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是容易的,决策是难的。越重大的决策,越难有完美的选择。企业家该如何决策?#The Best Bad Plan#专题试图在当下故事与历史细节中探究,企业家如何兼顾大局与细节、工程化分解风险以及平衡利益关系。
其中第一篇《The Best Bad Plan | 企业家的“死之警示”》以长期变量(比如死亡)为锚点,倒推当下的谋篇布局。本篇关注阶段性的未知风险,“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以及“Get ready, never bet”。第三篇则将探讨企业家如何以逆向思维为原点,以悲观主义为底色去“接纳”偶然性。
撰 文 尹晓琳
责 编 | 施   杨  
CBR精华抢先看:
01.破解“所知障”:敌在本能寺,自己(人)往往是最大的对手盘。
02.实力哲学与预期管理:工程化分解风险,建立心理防御机制。
03.大勇若怯:战略性撤退,耐心是勇敢的镜像。
2016年底,不到32岁的偏执青年亚历克斯·霍诺尔德,试图不借助任何绳索或安全装备,徒手登上美国优胜美地国家公园3000英尺高的酋长岩。
他从2009年就梦想着徒手攀登酋长岩,最近的这一轮,他准备了一年半,已经借助绳索攀爬过近60次。这样做并非为了预演,而是反复尝试不同的岩点,研究如何攻克最难的区域。
11月,眼看适合徒手攀岩的季节快要过去了,他想试一次。但很快,他意识到自己还没准备好,一个重要指标是他还不能很好地面对恐惧。天气也在变化,他果断选择了放弃,回到拉斯维加斯买了房子、治疗脚踝、继续训练。
6个月后,他返回优胜美地,终于徒手登上了酋长岩。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徒手攀岩》记录了亚历克斯完成攀岩的全过程。事后,他说:“大多数人以为我所有的时间都在徒手攀岩,但这两年中,我花在徒手攀岩的时间大约是5%,更多的时候在不停训练和调整,从饮食到手指力量等等。”
大勇若怯。
5月22日,甘肃白银百公里越野赛突遭极端天气,不少参赛者出现“失温”,最终导致172名参赛者中21名遇难。其中大部分人转危为安的关键词是及时撤退。
围绕这一悲剧,不同立场的反思仍在进行中,包括企业家群体。“九死一生”的创业历程可能不涉及肉体上的极致考验,但在心理状态、缜密规划、风险控制上有很多“可通感”之处。
司马迁在评价匈奴战法时说,“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如何在触碰危险线(Point of No Return)前,果断认怂,勇敢放弃?又如何步步为营,让一次阶段性放弃,成为结构性成功的其中一步?
破解“所知障”
敌在本能寺,自己(人)往往是最大的对手盘。
善泳者溺于水。白银悲剧的21名遇难者中包括数名超跑界的顶尖选手。为何智勇多困于所溺?
佛家特别警惕“所知障”,意即先入为主,执著地坚持某些见解和框架,以为自己的“所知”适用于任何时间和情况,但其实只是盲人摸象,反成“自障”。
一位资深野外作业从业人员评价,耐力型运动员的户外耐寒能力远低于肥宅,体脂率太低,每公斤体重的基础代谢又过高。然而此次白银赛事的组织者和参赛者都困于“所知障”,从主观意识上忽略了“参赛人群在野外低于一般人的脆弱性”这一关键安全讯息。
“所知障”会形成知识死角。给我们带来麻烦的往往不是未知,而是那些自以为知道、实际并非如此的已知;真正的敌人不在外部,往往是自己或自己人,所谓“敌在本能寺”。
一名参赛选手在自述中回忆,他从出发点跑了两公里身体都没有热起来。在专业人士看来,这就是身体在发出明确的警告:衣服穿少了。但这名跑者接收不到这个信号的意义,他继续跑,失温加剧,最后撤退时已经开始意识不清,其实是捡回一条命,而不是他所以为的“在失温的临界点上”。
在专不专业这件事上,鄙视链是相当长的。只有跨过“半瓶子醋”这个门槛,转识成智之后的专业性,才能在破解“所知障”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高阶专业性满足两个条件:吃透规则,深刻理解规则背后的逻辑;久经沙场,神枪手都是子弹喂出来的。
比如亚历克斯,他从5岁开始攀岩,从11岁开始连续7年每周至少有6天泡在攀岩馆训练,19岁从伯克利大学退学,开始全职攀登之旅。有趣的是,换个领域亚历克斯同样有“所知障”。经纬创投创始管理合伙人张颖跟亚历克斯有过一场对话,他建议说:“你也许会变得非常有钱,但不要做个人投资。这是一份讲究专业的工作,你很容易倾家荡产。”
核心还是不以己知为全知,再强的高手也有盲区。企业家有两种方式实现对“专业性风险”的对冲。一是在组织层面“房谋杜断”,在各个环节聘请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搭建幕僚团队。
西北荒原上撒野的狼群,吃肉、速击的策略是组合取胜。“房谋杜断”也是一个组合取胜的故事。李世民在尚未称帝时养了两个门客,房玄龄善于谋划,杜如晦则善于判断、拍板拿主意,两人均非等闲之辈。房、杜两人也是玄武门之变的主要策划人,李世民称帝后两人分别出任左、右仆射,是开创“贞观之治”的功臣。
个体往往难以做到两全之极致,高质量组合是一种破局的方法,多谋善断缺一不可,风格互补的合伙人能够达成动态平衡。
二是在知识层面折叠自己的学习曲线,聪明人能把别人的经验教训累积为自己的。
