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这个系列,讨论了很多寿命的长短对于顶级人杰一生功业大小的关键作用。
比如刘邦、刘秀、曹操、司马懿、石勒、桓温,这帮天选之子之所以站到了历史的顶级高度,
在于有足够的寿命去支撑他们完成那一桩桩省不了时间的基础建设和人性试错。
最遗憾的,是咱丞相。
如果公开投票给一位历史人物增寿,那咱丞相将高票当选。
丞相要是能再活二十年,整个中国历史走向会怎样转舵将是整个中国史最大IP的课题猜想。
这一季,我们讲过一个“上寿”和“下寿”的功业比较,陶侃和周访。
当年陶侃和周访年纪轻轻还都做小吏的时候曾经遇到了相者庐江人陈训,人家看完这二位小伙子的面相说:二位爷将来都能干到刺史级的一方高官,本来是同样的功名格,但陶侃是上寿,周访是下寿,你俩最终盖棺论定时的功名级别最终是要跟寿命走的。(初,访少时遇善相者庐江陈训,谓访与陶侃曰:“二君皆位至方岳,功名略同,但陶得上寿,周当下寿,优劣更由年耳
周访活了61,陶侃活了76。

周访死的时候是梁州刺史,朝廷赠了个征西将军。
陶侃死的时候,是太尉,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军事,加羽葆、鼓吹,长沙郡公,死后追赠为大司马,赐谥号“桓”,以太牢礼祭祀。
周访死的时候这哥俩是一个级别的,但陶侃多活的这15年,最终多出了后面这一大堆。
我们无数次的讨论寿命有多重要,但实际上,寿命对于有些大才,反而是要命的刀。
这类大才通常“才过外露”。

苻坚的孔明,被他里外防着明面捧着的王猛,最终活了51岁。
这是苻坚的不幸,王猛的大幸。
以王猛那种自作主张的级别和压抑不住的个性,活到后面其实就是逼着苻坚去杀他。

陶侃做到都督八州、兼荆江二州刺史的时候,随着占据了几乎东晋的大半壁江山,也开始有往上腾飞的想法,但人家能够知进退的劝自己月盈则亏。(及都督八州,据上流,握强兵,潜有窥窬之志,每思折翼之祥,自抑而止)
王猛真的没有这个内功。(我在文末放了“金刀计”的链接,新来的朋友可以看下)
有的时候,早走人对于那些锋芒太露的大才来讲,其实未见得是坏事。
很多人叹息,王猛再活二十年会是个啥剧本呢?苻坚会不会就统一天下了呢?

不必遗憾,这个剧本历史在仅仅几十年后就给世人演了一出。
王猛死后六年,河北清河崔氏出生了一个男孩,叫做崔浩。
这位“王猛投胎”的崔浩自比张良,伺候了北魏开国三代雄主,是太武帝拓跋焘最重要的股肱之臣,屡次力排众议,判断时机帮拓跋焘灭亡胡夏、北凉等国并打开了通往西域的商道,击破柔然镇服北境,官拜司徒,封东郡公。

如果崔浩也像王猛一样51岁就死了,其一生绝大部分功业此时已经完成,也是盖着魏旗走人的待遇,但老天多给了他20年。
崔浩到了晚年极度受宠,拓跋焘曾经深情对崔浩说:“卿才智渊博,尽忠我家三世,所以你是我最特别的存在。你凡有所思所想一定直言相告,大实话怼我,别藏着掖着。我有时虽然会迁怒不用,但事后通常能明白你的深谋远虑和良苦用心。(世祖从容谓浩曰:"卿才智渊博,事朕祖考,忠著三世,朕故延卿自近。其思尽规谏,匡予弼予,勿有隐怀。朕虽当时迁怒,若或不用,久久可不深思卿言也)
我亲爱的朋友们,当领导说出“我虽然会恨你但我还是知道你对我好”这种话的时候,千万别对他掏心窝子哈。
这种话的本质已经说明他听见不同意见时会对你产生怒气。
道理他都懂,但他最后仍然会对你形成一种不爽的印象符号,然后不定啥时候就找茬把淫威发泄到你身上了。

坏消息尽量不要你去公布,就算你责任所在,义不容辞,那也要直的话拐个弯说,冷的话焐热了说。
或者准确的说,
任何人都不值得你去冒风险直来直去,涉及到人性层面的时候,多些下限思维。
崔浩助拓跋焘平柔然后,拓跋焘对归降诸部酋长道:你们看此人柔弱,但他胸中所怀却远超甲兵之力,我早就想干你们了,但迟迟不能决定,最终帮我下定决心并谋划打哭你们的就是他的功劳!
(世祖指浩以示之,曰:"汝曹视此人,尫纤懦弱,手不能弯弓持矛,其胸中所怀,乃逾于甲兵。朕始时虽有征讨之意,而虑不自决,前后克捷,皆此人导吾至此也)
拓跋焘召集众尚书下令道:日后凡军国大计,你们拿不准的都应先征询崔浩的意见然后方可施行。(乃敕诸尚书曰:"凡军国大计,卿等所不能决,皆先谘浩,然后施行)
拓跋焘有时碰见事了心急火燎的等不及了甚至去崔浩家商量,崔浩家拿出来的食物无论好坏张嘴就吃。
(世祖每幸浩第,多问以异事。或仓卒不及束带,奉进疏食,不暇精美。世祖为举匕箸,或立尝而旋。其见宠爱如此)
这对君臣就好到这个程度。
但人的关系总是香香臭臭的,今天他爱你入骨,明天也会吗?明年呢?
崔浩在这种恩宠下开始慢慢的摆不正自己的位置。

