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几天,就到了2021的高考时间了。
高中苦读三年的莘莘学子们,细数着为梦想努力的每一寸光阴,如今只待最后一跃。
他们为了梦想而奋力拼搏,也憧憬着自己理想的大学生活。
昨天,清华大学发布了招生宣传片《破壁少年》
宣传片里的故事改编自一群2015年的清华学子在美国SC超算比赛夺冠的真实故事
和正在备战高考的莘莘学子们一样,清华超算团队也是三年磨一剑一朝试锋芒,需要在48小时内和其他人一决胜负。
片中的清华学子不畏困难,奋勇破壁,最终赢得了胜利的光芒。
不料这个宣传片一出,顿时引发了满满的争议
有人被清华学子的破壁精神打动,直呼好燃,看哭了,下决心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有人笑称是因为隔壁北大有韦神代言,还上了热搜不知道能抢走多少生源,清华不发个招生宣传片不行啊。
有人却认为 宣传片“爹味十足”。
还有不少人看了很失望,他们吐槽片子立意,觉得不够接地气,引发不了高中生的热血和向往,片子节奏有问题,整体感觉就
这个宣传片到底咋回事呢?
聚焦清华超算,是“燃”还是“尬”?
超级计算机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是一个全然陌生的领域。
什么是超级计算机呢?
超级计算机是指能够执行一般个人电脑无法处理的大量资料与高速运算的电脑。
它多用于国家高科技领域和尖端技术研究,是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当之无愧的国之重器
1976年美国推出了世界上首台运算速度达每秒2.5亿次的超级计算机。
它在天气预报、生命科学、核业、军事、航天等领域的应用让世界各国都为之震惊,纷纷开始研发自己的超级计算机。
而中国的第一台超级计算机是进口的,它被关在玻璃房子里,只有像外方申请才能使用。
后来,我国研发出了属于自己的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但是依赖进口的芯片却成为了悬在我们头顶上的利剑。
清华大学说,“2015年超算芯片被禁运,2021年超算实体被拉黑,摆脱枷锁一直是中国超算人最紧迫的任务。”
2012年,清华学子组建了清华超算团队。
而在2015年,在美国奥斯汀举办的SC15国际大学生超算竞赛中,代表清华大学参赛的计算机系超算团队经过48小时连续鏖战,在参加决赛的全部9支队伍中总分位居第一,斩获总冠军。
这是中国大陆高校第一次在该项赛事中获得总冠军
比赛中,他们要在48小时内自行搭建计算集群并对天气预测程序、格点量子色动力学模拟程序、生物基因序列程序等6个应用程序进行性能比拼。
难度大、对队员的身心素质挑战都很大,而当时出征的清华学子却最终克服了种种困难获得了胜利。
在2015年三大国际大学生超算竞赛ASC、ISC和SC中,清华大学超算团队包揽了全部三项竞赛的总冠军,实现了“大满贯”。
后来,我国研制出了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是我国首台未使用美国芯片技术且运行速度排名世界第一的计算机
2020年6月,全球超级计算机Top500榜单公布,神威·太湖之光排名第四。
全球最强的500台超算排行榜中,中国超级计算机占据了226台,我们已经成长为超算第一大国了。
当年那批首次前往美国迎接挑战的清华学子正是招生宣传片《破壁少年》里的原型,他们奋勇破壁,打破了层层枷锁,为国争光。
这样的故事,难道不值得宣扬吗?
这样的精神,又怎么可能不燃呢?
然而,本该“热血”激励人心的故事,怎么到了宣传片里,却又那么多人觉得呢?
“过分宣扬非凡和天才,能代表大多数清华人吗?”
宣传片聚焦于超级计算机,这个是很多人并不熟悉的领域,如果不了解背景和历史的话,确实很难有代入感,很难产生触动。
有人说,片子拍得不错,题材高度是有了,但过于高大上,脱离了生活,并不真实。
这部宣传片与其说是招生宣传片,不如说是超算宣传片
而且作为招生宣传片,片子的受众应该是广大高三学子吧。
对于有志向考上好学校的他们而言,肯定也想更多更好的了解清华大学。
但是宣传片中只展现了参加超算竞赛的少数清华人,对于工科特别向往的高三学子可能会很感兴趣,但是那些想了解建筑、经管、经济、历史、化学、医学、法学感兴趣的学子可能就会大失所望了。
有位清华医学的学子就表示自己看了一点代入感都没有,“作为一个招生宣传片,不求一视同仁,但求雨露均沾应该不过分吧。”
也有人认为没必要过分宣扬天才,大多数学生都是普通人,难道只有天才的奋斗才称得上奋斗,普通人的艰辛与努力却不值一提么?
清华里还有很多默默做着偏门研究却尚未有任何成果的人,有默默做着社会实践的人,也有在冷门专业认真专研的人......
少部分的精英代表不了大多数人。
很多高三学子看了,或许也难以产生触动,他们会觉得这都是天才的责任与奋斗,而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帮不上什么
能打动人心的往往是不经意的细节,然而在宣传片中只能看到清华学子在美国参赛的场景,却看不到清华学子的日常。
他们是怎么学习生活的?图书馆、食堂是什么样子的?
最重要的是,宣传片也似乎看不出清华大学到底能带给学生们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清华大学18年的招生宣传片《毕业答卷》似乎更能震撼人心!
每年,约3400名本科生进入清华大学,而他们都有着不同的起跑线
这些34名不同专业的毕业生,面对着“上大学前的人生”的这六个问题,回答“否”将往外退一圈。
1、上大学前,你是否做出过人生重要的选择?
2、你是否走出国门看过更大的世界?
3、你家长是否培养过你的兴趣爱好?
4、你是否懂得如何与他人合作?
5、你是否与他人相处时能保持自信?
6、你是否曾经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影响他人?
有的学生一退再退,可见他们起跑线何其“低”
很多人来清华前没有自己做过重要决定、没有出过国、父母也没有给自己培养过兴趣爱好、不懂合作、不自信、更没影响过别人......
然而在清华读了四年书,他们的毕业答卷是怎样的呢?
面对着7个问题,回答是将前进一圈。
1、你是否有勇气掌握自己的人生?
2、你是否走出过校园,去探索陌生的世界?
3、你是否找到了自己所爱,是否热爱你所做的?
4、你是否通过合作,完成了自己做不到的事情?
5、你是否做到了自强不息,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6、你是否愿意承德载物,用行动让世界变得更好?
7、在清华,你有没有成为更好的自己?
在清华,吴宣仪学会了为自己的人生做出重要决定,她选择攻读物理系博士学位,不忘基础科学研究初心。
李亚东学会了勇于探索更大的世界,他休学一年深入非洲调研,毕业后选择远赴非洲工作。 
柏智雄找到了自己的热爱所在,参与组织了20多场校级活动,还担任了校歌赛的总导演。
有人学会了合作,有人自强不息还拿到了特等奖学金,还有人毕业后选择了支教......
最终,所有人都回到了最内圈。
这些清华毕业生并不是什么天之骄子,也不是清华最出色的天才,没有做出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也不是治国天才、学术大师。
但是他们在清华都成长为更好的自己,更有勇气与实力去追逐未来的梦想,用行动让世界变得更好。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而教育的意义,不就在于此吗?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