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多华而不实的偶像,
霸占着热搜榜,
吸引所有人的目光。
但今天文章中的男人,更值得被所有中国人记住。
24载,
8000多个日夜,
不要大奖,
不是院士。
他却为中国留下伟大的遗产——中国天眼FAST
它打开天空之门,
带领人类走向宇宙的星辰大海。
它对太空呼唤:天体信号,到我碗里来。
铸造这项大国重器的,就是“中国天眼之父”
他叫南仁东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茫茫宇宙中,我们真是孤独的吗?”
这是南仁东一直以来的疑问。
  • 宇宙有没有别的智慧体?
  • 它到底有什么神秘构造?
  • 如果有外星智慧体,它们有没有探知到我们?
在满地六便士的世界里,他一直抬头看着月亮。
南仁东的这些问题,绝不是无稽之谈。
早在1931年,卡尔·央斯基就用无线电,接收到了一种诡异信号。
这种信号是重复的。
有规律。
但来源不明。
卡尔以为,信号来自太阳。
但追踪后发现,不是。因为它并不随着太阳的出没而变化。
它到底是什么?
来自哪里?
想要告诉人类什么?
1932年,卡尔·央斯基经过反复追踪、分析,得出结论:这是来自银河系的无线电波。
至此,人们才知道,宇宙不是真空,也不是一片死寂。它有信号,也有射电。
从这天开始,射电波进入天体研究领域。
科学界也才明白,除了光学波段,还有另一种波长,会带来不同的天文信息。
这种“不同”是如此惊人。
——它无异于打开看不见的宇宙!
很快,射电波相关的发明诞生了。
1937年,雷伯发明第一台射电望远镜。
9.6米口径。
碟形。
不久,它发现了天鹅座、仙后座和人马座三个射电源。
此时,南仁东还没有出生。
新中国也尚未诞生。

中国航空工业是零,天体科学工业是零,电子技术工业是零……
一穷二白。
吃不饱,穿不暖。
许多人大字不识,天文科学还未崛起。
但中国以外的许多发达国家,已在探索宇宙的路上,走了很多年,此后也一直在飞速发展。
1957年,英国建成洛弗尔射电望远镜
76米口径。
它在球状星团中寻找到毫秒脉冲星
并寻找到了美国失落的
火星空间探测器

这一年,南仁东12岁,刚刚上中学。

1961年,澳大利亚建成帕克斯射电望远镜
口径64米。
发现了上千个暗星系。
这一年,南仁东刚刚念高二。
1963年,美国建造了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
305米口径。
之后扩大到350米口径
阿雷西博一经问世,
就如雷贯耳。
它被认为是20世纪十大工程之首,探测到了一系列天文现象。
  • 发现脉冲星
  • 发现类星体
  • 发现宇宙背景辐射
  • 发现星际有机分子
重要性甚至大于登月。
这一年,南仁东以吉林省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
此时他还不知道,一个重大的使命正等着他来完成。
这个使命就是——
为中国带来一只“天眼”
在南仁东走进贵州平塘县大窝凼之前,
偌大的中国,
还没有大口径射电望远镜。
天文科学家做重要课题,需要天文数据,怎么办?
只有两种方式。
要么引用国外数据。
要么去借。
彭勃曾说,当年,他去德国租用100口径射电望远镜。
千申万请,

各种拉下脸面央求,

还排了很久的队,
才好不容易求到了一个观测机会。
但对方说:“只能给你们1小时。”
1小时能观察到多少?
太有限了。
但彭勃说,“给我们一小时就很幸运了。”

落后就要挨打。
不发达就要被歧视。
每个中国人都知道,只有强大,才能傲立于世界之巅,才能拥有话语权。

也正是这些经历,中国科学家们都有一个希望,“一定要有自己的先进的射电望远镜。”
但因为种种原因,直到二十世纪结束,中国的射电望远镜,
口径还是只有25米。
此时,世界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是350米
差距何其巨大。
“我们的落后是明摆着的。”
1993年9月,日本东京,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召开。
会上提议,
由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等十国共同建新一代射电望远镜
为什么要十国联合?
因为难,非常难!
技术难。

施工难。

耗资以亿万美元计算。
但开完会后,南仁东一把推开中国参会代表的门,说:
“我们也建一个。”
他受够了在天文领域被人瞧不起,也受够了在国际上低人一等。
他说,正因为落后,才应该奋起。
可中国建一个大口径射电望远镜,真的可行么 ?
科研要钱。他们没钱。
建造要人力物力。他们也无从弄起。