太子拓跋晃监国时,崔浩自恃朝堂第一人开始专制朝权,一次曾推荐冀、定、相、幽、并五州共数十位关系户起家官就直接去做了郡守。
(魏司徒崔浩,自恃才略及魏主所宠任,专制朝权,尝荐冀、定、相、幽、并五州之士数十人,皆起家为郡守)

北魏拢共139个郡,崔浩玩圈子文化猖狂到了一下子安排数十个郡守,而且关键起家就是郡守。
这就相当于公务员刚录取就安排去干市委书记了。
人家监国的太子不干了,太拿我不当干部了,对崔浩说道:早先录用的同志们也都是候补州郡的人选,他们在职已久,辛劳未抚,应该先递补这帮老同志们,你新推荐的这帮代替他们做朗吏,咱先从基层干起,而且太守是要治民的,应该让那帮干过实事久经考验的老同志们来担当。(太子晃曰:“先徵之人,亦州郡之选也;在职已久,勤劳未答,宜先补郡县,以新徵者代为郎吏。且守令治民,宜得更事者)
结果崔浩开始和太子正面对决,确实他翅膀也已经硬到了一定地步了,太子没弄过他,还是按他说的办了。(浩固争而遣之)
当时,中书侍郎高允知道后对东宫博士管恬说:崔浩这是要找死啊,为了自己的私心而太子争锋,他将用不怕自己没后路吗?(中书侍郎、领著作郎高允闻之,谓东宫博士管恬曰:崔公其不免乎!苟遂其非而校胜于上,将何以堪之!)
439年十二月,拓跋焘命崔浩以司徒监秘书事,中书侍郎高允、散骑侍郎张伟参著作事,续修国史。
拓跋焘特别叮嘱,这国史一定要修成实录,不能曲笔,捞干的给我看那些真像太赤裸裸···
(乃诏浩曰:"昔皇祚之兴,世隆北土,积德累仁,多历年载,泽流苍生,义闻四海。我太祖道武皇帝···而史阙其职,篇籍不著,每惧斯事之坠焉。公德冠朝列,言为世范,小大之任,望君存之。命公留台,综理史务,述成此书,务众实录)
崔浩随后按照领导的要求办了,真写成了赤裸裸······
等《国记》修完后,参与其事的著作令史闵湛和郗标建议把《国记》刊刻在石上,以彰显崔浩的秉笔直书,同时刊刻崔浩所注的《五经》。(著作令史太原闵湛、赵郡郄标素谄事浩,乃请立石铭,刊载《国书》,并勒所注《五经》)
这是拿崔浩当苻坚了。
这是要搞个人崇拜了。
整个国家只有一个人有资格搞个人崇拜,会是你崔浩吗?

