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看点
近期几大k12教培行业巨头被处以顶级罚款,由于疫情期间催生了一波线上教育的红利,一夜之间,让身在祖国各处的人一下子都可以享受到普惠的优质的教育资源。
即使身处4线城市,也可以享受到1线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当名家大师的讲座,好的课程在网络上变得唾手可得,那么未来的社会就不再内卷了吗?社会竞争就没有门槛了吗?那家长的焦虑就应该减轻了吗?然而现实是,我们的焦虑不仅没有减轻,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甚至越在中产越怕被阶级流动而淘汰。
中国的教育焦虑破解之道究竟在何方,未来竞争的门槛又会是什么呢?
作为12年的教育从业者与俩娃妈,我带着这样的疑惑和先生一起从天津奔赴北京参加景芳老师举办的“未来教育破局之道“论坛,听听这些来自清北的顶级头脑们怎么说。
🌿🎨🌏
01
驴场内卷
会议当晚将近11点钟我们才离开会场,北京的初夏,骤雨初歇息,凉风阵阵,三三两两刚从创业园区下班的年轻人疾疾的脚步汇入了静谧的夜,背后留下了灯火通明的办公室大楼,透过窗户还能看到闪烁的屏幕前蜷曲着的背影。
这家创业园区内不乏一些名企和业界新秀,却被圈内人自嘲为互联网驴场。想起“驴”这种称谓最早还是当年我在一家教培界翘楚任教时我们的自嘲。
寒暑假连续50天无休,每天10小时站讲台的我们打趣自己:女老师当男老师使,男老师当驴使。那时自诩为驴的我们最晚不过9:30下班一年中3个月无休而已,没想到相隔10年,随着新兴行业蓬勃发展,全年大小周休息是常态,加班都内卷到了后半夜。
当晚由于赶时间没吃晚饭,先生提议回酒店点外卖,忙了一天又不想吃速食应付自己,于是倔强地饿着肚子跑了好几家店,全关门了才死心。
你有你的不易,但生活才不会配合你。躺在酒店床上感慨北漂真辛苦,每一个后半夜下班也完不成的工作,每一口就着无聊的综艺咽下的油腻外卖,每一个默默点开又不知道说什么的对话框。
在这样不停地旋转中,我们是否还有心情去仰望星空?我们半生心血鸡出来的娃,就为了以后做驴吗?
那什么是驴?什么又不是驴呢?就我而言,是不喜欢教育行业吗,并不,这是我12年以来,唯一做过且热爱的事业。那是薪水不满意吗?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教培行业起薪普遍不低。那是东家不好吗?事实上多年后看创始人经历改变的电影,我依然心存敬意。那是怕吃苦受累吗?创业的辛苦比当时多了好几个量级。
那究竟是什么让我毅然离开了呢?就是我用3年的时间证明了一件事,对于我自己,这是一份随着时间而自我贬值的工作,俗称“青春饭“。
多年后依然庆幸自己当时没有被温水煮青蛙,没被安逸的环境,还不错的薪水,像两个眼罩一样遮住双眼,在可预见的空间内,一圈圈无休止原地转磨,消磨精力与才华。
创业的过程其实异常艰难,缺资源,缺人脉,缺市场;管理,教研,客服,上课….全部亲力亲为。加之选的是通识教育这样在国内认知度远不如传统k12高的领域,过程就更为艰辛,9年来挺过了一轮轮的挑战,中小机构能成为疫情之后的幸存者都是奇迹。
虽然比起在大机构时只需一心教课,其他不用操心的日子比起来,现在的工作劳心劳力又劳神,遇到困难赔钱赔礼还赔人。但神奇的是,却很少再有过当年总觉得日子过得好疲惫的感觉,哀莫大于心累。
这样说并不是认为创业一定比打工好,也不是给大家灌奋勇辞职的毒鸡汤。而是当工作仅仅为谋生,不能自我成长,不能激发热情,不用探索与创造,只需你适应节奏做好一个螺丝钉的本份时,即使是钱多活少离家近,也好似一头原地转圈的驴一样,不断内耗而不自知。
放弃可见的稳定而选择遥远的未知,于许多人而言无异于职场自杀,但对我而言却是向死而生,希望的开始。
景芳老师曾引过加缪的一句话:虽然石头总会不断地滚下来,但你要相信,西西弗斯是快乐的。就如高三的生活单调且辛苦,但只要心怀希望就是身累也心甜。
02
把人当人
论坛现场来自boss直聘的常院长也谈到,数据显示,现在年轻人的择业观和老一辈有着巨大的不同。30年前我们要铁饭碗-稳定可靠,20年前我们要当白领-高薪光鲜,而随着技术爆炸,产业升级,年轻求职者的需求在改变,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被尊重,被认可,被当做一个人看。这和在教育过程中,孩子的渴求是多么的一致的啊。
在教育过程中孩子最需要的是被尊重,被看到。被尊重为一个独立个体,被看到他个体的独特性,才能帮助孩子发展出自我。
