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肯学一定是好事吗?
作者   |    赵晴 
怎么才能让孩子有学习动力,这是让家长操心头疼的一件事。英雄不问出处,动力无分来源——只要孩子愿意学,对家长来说,岁月静好的理想状态就至少实现了一多半。
然而,孩子肯学就天下太平了吗?孩子的学习动力到底从何而来,家长应该担当怎样的角色?这几个问题还真有必要好好问一问。
#1
孩子的学习动力从哪儿来
大约在30年前,人类学家约翰·德马托(John D’amato)就提出,孩子之所以努力学习是因为他们看到学习带来的两种价值。
学习的第一种价值在于它是达到其他目的的一种手段:只有好好学习才能让父母高兴,上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有个高收入,才能实现人生中一连串正向连锁反应。德马托称之为学习的外在价值,或者叫学习的结构性意义。
和第一种价值相比,学习的第二种价值来自于学习的过程本身。通过在学校中好好表现,孩子希望取得老师和其他同学的认可;更重要的是,在不断学习精进的过程中,孩子会收获成就,自我价值和随之而来的幸福感——这些对于孩子塑造自我身份意义重大。德马托认为这是学习的内在价值,或者叫学习的情景性动力。
不管内力外力,能让孩子好好学习就是好力——大多数家长都会这么想。然而,大量研究告诉我们,被内在动力驱动的行为,它的效果更好、可持续性更强——也就是说,孩子的努力会更持久,更投入,他们也会因此觉得更快乐。
#2
你在如何激励孩子
这个问题的理想答案显然是,我们给孩子创造外在动力,但更加注重培养呵护内部动力。然而现实再一次跟理想拉开了差距。
我们不妨回想一下,自己平时是如何激励孩子的?比如下面这些方法在你的技能包中占比多大?
1.      我们不厌其烦的强调自己对于孩子人生的期望,顺便描绘出不好好学习的惨淡人生图景;
2.    我们实行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奖惩分明;
3.     我们尽可能的帮孩子安排各种课外活动,至少做到以数量取胜。
这些被家长们紧紧握在手中的小鞭子,细细看,其实大多都是用来激发孩子的外部动力。
这些做法的确行之有效(至少在一段时间内),然而也会带来不容忽视的副作用。比如:
1.  孩子只对奖励感兴趣,却没有借此去发展自己的内在兴趣。
2.    他们往往以突击性的努力来回应短期的奖惩机制;
3.    对于家长来说,奖惩的方式也需要不断升级迭代,因为它们的边际效应会逐步递减。
过度依赖外部动力的做法实际是默认孩子自身缺乏内在动力,需要外部刺激。这会造成孩子内在动力的逐步消减,哪怕孩子原本对学习充满了兴趣和好奇。
而更进一步的严重后果则是孩子可能会因此产生心理问题。
#3
如何让孩子成为自驱型学习者
一句话:让孩子拥有自主权。
玛德琳.莱文博士 (Madeline Levine)是一名有近30年经验的青少年心理咨询师。她发现,近年来,出现心理问题的青少年比例逐渐增高,而这些孩子跟我们刻板印象中的问题少年有很大不同,因为他们往往——
·       家庭条件优越、父母受教育程度高
·       学习成绩优良
·       有出色的校外活动经历,丰富的阅历。
莱文博士的书《优越的代价》
在青春期之前,这些孩子往往没有暴露出什么明显问题。当他们还小的时候,为了让父母高兴,他们都会努力表现成好孩子。而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一系列心理问题就会集中爆发。究其原因,往往是因为这些孩子长期缺乏真实表达自己的心理需求,缺乏个人兴趣的养成,对自己的生活缺乏控制使他们感到焦虑抑郁。
莱文博士认为,我们需要对孩子的言行举止有掌控, 但不能控制。过分强调依赖外部动力来管理孩子的家长们,往往会把孩子的生活占为己有。这也是造成很多孩子对自己的生活感到缺乏控制的根本原因。他们很难有机会去做自己认可的事情,很难凭借自己的力量去成功,或是失败。
莱文博士说,真的快乐,是一个人真的认可自己,了解自己的热情所在,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实现,并亲自去实践。这一系列动作的主语必须是“自己” ,这就是自主权。
《自我驱动的孩子》一书中也谈到类似的情况。两位作者中的比尔·斯蒂克斯鲁德博士同样是有多年经验的心理治疗师,而奈德·约翰逊是一家非常成功的考试辅导机构的创始人。他们看到的普遍情况是,很多孩子的动力模式往往非常极端。
一来,他们对成功有近乎偏执的追求;
另一方面,他们却看不到努力学习或工作的意义。
是不是感觉很眼熟?
