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问过我这样的问题,不知道你有没有过同样的困惑?
我跟很多读者一样,从小在应试的环境下一路考考考走过来,对于「应试教育」可谓有着复杂的情绪。
一方面它保证了公平(当然这也取决于你怎么定义公平),
一方面它似乎又禁锢了个性?

大学毕业以后我来到美国留学,后来又在这里养育孩子,我对美式教育也有了相当的了解。其实,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教育里都有 「应试」的部分,只是比重不同而已。
全世界并不是只有我们在批评自己的教育,每个国家都有人在批评自己的教育。我记得我以前看过一个TED演讲,题目就是Do Schools Kill Creativity(学校会扼杀创造力吗)?
演讲人提到了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他说:what happens is, as children grow up, we start to educate them progressively from the waist up. And then we focus on their heads. And slightly to one side.
意思是说: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教育的着力点就渐渐地从他们的「腰部」往上走,最后集中在他们的「头脑」,并且会偏向「头脑的一侧」。
想一想是不是这么回事呢?还真是。孩子们在学校接受的教育是大比例地倾向于「认知」的,而对人文艺术、动手实践、生活感知的培养肯定要少得多。
这一点我们看看孩子的课表安排就知道了,不论在中国,美国,还是其他国家,都是如此,除了个别的私立学校可能有所不同。
我们国家因为各种主客观的原因,应试的比重的确更大,这可能是短时间内不会改变的。
那么学校,尤其是应试环境下的学校,会扼杀孩子的创造力吗?
要我说,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毕竟公立教育是有大纲有标准,考试也是标准化的,一旦升学的竞争大起来,难免就会落入「高强度练习」和「刷题」的圈子里。
不过我们也不必过分悲观,因为公立教育本身就是面向「集体」的,要它做到为每一个孩子量体裁衣这是一件难度极大的事情,不是吗?

可是教育不只有「学校教育」,还有「家庭教育」呀,
而家庭教育对孩子有多大的影响,这完全取决于做为家长的我们。

如果你觉得应试的大环境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孩子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那么你大可以从家庭教育上去做适当地弥补和补充。

我在这里提供一些我的想法和思路。
01
 多动手,允许犯错
老读者应该知道,我最喜欢和孩子们一起动手捣鼓东西,哪怕现在姐姐已经上1年级,时间上不像之前那样宽裕,但是只要一有机会,我还是愿意和他们一起动手做点什么。
为什么我如此看重动手呢?因为
前面不是说到学校教育更侧重于「动脑」吗,那我们在家庭教育上就可以更多地带孩子动手呀,这样不就做到了对学校教育的「补充 」?

还有一个原因 ,就是我们总说「创造力」,它并不是很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而是建立在知识、想象力、动手能力、坚持不放弃,这一长串的能力与品质之上,这其中「动手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动手」包括范围很多很广。
我曾经分享过一份「四季陪娃清单」,里面涉及到的亲子活动基本上都需要动手去操作,比如春天挂起鸟屋,夏天自制冰激凌,秋天做个应季的感官瓶,冬天堆个雪人也是好的。

戳旧文:
这样的活动不仅仅是锻炼动手能力,更让孩子有机会感知大自然 、感知四季更替、感知生活中细微的变化和美好。
姐弟俩小时候很喜欢和我一起下厨房,现在一有空也常常蹭到厨房里来帮忙。让孩子学习做一顿饭 ,这也是很好的生活教育和培养动手能力的机会,这个过程还可以和各种数学、科学启蒙无缝衔接起来,对吧?(戳旧文:宅家里一天要做3顿饭,那就带孩子下厨房吧!
谁家里还没有厨房,不用做饭吗?可见动手的机会是处处都有的。
不要小看生活中任何需要动手的事情,很多事情看着都会,都容易得很,只有动手尝试之后,才知道原来说是一回事,做又是另外一回事。

前两天我给大家开团了途道的机械拼插类积木(品质媲美乐高,有口皆碑)
,还是很时髦的机器人系列,这自然让我想到了如今火遍全球的STEM教育,STEM教育的核心之一,我认为也是「动手实操」,离开了动手,就没有STEM了。

这些都是最近搭建的作品~
所以我很乐意带孩子搭建,还有做科学实验。一说到科学实验,这好像是一件很高级复杂的事情?
其实孩子是自带很多主意和好点子的,就看你有没有去「看到」和「听到」孩子,并且适时地提供支持了。
前两天弟弟在家里闲着没事,打开冰箱看到了葡萄,突然萌生了要自己做葡萄冰棒的想法。虽然我心里的第一反应就是「脏乱差」,但还是支持他去尝试。

他拿出一串儿葡萄,又顺过来一个杯子,然后就开始手动挤葡萄汁儿,那场面真有点...不合我的心意,但我还是耐着性子看他挤了几颗。

然后我问他,这样一颗一颗地挤,会不会太慢了,而且把手弄得很粘乎?他想了想觉得有道理,于是我把挤柠檬汁的工具递给他,这下子他就撒开了欢儿地挤,一大串儿葡萄没多久的功夫就成了一堆葡萄皮。
葡萄汁精贵得很,最后也就挤出来半杯,刚刚好够做2支冰棒。
我看他满心欢喜地把模具放进了冰柜,就问了他一句:
你刚刚挤了足足有一磅的葡萄,那是我从超市买回来的,花了2美金,你做成了2根葡萄冰棒,如果你把冰棒卖掉的话,打算卖多少钱一根呢?
他特别有信心地告诉我:一块钱一根!
嘿嘿,这孩子真够实诚的。爸爸在一旁听了没忍住,又跟姐弟俩叨叨了一番成本利润生意经。

