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学子】第2271
7年国际视角精选文摘
教育·人文·名师·媒体生态圈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苹果姐姐,读你的故事,我以为你是一个很外向的人。但是见到你之后,感觉你很安静。你是怎么做到和陌生人交流的呢?" 
"苹果姐姐,你一直和陌生人交流,不累吗?"
是的,几乎每一个读过《不租房的606天》民宿生活实验的朋友,或者听说过我在纽约街头展画的朋友,都觉得我是一个外向的人。其实我是内向的 —— 每次朋友组织KTV,我都发现自己想找个理由不参加;在人多的聚会上,我一般很安静,害怕要发言。 大学一年级的一次小组演讲,上台前,我把重点都写在手心上,上台后还是说话结巴。
直到2018年10月的第一场新书发布会,经历一年多闭关后,第一次在公众场合演讲,没想到我一开口,流泪先留了下来。  
Susan Cain在2012年TED演讲The power of introverts (内向性格的力量)中分享了,内向和外向的人的不同之处 — how you respond to stimulations, social stimulations。他们的 "充电"(recharge)的方式不同,内向的人通过独处(solitude)来获得能量,而外向的人通过与人接触获得能量。 
每次一个人在画室里边画画,边听书的时候,即使连续画了5-6个小时,我的精神是饱满的。
世界上,有1/3到一半的人是内向的
社会和学校的很多机制是鼓励外向性格的,但其实很多科学家和创造者因为内向,有了创新。达尔文拒绝了很多聚餐的邀请,独自散步;Steve Wozniak在他的格子间里安静地发明了第一台苹果电脑,后来和乔布斯合作,才有了今天的苹果公司。 

后天环境的影响

虽然天生内向,后天的环境对我的性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一个节点是高中时出国留学,需要独自面对孤独、语言和文化的不通。这段经历,让我快速学会了独立,也让我比小时候外向了很多。
第二个节点是在世界各地游学。从大学开始,我在北美、南美、欧洲、非洲等地游学,接触并了解了不同的文化,需要接触很多当地人,培养了同理心。而多元的文化,也让我打开心扉,不给自己设限,愿意与看似不同的人交流。 
我曾经分享过在旅行中与陌生人交流的心得 如何“勾搭”陌生人让你的旅行更当地?
第三个节点是大量演讲的锻炼。 从开始写新浪博客到公众号再到写书,过去十年,一些机会让我站在讲台上和不同的听众分享故事,从一开始上台声音颤抖,手心出汗,到后来可以用中英文演讲。 
后来了解到一些很棒的演讲者是内向的,内向并不等于害羞(shy) 。Susan Cain提到"shyness is the fear of judgement" .
无论后天的环境对我性格有多大的影响,归根结底,我在独处和1:1沟通中收获能量。 读到这里,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可以想一想:你是怎样给自己充电的呢?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性格。 

内向让我有更强的洞察力

因为性格内向, 我不擅长寒暄 (small talk),甚至因为get不到对方的幽默,成为话题终结者。
到了新的环境, 我不会轻易开口,而是仔细观察。在观察中我会发现有共鸣的点,比如到一个朋友家做客,看到衣服、窗帘、玩具都有紫色的元素,我会好奇地问"你很喜欢紫色吗?" 而另一个朋友家,一整面墙上都是网球拍,我会感慨 "你很喜欢网球啊" 。 
于是对话不再是讨论天气,而是根据对人、对居住空间的真实观察后的感想和问题。 洞察力让话题落实到细节,而细节更能深入人心。 
这位房东很喜欢猫咪(餐垫、八音盒),他也喜欢拍立得和巴厘岛的手工艺

洞察力让我更自然地

打开话匣子

家是一个人内在自我的外在表达。 
Home is an expression of our soul
走在街上,我们只能从外表和服饰了解一个人,而家是每个人最放松的空间,最能展现主人真实的一面。而民宿(房东也住在家里的情况下) ,成了我过去几年里最自然的社交场景。
每到一个家,跟着房东参观屋子时,我会快速感知到很多细节,比如房间的色调风格、书目的种类、桌子的材质等,通过这些物件和选择,房东的形象马上立体起来了。
同时这些细节也成了打开话匣子最自然的素材。举个例子,在旧金山退休护士Sue的家,我注意到Wi-Fi密码是一个人名和数字的组合。我问她,“这是你孩子的名字吗?” 她抬起头,透过老花镜,淡绿色的双眸透出惊讶的目光,“对啊,这是我小儿子,他曾给麦当娜当伴舞,只是很年轻就走了。”
她眼睛转向别处,停顿了片刻,回过神又继续说道,“有一部讲述麦当娜舞团的纪录片,摄制组特意来我家采访过,他们说我儿子是麦当娜得力的舞伴。”
房东儿子和麦当娜的合影
第二天,我在厨房吃早餐的时候,看见桌上摆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那部纪录片的名字。
有了第一次深度交流,也熟悉了彼此的生活习惯后,每到早晚餐时间,我们总会不约而同地出现在共用厨房,聊上一会儿。苏是本活字典,从美国的嬉皮士文化到治疗抑郁的研究,样样精通。
就这样,一个普通的Wi-Fi密码成了我和房东的连接点。随着阅历的丰富,我可以更快地找到和房东交流的话题。从冰箱贴发现我们共同的旅行足迹;在书架上找到喜欢的作家;由一尊大佛捕捉房东对亚洲文化的兴趣。住民宿中观察到的小细节,都成了自然引出的话题,而房东通常都很乐意分享它们背后的故事。