要开启一种健康的动力模式,孩子首先就要拥有对自己生活的控制权。斯蒂克斯鲁德博士说,“控制感低下与焦虑,抑郁和几乎所有精神健康问题高度相关。控制感低下是给心理造成压力最大的事情之一。在过去的六、七年中,年轻人的焦虑和抑郁症发生率空前高涨。”
#4
家长能做什么
在鸡娃文化流行的今天,剧场效应已经成为常态。要求家长活在真空中,做到100%内心笃定淡然并不现实。这种情况下,我们更需要不断提醒自己,我们养育孩子的大目标究竟是什么。
01
建立和孩子的链接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对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来说格外重要。只有跟孩子建立彼此信任,充满安全感的链接,孩子才更愿意听取我们的意见,思考我们提倡的价值观。孩子在学习中总会遇到困难,当他们并不能一下子从中得到乐趣的时候,那些能坚持下来的孩子往往和父母有良好的关系,他们知道这么做是自己的父母所乐见的;而一旦坚持下来,他们又会为自己坚持力感到自豪,一个良性循环就此开启。
当我们赞扬孩子的时候,记住去关注他们的努力和付出,而不仅仅是他们的成绩和基因。
与其说 “你太棒了!”
不如说 “你真有好奇心!”
与其说 “你真聪明!”
不如说 “你真会想办法!”,“你真善于观察!”
与其说 “哇,你考了一百分!”
不如说 “你为这个满分真的很努力!”
02
赋予孩子做决定的权利
在过去的10到15年中,孩子对生活的控制感普遍在下降。他们学校之外的时间被课后作业和家长预先安排的各项活动占得密不透风,而自由玩耍的时间越来越少。而对于年龄比较小的孩子来说,选择自己的喜欢的游戏以及玩法是他们可以行使的一项很重要的自主权。
放权给孩子,哪怕他们会搞砸几次——学会承担后果也是很重要的成长经验。这种细微之处的掌控感和自主权会像涟漪一样扩散开,影响到到孩子生活中的其他方面。
斯蒂克斯鲁德博士说,家长能够告诉孩子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我太爱你了,所以我不会跟你为了写作业这件事吵架。“
03
少用传统的激励方法
不要把孩子的学习表现跟奖惩密切挂钩,这会让孩子觉得你在乎的仅仅是TA的成绩,而不是TA这个人。这当然不是说就家长不能给孩子任何奖励,而是要让奖励发自于爱和赞赏。更重要的是,不要让孩子觉得,你对TA的爱是有条件的。
04
和孩子展开对话
抓住机会和孩子讨论他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不是要考第几名,上哪个大学,找什么工作。这种讨论不需要正襟危坐,它可以是看了一本书,一个电影之后的有感而发。只有多了解孩子的内心,成年人才会有机会去引导和扶植孩子内在的动力。
#5
最后
有幸成为爸爸妈妈的我们,时刻需要提醒自己小心以下几个伪命题——因为忘记它们实在是太容易了。
成功的路很窄很窄,必须要通过激烈竞争
在学校表现好=在生活中表现好
家长努力推娃就会让孩子成绩更好
世界越发危险,我们要更严密看管孩子。
当一个人愿意竭尽全力努力付出的时候,必然是因为TA看重这件事——而不是因为你看重这件事。今晚你和孩子关于作业的对话,或许可以从一个改变开始。
你周末有没有作业?相信你会搞定。如果不需要我帮忙的话,我会安排别的事情。
- 往期文章 -
- 版权声明 -
文章版权归成长合作社所有 欢迎转发朋友圈

转载请联系我们
- 关注我们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