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六一儿童节,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把天美的王者荣耀给告了,说他们侵害未成年人利益。
他们自己的公告如下:

消息一出,立马引起了多方讨论。
家长们纷纷支持,在留言区里表达愤慨:
王者荣耀,背后多少破碎的家!

简直就是精神鸦片!

游戏毒害青少年身心!
总之千言万语一句话:
早就该管管了!
但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也有许多反对的声音。
比如微博网友表示:
知乎网友答道:
还有知乎网友说了一些八卦,讲这机构当时在豫章书院事件里拒绝帮助受害者,直指该机构并不在意未成年人权益:
但我觉得这样翻旧账有点太诛心了,不太好。
我理解家长看到孩子玩游戏时心里的焦急,我也同意要对未成年人玩游戏做一些限制,但我对于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具体的起诉意见上,有一些不同看法。
我们结合中心发的公告,一条一条来谈。
1,游戏公司很想赚小学生的钱吗?
公告指控腾讯一直下调适龄标准,一直从18岁+下调到12岁+
有网友说,因为腾讯就是靠赚小学生的钱,所以不敢得罪他们的小学生用户,也就不敢定为18+。

我觉得这其中有两个误解。
首先,我国是没有分级制度的,所谓的适龄提示也是一直到去年年底才有了一个正式标准:
这个标准根本就没有18+的概念,只有8+、12+和16+:

也就是说,之前关于如何做适龄提示都是各个游戏公司自己摸索出来的,所以你会看到有些人说自己的游戏18+,有的说自己游戏16+,都是自己拍脑袋定的。
而2020年底具体标准出炉之后,关于适龄提示有了一个明确的国家标准,不再是自己说了算了,所以会有一个统一的修改。
调到12+,并不意味着“王者荣耀越来越想赚小学生钱了”。
另一方面,大家都觉得游戏公司喜欢未成年玩家,但这其实是个很大的误解,事实上除了某些专做未成年人市场的益智游戏,其实大部分游戏公司官方,都不太欢迎小学生。
毕竟游戏公司是要赚钱的,他们最终需要的不是你去玩他们的游戏,而是要你在他们的游戏里花钱。游戏运营每天聊的也不是游戏好不好玩,而是这个游戏的arpu(平均每用户收入)有多少,怎么提高ltv(用户终身价值)有多少。每天想的是如何让游戏能赚更多钱,同时承担更少的风险。
有工作有收入的成年人去玩游戏,每天玩的时间少充的钱多。
没工作没收的小学生玩游戏,每天玩的时间多充的钱少,占用带宽不花钱不谈,更别说充了钱还可能被人用“未成年人充值”的条款找回:
你别看新闻老是说哪个哪个未成年人在游戏里充值几万,就觉得国内的游戏厂商主要收入来源是未成年人,那都是个例。
腾讯今年发过财报,说18岁以下未成年人占腾讯网络游戏收入占比只有6%,16岁以下只有3.2%
同时,腾讯现在防沉迷系统已经用上人脸识别,而每次调用人脸识别都是要付费的,少量调用还好,大量调用根本就是入不敷出:
因为一些小学生要玩,游戏公司不得不把红色的血改成绿的
黑的:
因为一些小学生要玩,游戏公司不得不把生肉变成面包:
让人被打死以后还要和你挥手道别: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巨大的工作量。
一方面小学生和初中生加起来的收入只有3.2%,一方面他们每年要在防沉迷上投入巨额财力精力。
如果真的有办法让小学生都别玩游戏,我猜各大游戏公司的人一定举双手双脚同意。

2,王者荣耀没有防沉迷系统吗?
公告里称:
新未保法明确规定,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沉迷的产品或服务。然而,“王者荣耀”在广告推送、登入设定等方面均有诱导未成年人沉迷的嫌疑,尤其是默认开启获取QQ或微信好友选项的设定,增加了未成年用户的社交压力。此外,其防沉迷系统存在大量漏洞,“成长守护平台”未得到有效推广。
我不知道写这段话的人有没有真的去试过腾讯的防沉迷系统,我试过,我觉得已经非常夸张了。
让我们从头说起。
最早国家没有单独针对手机游戏发布规定,主要那会儿手机算力不够,根本没有执行规定的条件,所以还是游戏公司参照2007年针对端游做的“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做一些调整。