崔浩当时已经七十岁了,按理讲这么智慧,一辈子干啥啥行的人精,不会不知道这是割要他命的建议,但崔浩竟然相当开心的同意了。

更重要的是,太子拓跋晃也表示特别好。(浩赞成之。恭宗善焉
太子当年23岁,开始玩慕容垂捧杀的那招了。
23岁的太子可以算计70岁的老人精,这说明什么问题呢?
不是那23岁的有多牛,是人在飘起来以后,智商和判断能力会出现巨大问题,很多问题开始看不清了。
殷浩最终选址在天坛东三里这个相当有政治寓意的地方造了一个《国记》和《五经注》的碑林,方圆一百三十步,用工三百万才告完成。(一夫一日为一功,相当于一万人干了三百天的工程量)
崔浩这部真实到了血淋淋的史书刊刻完毕后,引爆了京师的舆论,所有鲜卑贵族全都充满了愤怒,开始拿这事攻击崔浩。(浩书魏之先世,事皆详实,列于衢路,往来见者咸以为言。北人无不忿恚,相与谮浩于帝,以为暴扬国恶)
你崔浩这个汉人这些年玩命的安插自己的势力,这国家到底谁是当爷的!早就想干你了!你终于自己把死路作出来了!
这么爱崔浩的拓跋焘是啥态度呢?
也早就受够你这狂老头了,大怒严查崔浩的反革命大案。(帝大怒,使有司按浩及秘书郎吏等罪状)
太子也赶紧补刀,一边救自己看上的高允,一边把所有罪过推到崔浩身上。(及崔浩被收,太子召允至东宫,因留宿。明旦,与俱入朝···太子见帝,言高允小心慎密,且微贱;制由崔浩,请赦其死!)
最终拓跋焘对崔浩一案的态度,是清河崔氏本族以及和崔浩联姻的范阳庐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这四大族全部诛杀灭族,其他涉案人只诛杀本身并不扩大。(诏诛清河崔氏与浩同宗者无远近,及浩姻家范陽庐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并夷其族,余皆止诛其身)
这个政治判决,其实就是清剿以崔浩联姻网络为主的崔浩几十年来培植的同党,将崔浩这棵大树借助这次《国记》事件连根拔起。
为北魏立下重勋的崔浩最终被游街示众,数十个卫士一边走一边朝他身上撒尿,崔浩悲惨嚎叫,声闻于路。(絷浩置槛内,送城南,卫士数十人溲其上,呼声嗷嗷,闻于行路)
王猛是功业未著之时就敢私自做主忽视领导决策搞“金刀计”的主儿,他要是也多活20年真的好吗?
对于苻坚来讲,也许是真的好。
但他王猛,未见得会比崔浩的下场强到哪去。
北魏皇权打掉崔浩集团的这次引线,史称“国史之狱”。
这种看不得自家脏心烂肺的玩不起态度也就导致了北魏史料的可信度你就只能作个参考,全都得持怀疑态度,所有重大事件都要根据同时代的其他史料进行比对后才能得出结论。
其实你对露脸的事锦上添花大书特书没啥,都能理解,也不耽误对史料的理解和研究。
比较耽误事的是他这一朝几乎所有的脏事它都尽可能的抹了。

崔浩是因为哪件魏国祖先创业的故事写的太真实了,让人家北魏自己人看不过去了认为是宣扬国之伤疤的呢?(浩书魏之先世,事皆详实,列于衢路,往来见者咸以为言;北人无不忿恚,相与谮浩于帝,以为暴扬国恶)
所有的当权者和胜利者,都不希望自己早年起家的那些背后的故事被人爆出来。
比如比尔盖茨从来不提自己的妈妈对他起步的帮助有多大。
比如巴菲特更愿意说他从小就卖可乐一分钱一分钱的赚,却从来不提自己父亲对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性,更不提上世纪六十年代他爹去世后给他留下的56万遗产。(当时美国人均年收入0.18万)

比如从来不行贿的王石先生更多的是谈自己的人生信条,但从来不提自己的老丈人曾经是广东省委副书记。
让我们推开层层迷雾后的那扇历史之门吧。

《魏书》记载,公元371年七月七,北魏太祖拓跋珪出生于参合陂北,然后是一堆特异功能。(以建国三十四年七月七日,生太祖于参合陂北,其夜复有光明···目有光曜,广颡大耳,众咸异之)
下一幕就到了376年,拓跋珪六岁的时候代国被前秦覆灭,他爷爷拓跋什翼犍死了,苻坚打算把拓跋珪迁到长安,但因为燕凤劝阻的原因,拓跋珪最终没有离开故土成为俘虏。(年六岁,昭成崩。苻坚遣将内侮,将迁帝于长安,既而获免。语在《燕凤传》)
注意,人家政治清白!没有当过俘虏哈!

战后苻坚命刘库仁和刘卫辰瓜分了代国,拓跋珪随后去了刘库仁的独孤部。(坚军既还,国众离散。坚使刘库仁、刘卫辰分摄国事。南部大人长孙嵩及元他等,尽将故民南依库仁,帝于是转幸独孤部)
拓跋珪再露面,就是将近十年后了。
此时距离淝水之战已经过去一年半了,苻坚书记此时已经被姚苌逮捕,385年八月,拓跋珪在独孤部遇险,随后逃到了贺兰部。(九年,库仁子显杀眷而代之,乃将谋逆。商人王霸知之,履帝足于众中,帝乃驰还。是时故大人梁盖盆子六眷,为显谋主,尽知其计,密使部人穆崇驰告。帝乃阴结旧臣长孙犍、元他等。秋八月,乃幸贺兰部)
一个季度后,386年正月,16岁的拓跋珪复国成功,继代王位。(登国元年春正月戊申,帝即代王位,郊天,建元,大会于牛川)
这就是代国复国的全过程。
已经不是敷衍的事了,简直就是对读者的侮辱。
没办法,
“浩书魏之先世,事皆详实”
已经被群兵滋尿的打倒成了
“暴扬国恶”
,能看的就这么多,爱咋咋地。

但是,只要是涂抹,就一定会露出蛛丝马迹。
你藏不住的。

让我们再回到代国覆灭的前夜,透过被刻意删改涂抹的历史迷雾,还原真实的原貌吧。
故事要回到十年前······

点击下方关注小吏

亲们,觉得不错帮点
“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