强者对弱者的剥削。」
聊起读书,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他劝大家不要功利性地读书:
「我们会发现这个社会弥漫的都是成功主义的价值观。」
罗翔说,自己不是理想主义。
他明白人生有局限限,做人必须要尊重现实。
但是多少自称理想主义的人,却未曾做到他的努力和贡献?
罗翔明白,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张三。
「人心隐藏着整个世界的败坏,我们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个张三。」

他清楚,相对主义、虚无主义、功利主义的陷阱。
所以他警惕、克己、谦卑。
但与此同时,他却不以理想主义自居。
因为他说,我不是勇敢的。
什么叫不勇敢?
罗翔解释,你热血理想,你感动的热泪盈眶,但你做不到。
知道却做不到,想改变却无法改变,就是最大的悲哀。
细观罗翔,我们看到的确实是一个谦逊的灵魂。
我思想过深刻的东西,感动过深刻的东西,我被我自己所说的感动了,我就真的觉得自己做到了。
但其实
“人最大的痛苦,就是无法跨越知道和做到的鸿沟。”
明白了这个道理,罗翔不再口口声声理想主义,
他只是想在现实中,尽力的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哪怕依然担心,明天挂不上号。
透过他的表情,我看到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深深的无奈。
人要学会承认理想无法实现,接受事与愿违。
6.随时准备被赶下舞台
9月8号,罗翔因为一条平平无奇的读书摘录在微博
“翻车”,
给钟南山院士颁奖的那一天,他恰好发了这样一条微博:
要珍惜德行,却不要成为荣誉的奴隶。
当时正值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于是有网友认为罗翔在这个时间点发布,是心怀不满,讽刺英雄。
其实这只是一个巧合,一个书摘。
罗翔被网友围攻大骂,情绪之下选择退博
被人误会中伤,捕风捉影,罗翔一开始还是很生气的。
在脱口秀舞台上,罗翔再次提到
虚荣是有害的,虚荣是一时的,只有德行是永恒的。
要牢记这句话。
但是千万不能发到网上。
一语双关,全场沸腾。
后来接受采访,许知远非常“不合时宜”的问罗翔
“前段时间的微博事件对你有影响吗?”
罗翔低头思索两秒,一句话有乐观有哀叹:
“人要接受自己的有限性,接受事与愿违。”
早些时候,罗翔接受了《网易看客》的采访。采访中提到,罗翔的外公也曾是一名老师,从小对罗翔要求严格。
临终前,病榻上的外公给他留下一纸遗言:后辈子孙当自卑视己,切勿狂妄自大。
因此,他一直用传统知识分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每当我取得成就的时候,我都会想起外公的教导。”罗翔说。
对理想,多做,少说。【行动】在【许诺】前面,才真实不虚伪。
“只能是你的行动在言语之前能够多那么一步,就可以摆脱虚伪的自我控诉。”
对自己,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和局限。
每个人都有偏见和局限性,整个人生就是在偏见之中,你这一生就是走出偏见。
对观众,对面上千万的观众关注,罗翔心里非常清楚,自己的影响力,很少很少。
“笑过之后希望大家能正确认识刑法知识,,也认识到幽默背后的黑色无奈。”
哪怕结果微乎其微,也就够了。
人能影响的人,其实很少很少,很多人所谓的被你影响,那只是片刻的感动,最后还是投入到自己以前的生活。
表面上,大家都是因为罗翔老师的风趣和幽默,才关注他。
但内心里,罗翔老师便是这样一个严格要求自己的人。
严肃的人自有一种魅力,再不羁的后辈也很难不对其报以尊重。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许纪霖认为:
“罗翔深谙人性的有限性、法律的有限性与启蒙的有限性,他在诠释刑法的背后,有很厚的人文价值尺度。
他对成名后的虚荣非常警惕,对人生已经看得很通透。作为一个启蒙者,他对启蒙的有限性有冷静的认知,瞬间的感动不等于持续的感动,最可怕的是自我内心中的极权主义:虚荣、狂妄、纵欲和各种幻觉。”
面对现实的残酷,罗翔没有落入功利犬儒的陷阱,却也没有沉迷于理想的幻觉中。
他深刻的认识到,人的渺小和无奈。
“我们登上并非我们所选择的舞台,演绎并非我们选择的剧本。”
写出这句话的,是希腊先哲爱比克泰德。
聚光灯下的舞台,他早已做好“退出”的准备。
在舞台上,做好舞台赋予你的事。
不能弃演。
有一天,观众腻了,说,下去。
那你下去就好了。
而面对这无奈,他说,我不勇敢。
但当命运之手把你推向特殊的时刻,希望你能像你想象中那么勇敢。
公元前212年,古罗马军队入侵叙拉古。
阿基米德坐在残缺的石墙旁边,正在沙地上画着一个几何图形。
一个罗马士兵命令阿基米德离开,他傲慢地做了个手势说:
“别把我的圆弄坏了!”
罗马士兵勃然大怒,刺死了阿基米德。
公元2020年,罗翔说,人要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
“我们画不出那个完美的圆,但它是存在的。”
每次罗翔老师的课程行将结束之时,弹幕上都会齐刷刷地打出一排“谢谢老师”。
我猜,这其中肯定学生们自心底的感悟。
“谢谢老师”。
你可能错过这些好片
扫码关注本号
关注后点菜单栏往期精华
1000多部精选高分电影
200多本精选书单资源
我是俊俊,明天见。
问两个问题:1.星标我了吗?

2.点在看了吗?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