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群中国人曾经被英国航运公司招募,为英国二战胜利做出卓越贡献,却被视作“异国人”、社会不安定因素,在一次秘密行动中被静悄悄驱逐出境。他们中的很多人曾在英国娶妻生子,英国的家人一直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不辞而别”,直到很多年后英国政府文件被解密。
这就是1946年英国政府臭名昭著的“强制遣返中国船员”行动。
今年已是这一事件的75周年。3月份,利物浦选区议员金·约翰逊在英国议会指出这是“英国政府干过的最赤裸裸的种族主义事件之一”,是“我们历史上耻辱的污点”,“却从未被提及”,要求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向华裔海员家属、向利物浦华裔社区道歉。
鲍里斯回避了问题,延续了英国政府多年来不愿意承认存在“强制驱逐”、更不愿意道歉的立场。
最近,《卫报》记者丹·汉考克斯发出重磅调查报道,揭开这段不光彩的历史。
报道的标题是:《秘密驱逐:英国如何背叛在二战中为该国服务的中国人》。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
欧洲最古老的唐人街(中国城)是如何因为华人水手的到来而兴旺发达;
华人水手如何拿着大大低于英国水手的待遇在大战中任劳任怨,获得英国政府口头称赞后,又被视为社会危害而被驱逐——仅仅因为他们发起罢工,要求获得拖欠的报酬;
英国内政部如何秘密驱逐2000名华人海员,隐瞒了他们享有的“跟英国人结婚可以获得居留权”的权益,他们中的绝大多数终其一生和妻儿天各一方,很多孩子甚至误会了父亲一辈子;
这些第二代又如何因缘际会了解到自己的身世,团结奔走,终于促使英国政府解封掩盖多年的历史文件,最终在中国城建立缅怀父辈的纪念碑;
他们当中不少人还回到中国试图寻找父亲的下落和足迹,但沧海桑田,他们都没有如愿,徒留遗憾。
这是一段华人在英国受到不公正对待的历史,也是一段英国华裔通过追查自己家族的历史而凝聚在一起的历史——他们最终能等来属于他们家族的正义吗?
华人海员被树为英雄,
背后却是一把辛酸泪
很多人也许知道利物浦有着欧洲最古老的中国城,然而很多人未必知道这个华人社区和航运业有多么深厚的联系。
19世纪60年代,靠着英军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市场的英国航运公司,需要更多人担任海员。其中一家名为Alfred Hold & Company的公司于1966年在利物浦成立,他们开通了一条名为“蓝色烟囱”的航线,连结上海、香港和利物浦。
随着时间推移,这家公司聘请的华人海员开始在利物浦定居,开起旅馆、杂货店、洗衣铺,甚至还出现一个私家侦探,名字叫郭峰(音译)。
1911年英国人口普查发现,在利物浦有400名中国出生的海员,不过绝大部分都随着航船来来往往。但到了一战结束,这里的华人人口达到数千人,后来更形成了中国城。
1942年,华人海员在利物浦
在历史上,利物浦中国城其实并不完全独立于本土社区,很多华人和白人乃至于其他国家的移民友好相处,很多人更把杂货铺经营得有声有色。尽管遭遇过种族歧视,但很多人也努力融入当地社会。
1906年,利物浦报纸《每周快递》(Weekly Courier)报道,当地的华人穿着时尚的外套,头戴摩登礼帽,而且为人慷慨友好,勤奋有礼。
1942年5月,一群华人海员在利物浦一家旅馆外
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来自非殖民地的移民都被英国称为“异国人”,必须随身带着身份证件,并定期去有关部门报到,就像在服缓刑一样。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和英国是盟友。用牛津大学历史学家拉纳·米特的话来说,是被遗忘的盟友。
中国在远东跟日本作战,同时,一批中国船员也来到了英国,为这里的反法西斯战争贡献力量。他们穿越大西洋,带来了石油、食品、军火等重要物资,还负责护送船队奔赴前线。
在战争中,同盟国方面有3500条商船被纳粹的U潜艇击沉,导致7万2000人身亡。
有一名华人船员,名叫林潘(音),在货船被炮弹击中后,坐着小木筏在海上漂流133天生还,一举成名。
1944年,英国情报部门拍摄了宣传电影《战时英国的中国人》,把他树为英雄。在电影中,英国政府赞扬中国海员和英军并肩作战,体现了盟友的同袍之情和战友情。