这些规定包括未成年的游戏玩家,每天玩三小时以上游戏,收益减半。如果玩五小时以上游戏,收益归零并且提醒下线:
(这些当年玩过《魔兽世界》的人应该有很深体会。)

而腾讯游戏2017年推出的健康系统,则用另一种更直接的方式,对旗下手机游戏做了规定:
未满13周岁的未成年人每天限玩1小时(同时每日21:00-次日8:00之间禁玩),13周岁以上未成年人每天限玩2小时。超出限玩时长的,系统将会做出强制下线处理,当天不能再玩。
可以看到,相比于防沉迷系统规定的未成年人每天最多5小时游玩时间,腾讯这个系统要严格得多。以前是玩5小时以上就获得不了任何收益,而腾讯则是你玩超过2小时,就直接不给你玩了。
如果每个未成年人真的能按照这个时间去玩,相信也没多少人会说“孩子沉迷游戏”或者“游戏毁了未成年人”。
然而现实是,一些孩子被挡住了,但还有一些孩子,会直接偷偷用家长的身份证去注册,绕开这个防沉迷系统,依然每天打很久的游戏。

所以2018年,腾讯又和公安数据平台联网,升级了“健康系统”:
2018年9月,腾讯升级健康系统,先后接入了“公安权威数据平台强化实名校验”、“金融级别人脸识别验证”、“基于自然人合并计算多账号总游戏时长”等一批新技术、新功能。
也就是你现在下载了一款腾讯做的游戏,在注册的时候,你说你不是未成年人不管用了。
它会接入公安数据库系统,把你的身份证信息和人脸信息进行匹配识别,通过以后才能看出你是不是未成年人,要不要对你防沉迷。
同时,游戏还会根据你的行为,实时判断你是不是未成年人。如果它判定你是未成年人,将会发起人脸验证,如果拒绝验证或是验证不通过,也会把你判定为未成年人,纳入防沉迷监管系统。
数据显示该系统收效不错:
4月人脸识别拦截数据显示,平均每天有545万个帐号在登录环节,1.5万个帐号在支付环节触发了“人脸”,其中因拒绝或未通过验证,登录环节有约91.5%的账号被纳入防沉迷监管,支付环节79.4%被拦截了充值行为。
而且,为了防止孩子利用家长的脸完成游戏注册或是游戏充值活动。现在在人脸识别界面,他们的系统还会语音播报“请勿帮娃刷脸”
还有包括防止孩子冒用老年人身份玩游戏,防止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孩子溺爱帮孩子刷脸,腾讯还出台了这样的措施....

总之在各种“比你爸防你玩游戏”还严格的举措下,腾讯表示他们每天要踢掉1784万个未成年账号下线:

乃至于网上有大量因为误填了未成年信息被“防沉迷”的成年人大骂腾讯垃圾。

还有很多人,号称能解防沉迷,最后证明他们无能为力都是骗子。
把这样让骗子都束手无策的防沉迷系统,叫做“形同虚设”的话,我觉得有点上纲上线了。
3,王者荣耀篡改历史,践踏民族文化了吗?
公告里,该社会组织这样写道:
“王者荣耀”作为一款历史题材类手机游戏,空有历史人物之名,却无历史人物之实,存在大量恶意篡改真实历史人物、践踏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向未成年人传递错误历史观的内容,如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孙膑成为一个幼稚的小男孩、三国时蜀汉开国皇帝刘备成为一个身靠色情女郎的纽约黑帮教父等。
所以它“篡改了历史人物形象,践踏民族传统文化
这是一条措辞非常重的指控,但我实在难以同意。
且不说每个英雄左上角都写着“英雄故事与关系纯属虚构”:
而且点开刘备,会发现上面有一个“游戏中的他”和一个“历史中的他”
这都和“纽约教父”没关系,所谓“纽约教父”,是一个游戏皮肤....游戏皮肤....
意思就是你可以把刘备打扮成这样....

这也能被带节奏说是篡改历史,我是真的没想到,那你咋不说刘备还有个皮肤叫“汉昭烈帝”,非常尊重历史呢?

