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财闻汇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5月22日13点07分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今日稍早,据澎湃新闻等多家媒体消息,袁隆平秘书杨耀松表示,袁隆平在医院治疗,身体状况不太好。“我们目前正在医院。”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他冲破经典遗传学观点的束缚,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
就在一周前,“超优千号”超级杂交水稻(第五期超级杂交稻)在崖州湾和三亚的两个示范点中分别收获了平均亩产926.5公斤和1004.83公斤的好成绩。而去年11月在湖南长沙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测产显示,第三代杂交水稻双季稻亩产实现了“1500公斤高产攻关”的目标,打破世界纪录。袁隆平兴奋地表示,“第三代杂交稻又是新的突破,平均亩产比现有高产杂交稻增产10%~20%。”
从亩产250公斤到1500公斤,袁隆平做到的,可不仅仅是“让中国人吃饱”这么简单
他曾说过他有两个梦:“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图/东方IC 
农学系毕业,自此踏上“种地”生涯
袁隆平出生于1930年9月。
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工作,从事红薯育种研究教学。
那是个粮食非常短缺的年代,很多人尚不能解决温饱问题。
而这也几乎是所有发展中国家不得不面临的难题。
袁隆平深为触动,为了让更多人吃饱饭,他转而从事国家最需要的水稻育种
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在试验田选种,意外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稻株。穗子又大又饱满,籽粒多达230粒,仔细一推算,用它做种子,水稻亩产会上千斤,对比之下,当时高产水稻才不过五六百斤。
这是一次重大发现,却也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接下来,以这株水稻的种子直接播种的尝试,全都以失败告终
袁隆平并没有气馁,相反,受到启发的他开始培育起人工杂交水稻。
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后,一株取名"野败"的野生稻终于培育成功,并成了所有杂交稻的母本。
1973年,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标志着我国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中国养活中国人

21世纪谁将养活中国?

这是上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莱斯特·布朗提出的疑问。当时西方学者普遍认为,新中国成立前的历代政府都没有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未来,全球的粮食生产也难以满足中国的巨大需求。

近30年后,2020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等联合编写的报告预测,全球范围内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经济衰退,2020年饥饿人数至少新增约8300万。但中国继夏粮、早稻丰收之后,秋粮丰收已成定局,全年粮食产量预计有望增加。

丰收背后,水稻以约占粮食总面积25%的播种面积,贡献了近32%的产量。其中50%左右是杂交水稻。
事实上建国以来,我国农业上最引人注目的成就,就是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全世界23%的人口。其中,水稻新品种的选育与生产利用起了重要作用。我国50年代后期矮秆水稻和70年代初杂交水稻的育成,是水稻育种的两次重大突破,促使我国水稻平均亩产在70年代中期和80年代中期先后跃上250公斤和300公斤的台阶。随着良种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到90年代初期,亩产又提高到400公斤的水平。

水稻单产的提高,主要是经历了单季改双季、高秆改矮秆、常规改杂交稻、超级稻计划这四个发展阶段,每一次增产均在20-30%左右。而袁隆平在后两个阶段中都是最重要的角色。
面对90年代布朗的质疑,袁隆平当时回应:“(布朗)低估了科学、科技进步对提高粮食产量的巨大潜力。”他认为,通过科技进步,可以大幅度提高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

2019年10月,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显示,到2017年,我国稻谷每公顷产量已达6916.9公斤,较1996年增长11.3%,比世界平均水平高50.1%。

多出来的50.1%,为这个曾为吃饱肚子愁了千年的东方古国养活了数亿人——近年来,我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优良品种,杂交稻比常规稻增产20%以上,每年增产的粮食可养活7000万人,相当于两个黑龙江省。
不断刷新的世界纪录

上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全面建立起粮食科技创新体系,深入推进水稻国家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以袁隆平为代表的水稻种业科技工作者们在杂交水稻前沿不断创新。

1973年,在全球各国普遍认为自花授粉的水稻没有杂种优势的情况下,袁隆平带领研究组,史上首次实现了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育成具有根系发达、穗大粒多等优点的强优势杂交水稻。

1996年,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开始实施,在基础理论和品种选育方面都取得较大进展。分别于2000、2004、2011、2014年实现了大面积示范亩产700、800、900、1000公斤的“四连跳”。随后,超级杂交稻最高单产突破每公顷18吨,再次刷新世界纪录。