不过,英国政府对这些海员的感谢似乎仅仅止于银幕上——在现实中,华人海员的薪水不到英国海员基本工资的一半,而且没有获得英国海员每个月10英镑的战争风险奖金,尽管他们的工作比一般英国海员更繁重。
因此,1942年初,利物浦华人海员工会组织了罢工,他们和警察爆发冲突,数名海员被囚。到了4月份,他们的斗争取得进展,华人海员获得每月2英镑的基本工资和10英镑的战争风险奖金。
不过,战争风险奖金被克扣的情况并没有杜绝,后来有12名海员为此进行了反抗,然后被囚,结果400名海员跟警方发生了冲突,要求释放这些同伴。
到了二战终于要结束的时候,航运公司Alfred Holt开始考虑一个问题:战争造成了收入上的损失,战争过后必须缩减成本。于是,作为“异国人”的华人海员首当其冲,收入被大大缩减。这家公司在1945年11月的一份内部备忘录中承认,华人的新工资“不足以维持生活”。
战争胜利后,华人船员也得到了英国社会的感谢。《利物浦日报》赞颂华人海员是一群“为盟军服务的英勇战士,他们的贡献获得极大的赞赏”。《卫报》指出,当时许多英国人真诚地感受到这种同袍情谊。
兔死狗烹,华人海员“被消失”,
家庭被迫分离
战争结束后,英国内政部估计在利物浦有大约2000名退役的华人海员。这个时候,战争时期的盟友情不再,英国政府声称这些海员给警方造成了极大的麻烦。
另一个原因则是,退役的英军士兵需要住房,但战后资源紧缺,处理掉那些“麻烦”就可以腾出地方来。
在英国政府的文件中,随着战争结束、中国港口开放,出现了所谓按照“惯例”除掉这些“不受欢迎”的外国海员的机会。原来,在一战结束后,中国北洋政府派遣的中国劳工(华工)就是这么被遣散的。
这次,英国内政部和利物浦移民部门“通力协作”。利物浦移民官员修改了华人海员必须随身携带的“异国人”证件上的日期,要求他们在短时间内离开英国。那些没能及时坐船离开的人就会被警方强制驱逐。
1945年秋天,利物浦警方和移民官员在利物浦市区大肆搜寻华人船员。到了年底,208名华人被驱逐。
这让利物浦警方沾沾自喜。但问题来了:要不要驱逐那些已经在利物浦跟英国女性结婚的“异国人”?
一开始,内政部认为,跟英国女性结婚生孩子的100名(或者更多)华人海员不能被自动驱逐,尽管结婚并没有让他们获得英国国籍,但起码给了他们居留权
然而这个时候,英国政府不管不顾了。这项权益被刻意隐瞒了
利物浦移民官JR·加斯坦写信给伦敦方面说,如果告诉华人“跟英国出生的女性结婚,就能获得居留权”,那将是“不明智”的。
当局决定,不把所有华人海员遣返不罢休。
为了达到目的,他们如同猎人一般行动,行动的名称甚至叫“围捕”,目标是最大可能遣返每一个华人。
76岁的华人海员后代朱迪·基宁说,她很诧异的是,当时政府把所有相关家庭蒙在鼓里,甚至懒得撒个谎
她的母亲是英国人,生父则是一名叫张常欧(音)的海员。父亲被遣返的时候,母亲什么都不知道。那天父亲去外面打麻将,什么衣服都没带走,什么异样都没有。但他再也没回家。
原来,政府有意让英国社会永远不要发现这次遣返行动。所以,很多海员的妻子终其一生都不知道丈夫是被遣返了,他们就这样“被消失了”。
1942年,利物浦一家旅馆里的华人海员
不过,那些逐渐知道实情的英国妻子感到愤怒,她们组织起来维权。1946年,《利物浦回声报》报道,300名华人海员的妻子发电报给中国驻英大使要求交涉。但这次维权结果如何,已经没有任何资料。
当时,利物浦选区议员贝西·布拉德多克致信内政部要求解释情况,内政部多次否认,转移矛盾。《利物浦回声报》报道后,利物浦移民官加斯坦声称,没有发生过把已婚华人海员遣送回中国的行动。
而利物浦移民官内部文件显示,截止到1946年夏天,有1362名华人海员被遣返。
华人海员后代:
从小穷困、受歧视,长大开始寻找父亲
《卫报》表示,跟当地女性通婚的华人海员被遣返,这意味着整个家庭失去了经济支柱,这可苦了这些中英混血的第二代,很多人生活艰难,甚至常常饿肚子。这些妻子也因为和海员结婚,自动失去了英国国籍,自己也成了“异国人”,很多人还和娘家一刀两断。有的妻子受不了艰难的生活,把孩子送到了孤儿院或者送给他人领养。当然,也有人扛起家庭重担或者改嫁,继续抚养孩子。
让这些华裔孩子耿耿于怀的,不仅仅是生活的艰难。不知道真相的他们,一直怪罪父亲“不辞而别”,“抛弃”他们。有的人甚至因此不承认自己的华人血统。
华人海员的儿子彼得·傅(音)就说了:“这个国家不知道像我这样的孩子吃了多少苦。”
他14岁时,母亲跟随改嫁的丈夫移民美国,把他一个人留在英国跟外婆生活。外婆去世后,他只能跟着同母异父的哥哥一家生活,过得很艰难。
他一直以为是父亲抛弃了自己,直到这个世纪初才了解到真相。
他说:“我其实并不感到震惊,因为我一辈子都在忍受种族歧视。我不需要政府赔偿我,我对钱不感兴趣,我只要一个他*的道歉。”
那么,这些孩子都是在什么时候才知道真相的呢?
