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

一档平时没什么人看的节目,生被自来水顶上热搜;
一个“劣迹斑斑”的“油腻男”,被观众追着炒CP。
你大概猜到了。

Sir在说许知远和他的《十三邀》
Sir几乎每期都会看,但鲜少能在弹幕里看到这阵仗:

观众喊着这俩人再开一档节目,连名字都想好了:

“文艺男遇见文艺女神”。
“油腻男”变“文艺男”?谁有这么大的魔力?
答案:郝蕾。
CP感,首先来自于“被欺负”。
细节处能看出许知远的特别待遇:

罕见地穿上西装皮鞋(嗯不是人字拖),头发梳成大人模样。
没用。
节目里,面对郝蕾,他甚至被“反客为主”。
一度更像是“被访谈者”,时而提出自己的困惑。
我觉得我本来是一个
就本能挺强的人
但我觉得我这些东西
全都被知识给
盖住了
到最后,还被逼得主动喊停。

郝蕾在访谈最后十分钟破防,讲述起自己的家庭。她哭得一片梨花带雨,陷入情绪的漩涡之中。
郝蕾:“老许,我跟你说,你都没问我,别人问我,我都不会说的。”
许:“我们差不多够了,足够了。”
郝蕾:“我想说一些细节,老许……”
许赶紧打住:“我们私下聊。”
郝蕾顿了一下,莞尔一笑,点点头,节目就在这儿结束。
郝蕾究竟说了什么,让身为主持的许知远陷入如此被动?
老许这次的确是遇到“对手”了。
更可贵在于。
他遇到的不是知识的对手,言谈的对手,专业的对手……
郝蕾,是“感受”的对手
01
感受理智
和郝蕾的访谈,许知远有一个有趣而精准的描述:

我们好像中间有个玻璃门,我试着推了一下,然后没推开,然后我发现我不一定要把它推开。
看见了什么,又没推开什么?
先说前者。
第一次见面,许知远用了
“十分自信”
四字形容郝蕾。

这是许知远“看见”的。
印证郝蕾的《氧气》里的那句歌词:所有的光芒都向我涌来。
尤其表演领域。


过去的采访中,郝蕾多次表达过对表演的追求。
2010年《非常静距离》。

面对主持人“如何面对不够红的艺术人生”问题时,她回答人生的长度有限,不用在乎一朝一夕。

可能郝蕾都不在这个人世了
可是大家说
有一个演员她叫郝蕾
2012年凤凰卫视《名人面对面》。
“我希望我的名字出现在中国表演教科书里。”


她带着一种惯常的、坚毅的姿态走来。
坐在许知远对面,她主动打开话匣子,聊对明星、演员群体的困惑。
这段吐槽,Sir看得过瘾。
有对同行的。

提起有一次走红毯时,她碰到前一晚刚一起见面喝酒,聊得熟得不得了的女明星。
但到了没有媒体没有观众的后台,郝蕾问对方昨晚有没有宿醉。
对方的反应让她惊了——
郝蕾模仿起这个表情。
原来,
中国明星爱装熟,更爱装不熟。

她不解。
这是担心自己仪态不好,还是害怕破坏自己精心设计出来的形象?

最终,所有的不解汇集成一句拷问:
演员如果不真实,还怎么演呢?

还有,对后辈的。
说起很多年轻人一窝蜂地从事表演行业,都是想快速得到名和利。

可她又反问:如果只是想快速赚到钱,为什么不去做金融?

所以她很感谢直播,对于那些只想红的人,他们再也不用绕一大圈去做表演。
郝蕾对这个行业的吐槽,依然锋利。
你读不懂书的人怎么能读剧本
还不要说你去呈现了
你体会 读都读不懂
就是难道我们很没文化吗
郝蕾也从不掩饰自己的轻蔑。
这些问题,非常“许知远”,也非常“郝蕾”。
聊起审美的低幼化。
没有人愿意思考问题,思考问题似乎变成了一种极其痛苦的事情。
聊起边缘化,专业被边缘化,知识被边缘化。
她困惑的是。
“你被边缘或者怎么都无所谓的,但关键是主流是什么,这个挺有所谓的。
我认为他们是不幸的

他们不知道真正的知识
或者是不知道真相
他们很不幸
郝蕾的理智,留给了她的表演领域,留给了她对这个时代的哀切。

真实、尖锐、锋利。
但正如许知远说的。
如果仅仅看见这样的郝蕾,你,还在门外。
02
感受感性
只要看过郝蕾的采访,你就会不得不承认:

她是中国演员里最擅长自我表达的人。
这种擅长,不是单纯“会说话”,而是一种笨拙的“苦肉计”——
她对自己的解剖,始终比外人更残忍。
她作为专业演员上的敏感度,要比一般人高上几倍。
敏感到她自己都“怕”。
提起一个恐怖的职业习惯:在痛苦的时候,内心总会弹出一种想法,“这个情绪我得记住”。
留意此时许知远的反应,有两层:
第一层,喝水呛到,表演“惊讶”。
第二层,低头,眼神逃避,他怕自己的表演被看穿。
为什么?