“不知天高地厚”的南仁东说,我们必须建。而且要实现两条:
一,大射电望远镜必须建在中国。
二,中国不出资或少出资。
这无异于天方夜谭。

建在中国,还不出钱或少出钱?谁能乐意?
当时南仁东在日本国立天文台,任客座教授。
薪水非常高,是国内的300倍。
条件也是世界级的。
但为了FAST,他毅然回国,开始追逐星空梦。
梦想的第一步,是要选址。
建大射电的地方,要有如下特征:
偏远,
相对安静,
没有无线电干扰,
但又要交通较方便,
还要喀斯特地貌,地质稳定,地下没重要矿藏。
为了选一个合适的地址,南仁东带着300多幅地图,走遍了大小山川。

最终,他选择了贵州平塘县大窝凼

最初的时候,这里没有路。他手脚并用,带着刀、拐杖,爬到大窝凼里。
因为地势险峻,坡度高达80度,有几次,他差点出大事。
1998年夏天,大窝凼下了瓢泼大雨。
泥石流来了。
山洪裹着砂石,席卷一切。
南仁东当时已抱必死之心。他往嘴里塞了一颗救心丸,连滚带爬,九死一生,回到垭口。 
除了环境的恶劣,他还要面对更不可控的困难。
那就是立项难
从1994年到2005年,他开始到处求人。
“我开始到处游说,让全世界来支持我们。”
但直到2005年,它还在“预研究”中。
有人评价南仁东:
从前,他是孙悟空。FAST之后,他成了孙行者。

万里长征,他一直在跋涉。
从未放弃,也从未动摇。
1999年,美国获知FAST计划后,就传出阴阳怪气的声音。

说FAST过时。
大而无用。

他去美国的签证,多次遭拒签。
发达国家宁可让FAST做到非洲去,也不想做到中国。
因为,FAST意义太大了。
它意味着一个国家在通信、雷达、电子、深空探测、地空联络、数据处理、精密仪器、大型机械、激光制导......等方面,都将升级换代。
它会促使一个国家在军事、国防、工业和商业上迅猛发展。
所以,FAST是被忌惮的。
国际上,南仁东阻碍重重。
国内也开始有风言风语。有人说,这是钓鱼计划。肯定有始无终。

他感到内外交困。
可他别无选择:
“我们没有退路。只能往前冲,冲不过去,FAST就是死。”
此后,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无论大会,还是小会,南仁东逢人就讲大射电。
“我开始拍全世界的马屁!”
他自掏路费,从东北,到东南,再到西北,一家单位一家单位去谈,一个科研院一个科研院去沟通。
他只啃冰冷的馒头,到处奔走。
他无数次失眠。
也无数次坐在车上,胸口忽然疼痛,浑身冒汗。
有一回坐在绿皮火车中,有人问:“你是不是搞推销的?”
他说:“是的。”
还有一次,助手听见他办公室里有动静。推门进去,看见近60岁的南仁东正在哭。
见有人进来,南仁东吼道:“你给我滚出去!”
这时,助手看到桌上有一份文件,上面通知说,他们申请的一笔资助,又被拒绝了……
在这10来年的时间里,他成疯成魔,不顾一切。
有人说他是“疯子”。
有人说他是“狂士”。
但他只有一个念头,“如果做不成,我宁愿去死。”
功夫不负有心人。

在南仁东反复的申请和争取下,2006年,FAST项目国际评估大会终于召开。
“这次国际评估会要是成功了,就是诺曼底;如果失败了,就是滑铁卢。”
这之于南仁东,以及FAST,是生死一线的机会。
11月,评估结果下来了:
FAST项目可行。
国际上不支持项目。
这就意味着,中国人必须动用自己的力量去做。
南仁东说:“那就中国人自己做!”
2007年7月,FAST正式立项。
团队一片欢呼。

但南仁东非常冷静。
他说:从今天开始,我们FAST团队,正式向宇宙的深度进军,这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远航。我们将去证明,人类的探索,可以到达一百多亿光年以外。”
之后,他以全部心力,都投入这一件事中。

设计。
勘探。
监测。

每一个环节都过问。

每一张图纸,他都亲自看过。

此时,他已经60多岁了。

却以衰弱之躯,老病之体,奋战在FAST第一线。
从未说一声累。
也从未叫一声苦。

有一回,张承民告诉他:“外国人也说你不是常人。”
“那是什么?”
“是超人。”
FAST工程非常难。
它不仅涉及天文学,还涉及力学、机械工程、结构工程、电子学,甚至涉及岩土工程......等几十个专业领域。一不小心,就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2010年,FAST索网出现灾难性的风险。
南仁东寝食不安,亲自上阵,日夜奋战。700多天后,才化险为夷。 
这一年,他已经近70岁,依然不断地往工地上跑。
“22年,他只做这一件事。”
“22年,他仿佛为FAST而生。”
这是他的梦。
也是他的信仰。
更是一个大国的希望。
他不能放弃,也不会放弃。

