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轮值毒叔 
冷面笑酱·汪海林

以下为采访节选,完整内容请点击视频观看
在今天文章开始前,想请大家花3秒帮忙做一件事:
1、点击顶部蓝字“四味毒叔”
2、进到公众号主页后再点击右上角三个点
3、设为星标
感谢您的支持!
如何在兼顾经典与创新中讲好故事?
汪海林:欢迎戏曲电影《白蛇传·情》的导演张险峰来到《四味毒叔》。
张险峰:你好,海林。
汪海林:这个电影我看了,觉得特别好,我个人也是很喜欢。
张险峰:谢谢。
汪海林:这个片子跟我们《四味毒叔》还是有点渊源的,当时我们跟珠影有一个电影的合作,我们谈那个电影的过程中,珠影的领导孙金华,他说这个戏筹备时间会比较长,我们能不能插空拍一个戏曲电影,就是《白蛇传》粤剧,特别好的一个戏,然后你们给我推荐个导演。后来制作人包世宏就说我这有个合适的,就把张险峰导演推荐过来了。那个电影到现在都还没拍,但这个电影已经拍完了。所以这个过程中我们断断续续也听到这个影片拍摄的消息,合作的过程还是很好的,比较顺畅。
张险峰:对,非常好,在创作上他们真的是特别支持我。一开始我们见到的是孙总和黄总,他们两个从一开始就特别支持我,开机的时候,才见到了王垂林董事长,我们这部戏预算的体量应该是在戏曲片里比较高的了,但是作为商业电影,一个奇幻类型的电影来讲,预算要非常非常少,所以这个预算其实很矛盾。但是垂林董事长、孙总以及黄总,对我们的支持,我每一分、每一秒都能感觉得到。比如说我们在服装制作上,因为整个影片讲的是宋代美学,服装都是按照古法印染的,用植物做的染料,所以服装师还专门去学了这个方法。怎么从植物提取染料染到衣服上,才能使颜色温润、细腻一些,层次也丰富。你如果盲目地去染,十件衣服可能没有一件是好看的,当时我也很愁,我说这个没有一件好看,我们也不能随便拿出来就去拍,但服装师没办法,因为预算有控制,他就拿出了一件相对来说还可以的,就想做成衣服,我说这个肯定不行,但是我也知道如果再做一次就会超出预算当时制片人没跟我商量,就直接跟孙总那边私下打了个电话,之后我才知道,孙总那边说给导演加预算,一定要把衣服做好。
张险峰:包括水漫金山那场戏,原来那场戏是差不多十几个二十个女孩子用水袖去做成水涝,这部分我特别犹豫,到底是要保留戏曲,还是变成电影?如果我保留戏曲,电影观众就不爱看,如果做成电影了,真的水涝,那么戏迷或者戏曲专家就会认为你失掉了戏曲的传统和它的特点。我当时也犹豫了半天,因为她那甩得真的很漂亮。
汪海林:所以人表演。
张险峰:对。
汪海林:戏曲上的人表演风人表演水。
张险峰:后来我也确实考量了很长时间,决定还是做成真的,但又会产生一大笔费用,这个预算在整个后期体量差不多占到一半甚至还要更多。但是孙总那边没有任何质疑,说险锋你就这么做,只要最后能呈现一个很好的效果,并让年轻的观众们喜欢,我们就做,无论多少钱,听完之后我就特别感动,其实这个电影到市场上是很难收回成本的。
汪海林:我觉得这种可能长线放还是有希望的,因为这个戏不是按我们平常电影院排档这样算的。我觉得这个影片可以一直放,珠影他们自己也有院线。
张险峰:慢慢地做。
汪海林:是吧?慢慢地做,这种戏应该是长线放的。
张险峰:对,珠影现在也有这个计划。改变观众的观念,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要慢慢让观众去体会。
汪海林:我看后来这个影片在B站上也特别火,年轻观众很喜欢。
张险峰:我也很意外。
汪海林:我当时还跟包世宏说,我说你们这个宣发做得很好,他说我们根本没有钱去做宣发,都是自来水。
张险峰:对,这事我也问过珠影宣发,我说咱们这部影片的宣发使了很大劲儿吧?他说没有,根本没有钱做宣发。后来我一个朋友说你看看B站上的评论,然后就给我发了一个链接,当时我挺紧张的。我担心在B站会被年轻人所诟病,说哪哪不好,毕竟大家没有接触过戏曲类的电影,所以难免会有骂声或者质疑的声音,结果我一看满屏都是期待和赞美,我特别的惊喜,被年轻人接受了,这其实是我们最大的喜悦,也是最大的期望。而且我相信那些年轻观众无论是在看预告片或电影,其实都给了我们一些包容,影片里面肯定会有一些瑕疵和分寸感掌握不好的地方,但是观众对我们特别包容,这点其实让我挺感动的。
汪海林:但这个影片我觉得从视听语言方面,跟以前的戏曲电影相比进步了一大块。陈凯歌导演的父亲陈怀皑和谢添他们拍的《七品芝麻官》、《铁弓缘》、《红灯记》这些都是很成功的。
张险峰:对,样板戏那个《红灯记》是吧?
