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学子】第2270
7年国际视角精选文摘
教育·人文·名师·媒体生态圈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想起南京話和童年以及相关的往事
 文:曹小莉
导语:
童年,你好。
哪个少儿不希望自己快快成为大人,
而今天大人的我们
却常常美美的回忆着
一去不返的童年时光,
哪怕那些曾经如此不经意之间
发生的任何小小的事件......
此文记录着作者儿时
从南京到北京,
之前之后、
南方北方的差异
及作者本人的童心童趣。
摄影 | 秋山亮二
南京话很好玩,有些我已经不记得了。
爷爷讲的是皖南南京话,奶奶讲的是扬州南京话,爸爸讲的是带南京尾子的普通话,妈妈基本就是拿南京话开涮的人,她说的是广东话北京话,甚至英语都特地道,四岁就直接从外国教师那儿学英语法语,可惜解放后要隐藏她会英语的事实,直到六三年准备改行去中学教英语,但是她要重新进修深造语法,结果一场肺炎救了她,决定等身体康复一两年再去。
我爸爸说,中学太辛苦,要教学改作业,还要为人表率,不能烫头发不能穿连衣裙,中学教师都是很朴素的,不太自由的,孩子们的判断力也很肤浅.我们家常常庆幸她最终没有去当老师,要进了中学可能文革中命都保不了,因为她长得太漂亮。
她南京话学起来也让我们笑得打滚的,她专门学着玩,挖苦挖苦老南京讽刺讽刺北京人是我家的话题之一.这样的性格是不符合为人师表一本正经中学教师的职业要求的,谢天谢地,我妈妈没去中学教英语,她所在的机关也是文化人南北混杂的地方,要自由得多,文革躲过一劫。
我在北京出生,一岁去了南京,两三岁时来北京小住,很要强和淘气,我二哥去告状,
“妹妹咬了我的手,她还推人家小孩。”
“小莉,你做什么要推人家呀!”
"哪个叫他不跟我玩的?”.
从小就理直气壮。
还有一个小堂弟,可能也觉得他这个小堂姐不错,来北京就可以和她玩得昏天黑地,传说这是一个对话,从中可见一斑。彼年他约五六岁,和邻居小孩的对话:
“你认识小莉吗?”
“不认识,小莉是谁呀。”
“连小莉都不认识,不跟你玩了。”
儿时的作者
在北京短暂停留之后,然后又回南京,由奶奶照顾,那时小孩子要不送到托儿所幼儿园,有钱人请保姆,没钱人靠老一代照顾,很少有两人都工作的年轻夫妻有能力又上班又带孩子,南京的家附近住了很多其他城市来的居民,还有一个筒子楼里有好几家北京人,我就学着他们好听的发音演戏,叫别的孩子一起来演,俨然是个孩子头。
我家天井(有一个门可以进去的一个小院,有一个大房间,上面是阁楼,和我们的院子住房分开的)有一套房子,租给一户人家,绝对的老南京,那个阿姨一早就在骂小孩,我不知道为什么她的名字叫“填房”,好像背著她人人都这样叫她。
她老头开香烛店的,可能破败了,以前一定不穷,要不怎么有这么年轻的太太。他家好几个孩子,只有一个男孩很宝贝,和我同年.我最不明白的一句话就是这个阿姨总是对别人掏心掏肺,“奶奶欧,我是一根肠子拖屁眼儿的人哪......”我也不好意思去问,她的肠子怎么个拖出来了,多年后才琢磨出,是通不是拖,表示她的肠子很直,直来直去也。
作者
各地的口音都很有趣,有很多词都写不出来的,朦朦胧胧之间,我的词汇和理解力就不断增长了,南京话是我记忆中的初音,一句话就可听出来,我常常听几个字就会问别人,你是南京人吧,百发百中的。
五十年代的南京,好像没有什么政治气息,一到北京,尤其是育才学校,我的妈呀,革命气氛倍浓,完全不同于我所去过的两座小学校,我所上的南京小学校教出来的孩子水准极高,据说很多都升学考取就在旁边的南京一中,最好的中学之一。