Sir推断,许知远当下的心理并非惊讶,更多是自愧不如的
羡慕

如果说理智是郝蕾的A面。
勇敢,便是郝蕾的B面。

勇敢在,放任自己情绪中的感性,甚至刻意去追溯和面对这样的感性,不躲不逃。
放在职业里,便是演员的感悟力和判断力。

比如,什么样的作品更真实?
她说,不仅是呈现生活。
而是呈现生活中那些“解决不了的问题”
这个痛 这个刺
就是拔不出去
你想尽办法
你真的用各种力量
但是拔不出去
永远隐隐作痛的感觉
比如,什么样的表演更动人?
不是眼泪。
而是藏起来的眼泪
许多人认为郝蕾的“感性”是一种变化。

2014年,易立竞《易见》采访郝蕾的采访后记中写道:
“2011年,我曾经采访过郝蕾,那时的她,尤如一个穿着盔甲的战士,随时准备战斗。相比上次,此时的郝蕾松驰柔软了许多。”
许知远的感受,也印证这一点:

“我们俩都很开放,
但是感觉我们好像一直处在一种,好像接近了一些,又逃开了
。”

在Sir看,郝蕾的确“变了”。

变得柔软,变得容易接近。

郝蕾也没变——

无论看起来坚定凶猛,还是柔软感性,她手中朝向自己的利刃,从未放下。
03
永不自洽
节目一开始,Sir就感觉到许知远这次的不一样。
过往的他做节目,往往带着“偏见”。
正如他这样描述正视自己:我是容易概念化地理解一个人。
采访闪躲的马东,他会质疑:“你真的喜欢这个新时代?”
面对罗振宇的商业帝国,他问:
“你怎么看待这个时代的内在价值呢?你关心这些吗?”
这次,他全都收起了那些尖锐的触角。
对于郝蕾,他没有办法提前“概念化”,因为郝蕾始终在警惕着把自己活成某个“概念”。

她拥抱感性。
却也希望推开感性。
最后十分钟,郝蕾剖开了自己的伤感和脆弱。
她在聊起自己的家庭时,哭得梨花带雨。
但也没忘记努力克制自己:
“唉,这不是什么一人间有真情,人间有真爱的节目。”
她渴望亲情。

却又本能地寻找着自己身上亲情的裂缝。
郝蕾在很多个采访中都说过自己的家庭:
小时候母亲出过车祸,在她生活中消失了一年半;父亲早早去当兵,3岁时才回来,平时对她冷漠。
15岁出来拍戏,父母都不在,一个人过早在社会上摔爬滚打。
这一次,她说起几天前父亲体检出了肝占位。
但她对着父亲依然学不会那一份柔软,明明是想安慰,结果只是淡淡地对父亲说,有可能是阴性的,还需要去检查一下。
“我像他对我一样残酷。”
郝蕾这样形容自己。
因为,自己曾经在离婚时,向父亲要一个从来没有得到过的拥抱。
而父亲只是吼了一句:“拥抱有什么用!”
那一刻她泪如雨下。
剖开的脆弱,被坚硬地推了回去。
说到这里,郝蕾本来可以用她的理智,打败此刻的脆弱。
但是她选择一旦陷入热烈,坦荡地面对自己的内心。

就像她过往的部分角色一样。
“老许,我跟你说,你都没问我,别人问我,我都不会说的。”
“因为我爸,我妈,那种残酷是你不能想象的,你随便问我。
许知远没有继续:
“我们私下聊。”
一切就在这里停止。

有没有推开那扇“玻璃门”,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大概是许知远与郝蕾,为我们留下最大的坦诚。
也是他们CP感的终点——
两个不惜以自己的尴尬、丑态、甚至痛苦撬开虚伪的人,最终在那片无人之境相遇,又互相点头离去。

节目最后,郝蕾提起一个很久没有露面的演员,史可。
她把史可比喻成一朵牡丹花。
东方闻樱,特别丰美,特别绽放着。
许知远接过话,问郝蕾觉得自己是一朵什么花。

郝蕾没有回答,反问,你觉得呢?
许知远无法确定。
“你的一部分有牡丹的东西,但又好像不持续。你有部分有昙花的东西,很一瞬间的东西,然后你有一部分也有蔷薇的东西。”
一种混合物,一种矛盾感。
有趣的是郝蕾的反应。

一边听,一边点头,一边微笑。

最后,自己拿自己打趣:
“就当是转基因某一种植物。”
“就草吧,草挺好的。”

两个人的比喻,一个极诗意,一个极接地气,却完全不矛盾。
Sir终于知道为什么弹幕拼命喊着“在一起”。
比起娱乐圈太多交浅言深,趋炎附势的交集。

这矛盾与矛盾的碰撞。
人与人的理解与隔阂。
不才是真正动人的相遇。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小津安4郎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