如果真要上纲上线,我们的四大名著没有一个能逃过“践踏民族传统文化”这一罪名的。
比如唐玄奘明明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佛学家,佛经翻译家,为我国佛学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而且他跋山涉水前往天竺求取真经,怎么都是一个有勇气有担当的人。
结果《西游记》里直接把唐僧写成怯懦、胆小、爱哭、迂腐的一个人,动不动就吓得“跌下马来”、“放声大哭”,能成功纯靠三个妖怪徒弟帮忙。
这不是污名化唐僧是什么?
再比如《三国演义》无论是写法还是内容,都像是给你正经讲史诗,然而罗贯中为了突出诸葛亮的“多智近乎妖”,硬是把周瑜写成了一个小心眼,活生生被诸葛亮气死了,你让周瑜找谁说理去?
更别说三国里还有一个名为左慈的角色,呼风唤雨根本就是神仙下凡:
这不是戏说历史是什么?

要知道多少人看四大名著,是当作真正的历史去看的,如果真要说误导,也应该是这些名著,以及根据这些名著改编的历史剧误导性要强得多,怎么都轮不到一个游戏来误导人。

如果真要纠结这点,那全世界几乎所有涉及历史的作品都得整改。
首先北欧人要找漫威的麻烦:怎么我们的雷神托尔就被描写成一个巨婴,被你们美国的辐射变异人暴打?
然后希腊人得起诉《圣斗士星矢》:什么圣斗士、神斗士、海斗士?咋就哈迪斯把雅典娜抓了要一个日本人星矢来拯救?
接着索尼著名游戏《战神》更是完蛋了,因为这游戏说的是斯巴达战士克雷多斯怼天怼地怼空气,先是几乎把希腊众神杀光了,最新一座又跑去北欧屠戮神明。

而且手法非常残忍,动作十分血腥,尤其那个徒手摘下太阳神头颅的动作,更是太伤害希腊人民感情了。(动图就不放了)
事实上这指控的内里逻辑并不新鲜。
当年周星驰拍《大话西游》,就有人表示“这是在侮辱美猴王。”、“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乱编。”
光荣做《三国无双》,也有学者说这是在胡乱篡改历史。

而早在2017年,也早就有人对王者荣耀里“李白会发光波,妲己会发大招”感到不满,要求对该游戏进行下架。
而当时,历史学大拿,复旦大学的葛剑雄教授就写文进行了反驳:
不重视历史、不读历史固然可悲,只想或只能通过打游戏学历史岂不更可悲!
意思是,年轻人不知道真实历史的锅,怎么都甩不到游戏头上。
事实上,这文章不但观点清晰,论证也非常有力。
他先是引经据典,举了《左传》、《史记》中许多经不起推敲的细节的例子,来说明,对历史真实性的要求集中在主要史实和价值观念。
所以:
正因为如此,对以历史为题材的文学、戏剧、民间艺术,只要价值观念正确,对其人物、情节、贬褒就不必当真。只要它们有文艺价值,对民众有吸引力,就可以与真实的历史并行不悖。因为二者有不同的功能,要了解历史的人不会只看历史小说、戏剧、民间故事,更不会拿其中的情节来证实历史;要获得娱乐的人不会去读正史,但在看戏听故事时同样会注重仁义道德,区分忠奸贤愚,相信因果报恩。
实际上,不少历史学家、文人学者、文武官员也喜欢看三国、曹操的戏,但这是出于欣赏娱乐的目的,不会影响他们对三国和曹操真实历史的了解和理解。另一方面,想了解这段历史的人还是会去读《三国志》,不会只看《三国演义》。如果有人根据《三国演义》的内容评价三国时期的历史或历史人物,只能说明他自己的无知,不会有人怪《三国演义》胡编乱造。有一次在电视访谈节目中看到一位名人在谈反腐败,慷慨激昂地列举宋朝的腐败,举的却是《水浒传》中的例子,能怪《水浒传》对他误导吗?
据说这款游戏将荆轲改为女性,将华陀变为下毒师,随意篡改历史,颠覆历史观念,毒害青少年。更有家长大声疾呼要求禁止,否则他们的孩子将不了解真实历史。
我百思不得其解,荆轲、华陀并不是什么关键性或代表性的历史人物,改变了他们的性别或身份,怎么就会篡改历史、颠覆历史观念呢?须知这是游戏,不是历史课本呀!如果这款游戏用错误或反动的价值观念毒害青少年,为什么不直接揭露批判,为什么不加以禁止?难道将荆轲恢复为男性,将下毒师换成张陀李陀,就能使青少年不沉湎中毒?就能宣扬正确的价值观念?我不知道这些家长自己了解不了解历史,是通过什么学历史的,难道你们指望孩子通过打游戏学到真实的历史?
所以这问题的核心在于:基于历史的作品,需不需要和历史一致?
我认为是不需要的。我甚至觉得我们的历史文化应该多多变成文化产品,这样才有利于传播。
小时候我们班人人读水浒人人爱水浒,而让我们爱上水浒的契机并不是电视剧,而是当时流行的“小浣熊水浒卡”。
现在国际上大家都对北欧神话、希腊神话感兴趣,并不是因为那些神话本身写得有多好,而是因为那些神话以现代产品为内核做了很多有趣的演绎。大家对奥丁、宙斯感兴趣,自然会去追本溯源。
文化变成产品,反而促进了原本文化的传播。我甚至觉得现在不是太过了,而是还不够。
4,所以都怪王者荣耀吗?
在公告的最后,中心痛陈王者荣耀危害。
先是“王者荣耀害了留守儿童”