我很努力从小总是第一名,但在北京上的普通小学简直混也能混第一名,育才就又都是尖子云集了,各个小学的大队长中队长,带著两道杆三道杆的红色标志就来报道了,64年开学满教室都是各小学来的大队长,我在小学最多当过几个月的中队长,一直是个单干自由自在的外来户,习以为常,从不想当什么小干部。
小学时有一次少年之家舞蹈班来选小队员,有小同学问负责人,“她是南京来的,你们要吗。”我也觉得我不够格,结果全校只有我和另一位小朋友被选去,可见我心理上一直是游外之民,幸运的是总有老师喜欢我,但上了中学,面临激烈竞争,混是不行了,而且在很小的年龄,同学的政治水平和政治嗅觉都极为灵感。
我就得小心翼翼,不能那么随心所欲,像小孩那样有什么说什么了,开始懂得内外有别,开始懂得很多人的父母是专门作干部教导别人的阶层,身传言教,这些半大的孩子们也是一套一套的政治理论。
我在南京北京的家中没有受过这样的熏陶,词汇量不够,熟悉度也不够,也不懂怎么就显得更革命更朴实,比如衣服不破先打补丁,一来显得艰苦朴素,二来可以保护易磨损处经久耐磨。
还有发音总分不清,这个班上偏偏有这么难发音的名字,一个叫牛五一,一个叫刘三八,于是就有同学自告奋勇,一遍遍纠正我的发音,牛和刘是不同的音,在南京就没有这么多麻烦,后来我发音正确了,也和这位刘三八成了学校兵乓队代表,到处比赛,经常大获全胜,有时她的名字就被加上一竖,成为刘王八。

她年龄比我们大一点,就在我苦练牛刘发音有所进步的时候,人家早就入团了,始终政治上压我一头,我还得慢慢赶。
右为作者
于是我就听老师的话,用功学习,努力锻炼,争取德智体全面发展,于是又混成了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连续两年参加全宣武区三好学生代表大会,那是一段如青青竹子拔节茁壮成长的可贵岁月,然后文革开始,失学三年,去了边疆两年,再回到北京,工厂待了七年,以后大学举行考试,我也就第一批混了进去,之后就一直是康庄大道了,从国内走到海外,路子越走越宽了。
红少年艺术团合影,作者前右三
小时候就发现南方孩子的性格秉性和北京的极为不同,我有限的知识和观察是,我记得认识的南京孩子们比较尖刻,厉害,很出色,有时有小家子气,但有善良的品性,有南京大萝卜之称;北京的孩子比较憨厚,比较努力,比较革命,比较大气,也很优秀,但有时志大才疏,有君子动口不动手美名。
我自认属于南方,也属于北方,两方我都爱。
摄影 | 秋山亮二
摄影 | @_张内咸
摄影 | @_张内咸
【留美学子】结语
人生的一切始于童年!
那么,童年是什么?
童年就是
梦想与现实的碰撞
天真与成熟的对话
童年就是
无数次告别稚嫩的自己
在破碎与重建中成长
童年就是
在未来的某一天,
遇见更美好的自己!
【作者简介曹小莉,加拿大华裔作家
当过军垦战士、工人多年,七七级大学生,曾任大学教师。八四年移民加拿大,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随叶嘉莹教授攻读唐诗宋词,也随其他导师学习翻译创作。自由撰稿人和工商法律翻译,专长地產投資,四处旅游,酷爱体育舞蹈。 
擅长东西方文化冲击相互影响的写实故事,海内外各报刊发表散文、诗歌、小说、相 声、小话剧等数百篇作品,部分作品被选编进"异域风情""世界民族研究""加华文集""白雪红枫""枫情万种""漂 鸟""风雨同路"等文集中。
作者其他作品链接

名校之路
儿女教育公益分享系列
扫码加入【留美学子】公益分享汇
喜欢就点个好看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