民宿让我

遇见了

本该认识的朋友

回到开头的问题
"苹果姐姐,你一直和陌生人交流,不累吗?" 
答案是:
1. 
和陌生人沟通并不一定是消耗能量的,取决于和什么样的陌生人交流。  累,是疲于应付,说明那些与外界互动的事情或方式不是自己想要的。
对我来说,民宿就像是一个吸铁石,帮助我找到每个城市本该认识的朋友。我可以通过家的图片、介绍、评论,了解到主人是什么样的人,我们是否有相同的兴趣爱好,比如瑜伽、绿植、咖啡、原木家具等等。 是不是有相同的艺术偏好(可以从家里的装饰看出来)? 是不是喜欢猫狗? 
住民宿,对于性格内向的人,是一个找到志同道合朋友的life hack。
2. 
我不擅长和很多人打招呼,而更喜欢深度的沟通。虽然过去4年多里,我一直过着游牧的生活,但是接触到的人大多是有心理预期的,通过了民宿平台双向选择(a. 了解了房东的故事后提出入住申请 b. 房东同意入住)。 所以,每到一个新的房东家,内心的期待大于紧张。 
每个人的本性中都在寻找着连接(connection)。我们需要的不是大量的社交,而是高质量的社交。 当我们放下社交包袱,用真实的自己与同频道的人沟通,这个过程中即使有卡壳的地方,但是整体是舒服、互相赋能的。
关于勇气,很多人把它和外向性格关联,其实不然。Brene Brown说 Courage is to tell the story of who you are with the whole heart. 用你的诚心去分享自己,有勇气暴露自己的弱点,愿意让别人看到你真实的样子,就是一种勇气。这样的勇气也会吸引来同频道的人。 
We are not strangers, but friends yet to meet.
❺ 
Connection和Community
是安全感的来源
一个采访中,主持人问我:
“长时间高频率的移动,会不会有强烈的不安全感?”
十多年过去了,我依稀记得2006年第一次漂洋过海,因为语言不通和环境的巨大改变而带来的不适应。我花了半年时间,才慢慢融入。学校给我安排的寄宿家庭是一个转折点, Gallup爷爷奶奶用他们的善意,让我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即使语言、肤色、背景有很大差别,也可以成为彼此的“亲人”,我第一次对“归属感"有了认知 。
在陌生的地方有个家一样的地方,帮我克服了恐惧、不安、自卑,有了一份安全和踏实。
同样,在旅行中,选择住在当地人家里,可以打破陌生,更快地融入环境,产生安全感。每一位房东都是我精心挑选,想认识的朋友。和房东深层沟通后,找到精神层面的共鸣,从而对一座城市产生归属感。
曾经我会去参加很多社交活动,去认识新的朋友,但是这样止步于表面的社交让我身心疲惫。我渴望的友谊,是同频的人,像仙人掌那样,不需要太多的呵护,也可以保持绿色,而不是像玫瑰那样容易凋谢。 
但是,当我开始通过民宿住进不同人家里,我发现这是我最自然的交友的方式 —— 我不是去敲开陌生人的家门,而是敲开每个城市里同频道人的家门,于是旅行不再是不安与陌生,取而代之的是一份安心和期待。 
每个人都在寻找一种归属感, 内向的性格,让我把注意力放在观察与感知,更精准地遇见本该认识的朋友 —— 居住即人生,在一个人生活的空间里,有他们的爱好、生活,还有他们的一部分。我会花很多时间去搜索、挑选、研究我想住的地方,这样的社交,比大海捞针般的频繁社交,更加精准。
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我更希望和同频道的人,有深度的沟通。这样也不会因为没有参加一个聚会,而感到fear of missing out.
如果你和我一样是内向的人,不要给自己的社交设限,用自己舒适的方式,找到自己的tribe, 这可能就是内向的魔力。 
最后,分享给大家一个6分钟的记录短片,拍摄于2018年夏天。
还有哦,我开通了微信视频号「苹果姐姐」,欢迎互动 :) 
死亡骤降, 他的毕业致辞感动世人, 奇迹发生了

名校之路
儿女教育公益分享系列
扫码加入【留美学子】公益分享汇
喜欢就点个好看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