罚款固然能让人“长记性”,却带不来安全保障。
近日,有网友反映佛山市广台高速43公里处一岔道口违章频发,激起车友共鸣。据媒体报道,有人在缴纳罚单时,发现交款系统显示已有超过62万人在此违章。4月10日,有网友发布一段无人机拍摄的视频显示,3分钟内共有27辆车在此处压线违章。同一路口,62万人违章,每人扣3分,罚款200元,那么罚金将超1.2亿。这组刺眼数字的背后,是无数司机的噩梦。有网友调侃:一个摄像头“创收上亿”,该路探可以“上市”了。
行政罚款是法律赋予的执法权,但在这样一个明显过于庞大的数据面前,“魔鬼路口”是否存在“以罚代管”行为不免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视频中可见,这里是高架上一个“Y”字型的路口,同向车道“五变六”,车行此处,必然变道。在这里施划的是实线,司机在高速行驶时,很容易做出错误判断而违章变道。
路线施划设置是否合理?是否有提前设置醒目的提醒标志?是否留出了具备实际操作性的时间和空间?据报道,当地交警部门回应称,该标志线是经过验收合格后投入使用的。言下之意,标志线不存在问题。不过,这一答复还缺少一些说服力,也不能让司机们满意。标线的设计要符合道路实际,而非简单的“符合标准”。即使合规,不等于没有优化空间,否则何来道路交通管理的优化和创新呢?更何况,如果确实开出了“超62万张罚单”,这不正常的数据资料,本身就已反映出了问题。
面对这样一个违章频发、极端反常的路口,相关部门有没有及时进行专业的分析研判?高频的处罚之下仍然违章很多,是否存在不合理因素?是否需要做优化提升方案?这些都构成了管理服务的一部分,是“分内事”。如果相关部门做了很多工作,那应当向社会进行呈现和说明,在社会沟通和道路交通两个维度上,都将更加高效畅达。
“以罚代管”的质疑声存在,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只让人们看到了处罚,但似乎没有看见管理和服务。这提醒相关部门在行使罚款职能时,更应让管理服务及时跟上,让公众看到“罚”的一面,更看到“管”的一面。管理服务方面究竟做了什么、做得如何,要让公众参与评价。罚款只是执法手段之一,如果真的存在“以罚代管”行为,那无疑与“放、管、服”的改革方向背道而驰。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韩德云建议,国务院公共交通管理部门应从国家统一管理层面,规范各地设置使用“电子警察”的标准,限制地方交管部门利用“电子警察”获得罚款收入的行政执法权空间。
罚款固然能让人“长记性”,却带不来安全保障。科学合理的道路管理,才能换来安全高效的交通。近年来,一些地方的交警部门,通过制度创新让道路交通更优化更高效;通过人性化执法,比如撤销一些电子眼或特殊情况下的电子眼处罚,获得了社会的理解和点赞。这都表明,向管理和创新要效益,更接近交通管理的本质。
有网友表示,经媒体曝光后,相关软件显示罚款的人数被撤下了。希望对这个引发关注的“亿元路口”本身的分析总结和优化提升,也能拿出同样的速度。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江隐
编辑 赵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往期推荐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