《卫报》指出,由于内政部的官方保密政策,以及大多数妻子绝口不提丈夫的遭遇,这些华裔孩子们多年后才知道真相,而他们的父母大多已经去世了。
很多人了解到真相,源自2002年的BBC纪录片《Shanghai’d》。片名是“被诱拐”的意思,这个词原本用来形容19世纪美国水手贩子诱拐大批青壮年去当水手的行径;也可直译为“被上海”,而“上海”跟“伤害”谐音,也算绝妙的巧合吧。
这部纪录片揭秘了当年内政部档案的内容,还采访到两名英国老人,他们目睹了当年的“大围捕”,看到有海员被拖到船上。
一位海员后代看完纪录片,和中国城的人聊起来,才发现很多华人都知道这段海员神秘失踪的历史。“这段历史没有被记录,而华人社群知道,但他们不知道细节。”
从2002年开始,不少海员后代开始追寻父亲的这段历史,有人注意到了英国官方当年对待他们父亲的轻蔑态度。
伊沃恩·福里就是那批华人海员的后代,她查阅文件发现:当年内政部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断言超过半数的华人海员患有性病或结核病;一名官员还声称,华人海员的妻子中,很多人是妓女。
福里愤怒了:
你们怎么敢针对这些女性说出这样的不实之词?我接触过她们中的一些人,包括我自己的母亲!
BBC曾经报道过她的故事。她的母亲在华人丈夫被遣返后改嫁一个白人,所以她一度不知道自己的身世。
在她9岁的时候,她母亲说:“你和你爸爸一样,喜欢跟人辩论,想要改变世界!”她觉得,这不像自己的“爸爸”啊。母亲说:“我说的是你的上海爸爸。”
在她11岁的时候,母亲格蕾丝终于承认,她有一个中国生父——杨南(音)。
他是轮船机械师,1943年和格蕾丝在利物浦大学相遇。杨南在大学里学习,格蕾丝是食堂的员工。两人后来相爱了。
虽然格蕾丝的家人强烈反对,但她毅然决然和这位海员相恋,离家出走,并为此失去英国国籍,无法参与选举,不能享受国家福利。
1945年,格蕾丝怀孕,但在福里出生前几个月,杨南突然消失了。直到2002年,福里收看了BBC的纪录片,才了解到这段历史。她下定决心,踏上了解父辈足迹的旅程。
多年来,福里去过图书馆、博物馆,还到上海、大连、香港、墨尔本和伦敦等地查找资料。她还掌握了纽约顾维钧档案里的资料——顾维钧是当年的中国政府驻英大使。
就这样,她逐步了解到了真相。
她后来建立了一个名叫“Half and Half”的网站,帮助华人海员的后代相互联系。他们交换了各自家族的历史和了解到的情况,逐渐构建了接近全部真相的历史。
有的孩子虽然童年生活艰难,但很乐观。有位叫莱斯利·季(音)的海员二代,他的母亲后来改嫁给另一个华人,他们会一起去中国城看中国电影,看京剧,保留中国文化的根。
有少数家庭是幸运的。来自宁波的海员张德荣,1946年被强制驱逐,1949年设法回到了利物浦,与妻子弗朗西斯和女儿团聚。为了掩人耳目,他改名为李谢宝(音)。1952年,弗朗西斯生下了儿子佩里·李。
佩里·李说:“我一生中所取得的一切,都归功于我父亲成功地回来了。”
张德荣去世后,遵照他的遗愿,墓碑上刻的是他的本名。

佩里·李在父亲墓前
纪念、缅怀、铭记,
但还没等到英国政府道歉
如今,英国社会逐步了解到这段华人受辱的历史。
利物浦市议员史蒂芬·芒比在2013年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中国海员在利物浦历史上留下了重要一笔。
2006年,福里成功说服利物浦市议会,在利物浦的码头建立一座纪念碑,向那些华人海员及其家庭致敬。
制作费用是福里一个人出的。纪念碑揭幕时,当年海员所属的公司Alfred Holt派人送了花圈。
碑文是中英双语。中文写道:
谨以此匾