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约翰·科克伦在评价《徒手攀岩》时,提到了“知识的外部性”。关于酋长岩的历史,可追溯到1958年一次47天的攀爬,而到了2017年,亚历克斯登顶仅用了3个多小时。显然,人类的攀岩能力出现了爆炸性提升,但究其根本,与技术关系不大,这种成长源于“关于如何做事的知识的进步”。
数十年中,在3000英尺高的酋长岩上,经验丰富的攀岩者们从一连串极其微小的孔洞、裂痕以及突出的岩壁中摸索出来多条既定路线。难怪亚历克斯将他敲定的最佳路线命名为“顺风车之路(Free Rider)”,此外他还从旁人身上学到许多细节技巧,练习至极为擅长。
实力哲学与预期管理
工程化分解风险,建立心理防御机制。
巴顿将军说,战争中最巩固的防御就是进攻,而进攻的成效取决于进攻者的战斗意志。战斗意志的关键要素是能讲清楚战斗节奏——分哪几个阶段,在每个关键节点如何资源配置,如何谋篇布局和执行。
商业领域和极限运动也同样如此,必须做好短期、中期和长期的路径规划,同时匹配实力、管理预期——你输得起吗,你能承担的最大风险是多少,你敢从头再来吗?这些问题想清楚,才能建立入局必须的心理防御机制。
亚历克斯虽然从事极限运动,但他并不喜欢风险,也拒绝把自己的生命交给运气。他的应对方式是工程化分解风险,消除恐惧。
毕竟,进攻虽然重要,但超限战还得靠防御取胜。亚历克斯把整个攀登过程切割成极限平板、怪兽大裂缝、耐力角、巨砾坡难题等环节,对应到执行策略、时间分配和风险控制。每一次攀爬后,他都在攀登日记中记录下动作要领。有时他在车里一坐就是几天,直到把整个线路和动作倒背如流。
他也承认没有百分百的把握,但至少他做到了自己能力范围内万全的准备。在最后那天攀登前,他穿上了最喜欢的鞋,感觉自己“像一个武士拔出了他的爱剑”。
就算经过了充分研究和多番实践,亚历克斯的“顺风车之路(Free Rider)”仍然危险重重,必须事先在情景分析中,划定危险线(Point of No Return)。这种纪律金线的参考指标越简单、越直观、越容易量化越好。
比如,白银事件中,几位及时撤退的资深跑友的风险感知就遵循了单一指标原则,“我的经验是,逢雨必退。这样的雨会导致速度慢一倍,规定的关门时间内到不了,没有必要往上跑。”他们基本没有纠结,一拍即合决定下撤。
简单明了的风险预警指标,不会与其他因素互为因果,导致判断游离。前提则是,理智接受沉没成本,克服损失厌恶,并在不可避免的损失中逐渐学会规避无效交易。“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效率思维应该求小输大赢,而不是大赢大输。
大勇若怯
战略性撤退,耐心是勇敢的镜像。
在2016年11月的那次尝试中,亚历克斯在攀登完第一个难点后便选择了中途放弃。
原因是恐惧。对于徒手攀岩来说,一松手就是万丈深渊,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生死。如果你无法很好地面对恐惧,恐惧就会吞噬你,此时必须临机决断。
做出放弃决定的当天,亚历克斯很沮丧,但是第二天,他对自己说:“嘿,你差点就成功了!”这种想法让他重获动力,经过6个月的调整,他感觉自己变得状态绝佳。这无疑是一种保持有生力量的战略性撤退。
与此相对,赢如果成为一种本能欲望,则会越过理智去支配一个人做一些“走形”的动作,比如在每个波段都想胜人一筹。谭嗣同说过:“粗枝大叶英雄佛,拖泥带水富贵穷。”做企业又不是给皇帝炼丹,何必事事正确,时时不苟?革命早晚会成功,不必在意早一天还是晚一天。
一位对冲基金母基金的管理合伙人透露自己的择人观:“一个人应该越活越通透而果敢。通透就是有深度但不刻意,果敢就是有态度但不古拘。如果再有一颗赤子之心最好。”他喜欢务实而渐进的操盘手,因为有雅量,才会有运气,才可能身位领先。
南怀瑾曾经嘲笑现代人喜欢引用拿破仑的一句鸡汤:“我的字典里没有难字。”乍听很有气魄,其实,拿破仑就是太“自以为是”,才变成“拿破了轮”,走向失败。南怀瑾说:“很多引用这句话的人,没有看到拿破仑的一生,他不过是像项羽一样的人物,并没有真正成功的内涵。”想要开彰大业,必须戒急,耐心是勇敢的镜像。
“最终成功登顶的那天,我在爬到1/3和2/3高度的时候都停下来喝了点水,吃了能量棒。对于一个时长4小时的攀爬来说,你需要补充能量,而不是一味向前。”亚历克斯说。
同样的道理,此次白银赛事经历者探险家罗静说:“一定不要把自己的体能全部消耗,因为你要留足回撤的体能,而不是等到已经没有办法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再去想撤,那时候你已经没有办法撤回来。”
如果有后路,就不要拼最后一口气。更何况,你自己可以拼,但还要考虑家人和兄弟。就像有人评价《沉默的真相》时说,唯一的真相就是不要做男主角这种人,过于沉醉自己也是一种自私。除非你一开始就想清楚了所有代价,并决定付出一切。
《徒手攀岩》上映后,很多赞助商找到亚历克斯,他的生活自此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这一切没有改变他对攀岩的热爱。每年他依然会在优胜美地待一到两个季度,他关心“What's bigger?What's cooler?”每一天都是持续的过程。
有一个细节佐证了这种赤子之心,爬完酋长岩当天下午,亚历克斯继续了他的锻炼。
当代徒手攀岩大师  亚历克斯·霍诺尔德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