自信self—esteem 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都是以“自己”为前提,这就强调了自我的重要性。
自新中国成立来的教育大多是为了培养孩子们能成为社会上一颗合格的螺丝钉,哪里需要拧哪里,于是听话、服从、记住标准答案就是优秀,个性化反而是劣势,这样的人最适合在工业化进程中做好标准化流程化的工作。
景芳老师在论坛中也给出了我们一个数据,随着产业化升级,结构化调整,我们大概率会向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样,越来越多的人会从事知识密集型产业(欧洲40%,美国30%从业率),10年后将有1-2亿人从事知识密集型行业,行业需求缺口巨大。
知识密集型产业对创新能力有巨大的需求,而创新源自于好奇与探索,探索源自于自信,一个自我评价低的孩子根本不愿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也不愿意做任何有可能会错的事情,因为出错就会被批评,是有违家长期待的。
社会的发展迅速,许多行业短短几十年就经历了社会阶层的滑铁卢,当年最受欢迎的工人职业,现在被认为是低收入。曾经的金饭碗银行业,被移动支付冲击。曾经不认为不务正业的动漫产业,正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我们很难拥有足够的想象力去想象20年后哪些职业最有发展,所以不要用有限的眼光替孩子决定去做什么才能拥有美好未来。
03
何为天赋
在521大咖论坛中一位来自传媒大学做游戏设计的老师的发言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位老师本科毕业于父母选择的北理工,研究生却跨界去了清华美院,后来又到了游戏设计。他说自己大学4年就学明白了一件事—我不喜欢这个专业,于是研究生毅然拾起了自己的爱好——美术,现在也从事着自己热爱且充满生机的行业。
无疑他是幸运的,虽有过妥协,走过弯路,但及时发现,诚实面对,更幸运的是,他始终拥有着一份热爱。
在网络上随手搜索”专业入坑”都能得到众多大学生的共鸣:什么“劝人学医天打雷劈,劝人学法千刀万剐“ 大学专业不仅占据了我们最宝贵的四年青春,而且极大可能地决定了我们后半生的职业选择。
为什么这么多人会入坑呢?究其原因,极有可能是因为高考前只顾搞分,高考后按照高考成绩、毕业薪资、网络舆论甚至父母的经验和想象而盲选专业,这和古代撞天婚有什么区别?
还有更多人是,既不不认同父母的选择,同时自己也没有更好的路,没有理想与热爱,或者不敢坚信自己的热爱,于是只能无奈用大学四年证明自己不喜欢某个专业,用工作10年证明自己不适合某个行业,再用婚姻20年证明自己不爱某个人,如果可以早一些发现自己的热爱,发现生命的火光,是否人生可以不一样?
我大学专业选的法语,原因仅是我爱看电影,更喜欢一个叫做苏菲玛索的法国女演员。当年高考以全系第二高分进入专业,毕业后从事的行业又和法语无关,那我是浪费分数,浪费时间了吗?
其实不然,生命的路没有白走的,只要我们向光而行。我由于喜爱电影学了法语,后来去了巴黎留学,爱上逛博物馆,毕业后做法语老师进入教育行业,后来辞职创业做自己的通识教育机构。
现在每周带孩子们结合童行的线上课程,开展不同的线下活动,我们逛博物馆,研究地球历史,绘制岩石循环,了解地球生命产生的过程;逛天文馆研究太阳系辩论外星人是否存在;深入田间地头,研究食物的成长和光合作用,懂得吃饱饭是件多不容易的事;看电影玩戏剧品经典,讨论人生哲理,知道读书不是为了考试或卖弄,而是解决人生的疑惑。
从结识童行以来做过的几十场线下活动,每场都需要我反复听哲思之旅和世界之旅,陪孩子一起玩时空和经典的ai通识课,通勤路上反复听景芳老师的不焦虑父母俱乐部和大咖讲座,跑遍天津的遛娃圣地,查阅大量的非本专业书籍,上国外网站读论文,自学剪辑和修图,才能让每次活动充实和丰富。
适应孩子的天性,满足家长的需求,把玩和学有机结合同时,又能激发孩子的探索欲,帮孩子们找到了独立社交的场所,这才是我心目中的通识教育。
让家长认可孩子喜欢,周周不重样地带孩子们玩出新花样。每个人都觉得我这样很累,我却乐此不疲,因为这把我自己热爱阅读、喜欢电影、爱玩爱学的天性全部结合起来,不断地创造灵感与激情,孩子们的笑脸与成长,家长的信任与支持,都让我越来越坚信走通识教育是正确的方向。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怎么发现自己的天赋呢?