我为什么要举这个例子呢?无非是想强调几件重要的小事:

1、在安全范围内,多支持孩子把想法化作行动。
2、
允许孩子犯错,不用着急提供正确答案,或者更好的方法。试想一下,一个害怕犯错误的人,又怎么可能拥有创造力呢?

3、
只要动起手来,困难、问题、有意义的探讨、下一步的计划,都会随之而来 ,这也是我为什么如此看重动手的原因了。

02
 给孩子足够的留白时间
我认为「留白时间」,或者说「独处时间」,不论对成人还是孩子,都很要紧。

我从来不会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少去一个兴趣班不要紧,一定会让他们有足够的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可以尽情地做想做的事情,任由思绪和想象把他们带进自己的小天地。

一个人只有在独处的时候,才会百分之百的释放真实的自我,因为没有人评判,没有人说教,这是一种让人感到很安全,很舒服、很自由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一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许就会插上一对隐形的翅膀吧?
今年姐弟俩一直在家,每天完成学习任务之后,还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打发,我发现他们在那些看似散漫的时间里,其实做了很多有趣的事情。

比如姐弟俩把用来织帽子的毛线给霍霍了,发明了这个「滑轮装置」?
我在圣诞树下惊喜地发现了姐姐藏的小画儿,这是在跟圣诞老人表白,想多要点礼物么?

还有弟弟闲得无聊,自己用乐高积木发明了新玩具来玩,他把一块小的圆形凸状积木拼在了两块方片积木的下面,做成了一个小陀螺。
这个陀螺玩起来溜得很,他又一口气儿拼了好多个不同颜色和造型的,然后拉着姐姐玩转陀螺比赛,两个人热火朝天地比了好久,连我都被那份童真和童趣感染了。

你看,这些都是孩子们自发自主的「创造」,
而这些创造都是在那些自由散漫的时间和空间里孕育出来的。
03
 支持孩子的兴趣
这一点我平常说得很多了,想必大家也都很熟悉和了解了。当孩子对某一件事情表现出了一定的兴趣时,不妨给孩子提供一些支持,让那些兴趣有机会长大。

这样的支持当然包括物质和环境上的,比如必要的装备和工具等等;更包括精神上的,我们可能要投入时间和精力,陪孩子一起研究,一起练习,给予他们帮助和鼓励,这才是更加考验我们的地方,我说的对吧?

好比说弟弟喜欢搭建,尤其钟情于乐高类的拼插积木,我除了没少给他买积木,更是花了很多时间乐呵呵地陪他搭飞机、搭汽车、搭房子。搭房子他不如我,搭飞机和汽车,他比我强。
最近天天在玩途道的这套小颗粒机器人盒子
姐姐最近迷上了芭比,所以她过生日的时候,我们送了她好几个娃娃,爸爸还屁颠儿地陪她给芭比娃娃穿衣打扮,看上去他好像也乐在其中。
我每次看到姐姐玩芭比娃娃的时候,那份儿投入和享受,仿佛是一种不足为外人道也的乐趣。

每个孩子的兴趣不同、需求不同,而且兴趣还会转移 、会变化,这些都是我们无需去做评判的,我们要做的是「看到孩子」,让他们感受到「被重视」,感受到自己是特别的,独一无二的。
多动手,允许孩子犯错
给孩子足够的留白时间
支持孩子的兴趣。
大的教育环境我们无力改变,但是我们对孩子的影响是通过每一天、每一件小事传递给他们的。
我相信哪怕在应试的大环境下,我们仍然可以呵护好孩子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因为家庭就是支持个性发展的那片土壤呀。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大部分孩子都要走应试的道路,学习和课业很重要,所以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效率就很关键了,下次我再讲讲这个话题。
超雄叨叨几句:
最后提醒大家,
「途道大颗粒机械工程队+小颗粒太空探险系列+16节精品机器人课程」正在开团。
途道的拼插积木品质媲美乐高,不论大小颗粒都是有口皆碑。

这次开团的2套积木是能动能跑的,小颗粒还带电机,玩法有上百种。另外机器人课程是真人录播课,主题故事和知识点都特别好,弟弟刚跟着老师学会了搭「伸缩夹」,了解了杠杆和四边形的知识,这两天一直在家里找东西夹夹夹~
大套装的开团价格是
史无前例的优惠
,卖完了以后就不会有了,如果孩子喜欢
乐高类的积木
,不要错过了这波。

详情戳链接
👇👇👇

扫描二维码,进入店铺
👇👇👇
By超雄 2020.12 于克利夫兰
近 期 推 文
后台「回复」“加群”
加“0-6岁中美育儿交流群”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