2019年10月,兼有三系不育系育性稳定和两系不育系配组自由等优点的第三代杂交水稻首次公开测产,亩产达1046.3公斤,又是世界领先。

随着中国水稻研究连续取得突破性进展,2017年2月,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植物》杂志发表文章称,中国的植物生物学研究已经确立了在全球的卓越地位,特别是水稻生物学、遗传学和群体基因组学研究已经引领世界水稻乃至作物科学研究,可谓“中国的复兴”
稻田里的守望者

杂交稻单产的连年突破,养活的不仅仅是中国人。

2017年8月,马达加斯加农牧渔业部植保司司长萨乎里一行专程来到湖南长沙,为袁隆平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张面值2万阿里亚里的新版马达加斯加币,上面印着一束杂交水稻。
这个位于非洲大陆以东、八成人口从事农业生产的岛国,气候适宜水稻生长,但产量一直不高,近200万人面临饥荒威胁,每年都需要进口大米四十万吨。而自十几年前引入中国的杂交水稻之后,目前在当地已累计推广种植四万公顷,平均单产从每公顷3吨左右,提升到现在的每公顷7.5吨。这个以稻田、稻穗入国徽的国家,靠杂交水稻,即将终结进口大米的历史。
为了感谢袁隆平和中国杂交水稻,马达加斯加特意选择了水稻作为新版货币的图案。
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中国累计出口谷物及其制品价值达159.9766亿元,同比增长18.6%。同时得益于近年来中国农业生产持续向好,粮食储备总量提高,中国进口粮食的数量也有所下降,2019年中国进口谷物及其制成品的价值总量下降3.9%。


2020年1-8月,中国大米出口数量为253万吨,同比增长22.82%,这与2020年我国开辟了新的大米出口国家有关。业内人士认为,我国在杂交稻育种上具备国际竞争优势,可用于开拓南亚及东南亚市场。智研咨询发布的《2017-2022年中国种子生产市场供需预测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指出,目前,南亚及东南亚7国的杂交稻种子市场空间约46亿元,潜在市场约397亿元,三倍于中国杂交稻种市场。
粮食连年丰收,可以高枕无忧吗?

“从中长期看,中国的粮食产需仍将维持紧平衡态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中国的粮食安全》这样写道。2020年,粮食安全也被写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和十四五规划建议。

在袁隆平看来,我国人口在增加,同时耕地在逐年减少,面对这种人增地减的严峻形势,只有通过科技进步才能守好粮食安全这道关。
业内专家认为,将杂交“海水稻”研究作为未来杂交水稻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不仅可以提高我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还能解决越南、孟加拉国家等国海水入侵造成稻谷失收的问题。

袁隆平此前向媒体透露过他的两个目标:一是将超优千号和第三代杂交稻发展到一亿亩,按照每亩增产最低100公斤来算,可以增产100亿公斤。另一个目标是,“海水稻”发展到一亿亩,按照每亩增产300公斤算,可以增产300亿公斤粮食。
这是什么概念?“100亿公斤粮食可以多养活4000万人口,相当一个山西省的人口。300亿公斤是湖南省全年粮食总产量,可以多养活1亿人啊……
2010年,时任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总干事乔塞特·希兰撰文写道:“当我在世界各地访问时,人们问我为什么如此有信心可以在我们这一代消除饥饿——这确实是我深信不疑的,中国就是我的回答。
袁隆平的两个梦
这么多年,很多人都曾问过袁隆平:这么大年纪了,为何还要如此执着辛苦。
袁隆平的回答都是惊人的相似。
他说他又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2019年9月,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彼时,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他表示,“禾下乘凉梦”就是超级杂交稻高产、更高产、超高产,目前正逐步接近这个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则是希望超级稻走出国门

去年统计国外杂交稻有700万公顷,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印度、越南等,但是发达国家也有很多稻田种上了杂交稻。
全世界有一亿六千万公顷稻田,如果其中一半种上了杂交稻,每公顷增产2吨,每年增产的粮食可以多养活5亿人口。
当然,第二个梦不是我个人的力量可以完成的,杂交稻想要走出国门需要多方努力、协调。
值得注意的是,在参加完共和国勋章颁授仪式后,袁隆平当天就返回了湖南,“明天还要到田里去。”
因为他有自己的任务表单:今年向亩产1200公斤冲刺。“如果没有特大的自然灾害,有九成把握可以实现。”

▼ 黑科技·好设计 ▼

点击图片或蓝字阅读

日本"拇指"伞,揣兜就走,比手机还轻!抗6级风!

水龙头换个「嘴」,洗碗不怕溅!漱口更方便,一天能省下10瓶矿泉水!

原文看更多新奇特,喜欢点下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