天赋似乎已经是被广告营销用烂的词,作为一个家长,从老大的早教开始,我就被销售用这个词赞美的七荤八素然后冲动下单。再到后来的兴趣班,只要发现我娃在某方面有那么一丢丢优势,就像挖到矿一样觉得,我娃有天赋,必须鼎力培养。
可结果呢,凡是一冲动给老大报过的班,他基本都不喜欢,轮滑、乐高、平衡车….这么好的爱好这么好的课,都不喜欢,课时都不是消耗的而是消磨的。到了老二我终于理智了没报课,他却平衡车,乐高自学成才,自得其乐。
不是课不好,而是我鸡娃的方式有问题,太早太过的鸡娃,反而浪费了孩子的热爱
景芳老师说,天赋就是热爱。
在论坛现场,还有一位来自中央美院的艺术家邱院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现在的艺考生和我们认为的“文化课不行才走艺考“完全不同。想考央美,不仅专业出类拔萃,文化课一本线水平,想考邱老师的院系,还得额外考书法—目的就是为了验证一个人能够长时间浸泡在一项事业中的耐心与恒心。
艺术也与其他事业一样,不仅需要才华天赋,更需要你在其中付出的持久的努力。
在景芳老师的愿你一生勇敢不负聪明中,也提到属于学霸精英的烦恼,有些人他们就是学什么都快,一点就通,一学就透,拿第一不费劲,还能爱好广泛,文体全能。这样的学神,是不是就没有烦恼呢?
其实不然,站在高山上的他们也有自己视野的狭隘,也有自己的迷茫与痛苦。天赋其实并不是说脑瓜灵,学什么都快。热爱才是真正的天赋,唯有热爱才能持久。
有的孩子脑瓜好,一学就会,就容易耍小聪明,做什么都浅尝辄止。这样即使没有热爱,也能在现行的考试机制中如鱼得水,考上不错的学校。有了以往成功的经验,在大学中继续如法炮制,大把的时间精力与热情被耽误,直到进入社会才真正直面惨淡的人生,发现老板和老师不一样,上班和上学更不一样。多年的经验不再好用,自信的防线也被现实击溃。
而那些真正在某方面能找到热爱的孩子,也许学的慢,但却能持之以恒,因为这股坚持与荣誉奖励无关,与内疚自责无关,是他自己真正想要的。在任何一个领域努力一万小时你都能成为专家,能专注的人更容易在某方面取得成就。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从上学起我与数学就是一直相爱相杀,数学课答不出问题被老师点名罚站,高中数学考42分(满分150),大学时一门文科高数重修两次,考GMAT数学题多数靠蒙,直到自己创业也经常搞不清每平米房租怎么计算。
但我又确实是喜欢数学的,喜欢那种做题时沉浸其中心流的感觉,喜欢解出一道题时由衷的开心,喜欢到毕业后还为了缓解工作压力,下班了跑回母校旁听MBA的高数,纵使它和我的工作没一点关系。
那我在数学上有天赋吗?
如果从成绩和成果上讲,不仅没有而且奇差,我永远解不出小学奥数,但我却一直执着的单恋着数学,从没惧怕过它,也从没认定自己不是这块料而放弃过它。所以最终高考前没有补课纯靠自学,半年把数学成绩从42分提高到高考时的120分,算不上优秀,但我心满意足。
数学虽然从未在分数上对我微笑过,却训练了我良好的逻辑思维。它在沟通表达上,深度思考上,问题解决上,战略决策上都给予我莫大的帮助。数学是自然科学中唯一通行的语言。
央美邱院长说到,美院的孩子现在要学科学要考数学,因为要用科学实验的严谨态度去对待艺术。
艺术家不再是一群不食人间烟火的人,在这个颜值即正义的时代,我们的社会需要大量的职业艺术家。一个懂得安排画布的人,会知道如何安排一个项目进程,如何管理一个团队工作,如何安排一堂课程的导讲测练,如何做好一场演讲的起承转合,这些工作的底层逻辑其实是相通的。
景芳老师也提到未来社会需要文理跨界的人才,比如让搞科学的人懂艺术,他也许能去设计博物馆;而搞艺术的人懂科学,那么我国的科幻文学和电影的繁荣都指日可待;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科学素养,科学精神,也许就不会再有那么多诈骗事件产生。
我们在做的通识教育正是打通了各个学科的壁垒,真正做到将人文、艺术、科学、公民意识等等有机融合,而不是一些不系统、不专业的伪通识教育。
比如近些年被热炒的“大语文”概念,在理念上似乎属于通识教育。我作为家长试听了许多课后,发现一些机构对于大语文与小语文的概念,只是让孩子背500首诗与200首诗的区别。老师确实十分风趣幽默博学多才,讲了许多历史典故和名人轶事,但当学习目标是追求标准答案时,那孩子们就权当知识点去记忆了,并不会深刻思考历史对现在究竟有什么指导作用。