汪海林:对,他们以前的拍法基本上就是舞台的呈现的复原,就是完全照着舞台剧的结构,包括表现方法。这个《白蛇传·情》的拍法当时是怎么考虑的呢?
张险峰:当初就是老包找的我,跟我说你要把这个拍成一个电影。其实我当初是没有方向的,我脑子里的概念其实跟你说的是一样的,我们看过一些戏曲片,像你说的《红灯记》。其实它对我小的时候是有很大的影响的,慢慢我会形成一个比较固化的印象,就是戏曲电影可能差不多都是这样。但是我拿到这个物料,这个视频一看,我当时觉得这个是不可能拍成电影的,我当时和老包说你给我一个星期你让我考虑考虑,然后我就看这个视频,怎么看都觉得它是不可能的。一星期后老包问我说,你怎么样?我说不行,你还得给我一星期,我还得考虑考虑,我没想好。后来也是在这第二个星期里,我找了很多的比如类型片或者一些其他的方向,想要去挖掘一条可以突破的路径。如果说别人的创作遇到了瓶颈,那这次对我来说我觉得是一瓶盖,就完全给我扣在里边了,没有路。但是反倒就是说我觉得要不能做的话,是不是可以逼着你?其实有瓶颈的还好,起码你能有一点路你可以找,只不过看一些细节你怎么去调整,就是说有的时候你真的觉得没有路的话,就逼着你有一种绝望感,后面会转化成一种冲动,就你是不是能够自己试试开一条路去走?就这条路可能是好也可能不好,但是你不开,你怎么能知道呢?这么多年我也有了一些经验的积累,把我自己原来积淀的一些东西,过去没释放过的,借这机会去开拓一下。后来我就去了,去广州之后,他们说这样,现在正好有一个戏剧电影在上映,说你去看一看,然后我跟吕丹我们俩去看。当时全广州市只有两个影院在放那部电影,都是早晨10:00那一场。后来我就进去看了,里面坐得确实挺满,但全是老人,一个年轻人都没有。我第一直觉就是说,我能不能把年轻人带到电影院里来?当然这是第一直觉。后来我跟珠影孙总跟粤剧院的人又坐在一块,聊了聊天,想听听他们是怎么想的,如果他们要是没有这个想法,我坐在这儿其实也没什么用。
降、创作观念,升、美学标准
张险峰:后来我看他们两个都有这个期许,那我就想这事儿可做。首先要做的,我觉得是一个升一个降。降是降低一个姿态,这个电影是给观众看的。过去的戏剧电影曲高和寡,就是偏学术性,用电影技术把艺术家那种经典剧目和经典的表演,多机位拍摄给记录下来了。这种方式也非常好,但是更多的是考虑艺术家的表演和这个剧目保留的这层面,可能学术性更强,或者说像资料一样留存在资料馆,艺术家的后代传人可以借助这个资料,去欣赏艺术家的那些表演并学习与传承。
汪海林:更多是记录。
张险峰:对,更多是记录。但是我觉得这个调性就比较高,没太考虑观众的需求,所以我想那这个电影我们能不能把姿态降低一点?就是用电影技术在传统艺术和观众之间,搭起个桥梁或者搭出一个平台来,就是我们坐在一起可以通过这个作品我们可以聊聊天。比如说观众是不是喜欢传统艺术?你们觉得哪些地方会更好或者怎么样,我觉得可以用一种聊天的态度在沟通。另外一个我觉得应该升的是美学高度,现在年轻人跟我20岁是不一样的,当时根本没有电脑,电视就是一些节目,也没什么电影,当时出国也只是一个梦想,仅仅是在图书馆看点书,就这点业余生活。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可以通过网络纵览世界,可以看到世界的各种变化和艺术形式,业余生活也很丰富,比如说国外的音乐剧、话剧经常会来中国进行一些巡演,在中国你就可以欣赏到很多很多的艺术形式,各国的艺术形式,同时也可以走出国门去日本、欧洲旅行,去各地旅行。
汪海林:视野也不一样。
张险峰:现在年轻人视野特别开阔,比我们那时候开阔无数,他在美学的欣赏高度上也会提高。所以我在想电影要往上升,就得把美学高度升上来,能够跟现在的观众站在同一水平线上。所以一升一降是必须要做的,也是我当时的一个初衷。
汪海林:就是创作观念上降一下,美学标准要往上拔一下。
张险峰:对。
汪海林: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虚跟实的问题,我们知道电影讲它的纪实性,故事事件的复原,它的真实性是很重要的。那但是戏剧,尤其是戏曲,它讲的是假定性,它是虚拟的,一走几百公里,他拿个鞭子一下几百里地就出去了。然后说一座大山,他一个桌子上翻一跟头就上去了。它的主要表现手段是虚的,是高度的抽象。那么用电影的手法去表现,那怎么解决虚跟实的关系的?