2015年8月,FAST综合布线工程完毕。
中国“天眼”的神经系统终于建成。
天眼,终于要开眼了!!!
南仁东老泪纵横。
可此时,他已时日无多。
他患上肺癌,做过一次大手术,导致说话气喘吁吁,语不成句,身体极度虚弱。
凌晨5点,他给团队发来祝贺。

话语断断续续。
从这些零碎的话语中,我们几乎都能感受到他的兴奋,呼吸不畅,和身体的极度不适。
此后,FAST的进展非常快。
2016年9月,FAST工程整体竣工。口径高达500米。
2017年10月10日,FAST捕获第一颗脉冲星的信号。

它来自1.6万光年之外。

每隔1.6秒重复一次。

嘟,嘟,嘟......
中国天文台的科学家们泪流满面。
紧接着,FAST又接收到了第二颗脉冲星信号。

它来自4100万光年之外。

它令中国实现零的突破。
举国欢呼。
无数人再度泪水长流。
科学界彻夜难眠。
整个世界都震惊了。
但南仁东,没有等到这一天。
25天前,他与世长辞。
去世前,他留下遗言:
“丧事从简,不举行追悼仪式。”
他去了另一个世界,与星辰对话。
只留下伟大的FAST,引领人类的目光,看见浩渺的太空。
南仁东离开后的岁月里,FAST不负众望,一直在探测宇宙。
孜孜不倦。
昼夜不息。
迄今为止,FAST已发现了200多颗脉冲星

2020年,国科大发出了首封本科生录取通知书。
一起送达的,还有一份来自宇宙深处的声音
这些声音,都是FAST捕获的15颗脉冲星信号。
是的。
一如南仁东所料,FAST的天文研究技术,领先世界30年。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
也是最灵敏的天眼。
用一个业内人士的话来说:“你在月球上打电话,这里能听得清清清楚楚。”
而它最为人称道的,是它能探测的距离。
173亿光年。
——而137亿光年,几乎就是宇宙边缘。
我做一个简单的模拟。
现在跟着我一起来
FAST
这里是FAST望远镜

跟着FAST出发

离地5000米高空

这差不多是直升机的高度
8000米高空

珠穆朗玛峰的高度
10000米高空

飞机能抵达的地方
FAST继续往上

往上
往上
⬇️
接下来你会看到
天宫一号
距离地面400千米
天宫二号
距离地面500千米
量子卫星、暗物质卫星
距离地面2000千米
你能看到“东方红一号”卫星

离地40万千米

“嫦娥三号”就在这儿等你
⬇️

从现在开始
千米已经不够用了
现在开始用AU作单位

1AU=1496亿米

离地0.5AU

火星
离地4.2AU

木星
离地8.5AU
土星
⬇️

离地18.2AU

天王星
⬇️

离地29AU

海王星
离地40AU
冥王星
也是“新视野号”卫星所在地
⬇️
10000-100000AU

太阳系边缘

从现在开始

AU这种单位也不够用了
现在改用光年
1光年=光一年走的距离
转换成米
9460730472580800米
1亿亿米
4.2光年
半人马座α星
30光年

牛郎星
织女星

⬇️

10万光年
银河系边缘
⬇️

穿过大麦哲伦星系

小麦哲伦星系

200万光年

仙女星系
这是第一个被发现的河外星系
⬇️

6000万光年

室女座星系团
请自行计算漫长的距离
现在万也不够用了
光年也换成以亿计算
6.5亿光年
武仙座星系团
14亿光年
两个黑洞黑吃黑
引发引力波
70亿光年
大胖子星系团
大胖子星系团的质量
相当于3千亿万颗太阳
120亿光年
人类目光发现最远的星系团
大概在这儿
137亿光年
FAST射电望远镜能观测到这里
而这也几乎是宇宙边缘

看到这里,是不是震撼无比。
在我们震撼之余,一定要记住一个人——
没有南仁东,就没有FAST。
没有FAST,我们就失去了一只天文之眼。
如今,南仁东已去。
但星空依然闪烁。
他主导制造的FAST,禀承他的遗志,与星辰对话,与太空连接,告诉我们宇宙之魅、之妙、之奇。
也告诉我们,曾经有个人,来过这人间。
他的名字叫南仁东。
PS:

为了FAST,
为了南仁东,
请大家转发此文。
这些呕心沥血的中国科学家,不应被遗忘。

长按二维码
关注这个文艺又有情的公号吧
你的每个在看
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