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本号,请点击蓝色小字“经济刑法与经济犯罪侦查研究”。

加作者好友,请微信搜索“liudeli409”.
关于“躺平”

一、躺平就是“随遇而安”。

苏轼有一首词: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

宋元丰二年,乌台诗案案发,苏轼下狱,苏轼的好友王定国被牵连,被贬到当时的宾州,也就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宾阳县。和王定国一起到宾州去的是歌姬柔奴。元丰六年,王定国北归。苏轼为王定国接风洗尘,期间柔奴给苏轼敬酒,苏轼问起来岭南的风物,柔奴说: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大为感动,于是做了这首诗。

笔者认为,柔奴能说出这样的话,可见有很高的境界,苏轼能够大为感动,也说明苏轼有极高的境界。

这种境界就是,在不能改变环境的时候,就接受环境,适应环境,如果能够适应环境,什么地方都是自己的故乡,而不是“独在异乡为异客”。

台湾的圣严大师提出“四它”: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印度的四句智慧真言说:
1.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人,他都是对的人。
2.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事情,都是唯一正确的事。
3.无论事情开始于什么时刻,都是唯一正确的时刻。
4.已经结束的,都已经结束了。

《论语》: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为何“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这是因为“木已成舟,米已成饭,只能听之”(曾国藩语)
西方有一首诗:

上帝啊,请赐予我平静 ,

接受我不能改变的。

给予我勇气 ,

改变我能改变 。

赐我智慧 ,

辨两者区别 。

后来苏轼被贬惠州,当时的惠州也是瘴疠之地,而不像现在是经济发达的地方。

苏轼在惠州做了一首诗:

惠州一绝 / 食荔枝
作者:苏轼 (宋)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其实,苏轼在惠州过得穷困潦倒,吃饭都是问题,他为了吃点肉腥,到市场上购买人家羊骨头架子,因为他实在没有钱卖羊肉。

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他还是天生的乐天派,写出了“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话。

据说,这首诗让他的政敌、他的同年好友、当朝宰相章惇看到了,章惇想:小样儿,看来贬的你还不够远啊,还不辞长作岭南人,给我去海南岛吧。于是,章惇将他弄到了海南岛。

在惠州,苏轼还做了一首词,我认为他也是天生的乐天派:

蝶恋花·春景
作者:苏轼 (宋)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据说,苏轼写好这首词后,将这首词交给了他的知音王朝云,让朝云歌唱,朝云看了后泪如雨下。

笔者认为,这首诗根本看不出一个被贬惠州这个瘴疠之地的人写的,词中没有埋怨,没有牢骚,还劝自己说“天涯何处无芳草”。

躺平,就是分析自己面对的环境是什么,然后问自己这个环境我能否改变,如果能够改变,我就改变,如果不能改变,我就适应他,随遇而安,然后享受这个环境。

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人都本性难移,我改变了不了别人,甚至也改变不了自己。
心理学已经证明,一个人喜欢什么,热爱什么,都是过去的经历形成的,带着原生家庭的痕迹。
生理学也已经证明,喜欢谁,热爱谁,喜欢做什么都在你的基因里,你之所以喜欢,是因为你的身体分泌一种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就决定了你喜欢谁,喜欢做什么。

既然你改变了不了环境,就适应环境;既然你改变不了他人,就去适应他人;既然你改变不了自己,就去适应自己,和自己和解,和他人和解,和环境和解。

就好像苏轼一样,在惠州,就享受惠州的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现实中有很多“鸡飞狗跳”。这些“鸡飞狗跳”,就是因为有人想改变他人,期待让他人按照自己的期望做事;有人想改变自己,和自己“拧巴”,本来不喜欢,不擅长做这个事情,非要强迫自己喜欢这个事情,强迫自己做不擅长的事情,弄得自己和他人苦不堪言。
二、躺平就是“知天命”。

子曰:五十知天命。

笔者的理解就是,人到五十,你要知道自己的天命是什么。所谓天命,就是知道自己热爱什么喜欢什么,适合做什么,然后去做自己热爱的,去做自己喜欢的,去做适合自己的。

为何要做自己喜欢的和热爱的?

这是因为,做自己的喜欢的和热爱的不费力,不但不费力,还感觉如沐春风,用通俗的话说,和“吃糖瓜一样”。

有一个作家说,他写文章有一种“呕吐感”,换言之,写作的感觉,就好像醉酒后呕吐一样。

醉过酒的都知道,喝醉了想吐的时候,不吐不快,吐完了非常轻松。

如果写作如呕吐,就是不吐不快。不写就难受。写作达到这种境界,写作就成为一种享受。

有一本书《心流》,它描述这样一种状态:专注于一件事情,抗拒被打扰,创造力迸发,内心愉悦,不知疲倦。

在这种状态下,时间不知不觉经过,不知道疲惫。

比如,梵高创作的过程,应该是这种状态。

笔者的经验是,做自己擅长的事情,热爱的事情,不感觉到累,还非常愉悦。

比如,笔者读书写作的时候,投入其中,不吐不快,就好像和相爱的人紧紧相拥,妙不可言。

做这种事情,你不用坚持,做事情过程中的快感,就是对做这件事的最好的激励。

生物进化论说,人类为何生生不息?这是因为人类的交配有巨大的快感,这种快感激励人们不断和两情相悦的人交配,交配的多了,生的下一代自然就多了起来。

网上有鲁迅说的一段话话,忘记原文了,也不知道是不是鲁迅说的:

如果你想去做学术,就你去做学术;如果想当官,就去当个好官;如果你想经商,就做一个好商人。

因为,只有你去做适合自己的,自己热爱的,你才能“乐不可支”,否则苦不堪言。

比如,袁隆平成名后,组织部找他谈话让他当官,他说我不当官,也不适合当官,我只适合做个学者。

这就是“知天命”。
三、躺平就是“变通”。换言之,就是学会“转弯”,不要钻牛角尖。

苏轼在惠州嘉佑寺爬山,他写道:

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翻译过来就是:

我曾经借住惠州嘉佑寺。一日,在松风亭附近散步,感觉脚力不堪疲乏,想到亭子里休息。却看见松风亭的屋檐还在树林的远处,心里想什么时候才能走到啊?后来转念又一想,突然有了体会:“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一下子明白过来,就好比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如果能悟解到这一点,即使在短兵相接的战场上,战鼓如雷霆,冲上去就要死于敌人之手,退回来就要死于军法,这时,不妨好好先歇息一下。

苏轼看到亭子太高了,自己爬不上去,于是转念一想:我又何必必须爬到亭子上呢?这个地方不是一个很好的休息地方么?于是他豁然开朗。

笔者也常用这种方法调整自己:

如果领导说出差,我就想出差好啊,就当公款旅游了,能看异地风情,能品当地美食。

如果领导不让出差,我就想不出差好啊,下班后我可以在家读书写文章。

领导交给我一个疑难案件,我就想办疑难案件好啊,既可以为人民服务,还可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办案的经验还可以提供写作的素材。

领导不让我办这个案件,我就想,不办这种案件好啊,这种案件要命啊!

我和兄弟们出去调查取证,我就想出去调查取证真好啊,可以边开车边和兄弟们聊天交流思想,在办公室各自忙各自的,哪有交流的机会和时间?

在办公室分析数据研究案情好啊。。。。。。

总之,都是好!好!好!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