献给曾经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服务于这个国家的中国商船海员
我们不会忘记
那些献出生命的人们——请接受我们的感谢
我们更不会忘记
那些要求离开的人们——他们不得不离去,在这个国家不再需要他们的时候
我们也不会忘记
那些永远也不知道丈夫下落的妻子们,还有
那些从来未见过父亲的孩子们
让我们记住曾经发生过的一切
让历史不要重演
永远的怀念
二零零六年元月二十三日
碑上还有“和平”的中文大字。离纪念碑不远处,就是Alfred Holt公司所在地——印度大厦。
彼得·傅起草了在利物浦建立纪念园的计划,另一位海员后代罗萨·方(音)则希望拍摄一部纪录片。
当地艺术家莫伊拉·肯尼和约翰·坎贝尔在利物浦华人社区进行了广泛的口述历史研究,他俩还想把早年华人海员聚集的Nook酒吧遗址改造成利物浦中国城博物馆。
这些项目都没有得到官方的支持,不论是资金还是其他方面。
近年来,利物浦选区的历任议员都致信内政部,要求他们澄清。不过,历任保守党籍的前移民大臣罗伯特·古德维尔、布兰登·路易斯和卡洛琳·诺克斯都否认政府犯错,表示当年没有任何强制遣返的行动——尽管有内政部文件多次提到这个行动。
今年是华人海员被遣返的75周年。在2月份迎接中国农历新年的活动中,新一任利物浦选区的议员金·约翰逊要求内政部正式向受害者家庭道歉。
她形容,这是“英国政府干过的最赤裸裸的种族主义事件之一”,是“我们历史上耻辱的污点”,“却从未被提及”。
在3月份的议会首相质询环节,她要求鲍里斯·约翰逊正式道歉,但鲍里斯只是表示,他很喜欢利物浦,“她的讯息已经被清楚地听到了”。
尽管曾经备受屈辱,又没有得到正式道歉,在利物浦的英国华裔还是通过自身努力,取得了各自的成就。
在今年的市长选举中,华人海员的后代史蒂芬·叶(音)以独立资格参选。
他的父亲叶来(音)1941年从广州来到利物浦,但所幸没被遣返,还在这里娶妻生子。
史蒂芬·叶说:
我相信,我父母之间的结合告诉我,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他们教育我,要尊重他人,也要自尊自爱。我们有华人的面孔,吃中餐,但我们也是真正的利物浦人。
不过,他没能当选市长。

多年来为找寻真相而努力的福里说:“我已经化愤怒为研究。你还能做什么呢?咆哮和怒吼是没有意义的。那些该为这事负责的人都不在了,没法为自己辩护。”
她希望从当今英国政府那里得到的,只是承认这段历史。
她还觉得,自己的维权之旅也是跟内心和解的过程。“我不是为了寻找父亲而出发,我是为了寻找真相而出发。但在这个过程中,从我自己身上、我的性格里,我找到了他的影子。”
丨互动丨
浪花们,这段隐秘的历史对你有怎样的触动?欢迎到留言区分享。
作浪/小逸
参考信源:The Guardian, 英国议会官网, Liverpool Echo, BBC,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Hong Kong Foreign Press, 新华社, 观察者网
英 伦 后 浪   出品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
丨往期精选丨
权臣空前爆料,揭英国抗疫惨败大内幕
BBC重磅丑闻证实!记者造假毁掉戴安娜王妃,BBC参与掩盖!
“文科无用论”席卷英国,文科立国频遇重挫有何后果? 
uYoung群:加微信houlang-uk,备注“进圈”
转载、投稿、商务合作:加微信littlesmart1978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