学文学经典的意义只是为了考试或是卖弄吗?那一个个文学经典中鲜活而不完美的人物,那些对于人类永恒追求的探索,那些对于我们生命的启发与指导,反而就都变成了标准答案的附属品了。
当我们的追求不是在这项事业本身,就很难因为任何外力而持之以恒,并最终有所建树。
有记者问杨振宁先生,研究枯燥的物理学您不会烦吗?杨老说,怎么会烦呢,研究物理是最快乐的事。让91岁的袁隆平院士,深耕田间50年简朴一生只为一件事的,绝不是荣誉与金钱,而是这份简单的热爱。
04
面向未来
想起近日在打印店碰到一个小伙子,由妈妈陪着来打印东西,排队时不经意瞥见他打印的是一份求职简历。名牌大学博士毕业,求职天津某二本院校讲师。高知反哺教育本是好事,但让人费解的是仅是简单的打印几张纸的问题,居然妈妈陪着来来回回好几次,妈妈全程如经纪人一般贴身陪伴。
博士毕业,近30岁的人,难道没信心做好打印这样简单的事吗,那出了象牙塔如何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挑战呢?
不仅感叹,现在生活好了,60后父母们多有积蓄不需孩子供养,于是部分家长对孩子学历的追求难道是为了面子吗?只要履历漂亮,能力与否,成就与否,价值与否都其次吗?
这显然不符合当代人年轻人对于自我的探索与追求。
教育的目标不是追求标准答案,更不是仅为漂亮的学历,而是应该面向未来20年后的社会。
我会如此地坚信通识教育,因为它不仅是逻辑上严谨的,更是在实际生活中行得通的。
我相信国家大力改革基础教育,小学减负,注重科学教育,小升初取消考试摇号升学,大力整治K12补课机构,也是看到了我国人才创新能力的不足。
对于家庭而言,我们尚且可以凭着积蓄安稳度日,但对于国家而言,创新能力缺失却是被人卡脖子的头等大事!
各个阶层都有自己的内卷压力,顶级富豪还愿意花6000万给孩子履历造假,为的是送入藤校,而事情败露只得退学沦为笑柄;北大的教授辅导孩子学习也会吼叫。
这说明没有哪种学历、考试、财富能成为人生的保险箱,我们想要用学区房,考级证书给孩子换来的确定性,都不能保证他的人生一路坦途。
作为家长与教育者,我们可以做的,是不断学习与升级自己,和优秀的人为伍,与经典大师童行,并锻炼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在网络如此普及的时代,好的教育不仅是老师能讲知识,更是能观察能引领。家长要关注的不应是理想中孩子“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是关注孩子本身—他的特点他的爱好他的优势才更重要。
找到自己的热爱并能持之以恒的付出精力,对未来的孩子来说,远比知道正确答案是什么重要的多,也靠谱的多。
看到孩子的与众不同,这不需要家长拥有多高的学历,多专业的知识,只需要多一点相信,多一点耐心,再多一些观察,我们就能看到每个孩子身上都闪烁的微光。
而我们相信这束微光,一旦被发现,被保护,被尊重,定会越变越大,最终照亮孩子的内心,如恒星点燃天宇,照亮他未来的路,不会迷失方向。
对于现实的教育环境,我始终乐观。我不相信“大环境如此,我能怎么办”的无奈躺平。正如王尔德所说,我们都深陷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一起童行,天津的亲子家庭有福啦!孩子们最喜爱的樱桃舰长,景芳老师将于2021年6月6日来到天津智慧山与大家见面,分享《如何让孩子爱上学习》的奥秘,破解家长的焦虑!快来现场感受雨果奖得主的风采吧!
席位有限,仅限60组家庭。目前还有20组席位,详情扫码咨询老师。
12
张熙萌
毕业于南开大学法语系
智慧山教育创始人
童行合伙人
双语通识教育践行者
家有俩男宝,坚信会玩的孩子更懂学!
互动话题
你有尝试过帮你的孩子发掘天赋或者兴趣吗?你希望你的孩子未来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欢迎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 投稿 | 欢迎投递原创稿件,来稿请投邮箱:[email protected]
📖 转载 | 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方式
童行学院
系统性通识教育
长按关注 一起童行

点击“在看”,与好友共享!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