“王者荣耀让未成年人近视、肥胖、颈椎病”


“王者荣耀让未成年人乱花钱”

“王者荣耀让农村学生荒废了学业

“王者荣耀让孩子不听家长话

“王者荣耀践踏了民族文化遗
产”

“王者荣耀让留守儿童语言能力退化。”
一条比一条大义凛然、一条比一条上纲上线、一条比一条帽子扣得大。
乍看下来,王者荣耀确实十恶不赦。

但细细想想,这真的不是把社会上所有问题都往王者荣耀上面推吗?
没有王者荣耀的时候,难道这些问题都不存在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青少年肥胖、近视是整个时代的问题,而且绝不仅仅出现在中国。
青少年叛逆、不听话更是人性的问题,绝对不能单单推到一款电子游戏上来。

还有,现在留守儿童玩王者荣耀至少有个可以娱乐的东西,你不让他们娱乐,难道他们就会去学习了吗?
留守儿童问题到底是“没有父母监护”还是“玩王者荣耀”?
等等等等。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某些家长需要一个背锅侠,来掩盖他们教育的失败。
某些老师需要一个背锅侠,来解释为什么学生不爱听他的课。
某些主播也需要一个背锅侠,好让他们受众的情绪有地方可以宣泄。

于是他们一股脑怪到手机游戏上,觉得游戏是洪水猛兽,是一切一切不幸的源头。
假如王者荣耀没了,马上就会出现一个新的游戏来代替王者荣耀背锅。
如果所有游戏都没了,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网站立马会成为众矢之的,万恶之源。
假如时代倒退十年,这个背锅侠是《魔兽世界》,
十五年前是韩国明星、二十年前是港台电视剧、四十年前则是武侠小说。
总之,就像《魔兽世界》里一定要有一个巫妖王一样,我们的社会也永远需要一个背锅侠,背负整个社会的怨念和痛苦。
可惜的是,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明白这个道理了。所以在原公告帖下面,最高赞的人这么写:
在一个的转载的文章评论下,最高赞的人也表示:

事实上,我国游戏行业的监管已经非常非常严了,达到了全世界最严的地步,几乎没有之一。从来不会有哪个国家或是哪个游戏公司,会像我国游戏公司一样,每年都投入巨资,花在如何防止未成年人玩游戏上。
到了2021年,种种防沉迷系统做到现在这个地步,遇事依然觉得是监管不够严,依然觉得是游戏公司害惨了自己一家人的家长,其实更多应该反思自己。
什么都希望国家帮你管起来,遇到啥事都呼吁更强有力的监管,是巨婴病,得治。
最后希望游戏厂商、家长、媒体以及更多人联合起来,共同努力,让我们的孩子既有游戏玩,适度娱乐放松身心,又不至于沉迷耽误学习,影响生活。
-END-
点击下方按钮关注
【推荐阅读】
回复晚安
可以看到一篇“性瘾者”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