张险峰:这一点是花了很大力气的。它就是一个写意一个写实,戏曲确实是一个虚的艺术,它确实对生活进行了高度的概括,把你所有的东西凝练在一起,高度概括、高度美化,然后又有高度的形式感。但我们生活中不会这样,就算是古人,我觉得也不会以那种行为去表达他的情感,但是它确实高度概括了,高度美化,它这种形式在世界的各个艺术形式里面其实是很独特的。因为我们这是一部电影,又是由戏曲表演做主体的一个电影,你就不能够把它给忽略掉,你不能把它纯变成电影,纯让表演去写实,它的味道就不对了。所以说在写实跟虚之间,一个是在美学上找平衡,一个是在表演上找平衡,在角色挖掘上也是找平衡,包括剧本创作上来讲,文本上的改动也是要找一个平衡的。
汪海林:举个例子,比如说《盗仙草》,鹿跟鹤它们亮相的时候是人,它攻击的时候就会变成动物形态。
张险峰:鹿和鹤那个动物形态。
汪海林:真实的动物形态,那么这个其实是电影的特点。因为戏曲上它一定是模仿式的,它是模仿鹿的形态,模仿鹤的形态。但是在这个电影里,这个CG技术把它做出来了,它就是更电影化了。这个像《智取威虎山》的戏曲,《林海雪原》。
张险峰:《林海雪原》。
汪海林:其实当时就有一个诟病,就是杨子荣打虎上山,树是真的,他骑的马和鞭子都是真的,它其实就没有解决这个虚跟实的关系。但是这个又是演员表演很重要的一个点,这就是从取舍上面讲的,当时肯定就取了演员的表演。但现在看,如果对于一部电影来讲,这就是不对的,电影它应该真的是让演员骑个虎上去。
张险峰:是。
汪海林:而且现在进电影院的是电影观众,不是戏剧观众,在这个方面,我觉得张险峰导演解决得比较好。
张险峰:谢谢。
汪海林:我们也是希望影院、院线多给这样的好电影多一些排片,每天加个一场两场,也是一个帮助、一份鼓励、支持。中国民族电影需要这样的支持和帮助,我们的观众已经表现出这样的关注和热情了,我们的院线其实也应该做一些更长远的利益追求,别光是看眼前,你要培育你的观众,这个作为戏曲电影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特别值得总结的地方。
汪海林:好的,今天节目就到这里,明天我们再一块聊聊这部片子,人物塑造,构图、用光等制作层面更细节的问题。
张险峰:希望朋友们继续收看,明天见。
往期
回顾
【演员】
【导演】
刘健 丨 姜伟 丨林妍
【编剧】
【制片人】
【企业家】

【歌手】
《四味毒叔》是由策划人谭飞,剧评人李星文,编剧汪海林、宋方金、史航五人发起的影视文化行业第一垂直独立视频表达平台。欢迎有个性、有观点的导演、制片人、编剧、演员、经纪人、评论人、出品人等前来发声,或脱口秀,或对话,观点不需一致,但求发自内心。“说” 责自负,拳拳真诚在心。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